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波魚

分佈於中國、寮國、越南等的動物

南方波魚,學名:Rasbora steineri (Nichols et Pope, 1927),為鯉科波魚屬的魚類。南方波魚在東莞當地又被稱為紅眼魚,因為尤其在黑夜,用火或燈光照射魚的眼睛,可以看到它的眼睛呈紅色。這種魚屬於老第三紀原始(魚丹)亞科魚類的典型代表。

南方波魚屬小型魚類,常見體長100mm以下。體長,側扁。頭短小,尖突。口裂向上傾斜,下頜前端稍外突,且有一突起與上頜凹陷對相嵌,無須。側線明顯彎向腹方,位於體下側。背鰭無硬刺,位於腹鰭之後上方;肯、腹、臀鰭短小,尾鰭細長,深叉,葉端尖。

分佈於寮國的南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和中國東南部各水系。2009年8月17日,從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東莞市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調查工作組在清溪鎮鐵場村的一條小河中發現了被稱為“活化石”的南方波魚。這是東莞水域首次發現南方波魚。

形態特徵


南方波魚
南方波魚
體長為體高3.6~4.4倍,為頭長4.1一4.3倍,為尾柄長5.1一5.8倍,為尾柄高8.3一10.0倍。頭長為吻長3.5~3.7倍,為眼徑3.4~3.8倍,為眼間距2.4~2.9倍。尾柄長為其高1.6~1.7倍。
體甚側扁。頭短,背部較寬平。口裂向上傾斜,后伸不及前眼緣的下方。下頜稍突出。無須,常見體長100mm以下小型魚類。
背鰭起點與第10~12個側線鱗相對,距尾柄基相當於距眼睛中央或更前至鼻孔。臀鰭起點與第16個側線鱗相對,后緣略凹。腹鰭起點與第9一10個側線鱗相對,略前於背鰭起點,后伸不及臀鰭基。胸鰭尖,后伸不及腹鰭起點。尾鰭深分叉。
南方波魚
南方波魚
側線全,起自鰓孔上角,逐漸下彎,在胸鰭末端處明顯彎折后,沿腹緣及尾桶下半部平伸。鰓耙短而尖。下咽齒咀嚼面斜向狹窄,頂端鉤曲。
液浸標本的體側有一縱走黑色寬頻,起自鰓孔上角,止於尾鰭基部;大致以背鰭起點的下方為界,前半段較淺而窄,有時甚至不明顯。後半段較深而寬;背部正中有一黑線,起自枕骨後端止於尾柄基。每個鱗片的后緣有密集的色素粒,呈黑色邊緣,使整體外觀呈網狀,以體側中線以上為顯。臀鰭基部的鱗片上有密集的色素粒,外觀呈一條黑線。背鰭和臀鰭中央有一甚不明顯的黑帶,其餘各鰭灰白。

生活習性


南方波魚生活在溪流、水溝,由於魚體較小,普通人就算抓到了也可能會以為是普通的小雜魚。另外,這種魚耐毒性很強,一般的毒藥都毒不死它。

分佈地區


南方波魚
南方波魚
南方波魚分佈於東南亞寮國的南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在中國,分佈於香港、廣西、龍江、廣東連江、滃江、海南南渡江、萬泉河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島。

現狀保護


波魚
波魚
相關專家稱,南方波魚現身東莞,說明周圍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對於發現南方波魚,對人們研究南方波魚以前的歷史,很有幫助。該專家提醒當地市民說,雖然南方波魚沒有列入保護動物名單,但是,該魚類畢竟屬於稀有魚類,希望市民“口下留情”。
另據了解,在從化流溪河,南方波魚有較大數量的野生種群,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育價值。

研究發現


2009年8月17日,據中新社東莞電:廣東東莞市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調查工作組首次發現了被稱為“活化石”的南方波魚,發現南方波魚的地點是清溪鎮鐵場村的一條小河中。據東莞市水產研究所的黃所長介紹,南方波魚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出現於老第三紀(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距今兩千三百萬年),比最早的人類——南方古猿還要早數千萬年。另據了解,這也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東莞水域第一次發現南方波魚。
東莞市水產研究所的黃所長表示:“這次發現南方波魚的過程很偶然,我們魚類資源調查工作組近期在對捕獲回來的魚類進行分類研究時,發現一條小魚特徵很符合南方波魚分類特點,但是因為只捕獲到一條,所以並不敢肯定。第二次我們就進行有目的捕獲,抓到了十幾條,周圍水域也發現還有相同的魚群。拿回研究所后經過仔細鑒別,終於確定就是南方波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