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形目

脊索動物門鳥綱動物

雀形目(學名:Passeriformes)為中、小型鳴禽,喙形多樣,適於多種類型的生活習性;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大多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築巢大多精巧,雛鳥晚成性。

雀形目種類及數量眾多,適應輻射到各種生態環境內。有100科5400種以上,是鳥類中最為龐雜的一目,占鳥類全部種類的一半以上。中國有34科。

物種簡介


動物學史

雀形目是鳥綱中最大的一目,包括5700多種鳥;與這數量相反,雀形目下屬的科很少,也就是說,同屬的鳥類數量非常多。這也充分說明了雀形目鳥進化的成功性。雀形目鳥類由7500萬年前的岡瓦納古城地帶的動物進化而來,具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可以生活於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大洲。雀形目鳥長有獨特的雀腔型頭骨、鳴管結構複雜,腳細弱,它們也被稱作枝頭鳥或鳴禽

形態特徵


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后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體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鴉科部分種類體長可達50厘米以上,小者如鶲科鶯亞科部分種類體長僅6~7厘米。

生長繁殖


雀形目動物
雀形目動物
雀形目鳥善於築巢,雀形目鳥類多為晚成雛,常有複雜的占區、營巢、求偶行為。
通過對高寒草甸10種雀形目鳥類繁殖生產力研究表明,高寒草甸鳥類的繁殖生產力與鳥類棲息地所處的地理環境、營巢類型和繁殖方式密切相關,其中繁殖季節長度和窩卵數是影響高寒草甸鳥類的繁殖生產力兩個最重要的因子。鳥類平均繁殖生產力為2.80(只/對·年)。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雀形目
雀形目
2005至2007年,在武漢桂子山地區設立5條調查樣帶,對樣帶中的灰喜鵲烏鶇、麻雀、白頭鵯4種常見留鳥的種群數量變化進行了調查,並分析校園生態環境對鳥類的影響。結果表明,4種鳥的種群密度均呈上升趨勢.各樣帶由於覆蓋的生境類型不同,使得鳥群密度分佈不同,並都與其生境豐富度成正相關。
消化系統
實驗結果顯示,雀形目4種鳥的總消化道長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長度(胃長度除外),消化道總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顯的種間差異。植食性鳥(普通朱雀)具有相對較長的消化道,而食蟲鳥紅點頦和紅喉姬)則具有相對較高的消化道重量。實驗證明,鳥類不同的食性特徵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適應對策。

下級分類


雀形目共分5個亞目。
刺鷯亞目
刺鷯亞目為雀形目中最古老的一個亞目,僅含刺鷯科Acanthisittidae一科。分佈於澳新區。
闊嘴鳥亞目
頸椎15枚。喙短而寬闊,根部有毛。腳短而弱,並趾型,前3趾基部並連;跗大部由單列大形的卷形鱗所包被。大多數尾呈圓形。僅1科8屬15種。中國產2屬2種,即銀胸絲冠鳥Serilophus lunatus和長尾闊嘴鳥Psarisomus dalhousiae,產於雲南、廣西及喜馬拉雅山區。
霸鶲亞目
頸椎15枚。鳴肌不發達。主要分佈於南美洲。包括14科。僅八色鶇科(麗鶇科)Pipridae分佈於非洲、東南亞和澳洲的亞熱帶、熱帶地區,中國產8種,其中藍翅八色Pitta moluccensis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琴鳥亞目
頸椎15枚。鳴肌不發達。求偶時有炫耀行為。分佈於大洋洲。包括2科。
鳴禽亞目
銀胸絲冠鳥(中國)
銀胸絲冠鳥(中國)
頸椎15枚。鳴肌發達。包括83科。
雀形目可分為以下這些科:
中文名學名中文名學名
梅花雀科Estrildidae河烏科Cinclidae
闊嘴鳥科Eurylaimidae鷦鷯科Troglodytidae
裸眉鶇科Philepittidae岩鷚科Prunellidae
八色鶇科Pittidae鶲科Muscicapidae
百靈科Alaudidae山雀科Paridae
畫眉科Timaliidae鳾科Sittidae
燕科Hirundinidae旋木雀科Certhiidae
鶺鴒科Motacillidae攀雀科Remizidae
山椒鳥科Campephagidae太陽鳥科Nectariniidae
鵯科Pycnonotidae綉眼鳥科Zosteropidae
和平鳥科Irenidae織布鳥科Ploceidae
太平鳥科Bombycillidae雀科Fringillidae
伯勞科Laniidae嘯鶲科Pachycephalidae
黃鸝科Oriolidae斑啄果鳥科Pardalotidae
卷尾科Dicruridae吸蜜鳥科Meliphagidae
椋鳥科Sturnidae鶇科Turdidae
燕鵙科Artamidae細尾鷯鶯科Maluridae
鴉科Corvidae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森林、草原、農田、荒漠、公園和居民區等生境中。善跳躍亦善鳴叫。食物多為雜食性,但繁殖期多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通常營巢於樹上、地面、樹洞、草叢、灌叢、建築物上和天然洞穴中。

分佈範圍


全世界廣泛分佈,共63科,佔全部鳥類種數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