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耳鵯

雀形目鵯科動物

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鵯科鵯屬的鳥類。紅耳鵯為小型鳥類,體長17-21cm。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上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白色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

紅耳鵯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丘陵地帶的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等森林中,性活潑,整天多數時候都在喬木樹冠層或灌叢中活動和覓食。

紅耳鵯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徠(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形態特徵


紅耳鵯
紅耳鵯
紅耳鵯前額至頭頂黑色,頭頂具高聳的黑色羽冠,眼後下方有一深紅色羽簇,形成一紅斑;耳羽和頰白色,緊連於紅斑下方。後頸、背至尾上覆羽等其餘上體棕褐色或土褐色,有的標本具棕紅色羽緣。尾暗褐或黑褐色,除中央1-2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內翈具白色端斑,並愈向外側尾羽此白斑越向外翈擴大,直至整個端部。兩翅覆羽與背同色,飛羽暗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略綴土黃色或淡土褐色。頰、喉白色,且和頰部白色之間有一黑色細線,從嘴基沿頰部白斑一直延伸到耳羽后側。其餘下體白色或近白色,兩脅沾淺褐色或淡煙棕色,胸兩側各有一較寬的暗褐色或黑色橫帶,自下頸開始經胸側向胸中部延伸,且形漸細狹,最後中斷於胸部中央,形成不完整的胸帶,尾下覆羽鮮紅色或橙紅色。
紅耳鵯的虹膜棕色、褐色、棕紅色或深棕色,嘴、腳黑色。
大小度量:體重♂26-40g,♀28-43g;體長♂175-210mm,♀165-223mm;嘴峰♂12-15mm,♀12-15mm;翅♂80-92mm,♀81-98mm;尾♂83-99mm,♀81-100mm;跗蹠♂19.5-24mm,♀19-23mm。

棲息環境


紅耳鵯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腳丘陵地帶的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等森林中,也見於林緣、路旁、溪邊和農田地邊等開闊地帶的灌叢與稀樹草坡地帶,有時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樹上或灌叢中。

生活習性


紅耳鵯為留鳥。性活潑,常呈10多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集成20-30多隻的大群,有時也見和紅臀鵯、黃臀鵯混群活動。整天多數時候都在喬木樹冠層或灌叢中活動和覓食。善鳴叫,鳴聲輕快悅耳,有似“布匹-布匹-布匹”或“威-踢-哇”聲音。通常一邊跳躍活動覓食,一邊鳴叫。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常見啄食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樹、棠李、石楠、藍靛等樹木和灌木果實。動物性食物主要為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

分佈範圍


徠中國分佈:分佈於西藏東南部,往東經雲南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南部一直到廣東西部和香港(留鳥)。
世界分佈:分佈於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寮國等東喜馬拉雅山至中南半島以及馬來半島等地。
紅耳鵯分布圖
紅耳鵯分布圖

生長繁殖


紅耳鵯
紅耳鵯
紅耳鵯的繁殖期為4-8月,期間甚為活躍,常站在樹梢高聲鳴叫,或雌雄鳥在樹冠與花叢間相互追逐、飛舞和嬉戲。通常營巢於灌叢、竹叢和果樹等低矮樹上,巢多置於灌木或竹叢枝權間,也見在香蕉林和香蕉葉柄處營巢。巢由細的枯枝、枯草、樹葉等材料構成,內墊細的枯草莖、草根、獸毛、鳥羽等柔軟材料。巢呈杯狀,大小直徑為7-8cm,高7-15cm,深4-6cm,距地高0.8-2m。每窩產卵2-4枚,多為3枚。卵粉紅色,滿布暗紅色和淡紫色斑點,尤以鈍端較著,常在鈍端密集形成一道暗紫紅色環帶。卵的大小為20-24mm×15-18mm。孵化期12-14天。

所屬亞種


紅耳鵯(9亞種)
序號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紅耳鵯印度西北亞種PycnonotusjocosusabuensisWhistler,1931
2紅耳鵯緬甸亞種PycnonotusjocosusemeriaLinnaeus,1758
3紅耳鵯印度西部亞種PycnonotusjocosusfuscicaudatusGould,1866
4紅耳鵯越南亞種PycnonotusjocosushainanensisHachisuka,1939
5紅耳鵯指名亞種PycnonotusjocosusjocosusLinnaeus,1758
6紅耳鵯雲南亞種PycnonotusjocosusmonticolaHorsfield,1840
7紅耳鵯中南亞種PycnonotusjocosuspattaniDeignan,1948
8紅耳鵯尼泊爾亞種PycnonotusjocosuspyrrhotisBonaparte,1850
9紅耳鵯安德曼亞種PycnonotusjocosuswhistleriDeignan,1948

保護現狀


紅耳鵯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紅耳鵯在中國曾經較為豐富。但由於人口增加、森林砍伐、環境污染,特別是由於該鳥羽色艷麗,善於鳴叫,食性雜,易於飼養,可作籠養鳥而常遭捕獵,種群數量已明顯下降,成百隻的大群已很難見到,應注意保護、控制獵捕。

保護級別

紅耳鵯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紅耳鵯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