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真崖”石刻位於三陽觀外,殿址前,石崖壁立,上書“全 真崖”。三陽觀座落在泰山南麓凌漢峰右肩的山坳平壤間,是泰山著名古道觀。
“全真崖”題刻

“全真崖”題刻
全真崖。(以下題款殘)
【說明】
此題刻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境內泰山三陽觀聖母殿前62級石台階東側石壁上,題刻年代不詳。石壁高約6米,寬約12米,壁立如削。“全真崖”3字橫列於石崖的中上部,字徑45厘米,
楷書。

全真崖

全真崖
三陽觀為明
嘉靖年間東平道士王陽輝創建。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東平道士王陽輝(號三陽)
雲遊四方,遍歷名山大川,后歸隱於此坐煉修真,與其徒弟昝復明鑿石以居,
泰安人德藩感其苦志心誠,遂捐資助建,但
觀宇未竣,
王三陽故去,其徒昝復明繼其締造,歷時三載,三陽觀始成。至明
萬曆年間,兵刑兩部 尚書蕭大享又大力重修。
據史書載,三陽觀宮宇輝煌,巍峨壯麗,香火鼎盛,四方道俗紛至沓來,歲無虛月,后禮部尚書
于慎行記之曰:“入門三重,得磴道而上,有殿有閣,又左為客寮四楹,以待游鑣……”。至清代時又數次重修,香火日盛,據載,道士最多時達到二百多人,四方雅士,八方游鑣,雲遊道徒,紛紛拜祀,三陽觀遂成為
泰山道教名觀。但至清末民初時,國政凋敝,三陽觀逐漸衰微,解放前夕已沒有道士居住,后荒廢倒塌殆盡。
為了再現這一名觀的歷史風貌,挖掘人文歷史文化,1999年初,由泰安市政府投資,嚴格按照其歷史風貌和
文物修復修舊如舊原則,對三陽觀進行了搶救性復建,先後復建了山門、
混元閣、三觀殿、
玄武殿、天仙聖母大殿、東西行宮,規整了院落,對觀內外碑碣進行了扶正描紅,修葺面積5200餘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