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觀

廣福觀

廣福觀,位於北京什剎海附近的徠煙袋斜街內,建於明天順三年,現設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廣福觀
廣福觀
廣福觀建於明天順三年(1459年),明朝管理全國道教的機構“道錄司”曾設於此。
清徠代發展清朝雍正年間重修,改名為孚佑宮,到中華民國時期又改回原名,一度曾設有“安慶水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福觀被改為民居。2008年獲得重修,此後作為文化展覽場所對外開放。觀內有明朝天順四年(1460年)《重修廣福觀碑》。明朝文人李東陽 有詩“飛樓凌倒影,下照清澈底”,詠廣福觀景緻。
解放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廣福觀變為民宅、酒吧、餐館。廣福觀分東西兩院,東院保存較為完好,有山門、中殿、後殿等建築尚存,西院卻僅餘3間正殿,3間東配房。2007年,西城區人民政府啟動了煙袋斜街特色街建設工程,騰退了廣福觀內的住戶,以修復廣福觀。2007年,在修繕廣福觀時,發現了多組清代彩繪。2008年4月起,西城區對廣福觀進行了一期修繕,截至2008年8月已修復了山門和兩個大殿,並復建了東西配殿。2008年8月13日,廣福觀修復后首次開放,舉辦了《京華勝地———什剎海歷史文化展》。2012年,廣福觀再度修繕完畢。2011年,廣福觀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隨著煙袋斜街特色商業街建設工作的推進廣福觀開始騰退。2008年,對外開放。建築風格
廣福觀
廣福觀
廣福觀建築分為東、西兩院。東院即正院,為今煙袋斜街37號院。西院是廣福觀的西跨院,為今煙袋斜街51號院。民國二十年(1931年),對廣福觀內建築進行了測繪。東院建築山門:光緒九年改建山門。2008年修復。山門上有石額,內刻楷書“廣福觀”。漢白玉拱形券門上雕刻有纏枝花紋。天王殿:位於山門以北,三間,為2008年復建。三清殿:位於天王殿以北,三間,2008年修復。崇玄殿:三清殿的東配殿,三間,為2008年復建。演法殿:三清殿的西配殿,三間,為2008年復建。轉角房:四座,連接天王殿、演法殿、三清殿、崇玄殿。三官殿:位於三清殿以北,五間,前有月台。2008年修復。西院建築白雲仙院山門:一間。已毀。呂祖殿:位於西院內南側,三間,為西院一進院的正殿。東廂房:位於呂祖殿東南側,為西院一進院的廂房。後殿:五間。已毀。二進院東西廂房及耳房、正房及耳房:位於呂祖殿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