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上馬街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太原市街道
- 紅色題材現代晉劇
上馬街
紅色題材現代晉劇
《上馬街》是一部由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劇團5位國家一級演員共同傾力打造的紅色晉劇它是繼《傅山進京》《范進中舉》之後又一部風格獨特的精品力作。
一個小小的四合院,《上馬街》設計了5戶人家:修車師傅車伍兒與兩個兒子,小兒子是進步青年,大兒子是在敵軍當參謀的我黨地下工作者;大個子與媳婦孤苦相依,兒子被日本人炸死了;仇鳳蓮與英子,母女二人艱難相守;齊奶奶在院子里最有身份,是辛亥革命先烈遺屬,說話分量十足;進山中學女老師徐光明是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幫扶影響著院子里的其他人。從人物設置上可以看出,《上馬街》是一部典型的群戲,主要人物11個,囊括了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劇團的5位國家一級演員,包括謝濤、牛建偉、梁美玲、王波、鄭海珍。“這個戲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太原解放前夕,上馬街四合院里生活著一群底層民眾,他們勤勞善良。在被特警處抓捕的關鍵時刻,地下黨員徐光明將一份重要情報交給了修車師傅車伍兒。特警處為得到情報,斷糧斷水,逼迫威脅。院子里的百姓在困境中自發組織起來,最終送出情報城防圖,完成了一項事關太原解放大局的特殊使命。”據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副書記、副院長陶臣介紹,新編晉劇《上馬街》以老太原舊有的地名、人物、事件、語言為主要戲劇元素,力圖用濃郁的民情、民俗勾勒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底層民眾的精神風貌,展現他們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的美德。“我們一直在歌頌英雄豪傑,這回卻將舞台讓給了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使他們從被遺忘的歷史中走出來,以戲曲的形式和當今的人們會面。他們雖然平凡、渺小,但精神和覺悟同樣偉大,同樣值得我們懷想,這也是非常有意思和有意義的事。”
這些說著太原話、住在上馬街、平凡而渺小的“小人物”,在歷史大變革中,顯示出了非凡的勇氣和覺悟。
太原市實驗晉劇院近年來幾乎是一年一台大戲,《范進中舉》《傅山進京》等劇,在全省、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向建黨90周年獻禮,他們一直在琢磨排一台有意義、有意思的現代戲。“題材的選擇讓我們動了很長時間的腦筋。徐向前、太原最後一名步班郵遞員王秋收等,我們都考慮過,經過反覆論證,我們才將思路定格在‘太原解放’這個點上。”陶臣告訴記者,題材定下來之後,就開始配備創作團隊。《上馬街》是編劇趙愛斌和導演雷守正繼《丁果仙》《范進中舉》《傅山進京》后,兩人與太原市實驗晉劇院的再度合作。導演雷守正說,這部總長近兩個小時的戲,從創作到排練只有短短的3個月。而排練時間更為緊張,只有20天左右的時間,而且還是在不中斷正常演出的情況下。這段時間,演員們常常是連軸轉,下鄉演出回來已是深夜,而第二天一早就進入《上馬街》的排練。“之所以以‘上馬街’定名,是因為這條街在太原很有名,這條街上的四合院是典型的太原民居。上馬街一個被日本人炸掉一半的四合院,是這部劇從頭到尾的唯一布景,故事的起承轉合都發生在院里。”編劇趙愛斌表示,該劇在風格上以寫實為基調,凸顯地方特色,以老太原的舊地名、人物、事件、語言為主要戲劇元素,力圖用濃郁的民情、民俗勾勒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底層民眾的精神風貌,展現他們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的美德。
導演雷守正認為,這部劇的內容大於形式,在舞台的整體呈現上,結合當代觀眾的觀賞趣味,在敘述節奏和程式運用上做了一些大膽的探索,為的就是—追求真實。“排這部戲難度很大,與以往的傳統戲有很大的不同,程式上的東西少了些,而是力求真實。因為唯有真實,才能打動觀眾;也唯有真實、可信,才能更加感人。”
作為獻禮題材,《上馬街》最為難得的是沒有板起面孔向觀眾講政治,而是將目光鎖定在尋常百姓老院子,運用極具特色的晉劇藝術帶領我們走進文化古城老太原,走進這些個體的心靈深處。進步女士徐光明為黨的事業光榮獻身;修車師傅車伍兒臨危受命“問良心”;還有正義的齊奶奶守節守義共榮辱……他們鮮活地向我們走來,盡展其真實又糾結、複雜又曲折、光明又隱秘的內心世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在以往的宣傳中,好像只有較先進的知識分子才投身‘革命’,草根們的所謂革命是迷茫的更是懵懂的。但不能否認,三教九流、走卒販夫等等,才是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磚瓦草木。他們可能不具有救國救民的大志向、大胸懷,但就是這些看似平常甚至庸俗的人,在關鍵時刻,卻也有意想不到的大無畏。”
陶臣表示,《上馬街》就是一改往日舊習,從草根寫起,以太原老街、老人、往事為題材。展現了這些足以稱得上民族的脊樑的小人物身上的大無畏精神。
謝濤、牛建偉、梁美玲、王波、鄭海珍等5位國家一級演員、9位“杏花獎”獲得者出現在同一部劇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多見,《上馬街》幾乎集結了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團的“精銳部隊”,真可謂“重磅打造”。
主演牛建偉,中國戲劇“金三角”調演表演獎獲得者;梁美玲,中國戲曲“紅梅獎”金獎及“白玉蘭獎”獲得者;王波,中國藝術節表演獎獲得者……一台戲中,星光熠熠,幾乎上場的每一位演員都是“角兒”,每個人都是一台戲。“只有大演員,沒有小角色”,其“多人多事”的線索設置,也打破了戲劇“一人一事”貫穿始末的情節格局,劇中的11位主要演員戲份相當,增加了戲劇衝突,讓每一幕都亮點頻現。
看過《上馬街》的觀眾似乎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二度梅”獲得者謝濤沒有擔綱領銜,只出演了一名配角?“謝濤這回挺讓人感到意外的,這回她演一個小角色這我真沒想到,起初我還以為這是她的新作呢。雖說這齣戲謝濤的戲份很少,但名角就是名角,無論是主演還是配角都演得相當精彩。”
資深戲迷王先生表示,謝濤的表演已經到了一個高度,而且也到了成熟期。如果這部戲她主演,很多戲迷會犯嘀咕:怎麼又是她?但如果她在自己的黃金時期不出一些作品,卻實太可惜了。“有時候心裡是很矛盾的,既希望謝濤這樣的名家能多出精品,又想看到更多的年輕演員湧現出來。《上馬街》這部戲雖說謝濤不是主演,但她同樣演得光彩照人,而牛建偉等人的表現也很老道,沒有讓觀眾失望。”
作為武忠老師最為得意的學生,很多觀眾對牛建偉在劇中的表現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牛建偉的實力人們是有目共睹的,他唱、念、表演等都是相當厲害的,只是這些年他在這個團永遠都是個小角色,甘願給別人當綠葉。這次卻相反了,他這回是紅花,劇團的其他演員都給他當起了綠葉。”陶臣告訴記者,除了牛建偉外,其他演員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首先是名角雲集,國家一級演員就有5位,當然還有很多晉劇後起之秀。其次,這齣戲題材很好,又是現代戲,又是紅色革命劇,首演后觀眾的反映也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將不斷打磨,打磨成精品,早日推向全國。”
《上馬街》首演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首演后第3天,省文化廳創作室專門組織召開了新編晉劇《上馬街》研討會,文化廳副廳長竇明生、副巡視員趙克謙,太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太原市文廣新局局長田志捷,文化廳創作室主任王輝,文化廳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楊衛華,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謝玉輝,晉劇表演藝術家謝濤等出席研討會併發言。
與會專家高度肯定了太原實驗晉劇院不斷創新、不斷向前、不斷探索的精神。大家認為,新編晉劇《上馬街》把普通群眾作為表現主體,用“小故事、小人物、小場景”反映了“大時代、大社會、大思想”,突出了鮮明的太原文化特色,是一部立意高、主題好,思想性、藝術性俱佳,輕鬆親切的主旋律作品。
“這個戲敢於突破條條框框,大膽採用平民視角,讓普通老百姓參與到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在小人物身上體現了歷史的具象,開拓了晉劇現代戲的表現領域。”文化廳創作室主任王輝表示,該劇的主創隊伍還呈現出兩個特點。
“一是舞台上彙集了一位梅花獎、兩位白玉蘭獎和九位杏花獎得主,五位國家一級演員,充分展示了演員的陣容和實力;二是該劇從編劇、導演到演員,全部實現了‘本土化’,體現了我們自己的編、導、演隊伍的真實水平。”
同時,與會專家學者也進一步指出了該劇在情節上還需要仔細梳理,在細節上還有一些需要繼續打磨的地方,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太原市文廣新局局長田志捷表示,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主創人員能認真聽取並把各位專家的寶貴意見帶回去,繼續修改,力爭把《上馬街》打造成一部反映太原地域特色的精品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