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樓機

花樓機

花樓機是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線制花本代替竹制花本,貯存提花程序,織花紋開口不用綜片,而是每組經線用線綜牽吊,每梭所需提起的經線上的線綜再另用衢線牽引經絲開口。

使用方法


織造時,由兩人配合操作,一人坐在花樓之上(古時稱挽花工),口唱手拉,按提花紋樣逐一提綜開口,另一人(古時稱織花工)腳踏地綜,投梭打緯。這樣,花紋的緯線循環可以大大增加,花樣也可擴至很大,且更為豐富多彩。唐代前以多綜多躡機居多,唐以後則束綜提花機大為普及。

發明年代


漢宣帝時(公元前73~49年),河北鉅鹿陳寶光妻使用了120綜、120躡的多綜多躡機,花樓機由此產生。

相關報道


國際非遺博覽園鎮館之寶
國際非遺博覽園中鎮館之寶—蜀錦花樓機
國際非遺博覽園中鎮館之寶—蜀錦花樓機
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期間,位於青羊區光華大道二段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 園(以下簡稱“國際非遺博覽園”)將異常熱鬧。
在2007年和2009年連續成功舉辦兩屆國際非遺節的基礎上,本屆國際非遺節是成都作為東道主的第三次主辦,也是非遺節永久落戶四川,定點成都后舉辦的第一屆。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是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青羊區人民政府和國際非遺博覽園協辦。作為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的主場館,國際非遺博覽園將在展會期間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展覽和非遺演出,29日開幕式當天的天府大巡遊更是盛況空前,奪人眼球。
據悉,本屆國際非遺節將匯聚國內外上千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舉辦各類展示、展演、展銷和交流活動,72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名外賓將參加盛會。在國際非遺節正式拉開序幕之前,成都商報記者將帶您展開尋寶之旅,提前探訪美麗的國際非遺博覽園。
鎮館之寶:清代蜀錦花樓機
蜀錦起源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與 南京雲錦、廣西壯錦、蘇州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因為漢朝時成都的蜀錦織造業便已十分發達,朝廷在成都設有專管織錦的官員,因此成都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而環繞成都的錦江,也因有眾多民眾在其中洗濯蜀錦而得名。
蜀錦花樓機是織造蜀錦的主要工具,它也是我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機型,是絲織技術發展的活化石。蜀錦花樓機機長6米、寬1.5米、高5米,由上千個構件組成,機身平直,中段隆起花樓,樓上懸掛花本,根據花本用不同的穿吊和拉花的方法,織出花紋。織造時由兩人配合操作,挽花工坐花樓提經線拉花,梭工坐機下投梭織緯,一經一緯循環往複,隨之出現“方圓綺錯,極妙奇窮”的花紋圖案。
在鞏先生的引導下,成都商報記者來到五洲情組團內的世界非遺博覽中心,在2樓的展廳里,記者看到了一台清代的蜀錦花樓機。它原本方正的稜稜角角,早都被歲月的大掌磨出了溫和的弧度;木頭的乾淨原色里,也積澱出歲月的斑痕。
鞏先生介紹說,這一台“上了年紀”的蜀錦花樓機是由成都蜀錦織綉博物館特別捐贈給國際非遺博覽園的。鞏先生表示,在國際非遺博覽園正式開園后,專業人員也將在這台蜀錦花樓機上表演蜀錦織造技藝。“這一台蜀錦花樓機不僅是一件精妙絕倫的工藝品,更是一位沒有退休的工人,隨時都能真正投入生產的織機,這台分量極重的寶貝,可以算作國際非遺博覽園中最重要的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