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什維克黨
列寧創建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
“布爾什維克”是俄文“多數派”(Большевики́)的音譯,是列寧創建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與之相對的是“孟什維克”,俄語意指“少數派”。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宣告誕生。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是俄國工人運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推動了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它不但對俄國革命歷史的進程而且對後來的整個國際共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蘇維埃俄國建立后在1918年改名為共產黨,因此俄國共產黨也叫布爾什維克黨即俄共(布)。
1883年,在普列漢諾夫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組織“勞動解放社”。1895年5月,列寧在日內瓦會見了普列漢諾夫,與“勞動解放社”建立了聯繫。這一年的秋天,列寧回到俄國,把彼得堡分散的馬克思主義小組統一組成“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協會成立不久,列寧就被逮捕,后流放到西伯利亞,因而未能參加1898年3月1日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普列漢諾夫
1903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布魯塞爾召開,大會主席團的主席是普列漢諾夫,列寧為副主席。大會的主要議程就是通過黨綱和黨章。在有關黨的綱領上要不要寫上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章關於黨員資格的問題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投票表決的結果是:在黨綱問題上通過了列寧的意見,寫上無產階級專政的條文,但在黨員資格問題上列寧的意見被否決了。
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列寧
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3月,在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根據列寧的提議,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簡稱俄共(布)。1925年4月,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又把俄國共產黨(布)更名為蘇聯共產黨(布),簡稱聯共(布)。
布爾什維克黨的成立標誌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關鍵因素。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布爾什維克黨
同歐美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俄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內的工人運動發展較晚。但是,到了十九世紀80—90年代,隨著俄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工人運動也在俄國蓬勃興起,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1883年秋,由普列漢諾夫、阿克雪裡羅得、捷依奇、查爾利夫等人所建立的“勞動解放社”,對於在俄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促進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勞動解放社的成立,推動了彼得堡、莫斯科、基輔、敖德薩等地的社會主義團體和馬克思主義小組的誕生。1895年,根據列寧的建議,把彼得堡二十來個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秘密的社會民主主義組織“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這個協會的正式成立,是俄國工人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為在俄國成立工人政黨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這個協會是在以列寧為首的中心小組領導下進行工作的。列寧要求協會加強同工人運動的聯繫,加強對工人運動的政治領導。這個協會把工人運動的經濟鬥爭同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和反對資本主義壓迫的政治鬥爭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統一。當時積極參加這個協會工作的有列寧的戰友娜·康·克魯普斯卡婭、格·馬·克爾日札諾夫斯基,阿·亞·瓦涅也夫等人。
在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的影響和推動下,自十九世紀90年代中期至末期,俄國其他城市和一些地區也相繼成立了類似的協會和革命團體。在莫斯科建立了“工人協會”,在西伯利亞成立了“社會民主協會”。在伊凡諾夫、沃爾斯克夫、亞羅斯拉爾夫、科斯羅特夫、圖拉、喀山、薩馬維拉夫、基輔、葉克維諾斯、尼古拉耶夫等城市相繼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團體,在南高加索拉地區也建立了社會民主主義組織。
一大的召開
列寧在拉茲里夫湖畔寫作《國家與革命》
這次大會(史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建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決定,選出了阿·約·克列美爾、斯·伊·拉德琴柯和鮑·勒·艾伊傑里曼3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大會發表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言”,指出:“俄國工人階級應當用自己健壯的肩膀承擔起爭取政治自由的事業,並且一定能夠把它承擔起來……
俄國無產階級將擺脫專制制度的桎梏,用更大的毅力去繼續同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作鬥爭,一直鬥爭到社會主義全勝為止。”
這個宣言的發表,對於俄國無產階級的政治鬥爭無疑是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代表大會宣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誕生,對於俄國無產階級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但是,在這次代表大會的宣言和決議中對於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一些基本原則,諸如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問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等問題,都未很明確的提出來。而且,在這次大會上沒有制訂出統一的黨綱、黨章,作為黨員進行工作的準則。大會雖然選出3名中央委員,但在大會閉幕後不久,有兩名中央委員很快被沙皇政府逮捕。在形式上建立起來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領導機構。俄國各地的社會民主主義組織思想上渙散了,組織上不統一。
所以,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具有嚴密組織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實際上還沒有建立起來。擺在俄國馬克思主義者面前迫切而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繼續為建立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而繼續鬥爭。
布爾什維克派的領袖人物列寧認為,社會民主工黨應該建立一個以少數“職業革命家”為核心、多數黨員對其絕對服從的組織模式,即所謂民主集中制。遭到了黨內另一派的質疑和反對。1903年在布魯塞爾和倫敦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布爾什維克派與黨內的另一派孟什維克因意見不合最終分道揚鑣。在《火星報》編輯部領導層選舉時,由於布爾什維克人數多於對方,因此以俄語“多數派”得名。1917年,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以暴力奪取了俄國政權,最終在日後成為蘇聯共產黨。雖然布爾什維克在俄語當中的意思是多數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時候,布爾什維克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當中實際上一直是少數派。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和這些革命組織的出現,把在俄國成立工人階級政黨的任務提上了日程,列寧提出效仿民意黨,建立一套圍繞少數“職業革命家”為核心、黨員對核心高度服從的集權化的組織模式,即民主集中制。並認為黨員應嚴密組織化,人數應受到限制,“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支持黨並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才可以作為黨員”。認為普通的支持者必須排除於黨外。而列寧的老友兼同學馬爾托夫反對列寧的觀點,堅持以第二國際為建黨模式,主張把一切願意入黨的人全部吸收進來,並認為黨員並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組織化,只需“經常親自協助黨”就行了。列寧的民主集中制也同樣受到羅莎·盧森堡和托洛茨基等人的質疑,後者嚴厲的批評列寧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是“雅各賓俱樂部分子”,是“新的羅伯斯庇爾”。起初兩派的爭執尚未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但在火星報編委會選舉中,列寧要求裁減編委的人數以削減馬爾托夫支持者比例,引起後者的不滿和退出編輯社,最終使兩派逐漸走向分裂。
布爾什維克黨的工作作風
經濟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工人思想報》主編康·米·塔赫塔廖夫(1871—1925年)、經濟學家謝·尼·普羅柯波維奇(1871-1955)、政論家葉、德·康斯柯娃(1869—1958年)、《工人事業》雜誌編輯波·納·克里切夫斯基(1866—1919年)、亞·薩·馬爾丁諾夫(1865—1935年),還有曾經加入民意黨的弗·彼·阿基莫夫(馬赫諾韋茨,1872—1921年)。經濟派的機會主義觀點最先在《工人思想報》上反映出來。1897年出版的《工人思想報》和1期上寫道:“為經濟地位而鬥爭,為切身的日常利益而同資本家進行鬥爭,——這就是工人運動的座右銘”。他們僅僅號召工人從事經濟鬥爭,向資本家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縮短工作日等等。經濟派歪曲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鬥爭的含義,認為任何工人的自發行動都是政治鬥爭。經濟派提出了一個所謂“階級論”的理論,認為社會民主主義運動先是純粹的經濟宣傳,其次是同經濟鬥爭相聯繫的政治宣傳,最終才是政治宣傳。
經濟派分子所持的機會主義觀點,主要是表述在一篇名為《信條》(1899年發表)的文件中,它是由庫斯科娃和普羅柯波維奇共同起草的。《信條》贊同伯恩施坦主義,說“在西方造成了現在稱為伯恩施坦主義的東西,造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危機。工人運動從《共產黨宣言》發表時起到伯恩施坦主義出現時止的發展是一種最合邏輯的進程。”《信條》還攻擊馬克思主義“固執己見”,“否定一切”,“對於社會階級的劃分持過分死板的看法”。據經濟派看法,這種原始的馬克思主義,“將讓位於民主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而黨在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地位也應該發生急劇的變化。黨將承認社會;黨的限於小團體的任務,多半是宗派主義性的任務,將擴大為社會的任務,而它那種奪取政權的意圖,就會按現代實際情況根據民主原則變成改變或改良現代社會的意圖。”《信條》否認無產階級獨立的政治作用和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認為俄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幫助無產階級進行經濟鬥爭,並且參加自由資產階級反對派的活動。
對於經濟派的這種修正主義觀點,列寧在1899年9月寫成的《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中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把工人階級的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結合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信條》作者們企圖把這兩個鬥爭形式分開,是一種最拙劣、最可悲地背棄馬克思主義的行為。經濟派“力圖抹殺無產階級鬥爭的階級性質,用所謂‘承認社會’的無稽之談來削弱這個鬥爭,把革命的馬克思主義降低為一種庸俗的改良主義思潮。”針對經濟派否認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這樣一個重大原則問題、列寧明確回答說,“無產階級應該努力建立獨立的工人政黨,黨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來組織社會主義社會”。
《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以下簡稱“抗議書”),是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同經濟派作鬥爭的一篇綱領性的宣言。這份抗議書曾在流放西伯利亞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會議上通過,在它上面簽字的有列寧、克魯普斯卡婭、瓦涅也夫、克爾日札諾夫斯基、維·康·庫爾納托夫斯基、潘·尼·勒柏辛斯基、米·亞·西爾文、亞·西、沙波瓦洛夫,瓦·瓦·斯塔爾科夫、葉·瓦·巴拉姆津、奧·亞·恩格貝爾格等17人。當時,普列漢諾夫也參加了反對經濟派的鬥爭,他在《供〈工人事業〉編輯部用的嚮導》文集中轉裁了這份抗議書。這份抗議書在俄國社會民主黨組織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俄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正是在讀過它之後,紛紛起來批判經濟派的機會主義觀點。這份抗議書對在俄國建立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起了推動作用。此外,普列漢諾夫本人也寫有《一個社會民主黨人的筆記摘錄》(1900年)、《再論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1901年)、《下一步是什麼》(1901年)等文章,對經濟派進行了批判,指出他們背離了馬克思主義。
以列寧為首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所以如此重視同經濟派作鬥爭,因為經濟派的思想就是伯恩施坦主義的變種。伯恩施坦竭力歪曲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攻擊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反對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伯恩施坦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機會主義公式: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他認為工人運動的唯一任務,就是為改善階級的經濟狀況,爭取暫時的實際利益。俄國經濟派正是師承伯恩施坦主義。所以,列寧指出,經濟派企圖利用時髦的伯恩施坦主義,“以便打起新的旗幟傳播舊的資產階級思想”。列寧還說經濟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伯恩施坦的熱烈擁護者”,甚至是一位比伯恩施坦本人“更為激烈的伯恩施坦主義者”。
經濟派不但接受了伯恩施坦的一些觀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俄國合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合法馬克思主義也是經濟派機會主義的思想來源。以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彼·伯·司徒盧威為代表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將是穩固而持久的。他們閹割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力圖使馬克思主義適應自由資產階級的要求。經濟派的觀點正是同合法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相吻合的。除了這些思想來源,經濟派機會主義的出現還有其社會基礎,那就是俄國小資產階級的自發勢力和俄國無產階級成份複雜,其中不少人來自農民。經濟派讚美小資產階級的自發勢力,崇拜工人運動中的自發性和否定工人運動中自覺性的作用。據經濟派看來,既然歷史上的一切是根據不變的規律來實現,那末自覺性因素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就不起什麼作用;一切有計劃的自覺行動是不必要的,因為這是一種強加於客觀歷史進程的力量。經濟派無視自覺性的作用,自然也就否認革命理論和黨的作用。他們認為,工人階級可以自發地走向社會主義,黨不應當干預和指導工人運動。
列寧的指導
1918年11月7日,列寧在十月革命紀念會上
這實際上就是不要無產階級政黨,從而也就使俄國工人階級在沙皇專制制度和資產階級面前解除武裝。經濟派還否認向工人階級灌輸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意識的必要性,認為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可以從自發的工人運動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針對經濟派盲目地崇拜工人運動的自發性和否認先進理論的意義,列寧特彆強調了革命理論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運動。”“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工人階級本身不能獨立地創造出社會主義意識,只有以先進理論(馬克思主義)武裝的黨並通過自己的活動,才能把社會主義意識灌輸到工人階級隊伍中去,從而使工人階級自覺地為實現社會主義而鬥爭。
列寧的《怎麼辦?》一書,有力地批判了伯恩施坦的信徒經濟派,在思想上徹底粉碎了經濟派的機會主義,從而為建立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經濟派思想上的機會主義同他們在組織上的機會主義是分不開的。他們維護黨的組織上的渙散,讚美工人運動中行會手工業方式和小組習氣。列寧在《怎麼辦?》一書的第四章、第五章中批判了經濟派在組織上的機會主義,論述了工人革命運動和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任務,要求建立統一集中的、有嚴格組織紀律的無產階級政黨,從而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戰鬥力。
布爾什維克黨旗
火星報
《火星報》的主要任務是為在俄國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而鬥爭。該報創刊號發表了列寧起草的題為《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的社論。社論指出,沒有一個堅強的馬克思主義的黨,無產階級就不可能去從事自覺的階級鬥爭,工人運動就會處於渙散狀態,工人階級就不能完成歷史所賦予自己的偉大使命,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就會長期處於被奴役的地位,工人階級的優秀戰士將遭受反動統治階級的迫害。《火星報》出版后,列寧在報上發表了《從何著手?》等一系列重要文章,論述了關於黨的建設問題和俄國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各種根本原則。報紙除登載專題論文外,還辟有《黨內消息》、《工人運動大事記和工廠來信》、《來自農村的消息》、《我們的社會生活剪影》、《國外評論》等欄目。它每期的發行量約8千份,有時還超過1萬份。作為一個秘密的政治報紙來說,其發行量是相當可觀的。
《火星報》威望的提高和影響的擴大,同它建立了代辦員網是分不開的。《火星報》代辦員聯絡國內外革命組織,向國內散發報紙。他們傾聽俄國各地工人的呼聲,了解各地社會民主主義組織的情況,經常為報紙提供材料和撰寫通訊。《火星報》的著名代辦員有:克爾日札諾夫斯基、李維諾夫、彼得羅夫斯基、瞿魯巴、杜勃洛文斯基、巴布希金、巴烏曼、斯維爾德洛夫、斯大林、斯塔索娃、博勃羅夫斯卡婭、加里寧、邵武勉、皮亞特尼茨基、捷姆里雅契卡,等等,後來大都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骨幹。所以,《火星報》的創辦,不僅為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立作思想輿論上的準備,而且為黨造就了一大批幹部。這個報紙曾是培養黨的幹部的學校,是俄國職業革命家彙集的中心。《火星報》認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從思想上把當時分散的俄國各地社會民主主義組織統一起來,並指導它們從事政治鬥爭。俄國大多數地方的社會民主黨組織承認《火星報》是自己的領導機關,擁護它的政治路線,贊同它所制定的鬥爭策略。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前,《火星報》還批判了崩得分子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恐怖策略。二十世紀初,一些殘存的民粹主義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了“社會革命黨”。社會革命黨人是一些小資產階級的冒險主義者,他們繼承了民意黨的傳統,主張走個人恐怖鬥爭道路,妨礙組織群眾進行革命鬥爭。《火星報》制訂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黨綱草案。這個草案指出黨的目的和任務,把分散的俄國社會民主黨組織從思想上聯合起來,從而為組織上的聯合奠定了基礎。黨綱草案明確規定:工人運動的最終目的是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俄國工人政黨的當前任務是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根據列寧的建議,《火星報》編輯部於1902年6月公布了這個黨綱草案。《火星報》編輯部在1902年冬建立了組織委員會,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進行籌備工作。這個組織委員會的成員有各方面的代表:克拉斯努哈(代表彼得堡委員會)、列文(代表《南方工人報》派)、拉德琴柯(代表《火星報》組織)、斯托帕尼(代表北方協會)、波爾特諾伊(代表崩得);還有格·馬·克爾日札諾夫斯基、弗·威·林格尼克、彼·阿·克拉西柯夫等,這幾個人後來都成了布爾什維克黨的黨員。組織委員會建立在俄國普斯科夫,這便於同國內各個社會民主工黨組織進行聯繫。
秘密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
社會民主工黨二次代表大會於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分別在布魯塞爾和倫敦秘密召開。代表成份比較複雜,有堅定和不堅定的火星派分子,也有反火星派分子,所以,鬥爭比較激烈。大會最主要的議程是討論和通過黨綱、黨章、選舉黨的領導機構。在討論黨綱草案時,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在黨綱中寫進無產階級專政的原則。經過鬥爭,以列寧為首的火星派取得了勝利。大會通過的黨綱明確規定,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這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第一個明確以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為基本任務的革命綱領。在討論黨章第一條時,大會出現了更加激烈的爭論。列寧和馬爾托夫分別提出了條文草案。兩者的原則分歧是要建立什麼黨的問題。列寧要創建的是一個有嚴格紀律、集中統一的革命政黨,其成員都必須無一例外地參加黨的一個組織,接受黨的監督和領導。而馬爾托夫要的是一個成份複雜、不定型的、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的社會團體。由於得到機會主義者和一些不堅定的火星派分子的擁護,大會通過了馬爾托夫的條文。在選舉黨的領導機構時,擁護列寧的一派佔了多數,從而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即多數派)。馬爾托夫派屬少數,被稱為孟什維克(即少數派)。從此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就出現了兩上政治觀點對立的派別。
以列寧為首的堅定的火星派,對這種機會主義理論予以堅決反駁,促使這次黨代表大會在通過的黨綱中肯定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原則。黨綱說:“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以生產資料和流通資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過程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全面發展,定將消滅社會的階級劃分,從而釋放一切被壓迫的人們,消滅社會上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這個社會革命的必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來鎮壓剝削者的一切反抗”。同當時歐洲各國工人黨的黨綱相比,這是唯一表述了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黨綱,從而鼓舞了俄國無產階級為準備奪取政權而鬥爭。代表大會在討論黨章問題,特別是在討論關於黨員資格條文時,火星派內部發生了分歧。馬爾托夫提出的黨員資格條文是: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並在黨的一個組織領導下經常協助黨的人,都可以作為黨員。而列寧在向代表大會提交的黨組織章程草案關於黨員資格的條文是這樣說的: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並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都可以作為黨員”。從字面上來看,這兩個條文的差別似乎不很大,實際上在這兩個條文中有著原則性的分歧。
在討論黨章過程中,馬爾托夫認為“黨員越多越好”。根據他所提出的條文,凡是任何一個願意入黨的人都可以成為黨員,所有的工人和從事各種職業的知識分子,不問其思想覺悟如何,都可自願列名入黨;他們不必參加黨的組織,不受黨的組織紀律約束。如果這樣的話,必將使黨的組織渙散,使工人政黨變成一個沒有定形的、喪失戰鬥力的群眾社團。馬爾托夫的這種“門戶開放”政策,將為一切革命意志不堅定的人和投機分子大開方便之門,把無產階級政黨變為一個來去自由的俱樂部。根據列寧的條文,任何一個黨員一定要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受黨的組織紀律的約束,同時也可以受到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列寧認為,寧可十個實際工作者不自稱為黨員,“也不讓一個空談家有權利和機會做一個黨員”。他還說:“我們的任務是要保護我們黨的鞏固性、堅定性和純潔性。我們應當努力把黨員的稱號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這就是我所以反對馬爾托夫條文的理由。”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圍繞著黨員資格條文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機會主義分子阿基莫夫對列寧所提出的條文加以歪曲和攻擊,說列寧竭力想把“純粹的軍警精神”寫進黨章中。但普列漢諾夫在討論黨章問題時是支持列寧的。他說:“大家對這個題目談論得越多,我對大家的發言越是仔細琢磨,我頭腦中的一個信念就越加堅定:真理在列寧一邊”。由於溫和的火星派分子和其他機會主義分子(經濟派分子、崩得分子、中派分子)都支持馬爾托夫的條文,因而使列寧提供的有關黨員資格的條文未能通過。
後來,在選擇黨的中央委員會和《火星報》的編委時,大會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結果列寧派取得了勝利。被選進黨中央委員會的3名中央委員格·馬·克爾日札諾夫斯基、弗·威·林格尼克、弗·亞·諾斯科夫在會上是擁護列寧路線的。由於列寧派在選舉中央委員會時取得勝利,機會主義分子要求限制黨中央委員會解散地方委員會的權力,他們力圖縮小和削弱中央委員會的領導作用。但代表大會在通過的黨章中規定,中央委員會指導黨的全部實踐活動,各級黨組織都必須執行黨中央委員會的一切決議。在選舉《火星報》編委時,馬爾托夫要求把原先所有的6名編委列寧、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阿克雪裡羅得、查蘇利奇、波特列索夫全部選進去,因為這對馬爾托夫本人有利,後面3人是支持他的。列寧反對馬爾托夫的這一主張,認為6名編委太多,意見難以統一,不能迅速有效地決定問題。列寧派主張只選舉列寧、普列漢諾夫和馬爾托夫3人,組成《火星報》新編委會。選舉結果恰是這3人中選(普列漢諾夫得23票、列寧得20票、馬爾托夫得22票)。於是,馬爾托夫聲明退出編輯部,從而導致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分裂。
因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選舉中央委員會和《火星報》這兩個重要領導機關時,支持列寧的人居多數,則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多數之意),反對列寧的人居少數,則被稱為孟什維克(少數之意)。所以,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也就正式宣告布爾什維克黨的誕生。這也是此次代表大會的偉大歷史功績所在。從此,孟什維克成了機會主義的代名詞,布爾什維克則成了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象徵,而布爾什維克黨也就成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同義語。列寧認為:“從1903年起布爾什維克就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一種政黨而存在。”布爾什維克黨的誕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俄國革命工人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在列寧《火星報》制訂的關於黨的思想原則和組織原則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在同各種機會主義的鬥爭中誕生的。布爾什維克黨的誕生,是同列寧火星派的努力奮鬥分不開的,因此列寧被公認為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和領袖。普列漢諾夫作為俄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曾屬於堅定的火星派,支持過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是有功績的。但他在這次大會後,很快就同孟什維克搞調和,並逐漸滑進了孟什維克的泥潭,走向了布爾什維克的對立面。
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自誕生之日起,不倦地為爭取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而鬥爭。它積極參加了1905年和1917年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並領導無產階級成功地取得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它團結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進行了不倦的鬥爭,維護了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支持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
作詞:А.亞歷山德羅夫
作曲:В.列別捷夫-庫馬契
史無前例的國家與自由的兒女們,今天我們所唱的自豪的歌曲,屬於我們光芒萬丈的黨,屬於我們最了不起的人。
她的光榮,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讓我們會變得更強大來經受時間的考驗。列寧的黨,斯大林的黨,英明的布爾什維克黨!
十月使我們的國家在誕生於地球上,您締造了強大的祖國和自由的人民。您正是那是力量的源泉,使蘇維埃祖國堅如磐石。
她的光榮,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帶領我們變得更強大來經受時間的考驗。列寧的黨,斯大林的黨,英明的布爾什維克黨!
您用毫不留情的方式肅清了,各種腐朽的敵人與卑鄙的奸賊。您是人民的自豪與智慧的象徵,您是人民的心臟和良知。
她的光榮,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引導我們會變得更強來經受時間的考驗。列寧的黨,斯大林的黨,英明的布爾什維克黨!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和天才,構建了我們未來的公社。列寧指明了我們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帶領我們繼續前進。
她的光榮,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令我們會變得更強來經受時間的考驗。列寧的黨,斯大林的黨,英明的布爾什維克黨!
全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章(共產國際支部)(一九三四年一日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
全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是蘇聯無產階級的先進的有組織的部隊,是它的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
黨領導無產階級、勞動農民和全體勞動群眾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爭取社會主義勝利而鬥爭。
黨領導無產階級專政的一切機關,並保證順利地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黨是以無產階級的、自覺的、鐵的紀律結合起來的統一的戰鬥組織。黨所以有力量就因為它團結一致,意志統一,行動統一,不容許違反黨綱、破壞黨紀以及在黨內組織派別集團。
黨要求黨員積極忘我地工作來實現黨綱和黨章、執行黨和黨機關的—切決議、保證黨的隊伍的統一、鞏固蘇聯各民族的勞動者之間以及與全世界無產者之間的兄弟般的國際主義的關係。
布爾什維克黨報體制的形成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
黨報體制的形成,即中央委員會領導中央機關報體制的確立,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演變和鬥爭過程。具體劃分
為五個階段:(一)特殊時期的黨報體制。(二)雙重中央領導機關制約下的黨報體制。(三)中央委員會領導中央機關報的黨報體制的誕生。(四)鞏固中央委員會領導中央機關報的黨報體制。(五)中央委員會領導中央機關報的黨報體制的暫時中斷和最終確立。
列寧領導制定的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綱領,這是馬、恩去逝以後,國際工人運動中唯一提出無產階級專政的黨綱,這標明了布爾什維克是一個新型的馬克思主義的政黨。
布爾什維克黨(Buershiweikedang)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俄共(布)、聯共(布)的通稱布爾什維克:蘇聯共產黨建黨初期黨內的一個派別。俄文Болъшевик的音譯,意為多數派。1903年7、8月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在制定黨章時,以V.I.列寧為首的馬克思主義者同L.馬爾托夫等人發生激烈爭論。大會在選舉中央委員會和黨的機關報《火星報》編輯部成員時,擁護列寧的人得多數票,稱布爾什維克,馬爾托夫等機會主義者得少數票,稱孟什維克(俄文意為少數派)。俄國1905年革命時期,兩派提出兩種不同的策略路線。1905年革命失敗后,大部分孟什維克主張取消革命、取消革命黨。布爾什維克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因而布爾什維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稱號,布爾什維克的理論和策略亦稱為布爾什維克主義。1912年1月該黨第六次全俄代表會議把堅持機會主義立場的孟什維克取消派清除出黨。從此,布爾什維克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名稱仍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後面加括弧標明“布爾什維克”。1918年3月該黨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決定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1925年12月該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決定改名為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1952年10月該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決定取消雙重名稱,改稱蘇聯共產黨。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各國共產黨都以俄共為榜樣,布爾什維克又成為真正的共產黨人同義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經濟政治陷入混亂崩潰的困境。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沙皇統治,即二月革命。
當起義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候,彼得格勒蘇維埃代表大會於1917年3月12日晚上在塔夫利達宮正式開幕。出席大會的代表最初約有五十人,後來增加到兩百人左右。大會選舉產生了執行委員會,主席是孟什維克齊赫澤(1864~1926年),副主席是克倫斯基和孟什維克斯柯別列夫。在執委會中,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佔據了多數,布爾什維克最初只有兩名委員。彼得格勒蘇維埃成立后,俄國大多數城市也相繼建立了蘇維埃。1917年3月,全國共有555個蘇維埃。在全俄蘇維埃成立之前,彼得格勒蘇維埃起著全國領導中心的作用。
蘇維埃從一產生就以革命權力機關的身份發布命令,管理國家事務。它建立了軍事委員會,負責維護革命成果;建立了糧食委員會,負責首都的糧食供應。1917年3月14日,蘇維埃發布第一號命令,規定所有部隊都選舉產生士兵委員會,領導本單位的政治活動,監督管轄本單位的武器。蘇維埃的活動表明,它已是新生政權萌芽。
但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領袖認為,俄國無產階級沒有能力管理國家。他們以蘇維埃代表名義同資產階級分子談判,讓他們出面組織政權。1917年3月15日,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全俄地方自治機關聯合會主席李沃夫公爵(1861~1925年)出任政府總理兼內務部長。立憲民主黨(二月革命后改名為人民自由黨)領袖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長,十月黨(二月革命后改名為民族民主共和黨)人古契柯夫任陸海軍部長。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任司法部長。
這樣,俄國在二月革命后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它是主要政權,掌握著各級權力機構。另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它得到武裝工農的支持,擁有實權,但它自願把政權讓給資產階級,甘居次要地位,成為輔助性政權。這種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是不能長久保持下去的,其中必有一個要化為烏有。
《四月提綱》
在兩個政權並存的複雜情況下,布爾什維克黨急需確定自己的鬥爭方針。全黨都期待列寧的到來。1917年4月16日夜晚,列寧從瑞士經過德國回到彼得格勒。成千上萬的工人、士兵彙集在首都的芬蘭車站,熱烈歡迎自己的領袖歸來。列寧登上裝甲車,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最後高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萬歲!”
第二天,列寧在黨的會議上作了報告。1917年4月20日,《真理報》發表了列寧的報告提綱,題為《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
十月革命的勝利
攻打冬宮
1917年秋,俄國經濟瀕於全面崩潰。工業產量比上一年下降了三分之二。財政混亂,債台高築。債務總數達到490億盧布,國家每年應付的債務利息幾乎等同於戰前的國家預算。最為嚴重的問題是飢荒。首都居民的麵包分配量從每天一磅半減為四分之一磅,有時連這點麵包也沒有。列寧指出,全國已處於“大難臨頭”的困境。“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俄國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月革命為十月革命做了準備,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戰爭政策使國內局勢不斷惡化。七月流血事件使政權完全落入臨時政府手中,革命和平發展已不可能。列寧發表《四月提綱》從理論上指出進行社會革命的歷史任務,並親自領導了彼得堡格勒武裝起義,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
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十月革命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它衝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創建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它不僅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的鬥爭,而且鼓舞著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鬥爭。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推動了馬列主義在世界的傳播,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
布爾什維克黨爭議人物——約瑟夫·斯大林
在1917年的共產主義革命中斯大林並沒有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隨後的兩年中他表現得很積極,1922年成為黨的總書記。這一職務使他在黨的工作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是列寧逝世后他在奪權鬥爭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布爾什維克黨和工兵代表蘇維埃有什麼關係
“蘇維埃”一詞是俄文“совет”的漢語音譯,意即“代表會議”或“會議”。蘇維埃制度是蘇聯的政治基礎,是俄國勞動人民在革命鬥爭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政權組織形式。
布爾什維克:蘇聯共產黨建黨初期黨內的一個派別.『詳見擴展閱讀』
布爾什維克黨和蘇俄等這些概念有什麼不同
蘇俄: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從此俄羅斯稱蘇俄,這一名稱延續到1922年蘇聯成立。
蘇聯:1922年底,蘇聯成立,最初有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四個聯邦組成,後來發展到15個加盟共和國。到1991年,蘇聯解體。
布爾什維克: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分裂為兩派,以列寧為首的多數派即布爾什維克,少數派派即孟什維克。到1912年,布爾什維克成為獨立的政黨,正式名稱為俄國社會民主黨(布爾什維克)
俄共(布):191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
聯共(布):1925年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改稱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
蘇聯共產黨:1952年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改稱為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