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玾

山東中醫藥主任醫師

張燦玾(1928年7月—2017年9月),男,漢族,中共黨員,山東榮成人,生前任山東中醫學院院長,山東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擅長診療內外婦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

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國醫大師”。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36年春,始入小學讀書。
1939年冬,讀完了小學四年級。
生活照
生活照
1940年初,日寇鐵蹄踏進榮成,家鄉淪陷,被迫輟學。
1941年家鄉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在下回頭村辦起了完小(即高等小學),入校繼續學習。他學習勤奮,在兩年多完小學習期間,不僅在學業方面每登榜首,還在課餘時間自學了多種樂器演奏,參加學校組織的戲劇演出。這些興趣愛好的培養,為張燦玾日後廣泛涉獵,各科打下了基礎。
1943年下半年,迫於環境,結束學校生活,回家跟隨祖父與父親學習中醫。

工作經歷

張燦玾照片
張燦玾照片
1948年開始獨立應診。此後數年,白天看病,晚上看書,研究中醫經典著作,閱覽歷代醫籍,學習現代醫學,常常深夜才睡,雞鳴即起。
1949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同年參加了區醫藥聯合會。
1952年春,奉調參加縣防疫隊,承擔反細菌戰任務,時值俚島區峨石山村麻疹流行,縣防疫隊派張燦玾等兩人前往救治。經調查,全村約百名兒童患麻疹,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治療,患者無一例死亡。
1955年創辦榮成縣嶗山區聯合診所,並任所長。
1958年山東省榮成縣衛生局選送張燦玾到山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同年又派其赴南京進入江蘇省中醫學校(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研究班學習。
1959年7月玾回到山東;同年9月調山東中醫學院(后更名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工作。自此,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執教生涯。曾任山東中醫學院院長、山東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已六十餘年。對內外婦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先後承擔和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課題多項。

論文著作

出版了《素問吳注》《松峰說疫》《經穴解》《石室秘錄》點校等10多部中醫古籍。
演奏
演奏
著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黃帝內經文獻研究》一書。曾出版《醫余吟草》詩詞集。
1964年3月與徐國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針灸甲乙經》。此後,這本《針灸甲乙經校釋》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開始撰寫《中醫古籍文獻學》。

獲得榮譽


1964年3月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3年被衛生部指定為華北山東片古籍整理學術帶頭人。
2006年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國醫大師”。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17年9月1日下午6點多,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去世,享年90歲。9月3日遺體告別儀式在濟南蓮花山殯儀館舉行。

社會活動


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委員及文獻分會常委與仲景學說專委會顧問、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
接受採訪
接受採訪
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理事、山東省科協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紅十字會理事、中國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齊魯京劇愛好者協會會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