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耳鵯
雀形目鵯科動物
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鵯科、鵯屬的鳥類。紅耳鵯為小型鳥類,體長17-21cm。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上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白色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
紅耳鵯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丘陵地帶的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等森林中,性活潑,整天多數時候都在喬木樹冠層或灌叢中活動和覓食。
紅耳鵯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徠(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紅耳鵯
紅耳鵯的虹膜棕色、褐色、棕紅色或深棕色,嘴、腳黑色。
大小度量:體重♂26-40g,♀28-43g;體長♂175-210mm,♀165-223mm;嘴峰♂12-15mm,♀12-15mm;翅♂80-92mm,♀81-98mm;尾♂83-99mm,♀81-100mm;跗蹠♂19.5-24mm,♀19-23mm。
紅耳鵯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腳丘陵地帶的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等森林中,也見於林緣、路旁、溪邊和農田地邊等開闊地帶的灌叢與稀樹草坡地帶,有時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樹上或灌叢中。
紅耳鵯為留鳥。性活潑,常呈10多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集成20-30多隻的大群,有時也見和紅臀鵯、黃臀鵯混群活動。整天多數時候都在喬木樹冠層或灌叢中活動和覓食。善鳴叫,鳴聲輕快悅耳,有似“布匹-布匹-布匹”或“威-踢-哇”聲音。通常一邊跳躍活動覓食,一邊鳴叫。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常見啄食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樹、棠李、石楠、藍靛等樹木和灌木果實。動物性食物主要為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
徠中國分佈:分佈於西藏東南部,往東經雲南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南部一直到廣東西部和香港(留鳥)。
世界分佈:分佈於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寮國等東喜馬拉雅山至中南半島以及馬來半島等地。
紅耳鵯分布圖
紅耳鵯
紅耳鵯(9亞種) | |||
---|---|---|---|
序號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紅耳鵯印度西北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abuensis | Whistler,1931 |
2 | 紅耳鵯緬甸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emeria | Linnaeus,1758 |
3 | 紅耳鵯印度西部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fuscicaudatus | Gould,1866 |
4 | 紅耳鵯越南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hainanensis | Hachisuka,1939 |
5 | 紅耳鵯指名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jocosus | Linnaeus,1758 |
6 | 紅耳鵯雲南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monticola | Horsfield,1840 |
7 | 紅耳鵯中南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pattani | Deignan,1948 |
8 | 紅耳鵯尼泊爾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pyrrhotis | Bonaparte,1850 |
9 | 紅耳鵯安德曼亞種 | Pycnonotusjocosuswhistleri | Deignan,1948 |
紅耳鵯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紅耳鵯在中國曾經較為豐富。但由於人口增加、森林砍伐、環境污染,特別是由於該鳥羽色艷麗,善於鳴叫,食性雜,易於飼養,可作籠養鳥而常遭捕獵,種群數量已明顯下降,成百隻的大群已很難見到,應注意保護、控制獵捕。
紅耳鵯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紅耳鵯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