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盤江鎮

貴州省興義市下轄鎮

南盤江鎮是貴州省興義市下轄鎮,位於黔西南自治州首府興義市的東南部、珠江上游,黔桂兩省(自治區)交匯點,是知名的水產業、熱帶農業、科技產業、旅遊大鎮、“中國民族民間活文物”——八音坐唱的發源地。

興義市南盤江鎮地處萬峰湖的龍頭位置,湖岸線長近300公里,屬亞熱帶低河谷氣候,全鎮面積148平方公里,水陸交通發達,是黔、桂邊界的物資集散地之一,南盤江鎮自古以來就是南盤江畔溝通黔、桂兩省(自治區)的商旅要津。

興義市南盤江鎮是全國少有的垂釣聖地,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的內湖庫灣、充足的日照、溫暖的氣候成就了這裡為垂釣者天堂的美譽,鎮內資源豐富、旅遊開發前景誘人,是萬峰湖畔一顆耀眼的明珠。

2012年5月11日,在美麗的南盤江畔,原巴結鎮更名為興義市南盤江鎮,鎮人民政府坐落於延伸進萬峰湖的半島上。2019年1月9日,憑藉八音坐唱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據了解,2012年1至9月,全鎮農民林業、漁業、甘蔗、旅遊四業累計純收入達3600多萬元,與2011年同比又增收170多萬元,出現穩步增長的好勢頭。

2018年,南盤江鎮有工業企業12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7個。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盤江鎮人口數為13289人。

歷史沿革


明屬廣西泗城州土司轄。
清初改土歸流后,屬貴州南籠府永豐州、冊享州。
嘉慶三年(1798年),劃歸興義縣,為巴結亭。
民國時期屬泥凼。
1953年,成立巴結鄉。
1959年,改巴結管理區。
1961年,改巴結公社。
1984年,改巴結鎮,均屬泥凼區。
1992年,撤鄉建鎮仍設巴結鎮。
2012年5月11日,巴結鎮更名為南盤江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盤江鎮
南盤江鎮
南盤江鎮地處興義市南部,東、南分別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天生橋鎮和革步鄉隔湖相望,西與泥凼鎮相連,北與則戎鄉接壤。距興義市區36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1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99千米。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48.8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盤江鎮境內屬河谷地貌,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位於田房村新寨組後山,海拔1477.5米;最低點位於南盤江中,海拔731米。
氣候
南盤江鎮多年平均氣溫18.5℃。無霜期年平均33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612.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
水文
南盤江鎮境內河道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南盤江屬廣西、貴州界河,南盤江經過境內26.1千米。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南盤江鎮境內水資源豐富,水域面積38.6平方千米,水資源總量為22.4億立方米。
自然災害
南盤江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災、洪澇、風災低溫、霜凍等。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2010年,造成農作物全部絕收,1.7萬人、2萬多頭(只)大牲畜飲水困難,經濟損失1.3億元。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南盤江鎮轄田寨、箐口、紅椿、梅家灣、田房、歪染、南龍、未團、壩艾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4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4月,南盤江鎮轄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田寨村。
南盤江鎮區劃詳情
田寨村梅家灣村箐口村
田房村紅春村歪染村
南龍村未團村壩艾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南盤江鎮轄區總人口23234人。另有流動人口2363人。總人口中,男性12225人,佔52.6%;女性11009人,佔47.4%;18歲以下6289人,佔27.1%;18~35歲6771人,佔29.1%;35~60歲7531人,佔32.4%;60歲以上2643人,佔11.4%。總人口中,以布依族為主,達13691人,佔58.93%;漢族8106人,佔34.89%;苗族1437人,佔6.18%。超過1000人的少數民族有布依、苗2個民族,其中布依族13691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0.5%;苗族1437人,佔9.5%。2011年,南盤江鎮人口出生率10.84‰,人口死亡率7.41‰,人口自然增長率3.4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56人。
截至2018年末,泥凼鎮戶籍人口為24062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盤江鎮人口數為13289人。

政治


(一)韋文鵬(鎮黨委書記)
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二)劉啟菊(鎮黨委副書記、鎮人民政府鎮長)
主持鎮人民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安全生產工作。
(三)宋國書(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
主持鎮人大全面工作。聯繫分管督查督辦、庫區移民群眾管理、水利工作。
(四)陳應能(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分管黨務黨建、組織、人事、工會、青年(共青團)、婦女(聯)、宣傳、郵政、通信、精神文明、文聯、政協、工商聯、統戰、新農村建設、遠程教育、老齡、關工委、督查、目標管理考核、便民服務中心、群眾工作(信訪)、黨政辦、機關事務、信息、統計、檔案等工作。負責紀檢監察工作。協助書記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協助書記、鎮長協調全面工作,聯繫梅家灣村和田寨村。
(五)張官品(鎮黨委委員、政法委書記)
負責政法工作。協助鎮長分管安全生產工作。聯繫分管公安、司法、維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禁毒、交通(含海事)、電力、消防安全工作、集鎮集貿市場管理、整臟治亂、環保等工作,聯繫田房村、壩艾村。
(六)袁關平(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
負責武裝工作。協助書記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聯繫分管林業(含森林防火)、國土(含地質災害防治)、村鎮建設、教育、文化體育、廣播電影電視工作。聯繫歪染村。
(七)肖植剛(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分管財政、金融、審計、糧食、供銷、農業、畜牧(禽)、水產、扶貧開發、農機、農業科技、科協、農村經濟、鄉鎮企業、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工商、旅遊等工作。聯繫未團村和南龍村。查蘭軍同志協助,具體負責南龍村。
(八)刁東升(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分管社會事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社會保險、民政、社會救助、優撫安置、殘聯、民族、宗教、項目規劃編製與建設管理、重點工程、城鎮規劃、招商引資衛生、農村合作醫療、食品安全等工作。聯繫箐口村、紅椿村。孫宏同志協助,具體負責紅椿村

經濟


綜述
南盤江鎮
南盤江鎮
2011年,南盤江鎮財政總收入195.71萬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地稅收入110萬元,國稅收入55萬元,非稅收收入30.71萬元。人均財政收入84元。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52元。
2011年末,南盤江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6900多萬元;各項貸款餘額3200多萬元。
農業
南盤江鎮有耕地面積3.115萬畝;林地面積1.08萬畝。2011年,南盤江鎮農業生產總值16797萬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6.7%。
南盤江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南盤江鎮生產糧食2666噸,其中水稻432噸,小麥1301噸,玉米48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蔬菜。2011年,南盤江鎮甘蔗產量36238噸;蔬菜產量5958噸。
南盤江鎮奮畜牧業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南盤江鎮生豬飼養量10282頭,年末存欄量8122頭;羊飼養量475隻,年末存欄372隻;牛飼養量982頭;家禽年末存欄65122羽。2011年,南盤江鎮生產肉類1116.9噸,其中豬肉857噸,牛肉126.8噸,羊肉10.4噸,禽蛋109.2噸;畜牧業總產值2931萬元。
截至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林地面積84265.05畝,林木覆蓋率26.2%。
商貿
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商業網點170餘個,職工190餘人。2011年,南盤江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56億元,比上年增長4.1%;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0.32億元。
2018年,南盤江鎮有工業企業12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7個。

交通


南盤江鎮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有通鄉公路2條,長54千米,通村公路9條,長100千米。水路有3個碼頭,通航長127千米。

社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文藝隊3支,隊員50多人,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平納佬八音坐唱文藝隊、南龍古寨八音坐唱文藝隊、梅家苗族文藝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布依八音坐唱、舞龍舞獅等,其中布依八音坐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末,南盤江鎮籃球場13個,村籃球場2個。2個村安裝了體育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8%。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小學11所,在校生1486人,專任教師106人;初中1所,在校生310人,專任教師3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
2011年,南盤江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52.26萬元,比上年增長9.53%。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3.5%,比上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3個,其中綜合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32個;病床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2張,固定資產總值15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4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2011年,南盤江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3萬人次。
2011年,南盤江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
社會保障
2011年,南盤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8戶,人數115人,支出38.7萬元,比上年增長18.5%,月人均280元,比上年增長9%;城市醫療救助147人次,支出17.5萬元,比上年增長2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75戶,人數2184人,支出304萬元,比上年增長2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7萬元,比上年增長15%。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8%。
基礎設施
● 廣播電視
2011年末,南盤江鎮鎮區街道廣播電視村村通,安裝682戶,入戶率12.5%。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60千米,投遞點53個,鄉村通郵率99%;全年投遞國內麗信件.11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0.19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37萬件,征訂報紙590份、期刊390冊,業務收入6.48萬元。
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電信企業3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7300門,固定電話用戶49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14.6%;行動電話用戶0.39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1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6.5萬元。
● 給排水
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鎮區內供水系統1套,含凈化系統1套,水泵1台,主管4.5千米,支管12.7千米。
● 供電
2011年末,南盤江鎮有鎮區供電所1座。

基本概況

興義市南盤江鎮屬亞熱帶低河谷氣候,年平均氣溫18-19℃,地處萬峰湖的龍頭位置,湖岸線長近300公里,水陸交通發達,是黔桂交界的物資集散地之一,鎮內資源豐富、旅遊開發前景誘人,是萬峰湖畔一顆耀眼的明珠。
興義市南盤江鎮自古以來就是南盤江畔溝通黔、桂兩省的商旅要津。這裡是貴州第一水產大鎮,年水產產量上萬噸,這裡是全國少有的垂釣聖地、近300公里的湖岸線,西南地區最大的內湖庫灣、充足的日照、溫暖的氣候成就了這裡為垂釣者天堂的美譽。
南盤江鎮
南盤江鎮
2012年5月11日,興義市巴結鎮正式更名為南盤江鎮。興義市南盤江鎮揭牌儀式在原巴結鎮舉行,州委書記陳鳴明,州委副書記、州長龍長春,州人大常委會主任賀登祥,州委常委、副州長周登濤,州委常委、興義市委書記桑維亮,州委常委、州委秘書長陳國芳,州政協副主席唐正禧,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揭牌儀式。牌儀式上,陳鳴明啟動按鈕,為巴結鎮正式更名為南盤江鎮揭牌。龍長春作重要講話,周登濤宣讀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興義市巴結鎮更名為南盤江鎮的批複》文件。
興義市南盤江鎮前身原巴結鎮,位於興義市東南部,距市區36公里,地處貴州、廣西兩省(區)結合部萬峰湖畔的龍頭位置,是萬峰湖畔的重鎮,是興義南下對外的重要窗口。“巴結”一詞由布依族語言音譯而來,意為歪染河、達居河與南盤江的交匯處。天生橋水電站建成后,原巴結鎮境內的歪染河、達居河被萬峰湖淹沒,巴結鎮原址也已被水庫淹沒不復存在,“巴結”之名已經不能準確反映當地區位和面貌,而南盤江作為的源頭,是的著名河流,代表著永不停息、奮發趕超的時代精神,南盤江流域的布依民族風情和風俗,都集中體巴結鎮,在整個南盤江流域,也只有巴結最適合也最應該取用南盤江之名。龍長春指出,巴結鎮是興義沿江片區的重要鄉鎮,也是天生橋庫區的移民大鎮,同時還是興義通往廣西、雲南的要津,負有既要加快經濟發展、又要維護庫區穩定的雙重任務。長期以來,在興義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幹部群眾,以發展為先,以穩定為重,團結拼搏,苦幹實幹,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為珠江水系的南、北盤江對外知名度日益提高,將巴結鎮更名為南盤江鎮,既符合地理區位的實際情況,又尊重歷史變遷,更有利於未來發展。
發展狀況
萬峰湖
萬峰湖
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水電站的建設,一個儲水量102億立方的高原人工湖泊在南盤江畔原巴結鎮境內陡然誕生,使常年奔騰咆哮、桀驁不馴的南盤江搖身變為碧波萬頃、溫柔多姿的萬峰湖。萬峰湖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它的面積相當於144個杭州西湖和38個紅楓湖
湖內有許多半島和全島,煙波浩渺、山環水繞、風光旖旎。全鎮處於萬峰湖的龍頭位置,湖岸線長近300公里,是黔桂邊界的物資集散地之一,歷史上原巴結鎮自古以來就是南盤江畔溝通黔、桂兩省的商旅要津。南盤江鎮已是知名的水產、蔗糖、旅遊大鎮,是“中國民族民間出土文物”八音坐唱的發祥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馬嶺河峽谷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發展

興義市南盤江鎮利用豐富的山水資源,著力發展生態經濟,收到了“萬峰湖蓄水佔地萬餘畝,農民照樣能增收”的顯著效果。2012年1至9月,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70元,比2011年同期增收80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南盤江鎮
南盤江鎮
高原明珠”萬峰湖形成后,距興義城36公里,有9個村、147個村民組、5780餘戶、23200多人的南盤江鎮,有山地112平方公里,水域38.6平方公里,湖岸線102公里。面對水域增加、12000多畝耕地減少、4000多移民后靠出現的新問題,鎮黨委、政府領導重新審視南盤江的現狀,樹立了“山上抓生態,地頭牢支柱,水裡搞養殖,旅遊促發展,富民興鎮”的科學發展觀。
首先,他們從“保護萬峰湖、建設平衡生態”的長遠目標考慮,到上級農業、林業、水利、扶貧等部門爭取資金700多萬元,在宜林荒山和石漠化山頭實施“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庫區生態林、天然林防護、經濟林”五大生態經濟建設工程,造防護林10000多畝、栽麻竹50萬棚、經濟林6000多畝,補植苗木20餘萬株,種皇竹草近400畝。
鎮、村、組和有林農還戶分別簽訂了“森林守護責任書”、“封山育林責任書”和“間伐補植合同”,提高了各種林木的存活率和成林率。2004年二類森林資源調查資料顯示,該鎮森林覆蓋率由1994年的18.67%上升到26.2%,增長7.5個百分點,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
鼓勵靠湖農戶投資300多萬元,製作網箱,購進優質魚苗,發展200口網箱養魚,50畝湖灣養魚。2012年已有800多噸活魚銷往興義、安順、六盤水、貴陽、昆明等地,農民純收入100餘萬元。同時,選派幹部和農技人員入村,引導農民購進優良甘蔗種,拿出沿路好地栽果蔗、山腰坡地栽糖蔗12000多畝,幫助蔗農籌資購進榨糖機械130多台,組成擁有200多農民的流通隊伍,實現了甘蔗的產業化。2012年,銷售果蔗31525噸,收購糖蔗37550噸,加工出售紅糖4310.5噸,支柱更加牢固。

旅遊


此外,鎮黨政領導還到州市交通部門爭取資金300多萬元,新修未團至南龍、納沙至南龍等5條40公里通村公路。引導農民籌資500多萬元,購置中巴車13輛、機動船300多隻,從事客貨運輸,11戶農民開起餐館,開展全程優質服務;投資70萬元開發南龍古寨,使觀賞“百餘古樹,濃郁民族風情”和“垂釣”為主的旅遊業蓬勃興起,前9個月已接待外地遊客15000多人次。據了解,2012年1至9月,全鎮農民林業、漁業、甘蔗、旅遊四業累計純收入達3600多萬元,與2011年同比又增收170多萬元,出現穩步增長的好勢頭。

獲得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