丫髻山廟會
丫髻山廟會
丫髻山廟會是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丫髻山位於北京平谷縣境內西北隅的群山之中,因山的最高處有兩個自然突起的岩峰,遠望猶如古代女孩子頭上梳的兩個髮髻,故名丫髻山,人們稱之為“東山”,與妙峰山齊名。華北四大廟會之一的丫髻山廟會4月28日開幕。據相關人士了解,預計京、津、冀等地遊客總量將達10萬人次,將實現旅遊收入500萬元,實現地方稅收約30萬元,將成為平谷“五一”黃金周地方稅收增長新亮點。
丫髻山廟會
在丫髻山山門前三皇殿東側,有清朝康熙皇帝題的《丫髻山玉皇閣碑記》,碑文寫道:“距京師百里有山,曰丫髻,隸懷柔縣。兩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歲孟夏,四方之民會此祈禱者,駢肩疊跡,不可勝計。”丫髻山廟會的盛況可見一斑。丫髻山分東、西兩頂。東頂建有玉皇閣,內奉玉皇大帝塑像;西頂建有碧霞元君祠,當地人稱為娘娘廟。東西兩頂之間建有三座大殿,稱三皇殿。三皇殿右前方有鐘樓;左側有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
據《平谷縣誌》記載,丫髻山廟會為京東最大廟會,明嘉靖時即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代以農曆四月十八為進香日,會期5天,清初改為四月初一至四月二十,會期20天,是北京地區娘娘廟中最長的廟會,廟會為四月初一至初十。廟會期間,北京城內,大興、通州、順義、密雲及河北省等方圓數百里的人們紛紛前來朝山進香,清內務府照例派官員前來主持祭祀。
“在清朝中前期,丫髻山幾乎成了皇家祭祀場所之一,康熙、乾隆曾多次親臨拜祭,雍正曾下旨每年撥款修繕,道光時曾制碑。”原平谷黨史辦主任胡爾森介紹道。廟會時,山上進香,山下表演。民間花會表演有開路、五虎棍、中幡、大鼓、高蹺等,還有各種民間善會和香會。丫髻山現存碑刻中,還有15座為各種善會所立。俗語說:“盧溝橋的獅子,丫髻山的碑。”丫髻山的碑絕大部分都是過去廟會祭祀時所立,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數也數不清,現存的只有清初至民國年間的幾十座。
《綠谷》雜誌編輯部編輯岳清禹的爺爺岳松曾就是當地龍燈會的會頭,他記得小時候看爺爺扎龍頭,帶領會員一起舞龍。龍頭是用竹子和布為材料,用麻繩紮緊,再用顏料畫上龍的模樣。一條龍需要十幾個人配合,表演一般是兩條龍一起,可以擺出很多造型。“不但要在山下表演,還得耍著龍上山,非常辛苦,但很好看。”岳清禹說。平谷地區至今還有中幡花會、獅子花會、十不閑花會、高蹺花會等。過去丫髻山廟會最有名的善會為“一山善人”燈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京城德勝門內滌見衚衕袁土庫夫婦,捐募燈籠108盞,排列成“一山”二字,懸於娘娘頂上。後有人組建善人燈會,施捨燈籠,組成“善人”二字,與“一山”組成“一山善人”四字,遠隔數里都清晰可見,成為丫髻山廟會最大看頭。
2021年6月10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