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丹州的結果 展開
- 古代行政區劃名
- 丹后國
丹州
古代行政區劃名
丹州,古代行政區劃名。
徠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改汾州置,以丹陽川得名。治所在義川(今陝西宜川東北,唐遷今宜川,宋改宜川)。轄境相當今宜川縣地。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廢。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丹州,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改汾州置。
丹州,咸平。上。開元戶一萬二千四百二十二。鄉三十五。元和戶八百十六。
鄉十二。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白翟所居。《隋圖經》云:“義川本春秋時白翟地,今其俗雲丹州白室,胡頭漢舌,其狀似胡,其言?中夏。白室即白翟語訛耳,近代號為步落稽胡,自言白翟後也。”秦置三十六郡,屬上郡。漢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晉時戎狄居之,苻、姚時為三堡鎮。後魏文帝大統三年,割?、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鎮。廢帝以河東汾州同名,改為丹州,因丹陽川為名,領義川、樂川縣。隋大業三年廢丹州,於義川縣置延平縣,十三年為胡賊劉步祿所據。義寧元年,於義川縣置丹陽郡。武德元年改為丹州,九年置都督府,貞觀元年罷府為州。永徽二年移於赤石川。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二十里。東至同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蠟燭,龍鬚席。賦:麻,布。元和貢同。
管縣四:義川,雲岩,汾川,咸寧。
徠義川縣,上。郭下。本秦上郡之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晉為戎狄所居。後魏文帝大統三年置義川縣,屬義川郡,因川為名。隋大業三年廢丹州,義川屬延州。義寧元年,於舊城復置丹陽郡,縣在城內,永徽二年移於今理。
雲岩縣,中。東南至州七十三里。武德元年分義川縣置,在庫利川南,有?岩山,因以為名。
庫利川,在縣郭南。昔有奴賊居此川內,稽胡呼奴為庫利,因以為名。
汾川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秦上郡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後魏孝文帝置安平縣,理薛川,屬樂川郡。文帝改安平為汾川。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丹州,大業二年屬延州,武德元年復屬丹州。
黃河,在縣東七里。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人呼為“石槽”,蓋禹治水鑿石導河之處。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懸水奔流,黿鼉魚鱉所不能游。
咸寧縣,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秦上郡之地。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於白水川置永寧縣,屬義川郡,在今縣東二十里永寧故縣是也。文帝改為太平縣,移於今所。隋開皇三年罷郡,屬丹州。十八年改太平縣為咸寧,以界內有咸寧鎮為名。
庫利川在(雲岩)縣北一十五里,耆老相傳云:“土田沃壤,五穀豐饒,胡稱貯舊谷為庫利”
渭牙川在(義川)縣北二十五里,從西延州延長縣來,五十里入延州門山縣,川內有水木,稽胡喚水木為渭牙,因以為名。
廢可野寺在(義川)縣北一十五里,故老相傳劉薩河(為稽胡人)坐禪處。稽胡呼堡為。可野:四面懸絕,惟北面一路通人也。
庫渦川在(宜川)縣西北二十里,從雲岩縣界入,合丹陽川。《圖經》云:川南是漢,川北是胡。胡漢之人在川內共結香火,胡喚香火為庫渦,因此為名。
哥基,胡云濯筋川是也。
《太平寰宇紀.丹州》
京畿道關內道 | ▪ 京兆府 | ▪ 華州 | ▪ 同州 | ▪ 坊州 | ▪ 丹州 | ▪ 岐州 |
▪ 邠州 | ▪ 涇州 | ▪ 隴州 | ▪ 寧州 | ▪ 原州 | ▪ 慶州 | |
▪ 鄜州 | ▪ 延州 | ▪ 綏州 | ▪ 銀州 | ▪ 夏州 | ▪ 靈州 | |
▪ 鹽州 | ▪ 豐州 | ▪ 會州 | ▪ 宥州 | ▪ 勝州 | ▪ 安北大都護府 | |
都畿道河南道 | ▪ 河南府 | ▪ 鄭州 | ▪ 陝州 | ▪ 汝州 | ▪ 懷州 | ▪ 許州 |
▪ 汴州 | ▪ 豫州 | ▪ 陳州 | ▪ 亳州 | ▪ 潁州 | ▪ 宋州 | |
▪ 曹州 | ▪ 濮州 | ▪ 鄆州 | ▪ 泗州 | ▪ 海州 | ▪ 兗州 | |
▪ 徐州 | ▪ 沂州 | ▪ 密州 | ▪ 齊州 | ▪ 青州 | ▪ 淄州 | |
▪ 萊州 | ▪ 登州 | ▪ 濟州 | ▪ 滑州 | |||
河東道 | ▪ 蒲州 | ▪ 虢州 | ▪ 絳州 | ▪ 晉州 | ▪ 汾州 | ▪ 慈州 |
▪ 潞州 | ▪ 澤州 | ▪ 沁州 | ▪ 儀州 | ▪ 太原府 | ▪ 代州 | |
▪ 蔚州 | ▪ 忻州 | ▪ 嵐州 | ▪ 石州 | ▪ 朔州 | ▪ 雲州 | |
▪ 隰州 | ▪ 單於都護府 | |||||
河北道 | ▪ 衛州 | ▪ 相州 | ▪ 魏州 | ▪ 洺州 | ▪ 邢州 | ▪ 貝州 |
▪ 博州 | ▪ 德州 | ▪ 棣州 | ▪ 滄州 | ▪ 冀州 | ▪ 趙州 | |
▪ 深州 | ▪ 恆州 | ▪ 定州 | ▪ 瀛州 | ▪ 莫州 | ▪ 易州 | |
▪ 幽州 | ▪ 燕州 | ▪ 順州 | ▪ 歸順州 | ▪ 薊州 | ▪ 檀州 | |
▪ 媯州 | ▪ 平州 | ▪ 營州 | ▪ 安東都護府 | |||
山南西道 | ▪ 梁州 | ▪ 鳳州 | ▪ 興州 | ▪ 利州 | ▪ 通州 | ▪ 洋州 |
▪ 合州 | ▪ 集州 | ▪ 巴州 | ▪ 蓬州 | ▪ 壁州 | ▪ 開州 | |
▪ 渠州 | ▪ 渝州 | ▪ 閬州 | ▪ 涪州 | ▪ 果州 | ||
山南東道 | ▪ 鄧州 | ▪ 商州 | ▪ 金州 | ▪ 唐州 | ▪ 均州 | ▪ 房州 |
▪ 襄州 | ▪ 隋州 | ▪ 郢州 | ▪ 復州 | ▪ 荊州 | ▪ 硤州 | |
▪ 歸州 | ▪ 夔州 | ▪ 萬州 | ▪ 忠州 | |||
淮南道 | ▪ 揚州 | ▪ 楚州 | ▪ 滁州 | ▪ 和州 | ▪ 濠州 | ▪ 壽州 |
▪ 光州 | ▪ 蘄州 | ▪ 申州 | ▪ 黃州 | ▪ 安州 | ▪ 舒州 | |
▪ 廬州 | ▪ 沔州 | |||||
江南東道 | ▪ 蘇州 | ▪ 常州 | ▪ 潤州 | ▪ 湖州 | ▪ 杭州 | ▪ 越州 |
▪ 明州 | ▪ 台州 | ▪ 婺州 | ▪ 衢州 | ▪ 睦州 | ▪ 歙州 | |
▪ 括州 | ▪ 溫州 | |||||
江南西道 | ▪ 洪州 | ▪ 江州 | ▪ 宣州 | ▪ 饒州 | ▪ 鄂州 | ▪ 撫州 |
▪ 袁州 | ▪ 吉州 | ▪ 虔州 | ▪ 岳州 | ▪ 澧州 | ▪ 潭州 | |
▪ 衡州 | ▪ 永州 | ▪ 道州 | ▪ 郴州 | ▪ 連州 | ▪ 邵州 | |
▪ 朗州 | ||||||
隴右道 | ▪ 秦州 | ▪ 成州 | ▪ 武州 | ▪ 渭州 | ▪ 岷州 | ▪ 宕州 |
▪ 疊州 | ▪ 洮州 | ▪ 蘭州 | ▪ 河州 | ▪ 鄯州 | ▪ 廓州 | |
河西道 | ▪ 涼州 | ▪ 甘州 | ▪ 肅州 | ▪ 瓜州 | ▪ 沙州 | ▪ 伊州 |
▪ 西州 | ▪ 庭州 | ▪ 安西大都護府 | ▪ 北庭大都護府 | |||
劍南道 | ▪ 扶州 | ▪ 文州 | ▪ 松州 | ▪ 龍州 | ▪ 劍州 | ▪ 綿州 |
▪ 茂州 | ▪ 翼州 | ▪ 悉州 | ▪ 當州 | ▪ 靜州 | ▪ 柘州 | |
▪ 恭州 | ▪ 奉州 | ▪ 維州 | ▪ 彭州 | ▪ 漢州 | ▪ 益州 | |
▪ 蜀州 | ▪ 簡州 | ▪ 梓州 | ▪ 遂州 | ▪ 普州 | ▪ 資州 | |
▪ 榮州 | ▪ 陵州 | ▪ 眉州 | ▪ 邛州 | ▪ 雅州 | ▪ 黎州 | |
▪ 嘉州 | ▪ 戎州 | ▪ 瀘州 | ▪ 巂州 | ▪ 南寧州 | ▪ 姚州 | |
黔中道 | ▪ 黔州 | ▪ 施州 | ▪ 思州 | ▪ 溪州 | ▪ 辰州 | ▪ 錦州 |
▪ 巫州 | ▪ 業州 | ▪ 充州 | ▪ 費州 | ▪ 夷州 | ▪ 珍州 | |
▪ 溱州 | ▪ 南州 | ▪ 播州 | ▪ 應州 | ▪ 矩州 | ||
嶺南道 | ▪ 福州 | ▪ 建州 | ▪ 泉州 | ▪ 漳州 | ▪ 汀州 | ▪ 廣州 |
▪ 潮州 | ▪ 循州 | ▪ 韶州 | ▪ 端州 | ▪ 岡州 | ▪ 新州 | |
▪ 恩州 | ▪ 春州 | ▪ 勤州 | ▪ 瀧州 | ▪ 康州 | ▪ 封州 | |
▪ 高州 | ▪ 竇州 | ▪ 辯州 | ▪ 潘州 | ▪ 羅州 | ▪ 雷州 | |
▪ 崖州 | ▪ 儋州 | ▪ 萬安州 | ▪ 振州 | ▪ 白州 | ▪ 山州 | |
▪ 廉州 | ▪ 欽州 | ▪ 陸州 | ▪ 桂州 | ▪ 蒙州 | ▪ 昭州 | |
▪ 富州 | ▪ 梧州 | ▪ 賀州 | ▪ 藤州 | ▪ 義州 | ▪ 容州 | |
▪ 禺州 | ▪ 牢州 | ▪ 黨州 | ▪ 平琴州 | ▪ 郁林州 | ▪ 貴州 | |
▪ 綉州 | ▪ 龔州 | ▪ 潯州 | ▪ 象州 | ▪ 柳州 | ▪ 融州 | |
▪ 環州 | ▪ 宜州 | ▪ 芝州 | ▪ 澄州 | ▪ 嚴州 | ▪ 賓州 | |
▪ 橫州 | ▪ 淳州 | ▪ 邕州 | ▪ 田州 | ▪ 籠州 | ▪ 瀼州 | |
▪ 湯州 | ▪ 武峨州 | ▪ 武安州 | ▪ 長州 | ▪ 峰州 | ▪ 福祿州 | |
▪ 交州 | ▪ 愛州 | ▪ 驩州 | ▪ 安南都護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