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金蕎麥的結果 展開

金蕎麥

藥物

金蕎麥是蓼科植物金蕎麥的乾燥根莖。金蕎麥味微辛、澀,藥性偏涼。歸肺經。金蕎麥的主要成分有黃酮、多酚、有機酸、萜類、甾體、揮髮油等。其中,黃酮和多酚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金蕎麥藥材中,表兒茶素的含量不得少於0.030%;乾燥的金蕎麥飲片中,表兒茶素的含量不得少於0.020%。

簡介


● 正名:金蕎麥
● 英文名:Jinqiaomai
● 拉丁名:Fagopyri Dibotryis Rhizoma
● 別稱:苦蕎麥根、天蕎麥根、蕎麥三七、野蕎麥根、赤薛荔、赤地利、金鎖銀開、開金鎖、賊骨頭、透骨消、苦蕎頭、鐵石子、野蕎子、藍蕎頭、蕎當歸

功效與作用


● 金蕎麥具有清熱解毒、排膿祛瘀、利咽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金蕎麥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抗癌、抗炎、抗肺損傷、抗心肌損傷、抗氧化等作用。
● 金蕎麥可以用來治療肺癰吐膿、肺熱喘咳、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筋骨疼痛、乳蛾腫痛、蛇蟲咬傷等。
● 目前,金蕎麥還被用於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金蕎麥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金蕎麥。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訴醫生。
● 孕婦禁止服用。
● 哺乳期女性使用金蕎麥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弱者使用金蕎麥前請諮詢醫生。

如何使用金蕎麥


● 金蕎麥可內服,服用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金蕎麥內服時,要用水或黃酒隔水密閉燉服,每日常規用量為15~45克。
● 外用時,取適量金蕎麥用醋磨汁外敷,可治療疔瘡腫毒、蛇蟲咬傷。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日晒,以防發生光敏反應。
● 辛辣、生冷、油膩、腥膻的食物,可能會影響金蕎麥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專業醫生,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 金蕎麥出現變質跡象時,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認為,金蕎麥沒有毒性。但動物實驗表明,金蕎麥有毒性,但毒性較小。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請諮詢專業醫生。
● 服用金蕎麥后,如果不注意防晒,很可能會發生光敏反應,引起皮膚瘙癢、紅斑、水腫、水泡等。一般癥狀比較輕的,可以自行緩解,嚴重者需要就醫治療。

我該如何選購金蕎麥


● 金蕎麥主要產於陝西、江西、江蘇、浙江等地區。
● 金蕎麥表面為棕褐色,有縱皺紋及橫向環節,並且長有很多點狀皮孔、凹陷的圓形根痕和殘存鬚根。金蕎麥的形狀為不規則團塊,常長有瘤狀分枝,部分在頂端長有莖殘基。質地堅硬,不易被折斷,斷面為淡黃白色,部分斷面為淡棕紅色,髓部顏色較深,有放射狀紋理。金蕎麥氣味輕微,味道微微發澀。
● 金蕎麥片為不規則的厚片。外表皮為棕褐色,切面為淡黃白色或淡棕紅色,有的可見髓部,顏色較深,有放射狀紋理。金蕎麥片氣味輕微,味道微澀。
● 金蕎麥以個大、質堅硬者為佳,金蕎麥片多以切面為淡棕紅色者為佳。
● 放於乾燥的地方保存,並注意防霉、防蟲蛀。

含金蕎麥的中成藥有哪些


● 婦平膠囊:可消腫化瘀、清熱解毒,用於治療下焦濕熱、瘀毒引起的白帶量多、色黃質黏、有異臭,腰部酸痛、少腹墜脹疼痛、便干尿黃,也可用於治療盆腔炎、附件炎等。
● 雙金胃瘍膠囊:具有健胃止痛、疏肝理氣、收斂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肝胃氣滯血瘀引起的胃脘刺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也可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
● 金蕎麥片:有排膿祛瘀、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作用,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肺膿腫、喘息型慢性氣管炎、急慢性氣管炎、細菌性痢疾。
● 急支糖漿:具有宣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惡寒、咳嗽咽痛、胸膈滿悶,也可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急性支氣管炎等。

金蕎麥和瞿麥功效一樣嗎


● 金蕎麥是蓼科植物金蕎麥的乾燥根莖,瞿麥為石竹科植物瞿麥或石竹的乾燥地上部分,二者的功效不同。
● ● 金蕎麥具有清熱解毒、排膿祛瘀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肺癰吐膿、肺熱喘咳、癰腫瘡毒、筋骨疼痛、乳蛾腫痛、蛇蟲咬傷等。
● ● 瞿麥具有利尿通淋、活血通經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淋、石淋、熱淋、小便不通、淋瀝澀痛、經閉瘀阻。

用藥誤區


● 誤區:金蕎麥只能內服
● ● 金蕎麥不僅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外用時,可取適量金蕎麥用醋磨汁外敷,用於治療疔瘡腫毒、蛇蟲咬傷。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