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痕迹學

工具痕迹學

一門研究在犯罪行為的實施過程中,受到外界作用的載入客體(一般是作案工具)使承載客體(一般是現場的被破壞客體)的接觸部位發生塑性形變后形成的立體反映形象的學科。

學科類別


 第一層次按痕迹的表現形式分為兩大類
 凹陷痕迹 線形痕迹
 第二層次按形成方式分為四種
 凹陷痕迹
 撬壓凹陷痕迹 打擊凹陷痕迹
 線形痕迹
 擦劃線形痕迹 剪切線形痕迹

學科作用


 提供訴訟證據。
 劃定偵察範圍。
 分析案件性質
 提供併案依據。
 判定罪犯特點。
 確定嫌疑線索。

學科分析


根據其原始狀態準確地判明與案件有關問題的勘驗活動
要求在提取之前進行
工具痕迹是特定人使用特定工具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對特定物體作用的唯一結果

確定現場痕迹是否工具痕迹

主要有以下幾種痕迹容易誤認為工痕
(1)動物咬痕:常見的噬咬動物為鼠和兔
被破壞的客體主要有電線、電纜、繩索、膠管
動物咬痕的特點:多次噬咬、咬力不均、方向各異
根據痕迹的形象特徵,並結合環境條件加以判斷。
附近有無動物出沒活動,如有無動物足跡或排泄物、脫落物。
根據痕迹的形象特徵
-即被破壞部位的形態
斷面不整齊,常出現凹坑或突尖;
線形痕迹粗大而不平行,呈多方向;
斷面邊緣呈鋸齒狀;
被咬斷合股線的斷頭長短不齊.方向不一。
工具剪切痕迹的特點:斷面平齊;
線痕方向一致;
邊緣齊整;
合股線斷面齊整且方向一致。
(2)疲勞斷痕:客體承受周期性的反覆外力作用后發生的斷離
疲勞斷離的前提:有疲勞源受到的外力超出了端面的張應力極限在多數情況下疲勞源產生在表面或內部的缺陷處。因為這些缺陷會導致應力集中。
形成缺陷的因素:表面受到破壞:客體表面存在壓痕、划痕、磨痕等;
內部受到破壞:木材因蟲蛀、腐朽、節子、裂紋等
內部結構不均勻:金屬內部有空隙、異物,密度大小不同等。
疲勞斷裂:疲勞斷裂面是受到外力的連續作用,使疲勞所產生的斷離面(側面表現為裂紋)不斷向前擴展,在先形成的端面上常有灰塵等其它介質侵入,形成陳舊痕迹。
如空氣、水蒸氣浸入金屬裂縫,氧化后斷裂面顏色發暗。
灰塵進入木材裂縫使斷面纖維陳舊。
斷離瞬間所形成的痕迹新鮮,金屬斷離面光澤明亮,木材纖維較潔白。
工痕和疲勞斷痕的區別:工具的線條呈平行縱向,分佈均勻;
而疲勞斷紋形狀依材料性質及載入方式的不同而形狀各異,有貝殼狀弧線、同心園狀線、放射狀線等。工具剪切斷面較平齊,雙刃工具咬合形成有峰角;而疲勞斷面不整齊,呈鋸齒狀或階梯狀。工具形成剪切麵線痕的新舊程度一致;而疲勞斷紋的新舊程度不一致,而且常可發現疲勞源。
(3)腐蝕斷痕:客體受周圍介質的化學作用而引起的斷離,稱為腐蝕斷痕。
如鐵質客體在潮濕的空氣介質中,由於氧化生鏽,使其不斷脫落導致截面減小最終發生斷離。
特點:腐蝕斷離面上有腐蝕破壞痕迹,如腐蝕坑、腐蝕溝槽或台階、腐蝕產物(如氧化膜等),
沒有宏觀的塑性變形痕迹,如頸縮現象、撕裂等等。宏觀特徵一般比較模糊,形狀不規則,無明顯細節特徵。
(4)自然破壞痕迹:雷擊、自燃、風力的侵襲等;常常造成客體龜裂、斷痕或燒灼痕等;結合環境、時間、氣候等加以判斷。

分析工具痕迹與犯罪行為的關係

目的在於客觀認識工痕的遺留情況,準確提取作案痕迹。根據痕迹的特點確定是否與生產、生活有關。根據工具痕迹所在位置判斷與犯罪行為是否有關。利用多處痕迹的相互關係,確認是否作案工具痕迹。
(1)排除無關的工具痕迹。在生產、維修、使用中形成一些工具痕迹如生產時在鐵釘釘帽下壓有的橫向凹凸紋痕迹;發案前,事主修理鎖扣、門鼻時留下的痕迹;以前曾撬過或擰動過物品某個部位。
確定的方法:觀察痕迹表面的新鮮程度,即光潔度、潔凈度,詢問當事人,幫助回憶和鑒別痕迹,用當事人使用過的工具加以澄清。
(2)根據工具痕迹所在位置判斷與犯罪的關係。判斷的原則是作案工具痕迹與罪犯出入路線及侵害目標應當協調一致。例如,從門進入室內,要破壞門鎖,工具痕迹會在門鎖上及附近遺留;盜竊衣箱內的財物,就要把衣箱撬開,必然在縫隙處形成工具撬壓痕迹。
(3)利用多處痕迹的相互關係,確認是否作案工具痕迹。未知痕迹是否與已知工痕為同種或同一工具所形成工痕與其它痕迹(指紋、足跡)是否關聯。

推斷作案工具的種類

結合現場進行,掌握常見工具的形狀、規格、功能及結構特點
(1)通過痕迹的整體形狀判斷
工具痕迹的整體形狀,都能反映工具接觸部位的結構形態;工具作為一個整體,不同種類工具各部位的結構是有差異的,因此可以利用反映出的局部結構形態來判斷工具的種類
依據:痕迹的起、止緣輪廓;痕底、痕壁的形態。
·凹陷痕迹輪廓呈方形,則是由斧錘頂面形成的。·凹陷痕迹呈梯形斜面狀,則是由螺絲刃類工具撬壓形成的。·全屬線的斷端有峰角,則是鉗、剪類工具剪切形成的。·斷端無峰角,呈一面斜坡狀,則是刀、斧等單刃工具切割。
·切削孔洞的痕底有螺旋尖痕,則是由木工鑽切削。·痕底呈錐形,必是鉗工麻花鑽形成。·孔洞園而孔壁光滑則是電動鑽切削形成,切削孔洞不甚園且孔壁有毛刺則是手搖鑽形成的。·銳角形凹陷痕則是由剪刀撬壓所致(有時是成對出現)。·由若干平行線組成且對應出現的凹陷痕迹則是鉗類工具夾持面形成的。
(2)對相關聯的工具痕迹進行綜合分析。
根據物體的變形和破壞情況,確定二處或幾處痕迹的關聯性之後,就可以把幾處痕迹形象結合起來,綜合判斷出作案工具的整體結構形狀。·如進行撬壓破壞時,可以在支點、重點二處形成痕迹,這是同一工具的兩個部位作用的結果。·又如,用鉗子刃口剪或擰鎖扣時,夾持面也同時形成凹陷痕迹。
(3)根據承載客體的機械性能判斷工具種類。
依據是作案工具的性能特點與被破壞客體的機械性能否適應:剪斷繩索,一般使用剪刀;剪斷金屬線,通常使用手工鉗;剪切較粗的鋼質線材一般是斷線鉗
還要結合客體的尺寸和痕迹的形象,脫落物、附著物等因素,必要時還應選用相同材料或相同形狀的客體,進行實驗,加以驗證。
(4)根據形成的環境條件加以確定。
首先要觀察留有工具痕迹的空間,能否使用某種工具,造成的破壞程度是否與工具和留痕條件相適應。如鎖梁空隙能容納多大直徑的工具;辦公桌保險櫃,能插入工具的縫隙有多寬。在較小的空間內,某種工具是否能施展使用並能充分發揮效益。

分析工具痕迹的形成狀態

(1)分析承載客體被破壞時的狀態。分析依據形成痕迹不是作案目的,是實施犯罪行為的伴生物。結合被破壞客體的形狀、大小、所處條件、狀態,分析能否形成某種工具痕迹;某種工具痕迹只能在被破壞客體處於何種狀態下才可能形成。
(2)判斷工痕形成的方向。
判斷的理論依據是:工具痕迹的形成是力的作用結果,痕迹形成的方向就是作用力的方向。現場環境條件決定了工痕形成的方向。
擦劃線形痕迹起點的判斷:該處光滑、無顆粒殘渣的堆積物;呈斜坡狀,痕迹形成由淺而深,也有由狹而寬;被擦翹起的物質顆粒、分離茅刺尖端指向起點。
擦劃線形痕迹終點的判斷:該處有物質殘渣堆積;在塑性大的承受物表面易出現八字形皺紋,八字頭朝向終點;
剪切、夾持方向的判斷:剪切面上的凹凸線條流向傾斜於頭部;雙刃形成的相對凹陷(未切斷),距離近者為尾端方向,距離遠者為頭部方向;鉗子夾持面形成的多條橫向凹陷痕迹,凹痕淺的一側靠近鉗頭,凹痕深的一側靠近鉗尾。
孔洞出入口方向的判斷:打擊孔洞的入口通常小於出口;切削孔洞入口處邊緣光滑,孔洞出口處常不整齊,斷離纖維或尖刺的指向與作用力方向一致。
(3)判斷工具痕迹的形成順序:現場上遺留的工具痕迹,有時不只一處,甚至相互重疊。確定形成的先後順序,既有助於分析案情,也利於檢驗鑒定。邊沿完整、連貫未被切斷者為後形成的痕迹;甲處的物質顆粒附著於乙處痕迹上,乙是后形成的痕迹。某處工具痕迹是抽屜內的工具所形成,抽屜上的撬痕形成在先。
(4)分析工具痕迹是否違反一般規律:是否違反撬壓規律。破壞的部位是否適當。破壞的效果是否足夠,選用的工具與破壞物的機械性能是否相適?
工具痕迹形成順序的矛盾
先撬壓後上鎖;先撬室內后撬室外.
必要痕迹的有與無的矛盾
現場客體被鋸斷、銼斷,但沒有鋸、銼屑末。類似撬壓痕迹,但缺少相對應的痕迹
無法接觸到的地方出現了工具痕迹
出入口反映的矛盾
從方向性上分析
·出入口內外矛盾分析
工具痕迹形成順序的矛盾
先撬壓後上鎖;先撬室內后撬室外.
必要痕迹的有與無的矛盾
現場客體被鋸斷、銼斷,但沒有鋸、銼屑末。類似撬壓痕迹,但缺少相對應的痕迹
無法接觸到的地方出現了工具痕迹
出入口反映的矛盾
從方向性上分析
出入口內外矛盾分析
(5)分析作案者人身和行為特徵。
動作習慣的分析-左手、右手,--痕迹的方向及物體變形情況;撬壓凹陷痕迹中工具頂端向左傾,一般為右手持工具,反之則為左手持工具;客體彎曲變形時,其彎曲凸面向左側,可能為右手撬壓形成;反之為左手撬壓形成;客體扭轉變形,向順時針方向扭轉可能為右手持工具形成;逆時針方向扭轉可能為左手持工具形成。

職業技巧


主要任務:解決現場工具痕迹是否為送檢嫌疑工具所形成,即作案工具與嫌疑工具是否同一問題。檢驗過程:有預備檢驗、分別檢驗、比較檢驗、綜合評斷和編寫鑒定書等幾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