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

北宋名相

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8月8日),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舉茂才異等,歷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慶曆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據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任樞密副使時,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后,出知鄆州、青州等地。任內救助數十萬災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熙寧二年(1069年),再度為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亳州。拒不執行青苗法,聲稱“新法,臣所不知”。后以司空、韓國公致仕,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

元豐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贈太師謚號“文忠”。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004

出生

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於西京洛陽。

1033

歷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

天聖八年(1030年),舉茂才異等,歷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

1042

推行慶曆新政

慶曆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據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任樞密副使時,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

1055

拜相

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

1069

反對王安石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再度為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亳州。

1083

去世

元豐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

人物生平


步入仕途

富弼側身像
富弼側身像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於西京洛陽。
推舉茂才異等,授將作監丞、簽書河陽判官。任絳州通判,升任直集賢院。
明道二年(1033年),西平王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政權。富弼上疏陳述八件事,請求斬殺李元昊派來的使者。后調任開封府推官、知諫院。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初一,發生了日食,富弼請求撤銷宴會和舞樂,在別館中賜予西夏使者酒飯。宰臣認為不行,後來聽說契丹撤除了宴會,仁宗深感後悔。這時禁止大臣超越職位上書言事,富弼因此議論日食,極力聲明應付天象變化還不如使下情暢通,於是解除了禁令。
李元昊進犯鄜延路,攻佔金明寨。鈐轄盧守鉞不救助,內侍黃德和帶兵逃走,大將劉平戰死,黃德和誣陷他向敵人投降。富弼請求巡按審理此案,黃德和被腰斬。
夏守贇任陝西都部署,又以入內都知王守忠為鈐轄。富弼說:“任用夏守贇就已經被天下人譏笑,如今又對王守忠加以任用,這大概與唐朝監軍沒有什麼差異。盧守勤心、黃德和失敗的事情,還能重複嗎?”詔令罷免王守忠。又請求讓宰相兼領樞密院。這時西夏有二位首領前來歸降,朝廷對他們只是補借奉職。富弼說應當給他們豐厚的賞賜以便規勸人前來降服。宰相聽從了富弼的建議。授職鹽鐵判官、史館修撰,奉命出使遼國。

兩盟契丹

慶曆二年(1042年),出任知制誥,糾察在京師的刑事案件。官吏中有偽造僧侶名冊,開封府不敢治罪。富弼告訴執政者,請求將官吏捉拿交付獄吏,宰相呂夷簡對此頗感不悅。
正好遼國在邊境駐紮軍隊,派大臣蕭英、劉六符前來索要關南土地。朝廷選擇聘答的人員,都認為遼國情形不能預測,不敢前行,呂夷簡因此推薦富弼。歐陽修請將富弼留在京師,呂夷簡沒有將此奏上報仁宗。富弼入朝進對,叩頭說:“人主憂慮臣下恥辱,臣下不敢愛惜生命貪生怕死。”仁宗為此深受感動,先讓富弼接任遼使。
在第一次與遼使商議后,仁宗任命富弼為樞密直學士,富弼辭謝,擔任使者聘答。到契丹后,與遼興宗據理力爭,將所要的土地換成歲布。
富弼剛開始接受朝命,聽說一女死亡;再受朝命,聽說生下一個兒子,都不顧。又授職樞密直學士,遷為翰林學士,都誠懇地辭謝,說:“增加歲幣不是臣下本來的願望,只是因為正在討伐李元昊,沒有時間與契丹較量,因此不敢以死爭執,怎敢接受呢!”

位列宰輔

慶曆三年(1043年),升任樞密副使,他更加堅辭,被改授為資政殿學士兼侍讀學士。七月,又授職樞密副使。富弼言:“契丹已與中原互通友好,議者就說平安無事了,萬一契丹破壞盟約,臣下即使死了都還有罪。希望陛下考慮契丹輕視侮辱我們的恥辱,卧薪嘗膽,不忘修治朝政。”將制誥交納仁宗,被罷職。一個月後,又重申以前的任命,讓宰相告訴他說:“這是朝廷特地任用,不是由於出使遼國的緣故。”富弼才接受任命。
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來督責宰相輔臣們,多次下詔督責富弼與范仲淹等,又打開天章閣,給予筆和紙,讓他們寫下要辦的事情;並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邊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邊境之事。富弼上奏當世的事務十餘條和安定邊防的策略十三條,大致內容是進納賢才斥退無能、阻止僥倖之徒、革除過去的弊端為根本,打算逐步更換監司中沒有才能的人,讓監司裁減所屬各部的官吏。自此“小人始不悅矣”。
李元昊派遣使者帶來書信,稱男不稱臣。富弼說:“李元昊臣服契丹,而不向我們稱臣,這樣契丹就是天下無敵了,不能允許。”於是斥退其使者,西夏終於向宋朝稱臣。
慶曆四年(1044年),遼國在雲中受禮,而且出動軍隊與西夏一起討伐呆兒族,這裡離河東很近,仁宗懷疑二邊共同謀划。富弼說:“沒有理由出兵,契丹是不會幹的。李元昊本來與契丹相約互為左右,如今契丹單獨享有大量的歲幣,李元昊有怨言,因此在威塞築城加以防備。呆兒族多次進犯威塞,契丹懷疑是李元昊指使的,因此造成了這場戰爭,怎會聯合起來進犯我們呢?”有人請求調動軍隊加以防備,富弼說:“這樣正好中了他的計,臣下請求任其如此。”仁宗於是停止發兵,遼國終於沒有進犯宋朝。夏竦不得志,用流言蜚語來中傷富弼。富弼害怕,請求宣撫河北,回到京師后,以資政殿學士出知鄆州。一年多后,讒言沒有得到效果,加給事中,移青州,兼任京東路安撫使。

救濟災民

河朔發生大水,老百姓到處流浪討飯。富弼規勸所部屬的老百姓拿出糧食,加以政府的糧食,獲得公私廬舍十餘萬棟,將流民各地安排,以供給柴水。官吏中前資、待缺、寄居的都給予俸祿,讓他們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對老病衰弱者給予糧食,記載這些官吏的功勞,約定到時候替他們上奏請求賞賜。一般五天,就派人拿著酒肉飯菜進行慰問,出於最大的誠心,人人都儘力而為。山澤森林池塘之出產有利於老百姓生活的,都聽任流民自行獲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將它叫作“叢冢”。第二年,麥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遠近接受糧食回家,共救活五十餘萬人,招募流民為兵達萬人。
仁宗聽說后,派遣使者嘉獎慰問,授禮部侍郎。富弼說:“這是守臣的職責。”辭謝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災的都將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給流民煮粥吃,結果導致疾病,以及互相踐踏,有的等待救濟數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餓倒,名義是救濟災民,實際上是殺死災民。自從富弼立法簡便周到詳盡,天下相傳來作為樣板。
富弼在青州,曾訓練馬步軍九指揮,加強軍隊戰鬥力。到滕元發知青州后,秉承其強軍的方略。後來各路兵馬在歷次征戰中損失眾多,唯有“青州兵至今為盛”。

再度拜相

王則叛亂,齊州禁兵打算響應,有人到富弼處進行稟告。齊州禁兵不歸富弼統領,擔心事情泄露發生變亂,剛好宦官張從訓受命來到青州,富弼考慮他可以任用,暗中將此事交付給他,讓他騎馬到齊州,發動士卒攻取齊州,結果兵敗,沒有一人得以逃脫。立即自己彈劾所犯專擅的過失,仁宗更加獎賞他,又讓他任禮部侍郎,又辭謝不接受。升為大學士,調任知鄭州、蔡州、河陽,加觀文殿學士,改宣徽南院使、判并州。
至和二年(1055年),詔令授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嘉祐三年(1058年),進禮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富弼為相,遵守禮儀,按過去的辦法處理問題,順從公議,沒有任何偏心。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由於母親去世而離職服喪,詔令為此免除春宴。按過去慣例,宰相遇到喪事都起任官復原位。仁宗空著職位五次起用他,富弼說這是金革變禮,在太平之世不能施行,終於不聽從任命。
嘉祐八年(1063年),宋英宗趙曙即位,召富弼為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再加戶部尚書。
治平二年(1065年),因足疾請求解職,英宗極力挽留,但富弼接連上陳二十餘道請辭奏疏。七月,英宗授他為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陽軍(《宋史》作判揚州),封祁國公。

勸諫神宗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趙頊即位,改任武寧軍節度使,進封鄭國公。富弼又請求罷去自己節度使的職位,神宗於是改授他為尚書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並召其入朝。再次以足疾為由推辭,第二次出判河陽軍。
熙寧元年(1068年),調判汝州。詔令入朝覲見,允許患病的富弼坐轎到殿門。神宗打算讓富弼以集禧觀使之銜留在京師,但他極力推辭,仍回到汝州。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富弼被升授為司空侍中,並獲賜甲第(上等府第),富弼盡皆全部辭謝,改拜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力反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副相)。王安石向來與富弼不和,富弼考慮不能和他爭執,多次聲稱有病告退,數十次上章。神宗將允許他告退。八月,出授武寧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府。經富弼請求,改判亳州。
青苗法頒布后,富弼認為這樣就會財利聚集於朝廷,而人心分散,堅持不執行。提舉官趙濟彈劾富弼不執行聖旨,侍御史鄧綰又乞求將其交付有司處置,於是以左僕射之職改判汝州。不久后,富弼上疏請求告老回鄉,神宗恢復其武寧軍節度使及同平章事之職,命其以司空、韓國公之銜致仕。
富弼雖然居住在家,朝廷有大事,他都知無不言。郭逵征討安南,他乞求詔令郭逵選擇有利地位以便進退,來保全軍隊;契丹爭執河東地邊界,富弼認為朝廷不能答應給地;星象發生變化,請求廣開言路;又請求儘快更改新法,來解除百姓倒懸之急。神宗雖然沒有全部採用,但眷念禮待沒有減少,曾經因為王安石要推行某種新措施,神宗推辭說:“富弼親手書寫上疏稱‘老臣無所告訴,只望著屋頂私下嘆息’的那種情形,很快就會出現了。”神宗對他如此敬重。

臨終猶諫

元豐三年(1080年),“元豐改制”施行,富弼被任命為開府儀同三司。同年,前宰相王堯臣之子王同老上書朝廷說:“先父(王堯臣)任參知政事時,正當仁宗服藥,曾經與富弼和文彥博商議立皇儲之事,正巧第二天仁宗病癒,此事就作罷。”神宗向文彥博確認後方得知實情。神宗嘉獎富弼不自誇功勞,授他為司徒,並升其子富紹京為閣門祗候。
元豐六年閏六月二十二日(1083年8月8日),在洛陽的家中去世,終年八十歲。親手封存遺奏,讓他的兒子富紹庭獻給朝廷,大致內容是說:“陛下即位的時候,正是邪臣採納進言任命官員的時候,聽受不適宜,致使陛下失聰誤明,逐漸養成禍患。如今上自輔臣,下到士人,都害怕禍亂圖謀利益,長久以來成了一種敗壞的風氣,忠誠正直之言,不能再讓陛下聽到。臣下年老害病將要死了,還有什麼要求呢?只是不忍心陛下辜負聖明,於是傾盡肝膽,希望陛下哀惜憐憫愚臣,對愚臣之議加以採納。去年永樂之役(指1082年的宋夏永樂城之戰),兵民死亡數十萬人。如今久戍(意指長年征戰)不止,難道能諱言過失,由於失敗感到恥辱而不考慮挽救當時的禍患嗎?天地是最仁慈的,難道會和羌夷較量曲直勝負嗎?希望歸還侵佔的土地,停止戰爭讓老百姓得到休息,讓關、陝之間,慢慢地產生生機。加上陝西又設置保甲,修葺教場,州縣都實行,勢頭猶如星星之火形成燎燃之勢,人人都惶恐害怕,很難再任用,還不如罷免停止來懷柔安撫。臣下所陳述的事情,都是對於國事的濟助立竿見影的。至於最重要的道理,則在於聖人的遺教,以及所用的是君子、小人的辨別。陛下審查觀看天下形勢,難道認為不值得擔憂嗎?”
神宗覽奏后,感到震驚痛悼,為他輟朝三日,親撰祭文祭奠,追贈太尉謚號“文忠”。同年十一月,富弼葬於河南府河南縣金谷鄉的南張里。
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富弼配享宋神宗廟庭。宋哲宗親自篆其碑首為“顯忠尚德”,讓翰林學士蘇軾撰文刻寫。次年,加贈太師
紹聖三年(1096年),宰相章惇執政,認為富弼“弼得罪先帝(神宗)”,免除了他配享廟庭的資格。到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重新讓富弼配享廟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富弼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當時北宋諸臣入祀的還有呂蒙正、李沆、寇準、王曾、范仲淹、韓琦、文彥博、司馬光。

個人作品


富弼有奏議、安邊策、文集等作品,今存《富鄭公集》一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收錄有《兩宋名賢小集·卷四十九·富鄭公集》。《全宋詩》錄有其詩。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高祖富璘後唐京兆少尹,自齊遷於汴。
曾祖富令荀商州馬步使,封韓國公,妻趙氏。
祖父富處謙內黃令,封鄭國公,自汴遷洛,妻劉氏。
父親富言尚書都官員外郎,封秦國公,妻韓氏,六子三女。
兄弟富奭
富翱
富收
富請
富鼎
妹妹富氏嫁樞密使田況,封永嘉郡夫人
妻子晏氏晏殊之女
長子富紹庭字德先,官至知宿州
次子富紹京
三子富紹隆
女兒至少有兩位
孫子富直柔宋高宗時官至同知樞密院事

軼事典故


洛陽才子

富弼成名后,被譽為“洛陽才子”。當時范仲淹已經頗有名氣,認識富弼后,對富弼大為讚賞,說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宰相晏殊。晏殊是奇才,不到20歲就考中進士,寫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名句。他一眼看出富弼有發展前途,就問范仲淹:“這位洛陽才子可曾婚配?”范仲淹回答:“尚未婚配。”晏殊滿意地點了點頭。
當時晏殊尚有一女待字閨中,正托知貢舉陳祥幫忙選婿。陳祥對晏殊說:我觀富弼之文章氣度,有宰相之才。范仲淹見晏殊喜歡富弼,就和陳祥從中撮合,富弼終成為晏殊的東床快婿。

自有主見

富弼於天聖八年(1030年)以茂才異等科及第。步入仕途后,他先到河陽(今河南孟州)任節度判官廳公事,接著到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為官。幾年後山東一帶多有兵變,有些州縣長官見亂匪勢強,軟弱無能,不但不去鎮壓,反而開門延納,以禮相送。後來朝廷追究,派出工作組下來嚴查。
范仲淹坐鎮處理這些事。富弼對范仲淹說:“這些州縣長官拿著朝廷俸祿,竟然姑息養奸,形同通匪,都應定死罪,不然今後就沒人再去剿匪了。”
富弼半身像
富弼半身像
范仲淹則說:“你不知道啊,土匪勢強,遠在山林,難以圍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貿然圍剿,只能是勞師傷財,讓老百姓白白受苦罷了。他們按兵不動,以圖緩剿,這大概是保護百姓的權宜之計啊。”
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臉紅脖子粗地與自己的恩師爭執起來。有人勸富弼:“你也太過分了,難道忘了范先生對你的大恩大德了嗎?”原來,富弼考中進士后,正值皇帝下詔求賢,要親自考察天下士人。范仲淹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派人把富弼叫來,給他備了書房和書籍,讓他集中精力寫出對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帝賞識。
可是,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舉薦我,並不是因為我的觀點始終和他一致,而是因為我遇到事情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為要報答他而放棄自己的主張呢?”
范仲淹事後說:“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賞他,就是因為這呀。”
富弼遇事有主見,不盲從,不隨便附和別人,即便對天子也是這樣。

富弼拒賞

富弼克己奉公,為官清正,頗有廉聲。據《宋稗類鈔品行》記載,富弼出任樞密使時,宋英宗趙曙剛登上天子的寶座。英宗登基后,將其父宋仁宗的遺留器物,都拿來賞賜給朝廷重臣。眾臣叩頭感謝領賞之後,一起告退。英宗卻單獨請富弼留下,又在慣例之外,特別賞賜他幾件器物。富弼先叩頭謝恩,然後就堅決推辭不接受這份額外的賞賜。英宗有些不高興,輕描淡寫地說:“這些東西又不值什麼錢,你沒有必要推辭呀!”富弼懇切地說,“東西雖然很微薄,但關鍵是額外所賜。大臣接受額外的賞賜而不謝絕,萬一將來皇上做出什麼例外的事來,憑什麼勸諫呢?”最終富弼還是推辭掉了這份賞賜。

史籍記載


蘇東坡全集·卷八十七·富鄭公神道碑》蘇軾
《范忠宣集·卷十七·富公行狀》范純仁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傳第七十二》脫脫阿魯圖

後世紀念


陵寢墓地

富弼墓石槨室
富弼墓石槨室
富弼墓誌蓋於2008年6月在一座大型石槨室穹隆頂磚室壁畫墓被發掘,墓誌1.4米見方、厚35厘米。全文7000多字,由資政殿學士、通儀大夫韓維撰文,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孫永書丹。墓誌蓋撰文者為宋代名相司馬光。這是中原地區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誌。

人物評價


總評

富弼少年篤於學,提筆能文,胸有大度。弼為政清廉,好善嫉惡,歷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又性情至孝,恭儉好修,與人言必盡敬,雖微官及布衣謁見,皆與之有禮。
宋仁宗在位時,宋、遼關係又趨緊張,遼國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談判,劃地與遼。當時北宋朝臣上下因敵情叵測,無人敢擔使者之任。面對主憂臣辱,富弼挺身而出,兩度出使遼國。在談判中,他從各方面陳述了雙方的利害關係,不卑不亢,仁而有威,致使遼興宗自知理虧,遂息兵寧事。使南北之民數十年不見戰事,天下稱善。但他晚年力抵變法,又勸神宗“願二十年口不言兵”,也被人認為是因循守舊、銳氣盡喪的表現。

史書評價

歷代群英歌》:富弼西夏聞名,韓琦重厚如勃。

歷代評價

富弼書法
富弼書法
范仲淹:王佐才也。
穆休:進士不足以盡子才,當以大科名世。
韓琦:竊見富弼大節難奪,天與忠義。昨契丹領大兵壓境,致慢書於朝廷,倉卒之間,命弼使敵。弼割老母之愛,蹈不測之禍,以正辨屈強敵,卒復和議,忘身立事,古人所難。故近者李良臣自北來歸,盛言北方自主而下,皆稱重之。陛下兩命弼為樞密副使,皆弗有其功,辭避不受。逮抑令赴上,則不顧毀譽,動思振緝紀綱,其志欲為陛下立萬世之業耳。……又北敵素知弼之威望,亦可以杜其輕發之意。
歐陽修: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賢,而不聞其有可罷之罪,自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說不遠。
葉清臣:今輔翊之臣,抱忠義之深者,莫如富弼。
蘇軾:①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②秉心直諒,操術閎遠。歷事三世,計安宗社。熙寧訪落,眷遇特隆。菲躬正色,進退以道。愛君之志,雖沒不忘。
胡寅:昔富弼之使也,以一言息南北百萬之兵,可謂偉矣。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葉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時謹守資格,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綺在仁宗、英宗時謹守資格……以謹守資格為賢,名重當世,……而李沆十數人者,以守資格得名,而其時亦以治稱。②守資格以用人,無若李沆、王旦、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然考其功效,驗其人才,本朝以資格為用人之利也決矣。
黃震:①徙青州,活流民五十萬。②天下無事,號賢相。③溫良寬厚,及臨大節,慷慨莫屈。④疑憂者,一二言裁。
脫脫:國家當隆盛之時,其大臣必有耆艾之福,推其有餘,足芘當世。富弼再盟契丹,能使南北之民數十年不見兵革。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文彥博立朝端重,顧盼有威,遠人來朝,仰望風采,其德望固足以折衝禦侮於千里之表矣。至於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又皆享高壽於承平之秋。至和以來,建是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熙、豐而降,弼、彥博相繼衰老,憸人無忌,善類淪胥,而宋業衰矣!《書》曰:”番番良士,膂力既愆,我尚有之。“豈不信然哉!
孫承恩:志節皎皎,忠勤劬劬。國有憲章,恪遵弗渝。獎善若培,去惡如莠。大臣之事,君子之守。
歸有光:韓、富二公,與范希文、歐陽永叔,一時並用,世謂之韓、范、富、歐。魏公嘉佑、治平間,再決大策、以安社稷。當朝廷多故,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而與范、歐同心輔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稱治。富鄭公為相,守典故,行故事,傅以公議,無心於其間,而百官稱職,天下無事。史臣稱魏公相三朝,立二帝,垂紳正笏,不動聲氣,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又稱國家當隆盛之時,其大臣必有耆艾之福,推其有餘,足芘當世。富公再盟契丹,能使南北之民數十年不見兵革,與文潞公皆享高壽於承平之秋;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去,朝野倚重。由此言之,二公之功名,蓋相當矣。嗚呼!士之幸而遭際太平,福德俱全者,則韓、富二公是也。
王夫之:夫富公固非有異志者,而觀其生平,每多周防免咎之意,故出使而發視國書,以免呂夷簡之陷。則奮不顧身,以強人主,以犯母后,以折姦邪者,誠非富之所能與。使必相待而相讓,不我沮也,而固不能我決也,且從容審量而授我疑也。仰質皇天,昭對皇祖,拊省夢魂,揭日月以正告於天下後世,可為則為之,可言則言之已耳。賓賓然以功為不可獨成,名為不可獨屍,期遠怨於朋友而坐失事機,為社稷臣者豈若是?國家之不幸也多矣,伊尹遷桐,萊朱不與;周公破斧,君奭弗聞。富懷不平之心,自愧於君子,而韓公何憾焉?夫韓公不以功名之志期富,其待之也厚矣,惜乎富之未喻也。
瓜爾佳·文祥:取材當如宋富弼、蘇轍,庶有裨時政。
蔡東藩:①銜命登程竟北行,國家為重死生輕。折衝樽俎談何易,恃有忠誠懾虜情。②以專閫之乏材,而契丹遂乘間索地,地不給而許增歲幣,亦猶二五一十之故智耳。外交以武力為後盾,僅恃口舌之爭,雖如富鄭公者,亦不能盡折虜焰,而下此更不足道矣。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代電視劇扮演者
2020年清平樂李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