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凼鎮

泥凼鎮

泥凼鎮,隸屬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地處興義市南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37.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233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1951年,設泥凼鄉。1984年,改泥凼鎮,均屬泥凼區。1992年,設泥凼鎮,隸屬於興義市。截至2021年4月,泥凼鎮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泥凼社區。

2018年,泥凼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建制沿革


明、清為彝族捧鮓土司管轄。
民國先後設應欽鎮,泥凼區,應欽鄉。
1951年,設泥凼鄉。
1959年,改泥凼管理區。
1961年,改泥凼公社。
1984年,改泥凼鎮,均屬泥凼區。
1992年,設泥凼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泥凼鎮轄泥凼1個居民委員會,老寨、學校、金竹凼、烏舍、江邊、堵德、經堂、石山、梨樹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7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4月,坪東街道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泥凼社區。
泥凼鎮區劃詳情
泥凼社區金竹凼村烏舍村
江邊村堵德村經堂村
梨樹村老寨村學校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泥凼鎮地處興義市南部,東與南盤江鎮相接,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接壤,西與滄江鄉倉更鎮相連,北與敬南鎮相鄰。距興義市區42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3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0千米。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37.7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泥凼鎮境內多為石山半石山地區,形成峰林、峰叢地貌,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海拔1763.9米,最低點海拔780米

氣候

泥凼鎮多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無霜期年平均340天。

水文

泥凼鎮境內河道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達力河由西向東流經堵德村、江邊村,注入萬峰湖,境內河道長7千米。

自然災害

泥凼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山體滑坡、霜凍、旱災、澇災。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2011年,轄區受災面積1.2萬畝,受災人口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744萬元。

人口


2011年末,泥凼鎮轄區總人口2965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15人,城鎮化率10.8%。另有流動人口1200人。總人口中,男性14500人,佔48%;女性15156人,佔51.11%;14歲以下5426人,佔18.29%;15~64歲22176人,佔74.78%;65歲以上2054人,佔6.9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2720人,佔76.6%;有布依、苗等少數民族,共6936人,佔23.4%。超過350人的少數民族有布依、苗2個民族,其中布依族6554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4.5%;苗族382人,佔5.5%。2011年,人口出生率11.27‰,人口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長率2.8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19人。
截至2018年末,泥凼鎮戶籍人口為30964人。
2021年6月,興義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泥凼鎮常住人口1823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泥凼鎮財政總收入190萬元,比上年增長10%。人均財政收入64元。2011年,泥凼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610元。

農業

泥凼鎮有耕地面積2.47萬畝。2011年,泥凼鎮農業總產值1.94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8%。2011年,泥凼鎮生產糧食1.19萬噸。
泥凼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泥凼鎮生豬年末存欄18628頭,出欄26144頭;牛年末存欄5270頭;羊年末存欄987隻;家禽飼養量130230羽。2011年,泥凼鎮生產肉類1978噸,禽蛋115噸;備牧業總產值6294萬元。
截至2011年末,泥凼鎮累計造林2萬畝,林木覆蓋率51%。

商貿

2011年末,泥凼鎮有商業網點16個。2011年,泥凼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12億元,比上年增長0.4%;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0.5億元。
2018年,泥凼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交通運輸


泥凼鎮境內608,610省道穿境而過,長29千米,通村公路8條,長60千米。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泥凼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站10個,各類圖書室10個,藏書32萬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2011年末,泥凼鎮有籃球場10個,村籃球場10個。100%的村安裝了體育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0.2%。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泥凼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57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12所,在校生2847人,專任教師143人,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99.3%;初中1所,在校生704人,專任教師10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
2011年,泥凼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901萬元,比上年增長10%,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0%,比上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泥凼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個,其中門診部(所)1個;病床30張,固定資產總值2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5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泥凼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5萬人次。
2011年,泥凼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9656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泥凼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6戶,人數102人,支出50.8萬元,比上年增長3%,月人均415元,比上年增長3%;城市醫療教助23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30人次,共支出3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13戶,人數2964人,支出250.1萬元,比上年增長2%,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5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10個,收養農村五保人員9人。全鎮12376人參加養老保險,參保率41.8%。

基礎設施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泥凼鎮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泥凼鎮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97千米,投遞點48個,鄉村通郵率96%;全年投遞國內兩件1.23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0.32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47萬件,征訂報紙490份、期刊460冊,業務收入6.93萬元。
泥凼鎮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0.5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0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20%;行動電話用戶1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8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泥凼鎮鎮區供水由坡尾水源點供給,日供水量2000噸,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2根排水管道3000米。
供電
2011年未,泥凼鎮有變電站1座,向全鎮10個村供電。年供電量累計完成560萬千瓦時。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泥凼鎮鎮區綠化面積0.1萬平方米。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泥凼鎮因境內地勢高低不平,常年多雨多霧,水坑水塘較多,得名泥凼。

地名溯源


泥凼鎮位於興義市東南部,全鎮轄區面積136平方公里。該鎮旅遊資源豐富,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應欽故居,國家級AAAA景區泥凼石林,有白馬洞、菩薩洞、馬歸槽、布五檯布依寨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泥凼鎮
泥凼鎮
“雲南牽出一窩瓜,烏沙江底開朵花,萬峰林里開朵花,來到泥凼安了家”。烏蒙山系猶如舞爪金龍,從雲南蜿蜒伸向興義,在興義下五屯盤旋片刻,之後,騰身而入泥凼的五台寨,因此有了流傳泥凼的這句民間諺語。因此也有了有關泥凼地名的歷史傳聞。雲里霧裡,眾說紛紜。有人說,泥凼是蠻夷之地,本無地名,民族大遷徙期間,從江西輾轉而來的賀吳二姓祖先,他們先到興義的黃草壩,再到下五屯的安平九寨。居住了一段時日之後,又遷到敬南的布雄、青菜塘,最後來到泥凼,在長滿古榕樹的地方定居下來,從前至后,他們總共遷居了五個地方。賀吳二姓的祖先為了讓後輩子孫記住苦難的遷徙史,就將最後定居的地方叫“五台”,意思是“移居了五次才算落台”。
可是,他們選擇的地方並非是理想的居所,因為每至雨水天氣,五台寨這個地方的街面就泥濘不堪,到處是泥巴凼子,下腳之處也難於選擇,因此,他們又將“五台”改叫“泥凼”。
官方對於泥凼的文字記載並不完全是這樣。據《興義府志》記載:明洪武調北征南期間,北方的大漢民族從北方來到泥凼,為了維持地方的經濟發展,在泥凼設市場,以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對應,牛場為場期,清嘉慶三年,興義建置,泥凼有五個屯寨,設有三個場市,狗場(布依語叫額上)、兔場(布依語叫“巴羅”)、牛場(布依語叫“額表”),從那時起,泥凼就叫“牛場”。
泥凼鎮
泥凼鎮
後來,由於盤江八屬以十二生肖為場期的地方多,各地的“牛場”相互混淆,為了鑒別,人們按照當地的地理特徵取名“泥凼”。
我們在泥凼還可以看到許多低處積水的小面積窪地,這些古寨村落的名稱都帶有一個“凼”字。如平時積有一窪望天之水,常有水牛橫卧其間的“牛滾凼”;金竹遍布,又有石槽積水的“金竹凼”等等。大家都認為泥凼就是“泥巴凼凼”的泥凼。
人生8年,歷史瞬間。在泥凼的歷史上,有8年是“應欽鄉”。民國30年,從泥凼走出去的何應欽(1889~1987年)出任國民黨一級上將,成為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因此,興義民國政府根據何應欽當時的政治影響,遂將“泥凼鄉”改為“應欽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應欽鄉”複名“泥凼鄉”,1992年,設立泥凼鎮,行政區劃名稱沿用不變。

城鎮建設


為確保全州小城鎮建設觀摩會的順利召開,泥凼鎮根據貴州省示範小城鎮“8+X”項目指導要點,以規劃為指導,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加以保護,各項工程正在搶白天,戰雨天,如火如荼進行著。
新建遊客綜合服務中心(含接待中心、泥凼宣傳展廳、特色住宿及餐飲、生態停車場、觀演舞台、公廁)等,提升相應的景觀性和功能性。以風波灣,泥凼石林景區為入口景觀,尊重原始大地景觀外貌,提升景區沿線及附近的建築外觀及環境,打造宣傳泥凼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形象窗口,總建築面積3000㎡,總用地230畝,總投資1231萬元.目前土石方換填5000方,干瑪石砌體1000方。
建設610縣道與蘇家灣連接線。在蘇家灣組新修一條500米道路接610縣道,並對道路兩旁實施綠化、美化和亮化。
建設受降(和平)廣場(以何應欽接受日本投降為主線,打造國家公祭日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布置興義抗戰陣亡浮雕牆、國旗台、石刻受降書、和平廣場、警鐘長鳴、生態停車場等),總面積18367平方米。
建設抗戰文化街(在街上組自何家大倉起,修復何氏武宅,重建應欽小學、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撫省公祠、何氏民坊展覽館、碉山抗戰文化公園、以抗戰文化為主線,完善相應的公廁、遊客休息、景觀小品等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總建築面積1200㎡,總地用地40畝。
實施石板街風貌改造及石漠化生態修復工程(含雨污水管道修復、電網改造),對道路兩旁部分民居亮化美化,完善標識標牌,完善綠化亮化提升,修復配套功能和產業布局,在觀摩點及沿線打造精緻小品,整體綠化、美化環境。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以第一產業為主,大力發展糧、油、茶、果、葯等特色經濟和綠色產業。全鎮國土面積136.02平方公里,轄9村1個社區,人口39623人,少數民族主要有布依族、苗族、白族、壯族、彝族等,佔總人口數的23.4%。民族風情濃郁,少數民族流行嗩吶、民歌等,善於織布、刺繡。民族村寨依山傍水,建築古樸,風光秀麗,有較高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相互交織的傳統節日。境內無工礦企業,無化工企業,水質較好。鎮黨委政府以科學做好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兩個規劃,著力推進中心城鎮建設。以打造泥凼石林和何氏故居兩張名片,著力提高泥凼知名度。以認真培育烤煙、茶葉、板栗、甘蔗、水產養殖、早熟蔬菜六大特產,著力促進農民增收。2010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3.1億元,財政完成1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0萬元,農戶人均純收入達到3510元。

地區資源


旅遊資源

該鎮旅遊資源豐富,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應欽故居,國家級AAAA風景區泥凼石林,有白馬洞、菩薩洞、馬歸槽、布五檯布依寨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森林覆蓋率46%。水域面積10餘平方千米,境內河流主要有達力河,邊界是南盤江,水上運輸繁榮。電力充足。境內通車里程200餘公里,水陸交通網路逐漸形成。

地區主產

1、苦丁茶(主產於老寨村)
2、金銀花(主產於學校村)
3、甘蔗(主產於烏舍村)

當地名人


何應欽

國民黨政治家、軍事家、國民黨一級上將,黃埔系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從辛亥革命起歷經北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後撤往台灣,歷任台灣地區防務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和任台灣地區行政機構負責人。

個人簡介

1908年入日本振武學堂
1909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在黔軍任歷營長、團長、旅長、軍參謀長等職
1922年夏任雲南講武堂教務長
1924年春任廣州孫中山元帥府參謀。不久,任黃埔軍校少將總教官,后兼教導一團團長,成為蔣介石的親信。
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劉楊叛亂和兩次東征陳炯明。
1926年任第一軍軍長兼黃埔軍校教育長。同年7月率第一軍參加北伐。
1929年任國民黨海陸空司令部參謀長。在國民黨“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30年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後任“剿共”軍前線指揮。參與對中央蘇區的一、二、四次軍事“圍剿”。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主張對日本帝國主義妥協投降,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特別事務委員會委員。1933年任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與日本簽訂出賣國家主權的《溏沽協定》、《何梅協定》。
1934年授一級上將軍銜。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后,暫代總司令職,主張“武力討伐”張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
1938年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戰時的軍制、計劃和指揮。
1941年和蔣介石一起策劃了皖南事變
1944年任中國陸軍總司令,指揮了長衡會戰和湘西反攻戰。
1945年代表東亞戰區接受日本投降。
1946年任重慶行營主任,后赴美任聯合國軍事參謀委員會中國政府代表。1948年回國,支持蔣介石發動反革命內戰,任國防部長。
1945年12月何應欽將軍於上海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時,一度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旋即辭職。後去台灣。
1950年任蔣介石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席,兼任國民黨中央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
1987年10月病逝於中國台北。何應欽早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爆發后,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后,再到日本就讀
1916年秋回國,到貴州任講武學校校長、黔軍參謀長等職。
1924年赴廣州,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議、黃埔軍校總教官兼教導第一團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北伐後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陸海空軍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長。
1934年授一級上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任第4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總司令。
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5月辭職,8月去台灣,歷任台灣當局領導人辦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

著名景區


泥凼石林

泥凼石林距離興義市區39公里,泥凼石林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長條形,長15公里,寬1-3.2公里,面積近6.7平方公里。石林單個石峰最高20米,一般高10米,最低8米。
這裡,集中型和散落型的石林與峰林相交融。其中的隴戛石林景觀獨特。與著名的雲南路南石林相比,它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林天透空,數萬平方米集中成片的石林,酷似一座傲然挺立了億萬年的“石頭城”;二是自然露面成林,酷似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三是石林剛健,細條、片薄、穿孔多,造型奇特,錯落有致。一石之上,有“宮殿”,有“門窗”,可謂一石多景,步移景遷。石林中有六座石峰,渾然組成“山川”兩字,神形兼備,大有使古今書家退避三舍之勢;“擎天柱”、“倚天劍”、“佛后石”、“蘑菇石”亭亭玉立,“頑猴望月”、“壽龜登天”、“群象爭飲”栩栩如生;“將軍出征”、“一夫當關”巍峨壯觀;“姑嫂情深”、“醉翁踏月”、“採藥老人”維妙維肖。石林旁有白馬洞,深五百餘米,鐘乳石晶瑩潔白,層層有景。登馬路坡觀賞天際日出,一覽變幻多端、遼闊澎湃的桂北雲海,又是一番景象。

天坑

天坑地處於吊井壩,為橢圓形,南北深達700多米,東西長2500米。奇特的是坑中有坑,天坑四周和坑內有數百個奇峰異巒矗立鑲嵌。被稱為地球上最深的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