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

演講與口才雜誌社副主編

王治國,男,1977年2月出生於棗莊市中區,目前的職業為演講與口才雜誌社副主編,其代表作品有《開啟心靈的鑰匙》、《鑽戒》,等等。

演講與口才雜誌社副主編 王治國


人物檔案

演講與口才雜誌社副主編王治國
演講與口才雜誌社副主編王治國
王治國,1977年2月生於棗莊市中區,現任《演講與口才》雜誌社黨支部書記兼副主編。15歲時開始以 筆名“永星”發表作品,累計發表作品逾百萬字,作品多次被《讀者》《青年文摘》《雜文選刊》《意林》《人民文摘》等國內知名報刊轉載,入選十餘種文集。現為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編輯學會會員、吉林省演講學會副秘書長。多次擔任國家級演講比賽評委,棗莊大眾網、銅陵教育網堆砌事迹做過採訪和轉錄。

個人作品

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海外版》《大眾日報》《檢察日報》《齊魯晚報》《新民晚報》《遼寧青年》《女報》《演講與口才》等報刊,並多次被《讀者》《青年文摘》《雜文選刊》《意林》《視野》等文摘類期刊轉載。原創小說《開啟心靈的鑰匙》《鑽戒》分別入選2004年、2006年“中國年度微型小說”,另有大量作品入選各種文集或選本。

棗莊大眾網採訪


在中國新聞出版界有一本長久不衰的知名期刊——《演講與口才》,這本以“提高中華民族口語表達能力”為辦刊宗旨、被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許嘉璐盛讚為“辦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多次向部隊官兵推薦的雜誌,創刊26年來,她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與期刊出版有關的大獎。2009年8月,該刊又從全國一萬三千餘種報刊中脫穎而出,被評選為“中國郵政發行暢銷報刊”,位列期刊系列第16位。
這本享有盛名的期刊,凝結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出版精英們的心血。但您可能不知道,這裡還有一位棗莊人的身影,他就是《演講與口才》雜誌社黨支部書記兼副主編王治國。
2008年“富春杯”全國大學生辯論賽
2008年“富春杯”全國大學生辯論賽
前不久,記者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畔專程採訪了這位土生土長的棗莊才俊。在採訪時,王治國謙虛而低調,說自己只是一個努力經營人生的小人物,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如果有一點點成績的話,完全得益於故鄉棗莊深厚的文化底蘊對自己的滋養……在與他近三個小時的交流中,記者還是從他的這種謙虛和內斂中,讀出了他胸腔里的那一團火和對故土棗莊的那一份熱。

執著追求,夢是唯一的行李

2003年初,26歲的王治國隻身一人從魯南棗莊來到東北的吉林省吉林市,加盟到了《演講與口才》雜誌社的編採隊伍中。人生地不熟的他,既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不具備專業的說學理論,要想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團隊立足,何其難也!但他那發表在全國各大報刊的數百篇文章成了他最有力的“敲門磚”,他對新聞出版事業的執著和渴望深深地感染了《演講與口才》的創始人、著名演講家邵守義教授。邵教授對這個坦率、熱誠、胸懷抱負的山東“小朋友”印象不錯,感覺他有成功的潛質,就這樣,王治國成了剛創辦不久的《演講與口才》下半月版(學生讀本)的一名實習編輯。
如何儘快使自己融入角色,為事業添磚加瓦?這是王治國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缺少編輯經驗,不懂專業理論,這是他的“短板”,怎麼辦?學!於是,剛到雜誌社不久,他便擬定了“不努力就失敗”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在學中干,學是為了更好地干;邊讀邊寫,讀是為了更多地寫!他找來大量關於演講、辯論、交際、溝通等方面的書籍開始日以繼夜地學。白天策劃選題、組稿、編稿,晚上則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裡潛心學習。半年以後,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已經在他腦海中形成脈絡,他所編輯的稿件在數量和質量上也不斷提高。
記者問及他的那段感受時,王治國淡然一笑,說:“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發展空間。超越別人的唯一辦法就是奔跑,在學習上不吝惜自己就是提升自己的最佳手段。”
只有體驗了耐學之苦,才能品嘗到得學之樂。在鍥而不捨的努力下,一年之後,王治國所編輯的作品《難忘那壺濃濃的香茗》便被吉林省政府授予“新聞出版精品獎”,他本人也因此獲得吉林省新聞出版局授予的“優秀編輯”稱號。
“土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也是世間萬物的承載者和所有精彩的創造者,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要堅守本色,像土一樣生活在地上。”這是王治國一直奉行不悖的人生信條。從雜誌社裡一名普通的文字編輯、記者,到編輯部主任,到副主編,再到黨支部書記;把一本創辦時間短、期發行量只有3萬份的雜誌,做到今天期發行量10萬份的品牌期刊。在外人看來,王治國用6年時間走過的是一條平坦的路,但“甘苦寸心知”,誰能知道,這種貌似的平坦之中,卻是一種不平凡的歷程,其中蘊藏著他感恩惜福的本色和求真、務實的態度以及持之以恆的努力。
在王治國身上具備著山東人特有的秉性:忠誠、堅毅、務實,在認準的事情上還有那麼一點“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執拗。他說:“任何職場、任何人都喜歡那種做人真實、作風紮實、做事務實的人,所以,‘實’應是一個人最應該堅守的一種品質。”《演講與口才》雜誌社長兼主編邵守義先生因此這樣評價王治國:“‘實’是他留給別人的最深印象:實在、實幹,誠實、務實。在工作中,他不僅有符合實際的想法,而且有實幹精神,從選題策劃到組織落實,從外出採訪到參加各種發行會議,從全國大賽的組織和開展,他總是用百倍的努力去爭取那一分成功,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山東人骨子裡的那份土得掉渣的實在勁兒!”
2007年5月,王治國應邀赴京參加“全國英語辯論賽”,當他得知美國國家辯論協會(NPDA)主席、美國杜魯門大學辯論學主任Kevin Minch教授蒞臨決賽現場時,他覺得這是一個了解美國辯論學發展現狀、進行學術交流、宣傳雜誌的良機,但Kevin Minch教授日程安排的非常緊張,在北京搞完活動后還要飛赴西安。於是,王治國馬不停歇地聯繫主辦方、物色翻譯、擬定採訪交流提綱、趕赴北京大興的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折騰了一個上午終於在午餐休息時間專訪到了這位資深專家。見到風塵僕僕的王治國,Kevin Minch教授握著他的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早就聽說中國有一本《演講與口才》,你這種執著、務實的精神我很感動,也讓我看到了《演講與口才》的背後一定有著一個出色的團隊!”在採訪最後,王治國還特別向Kevin Minch教授介紹了自己的家鄉棗莊,希望他有機會能到這座美麗的小城去看看,並把這座好客的城市介紹給他所教授的學生……
現在,因工作需要,王治國經常奔波於全國各地,搞讀者調查、組織稿件、出任演講比賽評委等等,所到之處,他總會不失時機地把家鄉棗莊介紹給別人,他對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新興的煤化工基地等內容了如指掌並津津樂道,無形中他成了棗莊“江北水鄉·運河古城”城市名片的義務宣傳者。王治國坦誠地表示,希望能為家鄉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因為棗莊是一片沃土,自己的根在棗莊。而這,也是土生土長的他作為棗莊人的另一種本色吧!

“一碗米”到“一碗酒”的華麗轉身

當記者問及他的業餘生活及愛好時,王治國的話很乾脆:“我的業餘生活很簡單,讀書和寫作幾乎是我業餘生活的全部。”
王治國說:“上蒼所給予人的一生,是完全能夠把一到兩件事情做到精彩的,但難在堅持。也許我不會成功,但至少我會對人生懷有一顆敬畏之心,不會輕言放棄。”從15歲開始公開發表第一篇作品以來,王治國一直筆耕不輟,從未放棄過讀書和寫作,儘管歲月流轉但依然保持著最初的激情。目前他已累計發表文學作品、說學理論作品、新聞及評論作品逾百萬字,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海外版》《大眾日報》《檢察日報》《齊魯晚報》《新民晚報》《遼寧青年》《女報》《演講與口才》等報刊,並多次被《讀者》《青年文摘》《雜文選刊》《意林》《視野》等文摘類期刊轉載。原創小說《開啟心靈的鑰匙》《鑽戒》分別入選2004年、2006年“中國年度微型小說”,另有大量作品入選各種文集或選本。
談到這些成績的取得,王治國憨厚地笑了笑:“這談不上什麼成績,只不過是自己的喜好和性情文字罷了。其實每個人最初的價值都好比‘一碗米’,人生就好比這一碗米,其價值的體現是動態的、可提升的。要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就要努力把這‘一碗米’加工成‘一碗酒’,因為開發的程度越強,離米的形態越遠,實現的價值就越大。對個人而言,只有不斷學習、提高,把眼界變寬,使能力增強,讓思想深刻,才能讓人的價值像酒一樣醇厚悠長。”
王治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業餘時間他喜歡讀哲學、文學、編輯學、新聞學等方面的書籍,現在正系統研習新聞評論學,而這種讀書、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加工,自我提升的過程。他告訴記者,從‘一碗米’到‘一碗酒’這種自我加工的過程也許是痛苦的,但只是暫時的,若一個人甘於平庸、不思進取,所帶來的痛苦則是終生的。”
在採訪即將結束時,談到對家鄉棗莊的印象,王治國滿懷激動的對記者說,雖然身在東北,但他經常通過媒體了解棗莊的各種變化。人生可以策劃,一個城市也是可以經營的,他欣喜地看到,棗莊的城市管理者們正思路明晰且創新式地經營著這座美麗的城市:從扮靚“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城市名片,到培育煤化工基地,再到“一箱油”的城市發展理念,都讓他看到了棗莊的希望和美好的未來。如果有機會,他會不遺餘力地將自己所學為建設家鄉、扮靚棗莊,為棗莊的宣傳和發展做出應有的付出,因為他時刻謹記著,自己是一個棗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