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牛首山

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旅遊風景區

徠牛首山主峰三面臨崖,一面臨水,視野非常開闊。在睛空麗日、萬里澄澈之時,東至吳忠、靈武、北至青銅峽、永寧,西至中寧、中衛、廣袤千里的寧夏川區盡收眼底。

地理環境


牛首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下轄的青銅峽市南20公里處的黃河東岸。牛首山,因其主峰小西天(文華峰)和大西天(武英峰)南北聳峙,宛若牛首,故名之。

主要景觀


古寺廟

牛首山古寺廟
牛首山古寺廟
牛首山的古寺廟群,初建於唐代以前,分“西寺”和“東寺”兩部分。
“可與四方九華、普陀、峨眉、五台名山勝地,同其高深,靈感利濟群生於無窮也”,為朔方名剎,共45座廟宇,是寧夏境內建築規模最大的古寺廟群。
東寺廟群,廟宇分佈在山崖和幽谷之中,以金寶塔寺為中心,從東向西,有保安寺、捨身崖、睡佛洞等19座廟宇。
西寺廟群,枕山面河,依山勢而建,以萬佛閣、凈土寺、觀音殿等26座廟宇組成。

文化活動


廟會

徠牛首山古寺廟
徠牛首山古寺廟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廟會,大小廟宇,香煙繚繞,眾僧雲集,遊人香客,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這裡山巒重迭,草木蔥蘢,雲海茫茫,變幻無窮,古有“秀麗如芙蓉出水”的讚譽。
山海經不周山
知名作家、學者楊兆興經過潛心研究,終於揭開塵封了塵封五千年的曠世之謎——《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聖岳“不周山”即今之寧夏佛教名山牛首山。
不周山的具體方位,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巴顏喀拉山、有人認為是昆崙山、有人認為是祁連山、有人則推測是賀蘭山,有的更認為它不過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子虛烏有的名詞和符號……2006年,楊兆興在探究沙坡頭和騰格里沙漠的歷史淵源時,為了弄清《山海經》、《禹貢》和《史記》等古代典籍中的“流沙”所指究竟是現在的什麼沙漠,發現上古文獻中的“不周山”與寧夏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為了弄清這個爭論了數千年的歷史“懸案”,他反覆研讀了上古奇書《山海經》特別是其中的《五藏山經》部分,並查閱、解析了大量與之有關的史料,以唯物史觀和人文科學為基點,根據古代典籍記載歷史信息,以獨特的視角對照現代西北地區的地理地貌和自然環境,解讀這一海內外史學界十分關注的學術焦點。事實證明,《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聖岳“不周山”即今之寧夏平原中部青銅峽市和中寧縣交界地區的佛教名山牛首山。

歷史沿革


牛首山古寺廟
牛首山古寺廟
據《寧夏府志》、《朔方道志》等書中記載,牛首山寺梵宮古剎林立、霞飛雲掩、神奇壯觀,歷史上流傳佛祖釋加牟尼曾顯身說法,留下一部《大乘經》,故可與四大佛教名山媲美。此說雖無史籍和佛典可考,但牛首山當年顯赫的地位和聲望是存在的。寺廟始建於何時,正式典籍均無明確記載。根據《舊唐書》和明朝管律撰《牛首山碑記》所述,從小西天寺留置存“多敬德重修”石碑分析推論,至少應為唐貞觀之前所建,很可能是南北朝遺物。
牛首山在唐、宋、明、清均多次進行維護重修。但近百年來,經歷了清同治二年馬化龍拆廟建糧倉,1949年9月,馬鴻逵殘部毀廟築工事,1958年炸山取石、砍伐林木和1966年造反派破四舊風暴席捲全山等四次浩劫,寺廟塑像無一倖存,磚石木料拆搶一空,山林古木哄砍殆盡,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千年名勝古迹,昔日佛教聖地,幾被夷為廢墟。
1980年,寧夏銀南地區各縣及內蒙古等地信教群眾,奔走募化,籌集資金,相繼在牛首山昔日寺院舊址沿用原寺名,陸續塑像建寺。如今是寧夏規模最大的佛教宗教活動場所。

旅遊信息


機場:距離銀川河東機場約100公里,距離中衛香山機場約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