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南鎮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轄鎮

敬南鎮,隸屬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地處興義市西南部,東與則戎鄉和下五屯街道接壤,南與泥凼鎮為鄰,西與豬場坪鄉和七舍鎮相交,北與下五屯街道相連。北距區政府17千米。區域總面積155.25平方千米,人口27656人(2020年)。

1950年,成立靖南鄉。1962年9月,靖南改名敬南。1984年,改敬南鄉。1992年,改敬南鎮。2018年,敬南鎮戶籍人口40603人。截至2021年3月,敬南鎮轄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吳家坪村。

2011年,敬南鎮財政總收入152萬元。2018年,敬南鎮有工業企業17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6個。

歷史沿革


敬南鎮
敬南鎮
明、清屬布雄土司轄區。
民國時期屬第三區應欽鎮,稱靖南鄉。
1950年,成立靖南鄉,屬崇仁區。
1951年,屬靖南區。
1959年,改靖南管理區。
1961年,改靖南公社。
1962年9月,靖南改名敬南。
1984年,改敬南鄉,屬敬南區。
1992年,改敬南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敬南鎮轄新坪、高山、百合、飛龍洞、皮山林、吳家坪、必亮、攏岸、水淹凼、海子、菜子灣、巴布12個村民委員會,27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3月,敬南鎮轄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吳家坪村。
敬南鎮區劃詳情
吳家坪村必亮村海子村皮山林村攏岸村巴布村
水淹凼村百河村飛龍洞村新坪村菜子灣村高山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敬南鎮位於興義市西南部,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0.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0.7千米。區域總面積15.5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敬南鎮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帶的中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地區,整個地勢呈西南高,北、東、南三方均低的扇面趨勢。岩落髮育,形成了以峰叢峰林地貌為主的總體特徵。海拔1200~1600米,最高點海拔2028.5米,最低點海拔1120米。

氣候特徵

敬南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16.1℃,1月平均氣溫7.1℃,極端最低氣溫-4.9℃;7月平均氣溫26.8℃,極端最高氣溫35.7℃。年總輻射106.8千卡/平方厘米,最多年114.6千卡/平方厘米,最少年97.1千卡/平方厘米。風速以春季為大,一般都在3米/秒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60毫米。

自然災害

敬南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山體滑坡、霜凍、早災、洪澇。最嚴重的一次早災發生在2011年,全鎮3.8萬人飲水受到嚴重影響,受災而積5.5萬畝,造成損失達4459.2萬元。

自然資源


敬南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是石灰石,全境都有分佈。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敬南鎮轄區總人口3846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010人,城鎮化率15.6%。另有流動人口1107人。總人口中,男性20401人,佔53%;女性18060人,佔47%;18歲以下10614人,佔27.6%;18~35歲10886人,佔28.3%;35~60歲12199人,佔31.7%;60歲以上4762人,佔12.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5617人,佔92.6%;有布依、苗,彝等少數民族2844人,佔7.4%。超過400人的少數民族有布依、苗2個民族,其中布依族2206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77.56%;苗族464人,佔16.31%。2011年,人口出生率11.07‰,人口死亡率6.52‰,人口自然增長率4.5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6.5人。
2018年,敬南鎮戶籍人口40603人。
2021年6月28日,興義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敬南鎮人口數為2765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敬南鎮財政總收入152萬元。其中國稅收入10萬元,地稅收入82萬元,其他稅收收入6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9元。
2018年,敬南鎮有工業企業17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6個。

農業

敬南鎮有耕地面積3.2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938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中草藥、核桃、茶葉、金銀花、烤煙等。
敬南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年末存欄1.01萬頭,牛年末存欄3580頭,羊年末存欄2506隻,家禽年末存欄8.2萬餘羽。
2011年,敬南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730元,比上年增長39.08%。

商貿

2011年末,敬南鎮有商業網點120個,職工175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5億元,比上年增長6%;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1.2億元。
2018年,敬南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6個。

交通


敬南鎮境內有興魯、攏泥2條公路貫穿全鎮。2011年,完成飛龍洞至新寨、新發至攏岸、倒馬至落水洞3條通村公路,共計10.6千米硬化

文體事業

2011年未,敬南鎮有農家書屋12個,藏書約12000多冊。2011年末,敬南鎮有體育場地20處。

教育

2011年末,敬南鎮有完小12所,教學點2個,初中1所,九年制學校1所,在校生5699人,教職工265人,民辦教師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8%,小升初升學率97.42%,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2011年,敬南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01.49萬元,比上年增長20%。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1.37%,比上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敬南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個,其中門診部(所)2個,村衛生室18個;病床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52張,固定資產總值12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7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敬南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18萬人次。
2011年,敬南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6268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敬南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0戶,人數106人,支出35.16萬元,比上年減少13248元,月人均276元;城市醫療救助6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353人次,共支出21.77萬元,比上年增長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01戶,人數4108人,支出196.14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26.47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16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6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3萬人,參保率87%。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敬南鎮有郵政網點1個,電信企業1家,電信服務網點5個。
給排水
2011年末,敬南鎮有深水井1眼,年供水1.5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供水管道3000米,排水溝渠3000米。
供電
2011年末,敬南鎮變電站、供電站,年供電量累計完成946萬千瓦時。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敬南鎮綠化區及綠化帶,綠化面積3.33萬平方米。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敬南鎮有線電視用戶919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7%,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

文化


地名來源

敬南鎮酒報寨明代以前,彝族土司對閉塞落後的少數民族村寨實行散漫管理,“敬南”沒有行政區劃名。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實行“調北征南”政策,為了維持地方的經濟發展,明統治者以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次第設場期,敬南以“戌日”趕集,稱“狗場”。
明清時期,敬南人的生活異常困難。“磣狗場,餓革上,龍場是個大吃相”這一民間諺語形象概括了此時敬南人民的生活狀況。
清嘉慶三年,新增布雄、畢亮場,但人們仍將老場壩稱為“狗場”。後來,清政府在興義設置靖邊營(有300餘人把守),“狗場”剛剛處在靖邊營的南面,因此,將“狗場”改稱“靖南場”。
國民21年,興義國民政府為了防止百姓鬧事,按照“綏靖政策”要求,將“靖南場”改為“靖南鄉”(意思是“平定了的南方鄉鎮”)。這時,敬南才步出深閨,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靖南”稱謂沿用了33年。1958年“大躍進”期間,當地人認為“靖南”具有封建色彩,遂將“靖南”改稱“敬南”,1992年設鎮,稱“敬南鎮”,行政區劃名稱沿用至今。

旅遊


飛龍洞景區位於敬南鎮飛龍洞村境內,背靠西峰林景區,距市區12公里,交通便利。飛龍洞景區處於國家級風景區馬嶺河萬峰林與省級風景區泥凼石林、魯布格風景區的旅遊線路的中段,是典型的喀斯特地下溶洞奇觀。在大廳的中央頂上,一條巨龍騰空而起,身上鱗斑點點,首尾分明,故此洞得名“飛龍洞”。所在的飛龍洞村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
敬南鎮
敬南鎮
敬南鎮有可與風景優美的萬峰林相媲美的飛龍洞,為一睹它的宏偉壯觀。我們一行來到了飛龍洞,站在距洞口10餘米處,眼前是三株兀立著的石柱,其中一根像一隻海狗,正虎視著洞口,似在護衛著這個神奇的古洞,又似在等待主人的歸來。入口處分兩層,我們沿著石梯上到二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頭幼獅,神態栩栩如生,個頭不大,讓人倍感親切。這裡比入口處大了很多,東南面是泉,泉水清澈透明。

城市建設

“興義變了!黔西南變了!”2005年2月7日,胡錦濤總書記一踏上這片他曾經熟悉的土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興義,便十分高興地對身邊的省州領導說。16年前,胡錦濤總書記在貴州工作,曾多次來興義指導工作,那時的興義還是一個人口不足5萬人的小城。短短十多年間,興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怎能不讓胡錦濤總書記高興呢?興義的巨大變化,是近五年來興義市委、市政府在實施“三化一業”強市戰略中,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觀念,圍繞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市品位,突出城市特色這一中心,以定位、規劃為龍頭,建設為核心,管理為重點,經營為手段,一手抓舊城改造,一手抓新區開發,重點突破城市化的結果。
大筆繪藍圖
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之後,興義市經濟建設和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客觀上呼喚著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必須有一個重大突破,必須有一種重大建樹。回顧以往的實踐,興義市社會經濟滯后的制約因素之一,就是遠離大城市,本地區內缺少一個真正起中心職能作用,吸引與輻射能力強的現代新城來帶動區域經濟的振興。鑒於此,興義市向現代化中等城市發展的課題擺在了市委、市政府面前。這是一個嶄新而富於開創性的課題,也是時代對興義市的要求。
興義市委、市政府超前謀划,果斷決策,邀請專家對興義的城市化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和科學的考察、論證后認為,以興義為中心,在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200公里地域內,竟是一個沒有中等城市的“空白”地帶。從這個客觀實際出發,得出了要把興義建設成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中心城市和現代化中等旅遊服務城市的定位。錢運錄書記在視察興義時,站在更高的戰略高度指出:“要把興義建成經濟實力強、文明程度高、多功能、開放型的大城市。”
其實,對興義城市發展的這一定位,也是興義市本身的大區位(地處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大交通(有南昆鐵路、324國道、頂興—關興高等級公路、興義飛機場)、大能源(是我國西南重要的電力生產中心、電力交匯中心和連接西南與華南兩大電網的重要樞紐)、大商貿(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商貿重鎮及物資集散地)、大旅遊(擁有1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兩個全國旅遊示範點、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多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優勢所決定的。
興義市委、市政府正是緊緊依託這五大優勢,以超前的眼光和有力的舉措,按照現代化建設要求,高起點搞好城市規劃,較好地處理了局部與整體、近期與遠期、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等一系列關係,本著高質量建設這一思想,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構建新的城市發展平台。
從1999年開始,隨著強市戰略的實施,興義市城市化水平以驚人的速度提升:桔山新區開發建設再掀高潮,目前已初步形成興義城市中心區格局;黃草壩、坪東、下五屯、桔山4個城區鄉鎮,大力推進新區(小區)建設,並於2003年底撤鎮設立街道辦事處,納入中等城市管理體制;機場大道的開通,使民航新區的建設如火如荼。
最近五年,興義城區面積幾乎每年以2平方公里的增速向外拓展,城市建成區面積已從1992年的6.8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22.5平方公里,僅桔山新區的就達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從1992年的8萬人發展至現在的22.6萬人,城市化率從1992年的13%提升至31%。如果說城市是展示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窗口,是提升一個地區形象的最好名片的話,那麼興義城中一條條亮麗的街道,一座座新美的大樓,一個個新穎別緻的花園式住宅小區,一個個功能各異的廣場,便是這名片中的精美文字和圖案。
舊城改造
五年來,隨著強市戰略的推進,興義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卓有成效地實施了三次較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工程,奏響了興義舊城改造的三部曲。
——建成街心花園及周邊8條步行街。街心花園及周邊的沙井街、稻子巷街、鐵匠街、豆芽街、楊柳街、川祖街、宣化街、大壩子街是興義老城的核心區,也是興義城內最重要的商業區。然而,由於這8條街道的不少路段水泥路面破損嚴重,街道上空電線密布,兩側有些店鋪甚至是危房,既有礙觀瞻,又影響群眾購物。1999年,興義市政府由此啟動了街心花園及8條步行街改造工程。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到2000年底,街心花園及周邊的8條步行街全部鋪上了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石板,街道中央則安裝了100多座不鏽鋼柱乳白色球形路燈。而街心花園周圍新豎起的6座禮花燈,一到夜裡,便會像五彩的花朵一般綻放。
街心花園及周邊8條步行街的建成,為這一片區帶來了更多的人氣、商氣和財氣。過去哪些破爛窄小的店鋪不見了,起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富麗堂皇的商場、超市。有一半以上的步行街,已成為了全州仍至周邊地區廣大群眾經常光顧的購物天堂。
完成內環路改造工程。興義城內環路改造的範圍,包括盤江路、盤江東路、沙井南路、沙井北路、東風路、雲南路下段及盤江南路和湖南路,全長3678米,總投資4500多萬元。
內環路一圈,歷來是興義城區的商貿中心,居住著興義老城區一半以上的人口。長期以來,內環路作為興義老城區的重要通道和興義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區域,其街道、人行道、輸電及通訊管網一直維持在低水平狀態。為提升興義的城市形象,儘快完善城市功能,緩解城市中心區的交通壓力,繁榮城市中心區的經濟,興義市委、市政府於2002年7月啟動了內環路改造工程,經過近一年半的建設,整個工程結束,形成新的城市景觀。
一是道路變寬,全部鋪上了水泥路面,變過去的單向車道為雙向行駛。兩側人行道拓寬,全部輔上彩色混凝土小板,並種上碗口粗的小葉榕。如今,人行道上已是綠樹成蔭;二是道路沿線設施現代化。供水、排水、電力、通訊、煤氣、有線電視等管線全部埋入地下,新設置了路燈、交通信號燈、“電子眼”及路標路牌,還建成了10多個公共汽車停靠站;三是對臨街的破房舊宅進行拆除或翻修,新建了一批有規模、上檔次的商業設施。如時代廣場、興義電腦城、泰鑫世紀數碼城等商場、超市,已成為市民購物遊玩的好去處。完成了南環路、坪東大道街景建設工程和總投資700多萬元的柯沙路改造工程;啟動了總投資3616萬元的灣塘河改造工程。這項工程共改造河道近2公里,如今河道建設已接近尾聲,接下來便是進行沿岸游道、公園綠地等建設。屆時,沿河地帶將新增8處公園綠地,綠化面積上萬平方米。美麗的灣塘河將成為興義老城區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線。
新區開發
在興義市加快城市化進程和新區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桔山新區的開發建設尤其值得大書一筆。1992年12月,興義市委、市政府決定,以現有城市為骨架,依託南昆線,拓展興義城市發展空間;選定桔山作為新城區開發建設的重點,對桔山新區實行計劃單列,全力再造一座興義城——桔山新城,以實現崛起於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一座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標。
1993年2月,桔山新區工作委員會成立,行使計劃、財政、工商、稅務、物價、城建、規劃、土管等管理職能。至此,開發建設桔山新區的大幕轟轟烈烈地拉開。經新區工委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短短十餘年間的開發建設,昔日的田野阡陌,如今已成車水馬龍的繁華街市。
桔山新區不僅基本實現了“再造一座興義城”的戰略目標,而是新城區的外在風貌和內在品位均凸現出城市中心區的格局,促使興義市委、市政府作出城市中心區北移,以中心區建設加速中等城市發展,帶動城鎮體系形成的戰略,從而確立了桔山新區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門中等城市中心區的發展定位。
如果用數字來加以表述,似乎更能說明桔山新區十餘年來令人驚異的發展變化:新城區建設累計投資達到35億元,其中實施強市建設以來新增近20億元,僅道路建設就投入6億多元,建成道路70餘條40多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入住人口6萬多人,其中,實施強市建設以來新增城市面積3平方公里,新增人口3萬餘人;新區內有酒店、餐館170家,百貨商場、超市80家,藥店18家,通訊公司10家,房地產開發公司10多家,居民住宅小區10多個,建材公司22家,傢具及其它商戶346家。
難怪一些過去熟悉興義情況的外地人士,剛進入桔山新區,眼睛就被桔山大道兩旁的新樓群刷亮,對興義的迅猛發展讚不絕口,連呼“變化太大了”,有些人甚至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桔山新區的開發建設,傾注了省、州、市三級黨委、政府領導的大量心血。錢運錄、石秀詩、孫淦、黃瑤、黃康生、許正維班程農、田忠明、周國才、張定書、黃定承、周光元、夏開益等領導,多次來到桔山新區視察,從城市的發展方向、總體布局到功能分區,從路網的規劃到重點項目的確定,從城市經濟的發展到現代城市的經營、管理,都親自指導、過問,從而使桔山新區在開發實踐中走出一條創新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桔山新區開發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桔山1300多戶4500多農民功不可沒,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與大力支持,5600多畝土地的徵用工作難以開展。
興義市實施強市建設的五年,也正是桔山新區發生巨變的五年。桔山新區工委根據《興義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以項目拉動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城市化建設步伐,不斷把畫在藍圖上的線條、圈點和條塊,變成激動人心的現實。以桔山大道、興義大道(即324國道桔山段)和桔豐大道、桔園大道、峽谷大道組成的“兩縱三橫”的新區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成為興義市城市建設中氣勢雄渾的大手筆。尤其在入夜以後,被譽為“十里長街”的桔山大道上路燈齊明,遠遠望去,宛如一條從天而降的銀河。
桔山大道南段兩旁,是列隊聳立的高樓大廈,其中,外觀華麗、造型別緻的黔西南電信大樓和紅中賓館,巍峨挺拔,比肩而立,姿態不凡;環境幽美、外觀典雅的民航酒店、黔山假日酒店和興義賓館三家星級酒店,門庭若市,每天都有南來北往的客人在此食宿和娛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興義市的城市標誌性建築定位在桔山新區,這就是目前貴州省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的興義廣場。這並非只是一處高品位的城市廣場,而是歷史巨筆濃墨重彩的一筆:興義市的真正現代化靈魂,已由此定位在桔山新區——這是興義這座城市邁向真正的現代化的象徵!廣場佔地96.4畝,中心廣場46畝。廣場中心的兩條水帶,隱喻黔西南州的母親河——南、北盤江;大型電子顯示屏、造型優美的創意彩燈及音樂旱噴泉、疊泉、舞台跑泉與廣場中的花草樹木完美組合,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時代氣息,是一座可供禮儀慶典、文化博覽、休閑運動的廣場。
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的日臻完善,以及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桔山新區已成為一個巨大的磁場,正以其強大的引力,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投資者。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成為通訊信息中心、商貿金融及旅遊服務中心、文化體育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和行政辦公中心,而最終成為興義的靈魂、核心,帶動著古老的興義城一躍成為連接黔、滇、桂三省區經濟繁榮、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現代化中心城市。
經營城市的成功探索
經營城市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嶄新理念,其實質內涵是強調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的有機結合,通過市場運作,加強對城市可經營資源的研究、開發、整合、利用和優化配置。但政府如何從資本市場融資,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獲得更多的建設資金?作為主管部門的政府究竟是經營者,還是管理者?······當不少專家和學者還在為這些問題探討、爭鳴,不少城市和地區尚開始小心翼翼地進行嘗試性探索之時,興義市於1993年開發桔山新區時就闊步邁出了經營城市的步伐,把經營城市的理念貫穿於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管理的全過程,以土地資本和地域空間為對象,抓住經濟功能、經濟容量、城市形象和環境投資等要素,以經營眼光規劃城市,經營手段建設城市,經營方式管理城市,從而走活了城市建設和管理這盤棋,從整體上推動了城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走經營城市之路,十多年來(特別是近五年來),興義市把經營城市的重點放在拓寬城市建設的投融資渠道和發展第三產業上,一方面研究和引入市場機制,利用市場手段整合城市有形和無形資產,加快城市資產向城市資本轉化,先後實施土地使用權、出租汽車營運權、市政設施經營權及道路和公共場所廣告經營權等方面的有償出讓,拓寬了城市建設的融資渠道,減少了財政對城市建設的直接投入,僅2004年就籌資3.2億多元投入城市建設和改造。另一方面,堅持把商品市場建設作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和戰略措施來抓,著力構建大市場、大流通格局,促進商貿、房地產和旅遊業等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
黃草街道辦事處充分發揮老城區中心的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其境內有兩大商業亮點:一為柯沙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城郊村落一躍成為全州商貿經濟繁榮的區域。
1993年10月,興義市投資620萬元,在原建設村柯沙坡建設大型綜合市場——柯沙商場,總建築面積達1.63萬平方米,來自浙江、福建、湖南等省的客商紛紛到此承租門面經營,經營戶達280多戶,從業人員500多人,經營的商品達千多種。商場的商品批發、零售輻射雲南羅平師宗、曲靖,廣西隆林、西林、玉林及州內的8縣一市和省內的盤縣等地。二為打造特色專業街,叫響黃草購物中心品牌。
近五年來,成功地培育出街心花園服裝,盤江路通訊、電腦,鐵匠街皮鞋,楊柳街布匹,南環路摩托、建材等特色專業街。街心花園四周的主要街道,家家旺、好又多等大型超市入駐其中,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南環路摩托、建材一條街,擁有商鋪800多間,營業面積1.6萬平方米,有摩托、建材鋪商160多家,經營各類摩托、建材品牌90多種,是黔西南州最具規模的摩托、建材經營中心市場。
坪東新區發展商貿的亮點主要是汽車經濟。到2004年底,在坪東從事汽貿經營活動的公司已發展到22家,全年銷售各種車輛7000餘輛,交易額達8億多元,汽修、汽配、汽車運輸年營業收入達1.4億元,初步形成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汽車貿易中心。同時,新區引來投資商690餘家,資金5億多元,培育出房地產、製藥、釀酒、煤焦轉運、建築建材等支柱產業。
桔山新區依託“兩縱三橫五中心”未來興義城市中心區構架,房地產開發、農產品交易、餐飲服務等產業蓬勃發展。目前,新區內已有房地產開發公司10多家,建成或在建居民住宅小區10多個;有酒店、餐館170家;有金橋氣調果蔬保鮮公司、綠茵草地畜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豐源、花月等4個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豐源市場為黔西南州最大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目前,每天有5000餘人(次)入市經營,年交易額達1.2億元,全州八縣一市及周邊雲南的羅平、師宗、陸良,廣西的百色、南寧及四川、福建等地的水果、蔬菜均進入豐源市場交易。
下五屯街道辦事處依託氣勢磅礴的萬峰林和美麗的田園風光發展鄉村旅遊,引導農民開辦“農家樂”,從事旅遊飲食服務業,目前已有“農家樂”近100家。僅納灰村,全村人均旅遊收入就達1000元。2004年4月,該辦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其境內的貴州酒醇廠奇香園,也同時被評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
據統計,截止2004年底,在興義市城區,共有商業企業1155戶,註冊資金12.5億元,有個體工商戶1.68萬戶,註冊資金1.5億元,從業人員1.72萬人。2004年,興義市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6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300元。一個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重要的商貿中心市場,正在興義崛起。
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環境的改善,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為興義市工業和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興義市在工業方面已形成電力、煤炭、釀酒、製藥、建材、冶金、煙草、化工八大支柱產業,工業經濟完全取代了農業經濟的主要支柱地位,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龍頭”,撐起了全市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在發展旅遊業方面,興義市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把旅遊業作為大產業加以培育和發展,著力打造以馬嶺河峽谷——萬峰湖為代表的自然景觀,以何應欽故居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貴州龍”化石為代表的自然遺產和以布依族文化為代表的民族風情四大旅遊品牌。
通過努力,興義市的旅遊景區、景點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已形成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旅遊體制基本理順,行業管理逐步規範,旅遊推介初見成效,知名度明顯提高。馬嶺河峽谷——萬峰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已享譽海內外,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已獲批複,正在建設,2005年下半年可開園揭牌,萬峰林錐狀喀斯特已列入中國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預選文本。
城市經濟、工業經濟和旅遊經濟的迅猛發展,使興義市國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2004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9.2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5.05億元,在貴州省20個經濟強縣(市)中位居第六;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西部百強縣(市)第4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