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是高技術基地型研究所,1954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煤炭研究室基礎上改為獨立室,名稱為中國科學院煤炭研究室。1961年,煤炭研究室擴建為中國科學院煤炭化學研究所並開始向太原搬遷。1978年9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圍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炭材料製備與應用開展定向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系統集成創新,主要從事能源環境、先進材料和綠色化工三大領域的應用基礎和高技術研究與開發。

截至2015年底,山西煤化所共有在職職工559人,其中科技人員449人、科技支撐人員56人;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3個研發區域(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際研發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共有博士生導師41人,碩士生導師95人;開設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11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全日制專業碩士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歷史沿革


成立初期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1952年至1954年,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煤炭研究室是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的一個室。
1954年6月,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更名為中科院石油研究所。
1954年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通知:經中科院第三十五次院務常務會議決定,將石油研究所煤炭研究室改為獨立室,獨立后名稱為中國科學院煤炭研究室,直屬中科院領導,黨政業務由石油所代管,財務工作獨立。
1959年6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將煤炭室遷往煤源豐富、煤種齊全的山西省會太原。
自1959年7月起,經過兩年籌建,於1961年下半年搬遷工作結束。
1961年12月,經中國科學院同意,並報請國家科委批准,煤炭室擴建為中國科學院煤炭化學研究所。
1962年12月,中國科學院對部分研究機構進行調整時,將中國科學院煤炭化學研究所移交中國科學院華北辦事處領導,但仍保持該所全國性研究所的性質。
1966年2月,經國家科委批准,中科院將中科院煤炭化學研究所改名為中科院燃料化學研究所。同年2月中科院撤消了中科院華北化學所(所址在天津市),並將該所的科研任務及183名人員和編製併入中科院燃料化學研究所。

文革時期

1970年7月,中科院將中科院燃料化學研究所移交給燃料化學工業部。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1971年1月,燃化部將中科院燃料化學研究所下放到山西,實行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歸屬山西省煤炭化工局,稱謂山西省燃料化學研究所。
1978年5月,山西省革委會將山西省燃料化學研究所改為山西省煤炭綜合利用研究所,由省科委領導。同年中科院根據全國自然科學學科規劃的要求和中科院長遠規劃,經徵得山西省革委會的同意,並報請國務院批准,於1978年9月改變了山西省煤炭綜合利用研究所領導體制,所名改為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屬地師級單位,由中科院和山西省雙重領導,政治工作以山西省領導為主,業務工作以中國科學院領導為主。

穩步發展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2012年6月,山西煤化所原有的化工專業工程諮詢甲級資質、生態建設和環境工程專業工程諮詢丙級資質及新申報的特種材料專業工程諮詢丙級資質均通過國家發改委組織的2012年工程諮詢單位資格認定專家評審。 7月,獲2011年度綜合統計調查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13年3月11日至13日,山西煤化所通過中國新時代認證中心的軍品第三次、民品第二次質量管理體系監督審核。
2014年4月,獲山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安全保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15年11月,獲批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培訓點。
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即公共技術服務中心)通過CNAS認證。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截至2015年底,山西煤化所共有在職職工559人,其中科技人員449人、科技支撐人員56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25人。共有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2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彭少逸
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椿范立、焦海軍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永旺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李永旺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畢繼誠、樊衛斌、郭向雲、焦海軍、李南文、李永旺、劉耀東、覃勇、王建國、王俊中、溫曉東、楊國輝、鄭占豐、朱珍平
山西省科技創新重點團隊
團隊名稱帶頭人獲批年份
山西煤化所生物基燃料及化學品研發團隊朱玉雷2015年 
煤直接轉化利用研發團隊李文2014年 

科研部門

據2015年12月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共有3個研發區域(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際研發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個所級實驗室。
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發區域(中心):太原桃南園區、小店中試基地、揚州碳纖維工程技術中心和與潞安集團共同申報組建的國家煤基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煤炭間接液化國家工程實驗室、碳纖維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際研發中心:山西煤化工技術國際研發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炭材料重點實驗室
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粉煤氣化工程研究中心
所級實驗室:應用催化與綠色化工實驗室

設備設施

• 設備儀器
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擁有的設備如下表。
Vertex 80V 真空紅外發射光譜儀旋轉式高溫粘度計JSM-7001F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YXLON FF35 高分辨CT機元素分析儀全自動程序升溫化學吸附儀
QUADRASORB evo全自動物理吸附儀智能灰熔點測試儀安捷倫氣質聯用儀
Autosorb-iQ全自動物理吸附儀高溫熱分析儀SDTGA5000工業分析儀
高效液相—電噴霧四極桿飛行時間高分辨質譜聯用儀(HPLC-micrOTOF-Q III MS)X射線熒光光譜儀722型光柵分光光度計
Tecnai G2 F20 S-Twin FEI 透射電鏡紅外光譜儀Thermo iCAP 6300電感耦合等離子原子發射光譜儀
MARS 60旋轉流變儀AutoPore 9500壓汞儀D8 Advance X射線粉末衍射儀、vario EL CUBE 元素分析儀
Titration Excellence T70梅特勒滴定儀全自動激光粒度儀Alliance 2695-ZQ4000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MOS-500圓二色光譜儀導熱性能測試儀Breeze 1525液相色譜儀
Ultraflex MALDI-TOF/TOF質譜儀ASAP2020全自動物理吸附分析儀ASAP 2020 物理吸附儀、Tristar 3000 物理吸附儀
煤的格金試驗低溫乾餾爐Bruker 400 MHz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熱重/質譜/紅外聯用儀
Bruker 600 MHz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量熱儀JEM-2010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AXIS ULTRA DLD 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水煤漿粘度計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
大型儀器分析測試中心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大型儀器分析測試中心配置了TG-151 高壓熱天平、TGA92 熱質聯用儀、MS OmniStar 200 小型在線質譜儀、EQUINOX 5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儀、Vario EL元素分析儀等煤的組成與熱物理化學性質分析檢測設備;配置了Atomscan 16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VG QUATTRO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Alliance2695–ZQ4000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無機有機成份分析檢測設備;配置了Tristar 3000 物理吸附儀(中孔)、ASAP 2000(M)物理吸附儀(微孔)、D8 ADVANCE X射線衍射儀、JEM-2010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等固體結構表徵分析檢測設備。
• 館藏資源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圖書館館藏文獻近30萬冊,其中專業圖書5萬冊、中西文期刊 2000餘種約25萬冊,並實現數字化。配套有國家標準、中國內外網路全文電子期刊、碩博士論文及二次文獻,並提供科技查新、館際互借與原文傳遞服務。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08年,山西煤化所承擔科技項目240項,總經費19467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4項332.6萬元、科技部等國家部委的項目64項3976.1萬元,中科院項目42項1630.4萬元,省級項目37項92.5萬元。獲科技獎共計19項,其中: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國科學院獎3項,國際獎2項,其他獎10項。發表各類論文351篇,其中:國外刊物178篇,被SCI收錄208篇(其中:國外刊物165篇)。申請專利69項,其中:發明專利68項;獲授權發明專利40項。至2008年底擁有發明專利329項。
自2010年至2014年,中國科學院炭材料重點實驗室共獲資助項目134項,包括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基金、國家軍工、中國科學院創新項目、山西省基金、企業合作等類型;國家級項目共48項,其中國家973項目5項,863項目1項,國家基金19項,軍工項目15項;省部級項目共46項,橫向合作項目共35項;在中國內外核心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248篇,其中SCI收錄203篇,獲得國家授權專利68項。
據2016年12月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共計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發明獎、自然科學獎、傑出成就獎以及省部級成果獎180多項,國家授權專利570多項。

學術期刊

• 《新型炭材料》
《新型炭材料》
《新型炭材料》
《新型炭材料》創刊於1985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該刊刊載內容為有關炭材料及其分支學科的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與炭材料有關的邊緣學科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設有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研究快報、綜合評述等欄目。
該刊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大版資料庫(SCI-E),美國工程信息公司資料庫( Ei Compendex),英國科學文摘(SA),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日本科學技術社資料庫(JST),美國劍橋科技文摘(CSA),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資料庫,中國化學文獻資料庫,中國物理學文獻資料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等收錄為源期刊,並加入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 Info)數字化期刊群,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
• 《燃料化學學報》
《燃料化學學報》
《燃料化學學報》
《燃料化學學報》創刊於 1956 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化學會、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是中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學術類刊物(月刊)。該刊主要刊載燃料化學、燃料化工及其基礎研究的前瞻性、原始性、首創性研究成果、科技成就和進展,涵蓋煤炭、石油、油頁岩、天然氣和生物質轉化等與燃料化學相關學科的內容。是燃料化學和能源轉化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類刊物。所設欄目有研究論文、研究快報、述評及研究簡報。
該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並連續入選《 CA 》千種表)、美國工程索引(Ei)、英國Coal Abstracts,俄羅斯文摘雜誌(AJ)、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資料庫、中國化學文獻資料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礦業文摘等收錄。該刊獲國家優秀期刊三等獎、中科院優秀期刊二等獎、華北優秀期刊獎、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資料規範》優秀獎,2001年度獲新聞出版總署授予的“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等。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研究生樓
研究生樓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共設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11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全日制專業碩士授權點。
博士后流動站:化學博士后流動站
博士點一級學科: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碩士點一級學科: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博士點二級學科: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工業催化、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碩士點二級學科: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工業催化、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全日制專業碩士授權點:環境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工程

教學建設

• 教學概況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共有博士生導師41人,碩士生導師95人,在學研究生334人(其中碩士生199人、博士生135人)、在站博士后8人。
• 學制學位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招收的博士學位研究生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4年,直博生學習年限一般為5年;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及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基本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基本學制一般為5年。
• 獎助學金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實行獎助學金制度:碩士生補助不低於1500元/月,博士生補助不低於2500月;可申請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院長獎學金和劉永齡獎學金、寶鋼教育基金、偉華科技獎、殼牌獎學金等獎學金。
• 教學成績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山西煤化所僅留所的畢業博士生中,有7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1人獲得“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稱號、1人獲得“全國優秀青年化學家”稱號、1人獲得國際催化青年科學家獎、1人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人獲得山西省勞動模範稱號、1人獲得山西省十佳青年稱號、1人獲得中科院優秀青年稱號、5人獲得德國著名洪堡基金資助等。
2013年1月,5篇博士學位論文獲2011年山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14年4月,5名研究生獲山西省2012年度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所徽
所徽
所徽
紅黑相嵌的六邊形代表炭分子的基本單元苯環,黑色象徵煤炭,紅色象徵煤的潔凈轉化,紅黑雙色斜向排列表現一種鏗鏘的力度和永遠向前的精神。

文化活動

截至2015年12月,研究所舉辦的文化活動有餃子大賽、研究生消防安全培訓、迎新文藝晚會、重陽節老年運動會、大學生夏令營活動、年度排球賽、籃球友誼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趣味運動會、愛心募捐助學活動、主題演講比賽、團日活動、碩士生班級活動、攝影展、PPT設計比賽等活動項目。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王建國
黨委書記、副所長馬七軍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所長李晶平
副所長房倚天
呂春祥 

歷任領導

歷任所長任期歷任書記任期
張大煜1954.10-1967.1賈晨林1961.11-1967.1
彭少逸1979.6-1983.7韓麗生1978.12~1983.8
鮑漢琛1983.7-1987.9魯在政1983.8-1988.12
張碧江1987.9-1996.5張碧江1989.4-1998.6
鍾炳1996.5-2000.10王心葵1998.9-2004.10
孫予罕2000.10-2008.12武文斌2004.10-2008.12
--------------------------------蔡榕2008.12-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