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凼石林風景名勝區
泥凼石林風景名勝區
泥凼石林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東南部的泥凼鎮,是中國興義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成員,西起石山村的刀家岩,東北至坡尾村的楊家灣,東西長約四公里,南北寬約二公里。石峰聳立,千嶂蒼翠,面積三千餘畝。無人工雕琢、迷宮式的石林景觀,形成於古生代,岩溶地保存完好,是研究三疊紀的勝地。
泥凼石林形成於北東向主幹斷裂與分支斷裂的交接帶。
興義泥凼石林景區以峰林屏障的自然景觀為主要特色,有以何應欽故居為代表的人文景觀。
泥凼石林景區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東南部的泥凼鎮。
興義泥凼石林景區形成於北東向主幹斷裂與分支斷裂的交接帶,為岩溶峰叢窪地地貌,地形崎嶇,峰巒疊嶂,錐峰斜坡上布滿了北東向及北西向兩組垂直節理裂隙,把岩層切割得成“棋盤格式構造”。正是這些岩性、構造和溶蝕作用等諸因素,控制了石林的形成和發育過程。
興義泥凼石林景區典型景點有以隴嘎、戴家壩、風坡灣為代表的石林,石景玲瓏別緻、參差不齊、形象生動、步移景換。
從吊井壩天坑到朝天嘴、觀音岩到馬路坡一帶,橫貫綿延十餘里的峰林山景,山勢巍峨、氣勢磅礴、雲山霧海,景象萬千。此外,還有集幽、深、遠、險為一體的菩薩洞和白馬洞等溶洞景觀。景區極具觀賞價值。
興義泥凼石林,奇峰林立,怪石嵯峨,妙景奇觀,氣象萬千。由風波灣石林、攏嘎石林、菩薩洞石林和扯紅雙師洞石林組成。
據資料記載,在二億七千萬年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逐漸形成石灰岩沉積區,隨著地殼的運動變化和擠壓從海底隆起,經千百萬年的雨水沖刷和風化,夾雜泥沙的部分一點點剝落,沒有泥沙的部分則保留了下來,約在二百萬年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些千奇百怪拔地而起的石峰、石柱、石筍、石芽,遠望猶如一片莽莽森林,於是得名“石林”。
走進景區,迎面就是一座座石峰,好像一把把尖刀利劍,直指藍天。舉目遠眺,妙景迭現,石筍、石柱拔地而起,形若珍禽異獸,有的則酷似人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仰視突出於群峰之上的“擎天柱”,似覺其峰插入雲天,將天高高撐起;“利劍峰”似利劍直刺藍天;“採藥老人”拈鬚含笑,拄杖攀登;“金猴望月”神志自如,仰視星空……破土而出的峰石,爭相成林,人們根據其自然形態,冠以各種動聽的景點名稱,如“群象爭飲”、“雄鷹展翅”、“武士峰”、“鷹翼峰”等。
步入“一線天”峽谷,宛如放舟長江三峽;來到“虎跳岩”,懸崖阻住去路,而蹲伏崖巔的猛獸,成迎面撲來之勢,環顧左右,似乎“山窮水盡”,彎腰從峭崖下的“橋洞”穿出時,又得“柳暗花明”;進入“別有洞天”中小憩片刻,頓感心曠神怡,疲勞消除,遊興大增。
同六座石峰巧妙組成的“山川”二字挺拔遒勁,令人叫絕。
數千畝集中成片的石林,一座傲然挺立了億萬年的“石頭城”,好似就這樣,靜靜地向我們訴說和傳遞著那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和力量。
何應欽故居地處貴州省興義市東南部泥凼石林風景名勝區內的風波彎,1890年4月,何應欽出生於鎮南一幢木結構中式房屋內。房屋原系普通民居,是何應欽之父於1874 年修建的。后隨著何應欽職級的不斷升遷,其家人先後改建加高了三次。為了配套,又新建兩幢廂房,最後成為巍峨高大、寬敞明亮的一樓一底標準的三合院建築。樓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龍畫鳳,刻制精細;牆上鐫刻的“魚躍鳶飛”,書法精湛;花鳥蟲魚,栩栩如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泥凼僅是一個地處興義城南部45公里,位於峰林、石林之中的小集鎮,但因是國民政府台灣地區行政機構負責人和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軍政部長、陸軍總司令、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何應欽先生的故居而馳名。何應欽在興義市泥凼的故居有兩處:一處在風波彎,一處在泥凼街上。
在風波彎的故居佔地10餘畝,依山勢築石為堡,房屋於堡內、石垣上設有炮口槍洞,遇有攻擊,可依堡自守。石堡好像建在一條“回龍轉向”的龍頭之上,易守難攻,堅固沉穩。堡內建築由正廳、兩廂、花園、魚池等構成。正廳面闊五間,長30米,硬山木結構,三層三重檐。門窗、柱礎採用透浮相間的中國傳統雕刻手法,刻制諸多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獅虎龍鳳圖案,既典雅莊嚴,又富貴美觀。柱礎上刻梅蘭竹圖案,宛如一幅幅水墨丹青,其手法之高,堪稱山區石雕傑作。檐下垂瓜柱,又如紅燈高懸,使整座建築更加藝術化。故居往上加高過兩次,意為節節高升,但是因家中何人陞官后加高均不得而知。
泥凼石林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