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蜻

黃蜻

分佈較廣,見於吉林、遼寧、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乃至全國各地都有。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蜻蜓,雄性身體紅色,雌性則是黃色。雄性身體比雌性堅硬些,羽化后的黃蜻顏色很淺,雄性黃色,但是過短時間則變為深黃色接近紅色,頭部深紅色。而雌性剛羽化時則是淺黃色,過段時間才會變成黃色。

簡介


黃蜻
黃蜻
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
別名:小黃,馬冷
黃蜻屬差翅亞目,蜻科。
黃蜻
黃蜻
成蟲體長32-40毫米。身體赤黃至紅色;頭頂中央突起,頂端黃色,下方黑褐色,後頭褐色。前胸黑褐,前葉上方和背板有白斑;合胸背前方赤褐,具細毛。翅透明,赤黃色;后翅臀域淺茶褐色。足黑色、腿節及前、中足脛節有黃色紋。腹部赤黃,第1腹節背板有黃色橫斑,第4-10背板各具黑色斑一塊。肛附器基部黑褐色,端部黑褐色。
黃蜻雄性胸部黃褐色,具黑色條紋;翅痣黃色;足黑色,具黃色條紋;腹部赤黃色,具黑褐色斑。雌蟲體色較淺。它體長50mm,翅展80mm。1-2年完成1代。成蟲產卵於水草莖葉上,孵化後生活於水中。若(稚)蟲以水中的蜉蝣生物及水生昆蟲的幼齡蟲體為食。成蟲飛翔於空中,捕捉蚊、蠅等小型昆蟲。

黃蜓


身長:52mm;翼展:90mm,雄性尾巴紅色;雌性黃色。它們數量極大,飛行能力極強。
雌性、雄性黃蜓的區別
雌性、雄性黃蜓的區別
黃蜓是一種體形中等、分佈較廣,數量繁多的蜓種,也是人們最常見最熟識的一種蜻蜓。
該蜓種總體赤黃色,雄蟲腹長3.2厘米,后翅長4厘米;雌蟲腹長3.1厘米,后翅長4厘米。下唇中葉黑色,側葉黑褐色。上唇赤黃色,前緣黑色,前後唇基及額黃色略帶齒色,有短毛。
其頭頂為1個下黑上黃的大突起,其前方有一黑色橫條紋,後頭黑色。前胸黑褐色,有白斑。
合胸背前方赤褐色,側面黃褐色,有黑色條紋,第1、3條紋僅上下端明顯,第2條紋缺,翅上的翅痣為赤黃色,后翅臂呈淡黃色,小膜白色,足基部黃褐色,端部褐色。腹部赤黃色,有黑褐色斑。
黃蜓的稚蟲(水蠆)比碧偉蜓稚蟲要小一些,在水中也不如碧偉蜓水蠆那麼兇猛。
此蜻蜓主要分佈於河北、浙江、江西、廣西、雲南等地,其他各地也有一些分佈。

分佈


此蜻蜓主要分佈於河北、浙江、江西、廣西、雲南,吉林、遼寧、北京、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廣東、海南、乃至全國各地都有。

生活環境


成蜻飛翔於空中,數量極大,捕捉蚊、蠅等小型昆蟲。產卵於水草莖葉上,孵化後生活於水中。稚蟲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蟲為食。

生活習性


黃蜻數量極大,飛行能力較強,成群漫天飛舞,捕捉昆蟲,可以長時間盤旋在空中,飛行速度快,能在空中停留,在高速飛行中可180度急轉彎,從來不降落在草葉頂端,而是下方直立降落。通常在下雨前低飛,以捕捉空中的蚊子等害蟲。接近黃昏時長成群結伴的在空中飛翔。喜歡傍晚喜歡停歇在植物上。本蜻蜓體型中等。翅膀和其他蜻蜓身體按比列比較起來,比較寬闊。尤其是下翅。糞便為黃色條狀物。黃蜻的稚蟲(水蠆)比碧偉蜓稚蟲要小一些,在水中也不如碧偉蜓水蠆那麼兇猛。

繁殖


黃蜻屬於半變態昆蟲,即成體生活在陸圠上,幼體生活在水中。為了區別於其他昆蟲的幺蟲,人們給半變態昆蟲的幼體起了一個特殊的名字——稚蟲。成蟲和稚蟲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個在陸地,一個在水中,因此成蟲只有將卵產在水中,才能保證孵出的稚蟲有一個適宜生活的環境,產在陸地上的卵是不能孵化的。我們在才邊看到的“蜻蜓點水”現象,正是黃蜻成蟲的產卵行為。
黃蜻有發達的複眼,通過觀察水面形成的反光來尋找水環境,進而完成產卵。但過分依靠社覺的黃蜻有時也會犯錯,汽車外殼等光滑的物體表面有時也會產生類似於水面產生的反射光,而黃蜻媽媽全然不知,居然也前來“點水”產卵,這些生錯地方的可憐“孩子”在無水環境中自也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