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社會理論

大眾社會理論

大眾社會理論,是19世紀以來興起的,該理論認為,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造成人們之間傳統的聯繫被打破,傳統規範和價值觀式微,隨著勞動分工和社會差異的增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在擴大,社會被原子化,個體之間彼此相互隔絕,只有通過正式的司法、契約和大眾傳播相互聯繫。

基本介紹


早期的大眾社會論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們對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后工人和勞動大眾做為重要的社會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懼和危機,並站在貴族主義立場上對這種現狀進行批判。進入20世紀后,基於貴族立場的大眾社會論者主要是西班牙的奧特伽,他認為工業革命和大眾傳播造成了一種缺乏歷史感、自我意識和義務意識,只有強烈的慾望和權力意識的平庸者的集合體——大眾,而大眾的崛起將會導致少數社會精英的壓迫,從而引起道德的頹廢和國家的沒落。隨著產業化的發展,人的活動越來越變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其結果反而降低了一般大眾的“本質合理性”,擴大了大眾與精英人物之間的社會差距,這使得一般大眾越來越陷入異化感、不安感和絕望感的籠罩之中,容易引起他們情緒上的躁動。在二戰結束后,美國出現了一批大眾社會論者,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密爾斯(C.W.Mills),他認為在現代社會,隨著大企業的增多和組織官僚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出現了更多的白領階層,而他們不擁有任何資產,在高度合理化的大企業組織面前,他們常常抱有一種失落感或無力感,這使得他們對政治不感興趣,而在業餘生活中則“逃避”到大眾傳媒提供的消遣和娛樂領域,他們本質上是被排斥在統治勢力之外的:他們與藍領勞動工人一起,構成了美國社會中的“大眾”。
美國學者康豪瑟提出的“大眾社會理論”,認為一個正常的社會結構應該是三層結構:政治精英、中層組織、民眾。他認為中層組織主要功能在於保護民眾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治精英的決策直接為大眾壓力所左右;對精英政治進行組織化和民主化控制;提供交往和討論的平台從而使民眾對現實的感知更為真切;中層組織的多樣性導致利益和認同感的多樣化,從而降低民眾被動員到大規模集體行動中去的可能。但一個中層組織薄弱的社會,民眾有可能受到精英的直接操控,但也有可能通過民粹主義直接操控精英,這就是大眾社會,大眾社會是形成極權政體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