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瓦子的結果 展開

瓦子

古代的一種娛樂場所

瓦子又稱“瓦市”、“瓦肆”、“瓦舍”,為表演場所,以極其豐富的曲藝說唱雜技等表演為內容,一種更為大眾性的享樂消費異軍突起。在北宋汴京城裡,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欄50餘座。

簡介


瓦子
瓦子
瓦子在宋代大興,它的出現標誌著一場城市生活、城市景觀變革的完成。在宋代以前,城內街道上一律不準開設店鋪。晚上街上會實行宵禁。變化始於唐朝末年,到了北宋,商家街頭買賣既成事實,皇帝下詔,承認現狀。於是,大街上店鋪櫛比,熙熙攘攘。在大城市裡(比如開封),一類固定的聚會玩鬧場所也在熱鬧地點出現。這種固定的玩鬧場所就叫“瓦子”。
由於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瓦子興起。
之所以叫“瓦子”是因為當時沒有一個現成的名稱,古人發現這類玩鬧之徒忽聚忽散,猶如磚瓦之屬,便將其聚會玩鬧的場所稱作“瓦舍”、“瓦子”。南宋末年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瓦舍者,謂其來者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

具體介紹


“瓦子”里玩鬧的項目很多,都有雜貨零賣及酒食之處,還有相撲、影戲、雜劇、傀儡、唱賺、踢弄、背商謎、學鄉談等表演,人們進去了,會有不少享樂,也要花費不少的錢兩。瓦子原在北宋盛行,汴京(開封)城內有50多家。到了南宋,臨安(今杭州)城內外也有瓦舍24座,名字都叫某某瓦,其中以眾安橋的北瓦最大。
總的來說,瓦子的出現是好事。城市娛樂業的興旺,標誌著普通市民階層的壯大與城市生活、城市經濟的活躍。人住在城裡不能死死板板的。不過,瓦子也有弊端,吳自牧說:瓦子為“士庶放蕩不羈之所,亦為子弟流連破壞之門。”意思是不諳世事的“子弟”們,在瓦子里流連忘返,會破壞了自己的前程。
稱為“瓦子”的娛樂場所,和酒樓、茶坊一起,通宵營業。南宋的杭州全城擁有23處瓦子,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欄(上演百戲的場所)13座,分別演出史書、小說、音樂演奏、舞蹈、雜技、戲劇、相撲、傀儡戲、說唱、說渾話和學鄉談(類似相聲、滑稽)、皮影戲等。晝夜不停地演出,上千觀眾圍得水泄不通。
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它們如今日之劇場,為大眾提供了觀賞各種表演的場所。《東京夢華錄》記,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就有小唱、嘌唱、傀儡、般雜劇、小說、講史、散樂、影戲、弄蟲蟻、諸宮調、說諢話、商謎、叫果子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史稱當時是“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每日五更頭回小雜劇,差晚看不及矣”,頗有今日爭看“賀歲片”的架勢。總之,瓦子給人們以視覺、聽覺、心情愉悅等多重享受,加上其內“多有貨葯、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服務項目,以致人們“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南宋紹興年間,勾欄瓦舍又傳至杭州。紹興年間,由於杭州是駐蹕之地,軍士多是西北人,故專門在城外“創立瓦舍,召集妓樂,以為軍卒暇日娛戲之地”。臨安作為南宋都城后,瓦舍發展很快,城內瓦子發展17家之多,諸般伎藝更是名目繁多,舉不勝舉。
宋代瓦子里的娛樂有幾十種。有雜劇,有雜技,有皮影,有傀儡,有說唱,有相撲,還有許多屬於舞蹈的項目,如舞旋、舞番樂、耍大頭、花鼓、舞劍、舞刀、舞判官、舞蠻牌、撲旗子、撲蝴蝶等。
除了在瓦子里演出的各行專業藝人和路歧人,宋代民間還有人數龐大的業餘歌舞隊伍,活躍在城市和鄉村的廣闊天地中。

歷史記載


唐楊凝式《贈張全義》詩:“洛陽風景實堪哀,昔日曾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猶是一堆灰。”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江 淮 術士王瓊,嘗在段君秀家,令坐客取一瓦子,畫作龜甲,懷之。一食頃取出,乃一龜,放於庭中,循垣而行,經宿卻成瓦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馬行街鋪席》:“馬行 北去,舊 封丘門外祆廟斜街,州北瓦子……其餘坊巷院落,縱橫萬數,莫知紀極。”
《水滸傳》第一一0回:“李逵等人來到瓦子前,聽的勾欄內鑼響。”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第一章:“講唱文學﹞後來漸漸的出了廟宇而入於‘瓦子’(遊藝場)里。”參見“瓦市”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西京 壽安縣 有黑石山,神祠頗靈……有兩瓦子,過客投之,以卜休咎,仰為吉而覆為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