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人發刊詞
該文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毛澤東強調,要“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並將這一任務稱之為“偉大的工程”。
共產黨刊詞
(九九)
央早計劃版黨刊,算。建設範圍、廣群眾、思政治組織完鞏固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刊物是必要的。在當前的時機中,這種必要性更加明顯。當前時機中的特點,一方面,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投降危險、分裂危險和倒退危險日益發展著;又一方面,是我們黨已經走出了狹隘的圈子,變成了全國性的大黨。而黨的任務是動員群眾克服投降危險、分裂危險和倒退危險,並準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損失。在這種時機,這樣一個黨內刊物的出版,實在是十分必要的了。這個黨內刊物定名為《共產黨人》。
它的任務是什麼呢?它將寫些什麼東西呢?它和別的黨報有些什麼不同呢?
它的任務就是:幫助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地需要建設這樣一個黨,建設這樣一個黨的主觀客觀條件也已經大體具備,這件偉大的工程也正在進行之中。幫助進行這件偉大的工程,不是一般黨報所能勝任的,必須有專門的黨報,這就是《共產黨人》出版的原因。
在某種程度上說來,我們的黨已經是一個全國性的黨,也已經是一個群眾性的黨;而且就其領導骨幹說來,就其黨員的某些成分說來,就其總路線說來,就其革命工作說來,也已經是一個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都鞏固的和布爾什維克化的黨。
那末,現在提出新的任務的理由何在呢?
理由就在:我們現在有大批的新黨員所形成的很多的新組織,這些新組織還不能說是廣大群眾性的,還不是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都鞏固的,還不是布爾什維克化的。同時,對於老黨員,也發生了提高水平的問題,對於老組織,也發生了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進一步鞏固和進一步布爾什維克化的問題。黨所處的環境,黨所負的任務,現在和過去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環境是複雜得多,現在的任務是艱巨得多了。
現在是民族統一戰線的時期,我們同資產階級建立了統一戰線;現在是抗日戰爭的時期,我們黨的武裝在前線上配合友軍同敵人進行殘酷的戰爭;現在是我們黨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黨的時期,黨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了。如果把這些情況聯繫起來看,就懂得我們提出“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是怎樣一個光榮而又嚴重的任務了。
我們現在要建設這樣一個黨,究竟應該怎樣進行呢?解決這個問題,是同我們黨的歷史,是同我們黨的十八年鬥爭史,不能分離的。
我們黨的歷史,從一九二一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那個《共產黨人》發刊詞時候起,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黨經歷了許多偉大的鬥爭。黨員、黨的幹部、黨的組織,在這些偉大鬥爭中,鍛煉了自己。他們經歷過偉大的革命勝利,也經歷過嚴重的革命失敗。同資產階級建立過民族統一戰線,又由於這種統一戰線的破裂,同大資產階級及其同盟者進行過嚴重的武裝鬥爭。最近三年,則又處於同資產階級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時期中。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道路,是在這樣同中國資產階級的複雜關聯中走過的。這是一個歷史的特點,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過程中的特點,而為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史中所沒有的。再則,由於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不平衡的國家,半封建經濟佔優勢而又土地廣大的國家,這就不但規定了中國現階段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基本的革命的動力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在一定的時期中,一定的程度上,還有民族資產階級的參加,並且規定了中國革命鬥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我們黨的歷史,可以說就是武裝鬥爭的歷史。斯大林同志說過:“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這是說得非常之對的。這一特點,這一半殖民地的中國的特點,也是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中所沒有的,或是同那些國家不相同的。這樣:(一)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統一戰線,(二)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裝鬥爭,——就成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的兩個基本特點。這裡,我們沒有把黨同農民階級和黨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關係作為基本特點,這是因為:第一,這種關係,世界各國的共產黨原則上都是一樣的;第二,在中國,只要一提到武裝鬥爭,實質上即是農民戰爭,黨同農民戰爭的密切關係即是黨同農民的關係。
由於這兩個基本特點,恰是由於這些基本特點,我們黨的建設過程,我們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過程,就處在特殊的情況中。黨的失敗和勝利,黨的後退和前進,黨的縮小和擴大,黨的發展和鞏固,都不能不聯繫於黨同資產階級的關係和黨同武裝鬥爭的關係。當我們黨的政治路線是正確地處理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或被迫著分裂統一戰線的問題時,我們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就前進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確地處理同資產階級的關係時,我們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就會要後退一步。同樣,當我們黨正確地處理革命武裝鬥爭問題時,我們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就前進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確地處理這個問題時,那末,我們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也就會要後退一步。十八年來,黨的建設過程,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過程,是這樣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繫著,是這樣同黨對於統一戰線問題、武裝鬥爭問題之正確處理或不正確處理密切地聯繫著的。這一論斷,很明顯地,已經被十八年黨的歷史所證明了。倒轉來說,黨更加布爾什維克化,黨就能、黨也才能更正確地處理黨的政治路線,更正確地處理關於統一戰線問題和武裝鬥爭問題。這一論斷,也是很明顯地被十八年來的黨的歷史所證明了。
所以,統一戰線問題,武裝鬥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而在十八年黨的歷史中,憑藉我們豐富的經驗,失敗和成功、後退和前進、縮小和發展的深刻的和豐富的經驗,我們已經能夠對這三個問題做出正確的結論來了。就是說,我們已經能夠正確地處理統一戰線問題,又正確地處理武裝鬥爭問題,又正確地處理黨的建設問題。也就是說,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績,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成績。
在這裡,讓我們對於這三個法寶,三個問題,分別地大略地說一下吧。
十八年中,中國無產階級同中國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的統一戰線,是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三個不同的階段中間發展著的,這就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大革命的階段,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土地革命戰爭的階段和今天的抗日戰爭的階段。三個階段的歷史,證明了下列的規律:(一)由於中國最大的壓迫是民族壓迫,在一定的時期中,一定的程度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能夠參加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軍閥的鬥爭的。因此,無產階級在這種一定的時期內,應該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並儘可能地保持之。(二)又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的軟弱性,在另一種歷史環境下,它就會動搖變節。因此,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內容不能始終一致,而是要發生變化的。在某一時期有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在內,而在另一時期則民族資產階級並不參加在內。(三)中國的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是直接為帝國主義服務並為它們所豢養的階級。因此,中國的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歷來都是革命的對象。但是,由於中國的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各個集團是以不同的帝國主義為背景的,在各個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尖銳化的時候,在革命的鋒芒主要地是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時候,屬於別的帝國主義系統的大資產階級集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鬥爭。在這種一定的時期內,中國無產階級為了削弱敵人和加強自己的後備力量,可以同這樣的大資產階級集團建立可能的統一戰線,並在有利於革命的一定條件下儘可能地保持之。(四)在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參加統一戰線並和無產階級一道向共同敵人進行鬥爭的時候,它仍然是很反動的,它堅決地反對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發展,而要加以限制,而要採取欺騙、誘惑、“溶解”和打擊等等破壞政策,並以這些政策作為它投降敵人和分裂統一戰線的準備。(五)無產階級的堅固的同盟者是農民。(六)城市小資產階級也是可靠的同盟者。這些規律的正確性,不但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證明了,而且在目前的抗日戰爭中也在證明著。因此,無產階級的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尤其是大資產階級)組織統一戰線的問題上,必須實行堅決的、嚴肅的兩條戰線鬥爭。一方面,要反對忽視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中一定程度上參加革命鬥爭的可能性的錯誤。這種錯誤,把中國的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看做一樣,因而忽視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並儘可能保持這個統一戰線的政策,這就是“左”傾關門主義。另一方面,則要反對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綱領、政策、思想、實踐等等看做一樣的東西,忽視它們之間的原則差別的錯誤。這種錯誤,忽視資產階級(尤其是大資產階級)不但在極力影響小資產階級和農民,而且還在極力影響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力求消滅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力求把無產階級和共產黨變成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尾巴,力求使革命果實歸於資產階級的一群一黨的事實;忽視資產階級(尤其是大資產階級)一到革命同他們一群一黨的私利相衝突時,他們就實行叛變革命的事實。如果忽視了這一方面,這就是右傾機會主義。過去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特點,就是引導無產階級適合資產階級一群一黨的私利,這也就是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中國資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這種二重性,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和黨的建設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不了解中國資產階級的這種二重性,就不能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和黨的建設。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資產階級聯合又同它鬥爭的政治路線。中國共產黨的黨的建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在同資產階級聯合又同它鬥爭的中間發展起來和鍛鍊出來的。這裡所謂聯合,就是同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所謂鬥爭,在同資產階級聯合時,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和平”的“不流血”的鬥爭;而在被迫著同資產階級分裂時,就轉變為武裝鬥爭。如果我們黨不知道在一定時期中同資產階級聯合,黨就不能前進,革命就不能發展;如果我們黨不知道在聯合資產階級時又同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嚴肅的“和平”鬥爭,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就會瓦解,革命就會失敗;又如果我們黨在被迫著同資產階級分裂時不同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嚴肅的武裝鬥爭,同樣黨也就會瓦解,革命也就會失敗。所有這些,都是在過去十八年的歷史中證明了的。
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戰爭。它的歷史,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參加北伐戰爭。這時,我們黨雖已開始懂得武裝鬥爭的重要性,但還沒有徹底了解其重要性,還沒有了解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式。第二階段,是土地革命戰爭。這時,我們黨已經建立了獨立的武裝隊伍,已經學會了獨立的戰爭藝術,已經建立了人民政權和根據地。我們黨已經能夠把武裝鬥爭這個主要鬥爭形式同其他許多的必要的鬥爭形式直接或間接地配合起來,就是說,把武裝鬥爭同工人的鬥爭,同農民的鬥爭(這是主要的),同青年的、婦女的、一切人民的鬥爭,同政權的鬥爭,同經濟戰線上的鬥爭,鋤奸戰線上的鬥爭,思想戰線上的鬥爭,等等鬥爭形式,在全國範圍內或者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配合起來。而這種武裝鬥爭,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土地革命鬥爭。第三個階段,就是現在的抗日戰爭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們能夠運用過去第一階段中尤其是第二階段中的武裝鬥爭的經驗,能夠運用武裝鬥爭形式和其他各種必要的鬥爭形式互相配合的經驗。這種武裝鬥爭的總概念,在目前就是游擊戰爭。游擊戰爭是什麼呢?它就是在落後的國家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國中,在長時期內,人民武裝隊伍為了戰勝武裝的敵人、創造自己的陣地所必須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鬥爭形式。到目前為止,我們黨的政治路線和黨的建設,是密切地聯繫於這一鬥爭形式的。離開了武裝鬥爭,離開了游擊戰爭,就不能了解我們的政治路線,也就不能了解我們的黨的建設。我們的政治路線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武裝鬥爭。十八年來,我們黨是逐步學會了並堅持了武裝鬥爭。我們懂得,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十八年來,我們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是在革命戰爭中進行的,沒有武裝鬥爭,就不會有今天的共產黨。這個拿血換來的經驗,全黨同志都不要忘記。
黨的建設的過程,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的過程,也同樣是有三個階段的特點的。第一階段是黨的幼年時期。在這個階段的初期和中期,黨的路線是正確的,黨員群眾和黨的幹部的革命積極性是非常之高的,因此獲得了第一次大革命的勝利。然而這時的黨終究還是幼年的黨,是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的黨,是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的黨,是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一的了解的黨。因此,黨的領導機關中占統治地位的成分,在這一階段的末期,在這一階段的緊要關頭中,沒有能夠領導全黨鞏固革命的勝利,受了資產階級的欺騙,而使革命遭到失敗。在這一階段中,黨的組織是發展了,但是沒有鞏固,沒有能夠使黨員、黨的幹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堅定起來。新黨員非常之多,但是沒有給予必要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工作經驗也不少,但是不能夠很好地總結起來。黨內混入了大批的投機分子,但是沒有清洗出去。黨處於敵人和同盟者的陰謀詭計的包圍中,但是沒有警覺性。黨內湧出了很多的活動分子,但是沒有來得及造成黨的中堅骨幹。黨的手裡有了一批革命武裝,但是不能掌握住。所有這些情形,都是由於沒有經驗,缺乏深刻的革命認識,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這就是黨的建設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即土地革命戰爭的階段。由於有了第一階段的經驗,由於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的進一步的了解,由於我們的幹部更多地領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更多地學會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我們黨就能夠進行了勝利的十年土地革命鬥爭。資產階級雖然叛變了,但是黨能夠緊緊地依靠著農民。黨的組織不但重新發展了,而且得到了鞏固。敵人雖然天天在暗害我們的黨,但是黨驅逐了暗害分子。大批幹部重新在黨內湧出,而且變成了黨的中心骨幹。黨開闢了人民政權的道路,因此也就學會了治國安民的藝術。黨創造了堅強的武裝部隊,因此也就學會了戰爭的藝術。所有這些,都是黨的重大進步和重大成功。然而,一部分同志曾在這個偉大鬥爭中跌下了或跌下過機會主義的泥坑,這仍然是因為他們不去虛心領會過去的經驗,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不了解,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統一的理解而來的。因此,黨的領導機關的一部分人,沒有能夠在這一整個階段中掌握住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黨和革命在一個時期遭受過李立三同志“左”傾機會主義的危害,而在另一個時期,又遭受過革命戰爭中的“左”傾機會主義和白區工作中的“左”傾機會主義的危害。只在到了遵義會議(一九三五年一月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後,黨才徹底地走上了布爾什維克化的道路,奠定了後來戰勝張國燾右傾機會主義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這就是黨的發展過程的第二個階段。黨的發展過程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階段。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三年,這三年的鬥爭,是有非常偉大的意義的。黨憑藉著過去兩個革命階段中的經驗,憑藉著黨的組織力量和武裝力量,憑藉著黨在全國人民中間的很高的政治信仰,憑藉著黨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統一的理解,就不但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黨的組織已經從狹小的圈子中走了出來,變成了全國性的大黨。黨的武裝力量,也在同日寇的鬥爭中重新壯大起來和進一步堅強起來了。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更加擴大了。這些都是偉大的成功。然而,大批的新黨員還沒有受到教育,很多的新組織還沒有鞏固,他們同老黨員和老組織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大批的新黨員、新幹部還沒有足夠的革命經驗。他們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還不懂得或懂得不多。他們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完全的統一的理解,還相距很遠。在過去發展黨的組織的工作中,雖然中央著重地提出了“大膽發展而又不讓一個壞分子侵入”的口號,但實際上是混進了許多投機分子和敵人的暗害分子。統一戰線雖然建立了並堅持了三年之久,可是資產階級特別是大資產階級卻時時刻刻在企圖破壞我們的黨,大資產階級投降派和頑固派所指揮的嚴重的磨擦鬥爭在全國進行著,反共之聲喧囂不已。大資產階級投降派和頑固派,並想以此作為投降日本帝國主義、分裂統一戰線和拉了中國向後倒退的準備。大資產階級在思想上企圖“溶解”共產主義,在政治上、組織上企圖取消共產黨,取消邊區,取消黨的武裝力量。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任務,無疑是克服這種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險,儘可能地保持民族統一戰線,保持國共合作,而爭取繼續抗日、繼續團結和繼續進步;同時,準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意外的損失。為達此目的,就要鞏固黨的組織,鞏固黨的武裝力量,並動員全國人民,進行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的堅決的鬥爭。這種任務的完成,依靠全黨的努力,依靠全體黨員、黨的幹部、黨的各地各級組織實行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鬥爭。我們相信,有了十八年經驗的中國共產黨,在它的有經驗的老黨員、老幹部和帶著新鮮血液富有朝氣的新黨員、新幹部相互協力的情況下,在它的經歷過風浪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央和地方組織相互協力的情況下,在它的堅強的武裝力量和進步的人民群眾相互協力的情況下,是可能達到這些目的的。
這就是我們黨在十八個年頭中的主要的經歷和主要的問題。
十八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係。
我們今天要怎樣建設我們的黨?要怎樣才能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這個問題,考察一下我們黨的歷史,就會懂得;把黨的建設問題同統一戰線問題、同武裝鬥爭問題聯繫起來看一下,把黨的建設問題同聯合資產階級又同它作鬥爭的問題、同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和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問題聯繫起來看一下,就會懂得。
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經驗和當前的新鮮經驗傳達到全黨,使黨鐵一樣地鞏固起來,而避免歷史上曾經犯過的錯誤——這就是我們的任務。
注 釋
〔1〕 見斯大林《論中國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頁)。
〔2〕 見本書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注〔4〕。
〔3〕毛澤東在這裡說中國革命的武裝鬥爭的總概念在目前就是游擊戰爭,是總結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初期的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長時間內,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鬥爭都是游擊戰爭。這個時期的后一階段,隨著紅軍力量的成長,游擊戰曾經轉變為帶游擊性的運動戰(這種運動戰,按照毛澤東的說法,是提高了的游擊戰爭)。但在抗日戰爭期間,根據敵情的變化,這種帶游擊性的運動戰又基本上轉變為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的初期,黨內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同志輕視黨所領導的游擊戰爭,而把自己的希望寄託於國民黨軍隊的作戰。毛澤東曾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和《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著作中,駁斥了這種觀點,並在本文中把長時期內中國革命的武裝鬥爭採取游擊戰爭形式的經驗,作了理論上的總結。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鬥爭,到了抗日戰爭的後期,特別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於革命力量的新成長和敵情的新變化,戰爭的主要形式就由游擊戰爭轉變為正規戰爭;而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後期,更發展為使用大量重武器並包括攻堅戰的大兵團作戰了。
〔4〕 見本書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注〔5〕。
〔5〕 見本書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注〔7〕。
〔6〕參見本書第一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注〔23〕和注〔24〕。
《<共產黨人>發刊詞》之所以是黨的建設的經典文獻,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毛澤東在文章中的重要觀點不僅適應了當時的時代需要,給予中國革命以重要的指導,而且文章中的基本的理論觀點、基本原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經典的意義在於,隨著時間的發展,無論是在新時代的今天,或是對中國共產黨今後的發展都有著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即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毛澤東將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概括為黨的建設、統一戰線與武裝鬥爭,並且論述了三大法寶的相互關係:黨的建設是三大法寶的核心。正如現在所提出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新時代,思想建設仍是黨的基礎性建設,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學習型政黨,每個黨員不僅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將學習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尤其是在深化改革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任務極具艱巨性、複雜性和繁重性,而在這樣複雜的環境與艱巨的任務面前,中國共產黨要適應形勢的變化和艱巨的任務,就應該不斷地解放思想,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始終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了解群眾的需求與困難,真正地在實踐中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將實事求是貫穿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讓人民來監督黨,不斷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黨的建設的工程,應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實現不斷探索和完善。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最終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依據有效的實踐形式,不斷探索、創新出新的時代發展訴求,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黨的建設應該在實踐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