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平

北宋大臣

張方平(1007年—1091年),男,字安道,號樂全居士,謚“文定”,北宋大臣,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

景祐元年(1034),中茂才異等科,任崑山縣(今屬江蘇)知縣。又中賢良方正科,遷睦州(今浙江建德東)通判。歷任知諫院、知制誥、知開封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滁州(今屬安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杭州(今屬浙江)、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長官。神宗朝,官拜參知政事(副宰相),反對任用王安石,反對王安石新法。有《樂全集》四十卷。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卒。贈司空,謚文定。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方平作品
張方平作品
字安道,北宋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少年時聰敏絕頂,家庭貧寒,買不起書,他就向別人借三史讀,十來天就歸還,說:“我已經讀完了。”他讀書只看一遍,不讀第二遍,宋綬蔡齊認為他是天下奇才。考取茂才異等,任校書郎、知崑山縣。又考中賢良方正科,被選拔升任為著作郎,通判睦州。
西夏趙元昊準備叛亂,寫來了一封傲慢的信,想促使宋與他絕交,以便趁機激怒西夏人以擁戴他。張方平建議:“暫時忍讓,使元昊沒有理由公開叛亂,等待一年多時間,抓緊精選將士,秣馬厲兵,修築城池,形成不可戰勝之勢。雖然元昊最終必然反叛,但師出無名,官吏將士沒有同仇敵愾之心,這樣就難以同我們決戰。小國家用兵三年還分不出勝負,國內就會不攻自破,我們再乘機攻擊,這是必勝之道。”當時朝廷處於全盛之時,大家都認為張方平的建議太軟弱,是姑息養奸。於是朝廷決定出兵討伐。張方平又獻上《平戎十策》,認為:“西夏想來侵犯,必然從延、渭來,巢穴一定空虛。我方應該屯兵河東,輕裝直進,這就是攻其所必救,使敵處於被動的打法。”宰相呂夷簡贊同這一策略而沒有實際採用。皇上召試館職時,對他說:“你不是考中兩次科舉的人嗎?何必再考?”命他任直集賢院,不久知諫院。

建言獻策

西夏侵犯邊境,張方平第一個請求將樞密院的事務合併到中書省,以便共同策劃。皇上認為很對,於是讓宰相兼任樞密使。當時政府徵調各地的弓箭手,選其健勇者組成宣毅、保捷兩軍。張方平屢次上書反對,沒被採納。結果兩軍驕傲自大不堪,二十多萬人的部隊都像老百姓一樣不能打仗,正像張方平推測的那樣。
夏竦統率陝西並監領各路將領。四路將領因為往來請示彙報貽誤了戰機,加之皇上令他們進兵,他們卻逗留不前,以致豐州失陷,劉平等兵敗。各路主帥都遭譴責,夏竦像沒事人一般。張方平立即彈劾他,免了他的職,給四路將帥自主權。西北諸軍長久不得休整,西夏軍也疲憊不堪,張方平說:“皇上是天下人的父母,豈能同禽獸計較得失?希望皇上能趁著舉行郊祀之機,大赦天下罪人,自我檢討過失,取信於民,也給西夏人一條悔過自新之路。”皇上高興地說:“這正是我希望的。”這一年,修改了慶曆年間赦免邊寇的條件,讓邊境將士將皇上的好意轉告對方,西夏王元昊終於降服了。

出使契丹

隨即張方平以修起居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對左右說:“有這麼好的大臣,多好!”陪他騎馬打獵喝酒,並將坐騎送給了張方平。回來后,任知制誥,代理開封知府。府中瑣事繁雜,前任一律用書板記錄,張方平卻靠默記,沒有一點差錯。升為翰林學士。元昊降服后,因為曾同契丹不和,前來請宋同契丹斷交,大臣們以為不行。張方平說:“為了剛降附的小小羌人,丟了和平相處已久的強敵,划不來。應該告訴元昊,讓他慎重從事,假若清晨同契丹消除對立,我國的冊封書晚上就到。這樣,西部、北部兩方面都有利。”當時人同意這一觀點。又升為御史中丞,改任三司使。
當初,王拱辰提議河北的鹽由政府專營,張方平知道后就說:“河北的鹽業為什麼要統一管理呢?”皇上說:“剛剛立法決定的。”張方平說:“過去北周世宗將鹽稅均入其他稅收之中,現在的兩稅法中鹽錢項就是。這豈不是重複徵稅嗎?”皇帝驚醒過來,張方平請皇帝親筆發文,停止收此稅。河朔父老鄉親在澶州拜迎他,並舉行了七天佛老會,以報謝皇恩,這件事詳見《食貨志》。升任端明殿學士、判太常寺。

牽連貶職

宮中衛士夜晚兵變失敗,皇帝次日晨令二府獎勵張貴妃保護皇上的功勞,夏竦就建議:“應該研究怎樣特別獎賞。”張方平聽說后就對陳執中說:“漢代妃子馮婕妤親身抵擋猛獸,沒聽說有什麼特殊獎勵。而且既有皇后又尊崇貴妃,古來沒有這個道理。真要對貴妃實行了特殊的獎勵,那天下人的指責都會集中到你身上。”陳執中害怕,即作罷了。
皇帝徵求臣下的增收節支方案,張方平同大夥一起提了意見后又單獨寫了幾千字,大意說:“祥符年以來,法制鬆弛,漸漸背離了祖先的傳統。科舉、任子、考核轉正、升遷補敘等法則都被破壞了,任命將領、操練戰士,都不是原先的規則。中央財政開支處境窘迫,必定導致政出多門;大商人、大貴族鑽空子獲取暴利,專營茶鹽香..的法律也被破壞。這是治亂興亡的關鍵所在,不可不認真對待。”皇上看了他的意見書非常高興,正要重用他,碰上判官楊儀犯罪,方平因為同他有交往,貶職出任滁州知州。不久知江寧府,又判流內銓。
張方平又以侍講學士身份知滑州,徙任益州。還未赴任,有人造謠說,儂智高在南詔,將侵犯益州。益州代理知州急忙調兵築城,日夜不停,民間大受驚擾。朝廷聽說這一傳聞,也從陝西調集步騎部隊,絡繹不絕地開往蜀地。命令張方平儘快赴任,允許他相機行事。張方平說:“這必然是謠言。”路上遇到前往益州的兵士,他都遣返,其他勞役也都停止。正逢上元節燈會,城門三晚上不關,抓獲邛部川翻譯官造儂智高犯兵謠言的人,斬首於邊境,放逐餘黨,蜀民才安定下來。

重獲賞識

張方平又被召回任三司使。西部邊境打仗,兩蜀是大後方。張方平上奏請免兩蜀橫賦四十萬,減鑄鐵錢十餘萬緡,又建議:“國家以陳留一帶為中心,處於四通八達的樞紐地位,不像雍、洛等地有山川險要地形可以依靠,而僅能依靠強大的武力。士兵要吃飯,糧食依賴漕運,漕運以汴河為主,汴河連接淮河、長江,直達南海。天聖年以前,每年調集百姓疏浚,因而水流通暢。其後,淺薄者爭著請求裁減役費以嘩眾取寵,汴河日益堵塞。現在河在天上,必須仰望。這是得到了尺寸之利而喪失了丘山之利。”於是獻上十四項謀略。富弼讀他的奏章時,計時的更漏都過了十刻,也不知疲倦,皇帝亦稱好。富弼說:“這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意見,不是普通奏章啊。”全部採納了他的意見。
后張方平升任尚書左丞、知南京。不久,以工部尚書身份統率秦州。諜報人員報告西夏將來侵擾,張方平精選兵馬,聲稱要出關討西夏。最後夏人沒有來侵犯,有人認為他輕舉妄動,曾公亮說:“我方的軍隊又沒有越過邊界,怎能說輕舉妄動?強寇不來,是因為知我方已有提防。倘若處罰張方平,以後守邊大臣都不敢在敵人入侵之前早做準備了。”張方平自己覺得處境不好,請求調任為南京知府。
宋英宗即位,張方平升任禮部尚書,經請求改任鄆州知州。回京后,任學士承旨。皇上生病,在福寧殿召見他。英宗伏在桌上談話,聲音模糊不清。張方平遞過筆,皇帝寫道:“明天正式下令冊封太子。”方平大聲疾呼:“必須立潁王為太子。他既是嫡長子,又賢明,請您寫下他的名字。”英宗費力地寫下了,方平於是告退回去草擬詔書。
宋神宗即位后召見張方平,請他估算宋英宗的安葬費用。宋神宗說:“孝敬父母可以節約嗎?”張方平回答說:“英宗既然有安排,滿足他務行節儉的最後願望,也是孝順。”又請求按比例減省各種賞賜,實行乾興年間的標準,費用節約了十分之七八。張方平上奏章,宋神宗親自批複說:“你文章典雅,有三代聖賢的風範,又善於綜合概括,言簡意賅,即使是《尚書》中的《》《》,也不過如此了。”皇上就是這般推崇他的。
升任參知政事。御史中丞司馬光認為他不該受如此重用,皇上不聽。司馬光離中丞職,曾公亮建議起用王安石,張方平認為不行。幾天後,赴父親喪事。服喪期滿后,以觀文殿學士身份留守西京。入朝覲見時,留京任判尚書都省,他極力請求下任陳州知州。

身處新政

王安石推行新法,張方平朝見皇上,極力證明新法的害處,說:“老百姓好比水,可以使船浮起,也可以把船淹沒。戰爭好比火,不停戰必然自焚。假若推行新法,必然會導致沉船、自焚。”皇帝很不高興。
韓絳主持西部邊防,慶州發生兵變,京西轉運使命令各路兵馬會集慶州平叛,居民大受騷擾。張方平拿著京西轉運使的文書向皇上申明其非,皇帝說:“守臣處置問題不該這樣啊!”命令停止徵調諸郡兵。召張方平任宣徽北院使,留京師。王安石很討厭他,派他知青州。臨行前,宋神宗向他請教祖宗對付外寇的辦法,回答說:“太祖不貪圖遠征,比如靈夏、河西一帶,都任命當地的首領統治,允許世襲。環州董遵海、西山郭進、關南李漢超,都享受高俸和賞賜,給予其寬鬆的環境。諸將軍需充足,威望就高,間諜精明強幹,官吏士兵服從號令,故能以十五萬人當一百萬人用。後來太宗策劃攻燕薊,內遷李彝興、馮暉,於是朝廷開始窮於應付邊境衝突了。真宗澶淵之戰勝利后,與契丹人講和,至今邊境太平。三代的情形就是這樣。近年來守邊將士,想將天下的命運拿來孤注一擲,成功了則他們獲利,失敗了則給別人留下禍患,不能聽他們的話呀!”宋神宗說:“仁宗慶曆以來的事你知道嗎?西夏元昊剛降服,是怎樣對待他的?”張方平回答說:“我當時任學士,誓詔封冊,都出自我的手筆。”神宗說:“您當時就已經是學士,可算得上德高望重了。”
契丹派使者蕭禧來討論邊界問題,應該告辭回國了,卻睡在館驛中不走。張方平對樞密使吳充說:“只給主管官員送食物,不問其他的,再讓邊境地方官通知他本國。”吳充請示皇帝后採納了這一建議,蕭禧於是立即回去了。任命張方平為中太一宮使。
王安石放鬆了對銅的專營管理,奸商即常常銷毀銅錢做器具賣,各關所徵收不到錢,錢漸漸毀損。張方平極力論證這一現象的危害性,請皇帝質問王安石:“將歷代的典章制度,一天之內全部廢除,居心何在?”皇帝採納了一些。張方平請求辭職,進使南院,任應天府通判。皇帝說:“想讓你同韓絳共事,而你的政見不同;想讓你去樞密院,而你的軍事策略也不同於他人。你受先帝的器重,我卻怎樣讓你幫我呢?”還是讓他離開了京師。
高麗使者路過應天府,地方官應送往迎來。張方平對皇上說:“我的級別相當於宰相,不能比屬國的使者還低。”皇帝下令允許只派少尹接待使者。王師征伐安南,方平說:“把西北的精兵猛將良馬,拋棄到炎熱的蠻荒之地,禍患不勝枚舉。假若最後部隊只是疲憊不堪、耗費些錢財,然後無功而還,就算是國家的大幸了。”後來形勢的發展證實了他的話。
王安石等推行新法,賣渡口碼頭為市場,土地廟及其他宗廟,甚至宋地先賢閼伯、微子廟都成了商賈活動之區。張方平說:“宋地是宋朝王業的發祥地,商朝時閼伯受封於商丘,主持祭祀大火星;微子是宋地的第一個國君。這兩座廟,難道也不能倖免嗎?”皇帝大怒,在奏章後面批示說:“侮慢神明,污辱國家,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於是祠廟都得以保存。幾次請求退休,后以太子少師的身份退職。官制改革,廢宣徽使,只允許他仍領此銜。哲宗即位,加封為太子太保
元祐六年(1091)死,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司空。遺言不要謚號,尚書右丞蘇轍替他請謚號,於是謚為“文定”。

個人作品


目錄

張方平撰有《大宋館閣書目》2卷。著錄圖書若干卷,早佚。
另有《嘉祐訪遺書詔並目》1卷。

文集

著有《樂全集》40卷(一作《樂全先生集》)。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張堯卿宋朝政治人物
舅父稽穎應天書院講師

史籍記載


宋史》列傳第七十七

後世紀念


陵寢墓地

《宋州從政錄》載:“張萬平墓,在商丘縣永定鄉”。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脫脫《宋史》:方平慷慨有氣節。.....方平、拱辰之才,皆較然有過人者,而不免司馬光、趙抃之論。豈其英發之氣,勇於見得,一時趨鄉未能盡適於正與?及新法行,方平痛陳其弊,拱辰爭保甲,言尤剴切,皆諤諤不少貶,為國老成,望始重矣。若方平識王安石於辟校貢舉之時,而知其後必亂政,其先見之明,無忝呂誨雲。

歷代評價

蘇軾:“自慶曆以來,訖元豐四十餘年,所與人主論天下事。見於章疏者多矣。……是非有考於前。而成敗有驗於後。及其它詩文,皆清遠雄麗,讀者可以想見其為人。信乎!其有似於孔北海、諸葛孔明也”。
清代四庫館臣:“方平穎悟於書,一覽不忘,善為文,數千言立就。才氣本什伯於人,而其識又能灼見事理,劓斷明決,故集中論事諸文,無不豪爽暢達。洞如龜鑒。”指出其具有不凡的豪氣遠見,為文才能“豪爽暢達,洞如龜鑒”。評價是中肯的。
商丘縣誌》:“詩學杜甫,又法佛老,風格清新淡遠,雄峻流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