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水力電力大學
文理兼有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座落在武漢市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珞珈山麓,是國家電力公司主管的以水利、水電、電氣、動力類工科為主,文理兼有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創建於1954年,1996年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面向21世紀全國重點建設的100所重點大學之一。
學校歷經艱苦創校、改革發展和"211工程"建設3個發展階段,現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全面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而努力奮鬥。
艱苦創校。學校是在50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誕生的,原武漢大學水利學院是她的重要組成部分。1950年5月,湖南大學水利類專業調入武漢大學。1951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內成立了水利工程系。1952年經院系調整,將中南地區的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的水利學科、師生和設備先後調入武漢大學。1952年秋成立了武漢大學水利學院。為適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國務院於1954年12月1日批准成立了武漢水利學院。河南大學、華南工學院、天津大學、華東水利學院、瀋陽農學院及河北農學院等校的水利學科和農田水利專業又相繼併入。學校原名武漢水利學院,設有農田水利工程和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築兩個專業。1956年招收首批研究生,同時開始接受外國留學生。1958年,增設了治河工程專業和水利工程施工專業。1959年9月,學校增設了電力類專業,校名改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學校隸屬關係幾經變更,曾先後直屬高等教育部、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領導。
改革發展。為適應水利電力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完善學科專業設置,歷經3次大的改革發展階段,學校辦學實力不斷增強,國內外影響和知名度不斷提高。
第一階段。為適應水利和電力建設發展的需要,1959年學校增設電力工程系,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重點大學之一。至1966年,學校得到較大發展,相繼增設水利類、電力類、動力類等專業,在校學生由1600餘名增加到3700餘人,教師由162人增加到583人,初步具有一定的規模和辦學基礎。
第二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深化,七八十年代中,學校迎來了新的大發展階段。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單位,1988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具有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副研究員任職資格評審權。學校學科專業不斷完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到1989年,學校共設有14個系(部),25個本科專業,12個專科專業,在校學生達7000餘人,教職工2800多人,為辦好多科性大學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第三階段。進入90年代,是學校發展的黃金時期。1993年,學校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為深入貫徹江總書記為學校40周年題詞"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為水利電力事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精神,學校努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建成以工為主,文、理兼有,水利、電力專業規模最大、學科專業最齊全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為"211工程"的申報和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5年,學校具有博士生導師評審權。1996年,學校與原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合併組建成新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211工程"建設。學校的"211工程"建設繼1996年11月通過了電力部組織的部門預審,1997年5月通過立項審核后,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學校"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的21個子項目中已有75%的項目開工啟動;8個部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1998年7月,電力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通過了國家電力公司組織的階段性考評。通過"211工程"建設,學校學科建設、教育基礎工程建設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已取得比較顯著的成效,科技實力明顯增強,學術交流日益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