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洞

冰心洞

冰心洞,位於興國城東北7公里的長岡鄉鼎龍鄉交界處。唐代貞觀年間,鐵船僧由廬山來此,創設龍華寺時,見此間盛產靈芝,遂以靈山名之。

簡介


冰心洞
冰心洞
海拔461米的靈山主峰,四周皆奇峰幽谷;香爐峰四周絕壁,峰頂平曠,有座曾居數百人的黃狗寨;鍾峰山勢峭拔,峰頂一簇松林;鼓峰渾圓矮墩;象鼻峰眉目清楚,長鼻和嘴唇間正好一道裂縫。靈山峰峰有窟,窟窟有寨。如十溝寨,曾居賴氏一百餘口,現仍可見賴氏祖宗牌位。

景色


冰心洞
冰心洞
唐代始建的靈山古寺,1962年建水庫時拆毀。荊棘叢生的屋基上,不時竄出野兔,飛出野雞,更添了山間的清幽。
已毀的飛來佛兩側有海螺岩、漏米岩,均有石級可通。若從靈山水庫大壩,溯溪往北一公里,溪旁有一岩,土牆上書有一副對聯“脫卻凡身無邊快樂,完全本性自在逍遙”。過岩約百米,有一巨石,如低頭張翅垂尾的雄雞,人稱“雞公踩蛋”。由此循石徑登山,山勢猙獰,如雄獅張口,俗稱“獅子岩”。在獅子大口內,卻藏著一座火燒庵。該庵建於清代同治癸亥年,庵中房屋約10間,有牆無頂。殿前石坪已是藤漫苔深,坪外懸崖數十丈。牆上不知何人題了“六地一天”四個一米見方的大字。門旁一聯“虎嘯岩前猴獻果、龍吟階下雞呈祥”,將岩前諸景盡收於內。虎、雞是溪旁巨石,龍指龍王潭,猴是對面峰上的“猴哥岩”。猴哥岩亦是峭壁上的洞窟,窟口寨牆堅實厚大,如一截長城。相傳古代棲息該岩的猴群善釀果酒,當地百姓迎親嫁娶時,挑瓮上山,向猴王敬個禮,尊稱一聲“猴哥”,即能討得佳釀,遂稱該岩“猴哥岩”。

人文歷史


沿溪繼續上行一里,經一段石岩上鑿出的棧道,突見兩個山寨,左邊為角石寨,右邊為石門寨。角石寨岩高窟闊,半圓形的寨牆,長約五六十米,高過兩米,厚約一米,人在牆上可利用桅孔射擊。寨內有千餘平方米大的空間,曾用土牆隔成幾十間屋。相傳蘇區時朱德曾率紅軍機關駐此,現牆上仍有紅軍標語“紅軍優待浮虜”!角石寨旁有一石縫,寬僅一米,循五六十米高的石磴,可攀至岩頂眺望興國縣城動靜,系當年山寨的哨位。石門寨沿一條之字形小道曲折上行,大小略遜於角石寨。寨牆亦存,上有“紅軍必勝!白軍必敗!”的紅軍標語,落款為“紅軍田溪後方所”。據說是紅軍的一個修械所。
石門寨岩頂,正和冰心洞諸窟隔澗相對,去冰心洞從蛤蟆石進坑,行半里至江屋,可見江善忠烈士就義的棒錘石。此石在兩座石峰間,突兀如棒。石下有一小洞,內有甘泉。1934年冬,江善忠烈士在此養傷,被白軍發現,退至石頂,在襯衣上血書“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后,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而犧牲。循小路行至棒錘石頂,上面平滑如台,山風吹來,彷彿天地旋轉,石顫峰搖。

旅遊特色


經過“解除煩惱,放開心胸”的解放坳,有條小溪,沿溪下行是飯甑寨。渡溪上行至涼毛崬,登至半山,懸在半壁間的三宮殿、九里殿、大乘寺、清靜觀便躍入眼帘。
冰心洞古稱仙女潭,因潭側有石形肖仙女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二年,峨嵋山道士羅由天來此,見石孕蓮花,天呈八卦,潭清水冽,遂在重甑岩的蓮花台上,募建清靜觀,並改地名為冰心洞。后其徒又在片月岩先後建三宮殿、九皇殿和大乘寺。四個殿堂均建在石窟之內,鑿有石徑並建有兩座石拱橋相通,天造地設,令人嘆為觀止。歷代墨客在重甑岩壁留下了“第一山”、“靈岩仙井”、“天開圖畫”、“太極常明、此景無雙”等摩岩石刻。

重建


冰心洞諸觀均毀於“文革”期間,1994年,台胞劉功漢等人捐款1500美元,重建了三宮殿。殿門上繪了一幅八卦圖。上書“有道德尊,無道德逆”。下書“愛黨愛國,愛教愛民”。近年每逢節假雙休日,來冰心洞賞玩者不絕於途。遊人常愛站在兩個拱橋上看深澗中飛濺的水花,或沿石級到洞中看瀑布和心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