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胡坪的結果 展開
- 浙江省茶葉生產技術推廣工作者
- 國民軍86師軍械處長
- 安康市紫陽縣國土資源局地質總工程師
- 天然產物分離與分析專家
胡坪
浙江省茶葉生產技術推廣工作者
胡坪,茶學家。長期從事浙江省茶葉生產技術推廣工作。在改造老茶園,解決糧茶矛盾,發展密植茶園,建設專業茶園,推行茶園普查,恢複發展名茶以及制訂全省茶葉發展規劃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浙江茶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第8位上升到全國首位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另有近代進步人士、同盟會會員胡坪和天然產物分離與分析專家胡坪等同名人物。
胡坪,幼名一中,祖父是當地小有名生於氣的商人。祖父去世后,家境衰敗。父親胡潤桐畢業於上海吳淞工業專科學校,從事電機專業工作。胡坪5歲時隨父母和兩個姐姐移居南京。在家庭溫暖和睦環境下,胡坪自幼喜愛讀書,善與人處。小學四年級時,因日軍入侵,全家在南京淪陷前逃往家鄉,再往廣西、貴州等地。由於戰亂頻繁,顛沛流離,胡坪只讀了一年初中課程。1945年,他靠平時自學,以同等學歷考取省立高中,進入較正常的學習。
1949年,胡坪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茶專業科學習。由於他好學認真,成績優良,作風正派,謙虛助人,深受同學愛戴、教師看重,曾被選為班長、團幹部、校學生自治會執行委員等職。學習期間,陳緣、王澤農、庄晚芳等教授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的精神使他受益匪淺,終生難忘。畢業時,領導曾打算讓他留校作助教。他不依戀大城市,而以事業為重,認為自己缺乏實踐經驗,生怕誤人子弟,要求不留校。之後,胡坪分配到中共中央華東局農委。他又向農委領導陳述理由,要求到基層鍛煉,深入茶區通過實踐充實自己,后經領導同意再次分到主要產茶省浙江工作。到了浙江,胡坪先在紹興地區茶葉指導所工作。1952年初,紹興地區茶葉所撤併入寧波,他又到寧波奉化縣東嶴鄉茶區蹲點。1953年,胡坪調省農業廳特產局茶葉科工作,一直到1991年4月退休。除1970年底至1973年初“文化大革命”時曾下放長廣煤礦鍛煉外,胡坪基本未離開過茶業。在工作的前段時期,他以下鄉蹲點和調查研究為多。胡坪先後在寧波、奉化、新昌、富陽、餘杭、西湖、金華等茶區蹲點共7年,深入了解了茶區生產、茶農生活情況,對茶園現狀、培育技術、生產責任制、生產成本、經濟收入等全面情況,對存在的問題有較深的認識。他白天參與生產勞動,學習茶園培育、採茶制茶技能,晚上參加生產單位的活動,幫助制訂生產規劃和計劃。開展的科學實驗和推廣的先進技術深受茶農歡迎。這為他以後在省級機關進行茶區推廣工作打下基礎。1960年初,胡坪負責特產局茶葉科工作,直至1987年底。近30年間,浙江茶業的各項大事,幾乎都有他的參與,例如浙江省的茶葉生產發展規劃,每年的茶葉生產計劃,重大技術措施的制訂和推廣,茶葉生產有關政策貫徹情況的調查總結,各種茶葉生產技術培訓,全省茶葉生產區劃等。與兄弟省份交流學習方面,除外省同行來浙參觀指導外,他先後到過蘇、皖、贛、閩、粵、桂、湘、鄂、雲、貴、川等省區參觀學習交流。1982年,浙江組團赴日考察茶葉,胡坪任副團長。回國后,他作學術報告9次,撰文12篇介紹日本情況。胡坪自參加茶葉工作以來,著書5部,撰寫論文及文章百餘篇,譯文近10萬字。他從技術員到農藝師,1983年被評為江蘇省首批高級農藝師,20世經80年代中受聘浙江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和碩士生導師,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還擔任中國茶葉學會第二、第三、第五屆常務理事,浙江省茶葉學會第五、第六屆理事長,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四、第五屆委員等職。
1926年3月3日 出生於浙江省淳安縣威坪填。
1949-1951年 上海復旦大學學習,並在茶葉專業畢業。
1951-1952年 紹興地區茶葉指導所技術員。
1952-1953年 寧波地區茶葉指導所技術員。
1953-1970年 省農業廳特產局技術員、科員、副科長。
1970-1973年 長廣煤礦子弟學校中學部副組長、高二班主任。
1973-1987年 省農業廳經作局茶葉科科長、農藝師、高級農藝師、浙江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
1987-1991年 農業廳經作局高級農藝師、浙江農業大學兼職教授、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
1991-1994年 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浙江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1994— 浙江省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茶葉博物館常務技術顧問。
1991年 退休。
創建新式條栽密植茶園
胡坪設計的新式條栽密植茶園
1957年春農業廳派胡坪帶隊組織20餘人去福建參觀學習短穗扦插經驗。回來后,他舉辦培訓班、組織現場會,向全省茶區推廣茶樹短穗扦插技術,同時編印宣傳畫。編寫的科教片劇本《茶樹短穗扦插》於1958年由上海科教電影廠拍攝完成並向全國發行。他還根據自己的認識,早於1957年寫成《種茶》一書,由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出版,宣傳科學種茶技術。1964年,胡坪在富陽受降祝家村蹲點。他選擇一塊坡地和另一塊平地茶園作改造試驗。針對原有茶園茶叢稀植,缺叢多的實際情況,他進行了重新規劃,按條栽密植茶樹。使原有老茶樹暫時保留,繼續採茶,不影響當年收入,等小茶樹長大后再作處理。這種種值方式取名為“以新代舊”,深受茶區群眾歡迎。1973年,胡坪深入紹興龍虎山,選定26.6公頃(400畝)福鼎大白茶作母本園,連續3年剪穗提供各地扦插,繁育了大量良種苗。他還採取國營茶場圃和群眾相結合的方法,從1974~1980年共調撥1600萬株良種苗,並每年調撥鳩坑良種茶籽75~100噸支援各地發展良種茶園。他主持的“推廣茶樹良種”課題1981年獲浙江省農業廳技術推廣三等獎。浙江省茶區夏秋季經常受乾旱侵襲而使茶葉減產,為確保茶葉增產,滿足內外銷需要,茶園噴灌非常必要。1973年,胡坪應餘姚茶場的請求,幫助該場按照全面規劃,分年建設的原則,在全場53.3公頃(800多畝)茶園安裝噴灌設備。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一措施基本實現。1978年遇長期乾旱,灌與不灌對比增產78%。自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他還與水利廳排灌站聯繫合作,在餘杭茶葉試驗場、西湖區、建德、蘭溪、紹興等地建設茶園噴灌設施,進行技術指導,均取得較好成效。通過一段時期的茶區技術推廣工作,碰到一個頭痛的問題是由於茶園情況不清,茶葉單產無從計算和比較,以及增減產趨勢都心中無數,人們把這種局面稱為“茶糊塗”。從1965年開始,胡坪提出搞茶園普查試點,以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頓。1973年,他繼續主持這項工作,並逐塊丈量調查。這項工作到1979年基本完成,為發展茶葉生產摸清了底細,包括村、鄉、縣的總面積,茶園的分類包括生產茶園、幼齡茶園;專業茶園、間作茶園;梯坎茶園、坡地茶園;以及集體、全民所有制區分等。他還在《中國茶葉》上撰文介紹該經驗,得到農業部的肯定,並要求全國各產茶省推行這一經驗。
技術革新
茶區普遍存在著糧食和茶葉之間爭勞力,爭土地,爭肥料等矛盾,而且一般在春茶季勞力矛盾最為突出。茶區有歌謠:“插得秧來茶已老,採得茶來秧又黃”就是真實寫照。胡坪和茶葉界的同志一直在琢磨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胡坪認為,還得採取技術革新和機械化來解決。1952年春,他聽說餘姚白鹿鄉茶農陳茂強研製了一件工具,使制茶的第一道工序——殺青,可以免除繁重的手工勞動,便立即趕往四明山。他發現工具很簡單,但解決了大問題,實際就是一根木軸,擱在炒茶鍋兩邊,軸上裝一個竹圈,圈上穿著棕毛刷;炒茶時順時針搖轉,鮮茶就在鍋中翻炒;殺青完成,反轉搖動,殺青葉即出鍋。胡坪畫好圖樣,記上尺寸,向茶區廣為介紹,並於1954年在富陽後山嶺蔡觀貞互助組蹲點時,改進了雙鍋手搖殺青機,使功效成倍提高,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為此後雙鍋殺青機鐵質化打下了基礎。1956年,他在里山橋蹲點,配合合作社,利用水的動力,辦起以殺青、揉捻為主的動力初制茶廠。1958年,由胡坪主持在餘杭舉辦了有200餘工匠參加的動力制茶廠建設培訓班。會後,各地茶區掀起建廠高潮,大大緩解了勞力矛盾,使過去炒茶一擔要10個工改為用機械制茶只需1~2工。“機械制茶的推廣”課題,胡坪為第三位完成者,獲農業部1984年農技推廣二等獎。
老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那就是茶園裡茶樹和間作作物爭肥、爭土、爭水的矛盾。胡坪經過分析認為,間作很容易顧了茶顧不了糧,兩方面都得不到土、肥、水的滿足,因此把退出間作,建設專業茶園提到議事日程上。其具體措施是:通過規劃,把較密的茶園補成專業茶園不再套種間作,而很稀疏的茶園乾脆退茶還糧,使之各得其所。
採茶是用勞力很多的工序,多由婦女擔負。在改進採茶技術,推廣雙手採茶后,工效一般可提高1~2倍,解決了部分矛盾,但不能徹底解決。1958年後,各地都考慮用機械來採茶,但幾經周折都未成功。1978年,組織上派胡坪出席在北京舉辦的12國農機展覽會。他抓緊時機與日本採茶機廠商座談了兩個半天,了解了茶機性能、使用技術、維修和價格等全面情況,並撰文在浙江《茶葉》刊物上介紹。同時,他向領導建議,進口了一批日本採茶機、修剪機共18台進行試用,並逐步在國營茶場和重點茶區推廣使用。
1982年浙江茶葉產量達歷史最高水平,同時也顯露滯銷的苗頭。通過產銷部門協商,統一思想,提出對策是:穩定面積,提高品質,增加春茶比重,發展名優茶。為此,胡坪不但抓全省名茶的評比,還與省茶葉學會一起舉辦鬥茶會、茶宴,促進茶葉品質的提高和擴大飲茶麵。為豐富茶類,恢復歷史名茶和發展創新名茶,胡坪於20世紀70年代就通過調查研究,組織發動茶區科技人員和群眾挖掘、整理、試驗、恢復和創新各種名茶。之後,他跑遍各類名茶產區,指導生產,為浙江名茶發展打下基礎。他主持的“古代名茶的恢復與推廣”課題獲浙江省人民政府1984年優秀科技二等獎。
1983年起,國內外茶葉市場出現滯銷。胡坪建議“多茶類生產,多渠道流通,多口岸外銷”。他還與上海、江蘇、湖北等地聯繫推銷浙江茶葉,去廣東口岸聯繫並達成協議,轉產部分適銷對路的紅碎茶,由浙江省8個縣18個初表制聯合加工廠生產紅碎茶供廣東出口,同時提倡名優茶和多茶類生產,多渠道銷售,為逐步扭轉茶葉供過於求的局面做出了貢獻。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十分豐富。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胡坪積極倡導弘揚茶葉歷史文化,參與茶文化研討活動,撰寫有關茶文化、茶與健康的文章和拍攝電視節目進行宣傳。胡坪說:“我們從事茶業工作的人,在茶文化活動中要甘當配角,促使廣大人民群眾當主角,茶文化的發展才有生氣,才能經久不衰,才有光明燦爛的前途”。
1 胡坪。種茶。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1957
2 胡坪。茶樹短穗扦插科教片。上海: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1958
3 胡坪等。中國農業名產-茶葉分冊(浙江名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4 胡坪。浙江省茶園普查簡介。中國茶葉,1980(6):18~19
5 胡坪。農業生產科教問答。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2
6 胡坪。試論茶葉加工和流通改革。茶聲,1983(1):1~4
7 胡坪。種茶和制茶。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3
8 胡坪。健全和完善茶葉生產責任制。茶葉通報,1984(3):17~19
9 胡坪等。浙江制茶節能的新趨勢。中國茶葉,1984(4):24~28
10 胡坪等。現代化的日本茶業。世界農業,1985(3):14~17
11 胡坪。茶葉初精製聯合加工大有作為。浙江農業,1985(6):27~28
12 胡坪。滇茶考察紀實。茶葉,1986(1):37~39
13 胡坪。浙江機械制茶的發展。中國茶葉加工,1986(3):2~3
14 胡坪。浙江茶葉成就及展望。茶葉,1987(1):11~13
15 胡坪。總結經驗發展茶葉機械。茶葉,1988(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