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逵
郭逵
郭逵(1022年-1088年12月29日),字仲通。洛陽人,祖籍鉅鹿(今屬河北)。北宋時期名將,與狄青齊名。
郭逵早年蔭官北班殿侍、三班奉職,為名臣范仲淹等所器重。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征剿彭仕羲,平定湖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率軍三十萬征交阯李乾德,於富良江之戰大破其軍。但因宋軍病亡逾半,軍糧耗盡,只得班師回朝,獲罪被貶。宋哲宗即位后,一度起複任職,終以左武衛大將軍、提舉崇福宮致仕,累封武功縣男。元祐三年(1088年)去世,年六十七。獲贈雄武軍節度使、司空。
著有《五原集》、《閑江集》、《節制集》、《奏議》、《經制集》、《對鏡圖釋》等,今均佚。
郭逵的先人於北宋初年徙居京師,后卜葬洛陽,遂定居。郭逵自少為人豪爽,喜歡研習兵法,最初憑藉其父郭斌(生平事迹不詳)的恩蔭,補任北班殿侍。在宋仁宗寶元(1038年-1040年)、康定(1040年-1041年)年間,第一次宋夏戰爭爆發,郭逵的兄長郭遵任延州西路都巡檢使,被西夏軍殺害,朝廷優恤,錄郭逵為三班奉職。當時,名臣范仲淹正任陝西都部署,郭逵即隸屬於其麾下。范仲淹待他如子侄一般。大臣陳執中安撫京東路時,奏請郭逵任駐泊將。
郭逵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很有戰略眼光,受眾人佩服,他的才智主要體現在兩件事上:
• 軍中議論攻西夏取靈武。郭逵表示反對,他說:“地遠而食不繼,城大而兵不多,未見其利。”結果出師不久,涇原任福全軍覆沒。眾人佩服郭逵有先見之明。
• 對大將葛懷敏的看法。郭逵認為他“喜功徼幸,徒勇無謀”,故“他日必敗朝廷事”。不久,葛懷敏果然兵敗身死。由此,郭逵被譽為知兵者。
后調任真定路兵馬監押,以平保州兵變之功,加授閤門祗候、環慶路兵馬都監。適逢母親賀氏逝世,朝廷不許其解官服喪,郭逵再三請求,這才獲准。臨行前,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杜杞特贈錢四十萬,郭逵辭謝不受。喪期結束后,出任涇原路都監。他率軍攻克古渭城,轉官通事舍人,改任河北路緣邊安撫都監。后更作為副使,隨吳奎出使遼國。回國后,因事被降為汾州都監。
龐籍鎮河東時,以郭逵權知忻州。這時,遼國來使請求割取天池廟地。龐籍久不能決,於是委託給郭逵處理。郭逵查閱有關文書檔案,發現有一通宋太宗太平興國(976年-984年)年間遼國給天池縣的信,提到:“遙祀天池廟有應,以屬南朝(北宋)地,未敢擅修。”他據此向遼國使者出示信件,表示拒絕,使遼使無法再爭,大為折服。
嘉祐初年,湖北溪蠻彭仕羲反宋,郭逵被加為帶御器械,出任荊湖北路兵馬鈐轄兼知澧州。郭逵先抓獲了彭仕羲的親信,安置在自己身邊為小史,並向他了解那裡的山川地形和防務虛實。
戰後,郭逵以功遷為禮賓使,徙荊湖南路兵馬鈐轄、知邵州州。累遷容州觀察使、涇原路副都部署。
治平二年(1065年),郭逵升任檢校太保、同簽書樞密院事,出領陝西宣撫使,判渭州。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趙頊即位后,遷靜難軍留後,改宣徽南院使,判鄆州,又改鎮鄜州。
此時,邊將種諤接受了西夏嵬名山的投降,並攻取了綏州,但西夏人卻殺死了宋將楊定。朝廷輿論認為,應該放棄綏州,神宗甚至下詔,要焚燒後放棄綏州。郭逵堅持反對焚棄綏州,認為應當堅守綏州,用以安置嵬名山舉族而歸降的一萬三千人。他因此隱匿詔書。不久,西夏提出用塞門砦和安遠砦來交換綏州。郭逵認為這很可能是空口欺詐,他提出一個條件,即必須先行交出塞門、安遠二砦,才可交移綏州。由於郭逵派出的使者有西夏西平王在祥符間寫的一封信,證明塞門、安遠二砦的界址在長城嶺下,西夏使臣無法駁斥,此事遂以宋朝保有綏州而告終。神宗下詔表彰郭逵,說:“淵謀秘略,悉中事機。有臣如此,朕無西顧之憂矣。”
首相韓琦出判永興軍兼陝西四路經略使時,下令不準給嵬名山所部糧食,並追回戍守綏州的宋軍。郭逵認為不可,勸道:“如果這樣做,那降羌(指嵬名山部眾)無法自保了,都將潰走了。”韓琦被他說服,不久后將丹州的粟運給西夏降軍。郭逵於是挑選其中強壯的兩千多人刺字為兵,其餘男丁都在手上刺“忠勇”二字,以防止他們逃去。又將廢置的閑田分給其耕作。加檢校太尉、雄武軍留後。
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越南李朝攻陷廣南西路的邕州等地。
熙寧九年(1076年)三月,朝廷拜郭逵為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經略招討使,兼荊湖南北路、廣南東西路宣撫使。郭逵攜同在鄜延、河東任職時的舊部,並與越南鄰近的占城、真臘等國聯合出擊。
郭逵認為廣源州(今越南廣淵)是咽吭之地,兵甲精銳,不先攻取必有腹背受擊之患。他又分析到劉應紀(越南廣源州守將)是越南方面的謀主,不先擒劉應紀,則軍聲不會大振。於是確定了攻擊重點的方針。一戰而勝,劉應紀投降,軍威大振。接著,又攻拔了決里隘,並乘勝攻取了桄榔、門州(二城均位於今越南同登西北)等地。十二月,郭逵與越南大將李常傑在富良江(今越南紅河)決戰,大敗越南軍,擊殺數千人。李朝洪真太子、昭文王子戰死,左郎將阮根被俘。
不久后,李仁宗李乾德即奉表請降。這時,郭逵原有的三十萬大軍,由於冒著炎熱進入瘴癘之地,傷亡逾半數,軍糧也耗盡。雖僅有一水之隔,卻不能再進。郭逵表示“願以一身活十餘萬人命”,同意撤兵,宋、李兩朝議和。郭逵先將傷病之士撤回,才移師回朝。
郭逵回朝後,被貶為銀青光祿大夫、左衛將軍,西京(洛陽)安置。他杜門閑居十年,以讀書養氣自樂。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駕崩,哲宗趙煦登基。哲宗即位后,命郭逵以左屯衛大將軍之職致仕。
元祐元年(1086年),郭逵被起為檢校司空、知潞州,封武功縣男。他抵達任所后,上疏請求告老,未獲朝廷允准。
元祐二年(1087年),郭逵復官廣州觀察使、知河中府。在聞知詔命后,他徑直回到洛陽,極力請老,獲得朝廷准許,被改授為左武衛上將軍、提舉洛陽嵩山崇福宮。
元祐三年(1088年)十二月十四日(12月29日),郭逵在洛陽嘉慶里的家中病故,享年六十七歲。哲宗聞訊后,為其輟朝一日,追贈雄武軍節度使、司空。
西北揚名:郭逵早年在西北時,對宋夏戰爭的一些問題的看法具有戰略眼光,為眾人所敬服,被譽為知兵者。任真定兵馬監押時,率兵平定保州兵變。權知忻州時,又折服遼朝使者,保留了天池廟地。
兩度南征:宋仁宗末年,湖北溪蠻彭仕羲叛亂,郭逵奉命征討。他在洞悉叛軍的布局后,一舉進剿,迫使彭仕羲棄城逃跑,余部皆降。熙寧九年(1076年),率軍三十萬征交阯李乾德,於富良江之戰大破其軍,斬殺數千人。但因宋軍病亡逾半,軍糧耗盡,只得班師回朝。
據范祖禹《郭將軍逵墓誌銘》記載,郭逵本著有《五原集》、《閑江集》、《節制集》五卷、《奏議》五十卷、《經制集》五十卷、《對鏡圖釋》五卷,至今已佚失。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先世 | 曾祖父 | 郭隱 | 追贈太保。 |
曾祖母 | 何氏 | 追封信安郡太夫人。 | |
祖父 | 郭榮 | 追贈太傅。 | |
祖母 | 崔氏 | 追封永嘉郡太夫人。 | |
父親 | 郭斌 | 追贈太師 | |
母親 | 賀氏 | 追封華原郡太夫人。 | |
同輩 | 兄長 | 郭遵 | 官至延州西路都廵檢使,於三川口之戰中戰死。 |
—— | 妻子 | 史氏 | 封平原郡夫人。 |
子輩 | 長子 | 郭忠良 | 官至左侍禁,先於郭逵去世。 |
次子 | 郭忠諌 | 官至左班殿直,先於郭逵去世。 | |
三子 | 郭忠孝 | 曾任承事郎。 | |
四子 | 郭忠臣 | 曾任西頭供奉官。 | |
五子 | 郭忠恕 | 官至東頭供奉官。 | |
幼子 | 郭忠賢 | 曾任左侍禁。 | |
女兒 | —— | 嫁通直郎夏大定。 | |
—— | 嫁大理評事錢蕘 | ||
—— | 嫁承務郎胡士修。 | ||
—— | 嫁宣義郎呂昭問。 | ||
—— | 嫁內殿承製石舜賓。 | ||
—— | 嫁承務郎王東文。 | ||
—— | 嫁廣濟主簿范埴。 | ||
—— | 早逝。 | ||
孫輩 | 孫子六人 | —— | 生平不詳。 |
孫女三人 | —— | 生平不詳。 |
等到郭逵從軍后,名臣范仲淹命其看管府庫,他端坐終日不出門,范仲淹因而愈加信任他。另一名臣韓琦接替范仲淹任職后,也非常器重郭逵。郭逵日後果然建立大功,歷任副都總管、簽書樞密院等職。
宋神宗時,知慶州李復圭追究兵敗慶州的責任時,已經將大將李信、劉甫斬首,又想要加罪於鄜延都巡檢使白玉。白玉向郭逵託付後事,並且哭著說自己無法奉養母親,以終其天年。郭逵哀憐他,沒有將其遣送,儘力替他申冤並予以救助,白玉得以免死。後來白玉在新砦取得大捷,神宗對郭逵說:“白玉能將功補過,是靠你的力量啊。”
《郭將軍逵墓誌銘》
《濟南集·郭宣徽祠堂記》
《東都事略·卷六十二》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
《廣名將傳·卷十三》
強至:①伏惟某官謀宏博,識度沈雄。蚤暢徽猷,久宣遠略。御戎閫外,繄坐振於威聲。制勝幄中,即進司於宥密。益綏燕起,少副瞻祈。 (《回延州經略郭宣徽書》)②伏惟某官經遠偉謀,濟時明略。寬朝廷之西顧,輟帷幄之前籌。疆事久勞,繄外平於戎,索詔音。垂及行,入總於神機。旋錄膚功,亟加顯命。末繇修慶,首辱占書。感愧並懷,名言非諭。 (《回郭宣徽書》)
蘇轍:①伏惟某官,學本詩書,思含韜略,入參樞近,出總戎行。謀慮宏深,隱若長城之固;動用安靜,不求一日之功。勛名既隆,釁故隨至。進退有裕,望實兼隆。令尹三登,曾喜色之莫見;頻陽復起,信前計之可從。方今卒乘久安,盟好猶在。用人既得,知廟勝之有成;俾國咸休,顧公策之安出。某老拙無用,退守鄉邦,側聆休嘉,以慰瞻望。 (《代李諫議賀郭宣徽知并州啟》)②蚤學弓劍,晚通詩書,勇而有謀,整且能暇,威名懾於西鄙,柄任及於中樞。南伐無成,嗟伏波之遂棄;退居能飯,知廉頗之未衰。擢從解組之餘,復寄長民之任。過而能改,豈一眚之足雲?窮當益堅,或來功之可冀。 (《郭逵自致仕起知潞州》)
范純仁:惟公奮由武衛,宣力王家。仁皇之朝,扞城心膂。被遇英祖,升贊樞機。先帝經武緯文,懷柔震疊。中權之任,屬之於公。西守南征,海外有截。敦詩說禮,想聞郤縠之風。振旅全師,屢上充國之略。退卧西洛,於今十年。李廣數奇,功業未究。英公賞鑒,幕府多賢。矧今邊備尚嚴,蠻落猶警。思得名將,以為長城。公今雲亡,豈不懷疚。求其繼者,實唯才難。 (《祭郭宣徽文》)
范祖禹:①公在仁宗時,有功南海,為名將,英宗、神宗尤深知公,遂大用之,出入中外,常為重輕,所至隱然如長城,朝廷四方恃以為安,論將帥必以公為首,及南征,困於瘴毒,雖不得交州,然洪真授首、應紀面縛,得五州之地,全師而返,交人畏詟,遂不敢動。……幕府辟士,極一時之選,趙卨初掌機宜,未幾,代公帥鄜、延,其餘多為名臣,世以公為知人。 (《郭將軍逵墓誌銘》)②惟郭之先,父氏自虢。世有顯庸,以踐邦伯。桓桓郭公,允武允文。出入四朝,克成厥勛。仁宗惟仁,天德不殺。疆理南海,公初奮伐。英宗惟英,整肅四方。登公樞廷,大震氐羌。神宗惟神,耀我聖武。西守南征,公為方虎。蠢爾交蠻,自昔邦讎。帝命公往,匪亟匪游。披其五州,炎荒是宅。功成身危,為眾受責。釋師十萬,耽玩簡編。樂以忘憂,卒歲窮年。二聖起公,將收桑榆。公以老告,身與疾俱。惟其成烈,萬夫之特。雲誰無勇,孰如父識。不知禁人,視其所知。嗚呼郭公,名則不夷。 (《郭將軍逵墓誌銘》)
李廌:①繇古逮今,世稱三郭焉。曰唐代郭公元振,汾陽王子儀,我朝武衛上將軍、贈雄武軍節度使、司空公其人也。忠義氣節,勛勞聲望,皆為一代宗臣。 (《郭宣徽祠堂記》)②天祐我宋,克生人傑。降畀大任,俾輔鴻烈。顯允郭公,四朝老臣。以仁為勇,以德為名。乃登將壇乃,佐樞極。淵淵謨謀,蹇蹇義直。公在廟堂,四圍兵寢。公在疆場,天子奠枕。錫賜佛祠,時惟異恩。非曰假寵,惟以報勛。於焉祀公,益為顯親。漢宣虎臣,圖贊麟閣。雲台四七,凌煙褒鄂。公像在茲,視古無怍。……玉關諸戎,朝貢之道。北瞻九原,稽顙膜拜。猶當畏仰,凜凜如在。歸修臣職,莫犯絕塞。 (《郭宣徽祠堂記》)
脫脫:宋至仁宗時,承平百年,武夫鷙卒遭時致位者雖有之,起健卒至政府,隱然為時名將,惟青與逵兩人爾。……逵料葛懷敏之敗,如燭照龜卜,一時最為知兵。雖南征無功,用違其長,又何尤焉。 (《宋史》)
黃道周:郭逵談兵,頗有先見。任福覆軍,懷敏師陷。一如其言,誰不欽羨。保州招降,登城戒勸。恐眾有疑,留身為券。廟地契丹,無稽思占。故牘查明,王土可驗。湖北溪蠻,仕義有變。招蠻之親,為蠻之患。若棄綏州,弱見於面。匿詔不宣,後方無玷。坐論成功,勝於力戰。 (《廣名將傳》)
蔡東藩:賴韓琦坐鎮,郭逵為輔,夏事始得就緒耳。 (《宋史演義》)
在明代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郭逵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