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曾會的結果 展開
- 宋朝楚國公
- 湖北省幼教協會會員
曾會
宋朝楚國公
曾會(952-1033年),字宗元,泉州晉江人,宋端拱二年(989)。榜眼進士,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楚國公。生於唐五代廣順二年(952)二月,他的父親叫曾穆,任德化令,殿中丞致仕,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特進封太師秦國公。
曾會在年輕時候,和同郡的錢熙很要好,共席課讀。錢熙先擢甲第,寫詩斷語寄曾會中道:“好看閩州名士傳,東南此事古來稀”。果然,曾會不久也中了榜眼,於是掇錢熙前面的斷語回贈。
曾會為官清正廉潔,且能關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曾會廷試說未開卷上奏皇帝時,四川人陳堯叟,有俊譽,皇太宗覽二人,文藻敏,給不相差亞釋裼並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渴告還朝,以親老願,補郡遷殿中丞,知宣州。進士起家之榮,前所未有。宋祥符未由三司判,兩浙轉運使的時候,正當旱災嚴重,五穀不登,百姓在飢餓中紛紛離鄉背井,流落他鄉求生。可是權重一時的丁謂,不但不體恤人民的疾苦,還大興錢塘捍江之役,民工吃不飽飯,病死的人,丁謂竟然熟視無睹。只見哀聲載道,民怨天,包括一些地方官員無例外。但是當時中外人臣都害怕丁謂的權勢,滿朝文武官員,沒有一個提出異議。惟會(指曾會)列其狀,使罷其役,軍民得安。曾會處官不能希合從事,由是與時齟齬;處事不憚以身犯有勢者之怒(見張方平撰的《曾會神道碑》。)還載:夷曠直率,進不幹舉,退不詭俗,直已而行,且自許亦厚,不以攀援進取為意,種種道出曾會為官處事,都以無欲為綱。也就是說,他不逢迎拍馬,不追求虛名勢利,真正做到了正直無私。這在當時封建官僚當中,也是難得的。
曾會天姿夷曠,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在北宋當時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在仕途上他選擇的是 唯誠與恕,不務世求,不與那些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貪官酷吏同流合污。所以,曾會一直是踱躓不前。當時丁謂太伐后,傾盪出名,中外無敢言者,曾會已解漕職,奏列丁謂其狀,有旨中罷,他做官曆宋真宗、宋仁宗二世,出入四十五年,止於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知明州。只是官不過五品(雖然賜股章三品),用不出一郡。張方平在《曾會神道碑》的石銘上非常感慨地說:“唯誠與恕,不務世求,乃與時忤,往蹇來連,多躓少遷,郎潛一郡,四十五年,外雖不偶,中全所守,富貴在天,將復誰咎”。一個有抱負、有見地的人,他心中所系的並不是個人的得失與榮辱,而是國家社稷的興衰與安危。曾會至晚年時候,回首漫長的任途,在《重登池州蕭相樓》時,對朝政不覺發出那無能為力的哀號。這時,他熱愛池州九華之勝,並築室九華山下,奏請辭官致仕,但未獲准。后與雪竇僧重顯為方外之友。可謂游清凈覺地,證第一義心。
出知明州,於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七月,卒,壽八十二歲,贈楚國公。子公度、公亮。曾會生前官曆他鄉,但泉州晉江是他發跡的祖居地,根據他的遺囑,把靈柩運回家鄉,葬在毫光山翻天馬蹄。他在三十八歲那年回晉江,要揭家入京的時候,至延福寺訪契仙上人,並《題名於泉郡南安延福寺聚秀閣》,就已經為他日歸宿作了安排了,現將其文抄錄如下:余自端拱元年秋入忝鄉解之首,宿是寺。二年進士及第,居甲科之二,夏四月,釋褐授光祿寺丞直史館,冬十二月,請假還鄉。淳化元年春三月,揭家入京,復來於此,因訪契仙上人,故志於壁,為他日乞骸東歸張本也!
曾會對故鄉的確懷著極其深厚的感情。這裡摘錄他《題清源郡武榮州九日山修寺總記》一文中寫道:九日山之勝為山川之秀色,閩中之勝絕,閩中為勝者。清源為靈異。東去郡城十五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左則南安屬邑,市人之所游集。前則晉江通津,海潮之所吐納。獨其西北,崗阜連絡,若虎而踞,若龍而奔,黛滴藍噴,藏煙泄雲。自遠而來,豁然屏開,雙峰對峙,中垣數里造寺也。始於晉太康九年,在縣西南,至唐大曆三年,移建於斯,會昌廢之,大中復之,五年賜額 庵岩院落,總五十有四,得銘額二十有一。草樹陰森,藤蘿高盤,檐窗隱映。若在鷲嶺沃州之上,雖塵勞俗慮,至而穎脫”。這也是曾會在淳化元年,訪契仙上人留下來,以為他日之骸東歸張本的另一遺跡。
著作也是可稱為豐富的,有《雜著》二十卷;景德中,觀時政得失又著《景德新編》十卷。其詩文散見於泉州府、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