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
海岸線向陸海兩側擴展的區域
海岸帶是指現在海陸之間的過渡地帶,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漲落海水影響的潮間帶(海塗)及其兩側一定範圍的陸地和淺海的海陸過渡地帶。海世界海岸線全長44×104km,它是陸地和海洋的分界線。由於潮位變化和風引起的增水-減水作用,海岸線是變動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沒、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狹長地帶即是海岸帶。
海岸帶是海岸線向陸海兩側擴展一定寬度的帶狀區域,包括陸域與近岸海域,對於其範圍,至今尚無統一的界定。聯合國2001年6月《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將海岸帶定義為“海洋與陸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陸架的中間,在大陸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響的區域;具體邊界為位於平均海深50m與潮流線以上50m之間的區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陸延伸100km範圍內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河口、濱海水產作業區,以及水草群落”。在實際管理中,海岸帶範圍可根據管理目的和研究需要而定。
海岸帶是海洋系統與陸地系統相連接,複合與交叉的地理單元,既是地球表面最為活躍的自然區域,也是資源與環境條件最為優越的區域,是海岸動力與沿岸陸地相互作用、具有海陸過渡特點的獨立環境體系,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關係最為密切。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海岸帶正面臨著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區域生態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污染加重、漁業資源退化等巨大壓力,嚴重影響了海岸帶的可持續發展。
海岸帶作為第一海洋經濟區,其生態系具有複合性、邊緣性和活躍性的特徵。陸海兩類經濟薈萃,生產力內外雙向輻射,因此成為社會經濟地域中的“黃金地帶”。海岸帶是臨海國家寶貴的國土資源,亦是海洋開發、經濟發展的基地,以及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紐帶,地位十分重要。
海岸帶中的濱海帶被稱為“海洋第一經濟帶”。由3個基本單元組成:
①海岸。平均高潮線以上的沿岸陸地部分,通常稱潮上帶
②潮間帶。介於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
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線以下的淺水部分,一般稱潮下線。
古海岸帶則是已脫離波浪活動影響的沿岸陸地部分。此外,海岸帶還包括河口和港灣。
現代海岸帶包括現代海水運動對於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鄰近的陸地,以及海水對於潮下帶岸坡剖面沖淤變化所影響的範圍。中國在進行海岸帶調查時,規定調查範圍為:由海岸線向陸方向延伸10公里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線處;在河口地區,向陸延伸至潮區界,向海方向延至渾水線或淡水舌。
海岸帶
1.人口增長與城市化
2.海平面上升與海岸侵蝕
3.淡水資源緊缺與水環境惡化
4.漁業資源退化
1.海岸帶是資源最豐富的地帶
2.海岸帶是區位優勢最明顯的地帶
3.海岸帶是生態脆弱、災害較多的地帶
1.根據海岸動態可分為堆積海岸和侵蝕性海岸;
2.根據地質構造劃分為上升海岸、下降海岸和中性海岸(沒有變動的海岸);
3.根據板塊運動理論可以分為板塊前緣碰撞海岸、板塊后緣拖曳海岸和陸緣海海岸;
4.根據近代作用於海岸的地質過程可以分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海洋營力和海洋生物塑造的);
5.根據海岸組成物質的性質,可把海岸分為基岩海岸、砂礫質海岸、平原海岸、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政府通過制定計劃和法規,綜合管理和安排海岸帶各種資源開發和空間利用的布局、比重和次序,從而既能保護資源和環境,又能獲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海岸帶指陸地與海洋的交接地帶。沿海岸灘與平均海平面的交線稱為海岸線。海岸帶是海岸線向陸、海兩側擴展一定寬度的帶形區域,其寬度的界限尚無統一標準,隨海岸地貌形態和研究領域不同而異。中國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規定:海岸帶的寬度為離岸線向陸側延伸10公里,向海到15米水深線。
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建造港口,發展海運事業。今天世界各國共有2300多個海港,國際貿易貨運量99%通過這些港口,其中年吞吐量在100萬噸以上的約有200個。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海港數量和吞吐量迅速增加。
海岸帶往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海塗。利用海塗發展水產養殖業為沿海各國所重視。今天世界海洋養殖業年產魚類約50萬噸,海藻栽培年產130萬噸。一些海岸帶由於河流挾帶泥沙入海,每年海塗都有自然增長。如中國的大河每年入海泥沙達20餘億噸,大部分沉積在河口海岸,一些岸段的岸線每年向外延伸數十至數百米。許多海洋國家還圍海造地,擴充海岸帶土地資源。荷蘭從13世紀開始圍墾海塗,至今總面積達7100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中國從唐代(618~907)已開始較大規模的圍墾,1949年以來共圍墾了800餘萬畝(見圍海工程)。
海岸河口水域餌料豐富,是大量魚類生長和孵化的場所,海岸帶的漁業生產在海洋捕撈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如美國海洋漁業生產有70%是在海岸帶進行的。
在海岸帶開闢鹽場提取海鹽,是人類食鹽的主要來源。海鹽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從海水中提取碘、鈉、鎂、溴等重要元素和鈾、鍶等稀有元素,發展工業生產(見海洋資源化學)。
海岸帶蘊藏有潮汐能、鹽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海洋能。據初步計算,全世界海洋潮汐能約10億千瓦,主要集中在淺海區。中國沿海潮汐能蘊藏量約1億千瓦(見海洋能利用)。海岸帶在水利建設和國防建設上也佔有重要地位,並且是建立海濱和海上旅遊、療養區的場所。
由於海岸帶具有各方面開發利用的價值,而不同的開發利用目的之間往往相互牽制甚至發生矛盾。長期以來大多是由各地區、各經濟部門進行單目標開發利用,以致某些資源遭到破壞或污染環境。例如,海岸工程建成后,海岸動力因素髮生變化,可能引起新的工程技術問題;水流、灘塗的演變也會對魚類洄遊和貝類生長發育條件產生影響;採油和排污工程有污染環境的危險,並對稀有動植物、珍貴文物、名勝、古迹和遊覽勝地產生影響,等等。各國在這方面均有不少經驗教訓。如埃及阿斯旺水壩的修建使入海口海岸迅速蝕退,沙丘體阻塞溯河性魚蝦洄遊通道,僅沙丁魚減產每年即損失幾百萬美元。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明確提出了海岸帶的綜合利用問題。許多沿海國家開始採取措施,對海岸帶實行綜合管理和開發,已取得成果。例如,荷蘭於1953年開始進行的“三角洲計劃(The Delta Project)”,完成後能防止高潮洪水災害,改善鹿特丹港和安特衛普港的航運條件,並使萊茵河下游兩側河網完善,形成的淡水湖能確保工業和生活用水,還可以開闢新的遊覽區。
海岸帶綜合利用的工作主要包括:
①開展海岸帶調查,全面掌握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如中國50年代開始對全國大部分海區的海岸帶進行了普查;70年代以來,又開展了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
②通過對海岸帶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制定旨在保護環境並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綜合開發利用的規劃,進行多目標開發,儘可能創造資源保存和再生的條件。
③加強海岸帶管理。制定管理法規,建立專門機構,協調各種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進行環境監測和保護,監督綜合開發利用方案的實施。各國對此都很重視,美國1972年通過了《聯邦海岸帶管理條例》,從聯邦到各州都建立了海岸帶管理機構。中國也設立了全國和沿海省、市、自治區海岸帶開發和管理的機構,擬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岸帶管理法》,並於1984年底成立了中國海岸帶開發與管理研究委員會。
分級管理的行政體制。起初,我國海洋管理是以行業管理為主。1964年,國家海洋局成立,最初的職責是統一管理海洋資源調查和海洋公益事業服務。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分級管理海洋的行政體制形成,地方海洋行政管理機構相繼建立。當下地方管理機構形成了三種模式:一是海洋與漁業結合;二是海洋與土地、地礦結合;三是專職海洋行政管理機構,地方與國家合併。可以說,我國海洋管理機構具有半集中的特點,除了海洋行政管理部門以外,其他涉海行業部門也具有管理本行業開發利用海洋活動的職能,如漁業、交通、旅遊、石油、礦產、鹽業等。
初步的海洋管理法規體系框架。我國已制定了維護海洋權益的法律、海洋資源開發管理法律等相關法律法規。已經有了初具規模的海洋執法隊伍。我國海洋執法主要有中國海監、中國海事、中國漁政、海關、海軍、邊防、環保7支管理隊伍,分別履行職責。海洋監察執法已經形成了國家和地方相結合的執法體系。此外,海洋管理的測量、勘探、評價、論證等技術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海洋天氣和災害性預報等公益服務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海岸帶
當下,我國海岸帶管理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
(1)運用法律對我國海岸帶實行有效管理,防止海域被侵佔、損害和破壞以保障我國海岸帶權益。
(2)通過海岸帶功能區劃分和開發規劃,指導、約束海岸帶和專屬經濟區及大陸架等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
(3)全面監視近岸海域,基本控制我國管轄海域內的各類活動及突發事件。通過組織海岸帶科技重大項目,加強海岸帶科學和高新技術研究。
(4)環境管理。以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平衡為目標,劃定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控制陸源、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海洋傾廢等污染源對海岸帶的污染損害,以及開發利用活動對海洋環境的有害影響,防止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遭受人為過度損害。
(5)海岸帶保護區管理和公益服務管理。海洋公共基礎設施和海上活動的公共服務系統,是認識海洋、減災防災、保障海上安全的必備條件。
(1)保護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海岸帶生態系統存在於惡劣的環境——強風、高鹽和氣溫、水溫的巨大變化。同時,河流供給的營養鹽和淺水區充足的陽光支撐著沿海的高生產。海岸帶管理必須密切關注沿海生態系統的生態細微變化;
(2)保護因自然災害(如強風、地震、海嘯和沿海侵蝕等)造成的過度的物質損失和生物損失;
(3)幫助人類對海岸帶進行恰當利用。利用包括對魚類、貝殼類動物和海藻的捕獲,港口建設,產業設施的建設,住宅的建築和旅遊用地的預留。全面綜合所有的各自努力來實現以上三個目標,創造一個充滿魅力的、安全的和活力的沿海,一個生態健康和令人鼓舞的黃金海岸帶景觀。
我國的海岸帶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海塗資源、港口資源、鹽業資源、漁業資源、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旅遊資源和砂礦資源等。
另外還蘊藏有潮汐能、鹽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的海洋能資源。海岸帶具有多方面開發和利用的價值。因此,海岸帶的科學化、信息化管理與科學開發、利用海岸帶資源,對做到既能保護資源與環境,又能獲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海岸帶
海岸帶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項龐大、複雜的工程,可以通過建立海岸帶管理信息系統來實現。它是在國家信息化統一規劃和組織下,逐步建立起由海岸帶信息源、信息傳輸與服務網路、信息技術、信息標準與政策、信息管理機制、信息人才等構成的信息化體系;利用日趨成熟的信息採集技術、管理技術、處理分析技術、產品製作和服務技術等,建立以海岸帶信息應用為驅動的信息流通體系和更新體系,使海岸帶信息的採集、處理、管理和服務業務走向一條健康、順暢、正規的發展道路,逐步實現國家海岸帶信息資源的科學化管理與應用。
海岸帶信息化主要任務有三個方面:一是海岸帶信息的數字化,將不同信息源的、不同屬性的各類海岸帶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以基礎地理、環境、資源、經濟、管理等為主題的、統一的、標準的、易於理解和使用的海岸帶基礎資料庫[2]。二是信息的網路化,建設海洋實時信息採集與傳輸網路、統計信息網路和海洋行政管理信息網路。三是海岸帶基礎信息服務的社會化。開發海岸帶基礎性、公益性信息資源,促進海岸帶信息產業化進程,實現社會共享。
海岸帶管理信息系統是由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存儲與更新和信息應用四大部分組成。該系統是實現“數字海洋”的關鍵。對促進人類對海岸帶開發、利用的方式更趨於合理、有效,保證海洋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