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足目

昆蟲綱有翅亞綱的目

紡足目(Embioptera)中小型昆蟲,通稱“絲蟻”。體長而扁,行動活潑。咀嚼式口器。複眼發達,無單眼。雌蟲無翅,狀如若蟲;雄蟲一般有翅,前後翅相似。前足第一跗節膨大,有紡絲腺開口於此,故名。能分泌絲,結成絲管,棲息其中;常見於石塊、樹皮裂縫間。種類甚少,分佈於熱帶地區,中國見於廣東、福建,在桉樹皮下縫裡營隧道生活。

簡介


(圖)紡足目
(圖)紡足目
有翅亞綱的1目。中小型狹長深色昆蟲。咀嚼式口器。翅兩對,膜質,同形。雌無翅前足跗節膨大,內藏絲腺。作絲質隧道居樹皮縫隙間。俗稱足絲蟻。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南美洲北部和非洲中部種類最多。已知140種。中國已有記錄共5種,如等尾足絲蟻,分佈於雲南、廣東、福建、台灣等省,寄居在桉樹、木麻黃榕樹上。

形態特徵


足絲蟻體小,長而扁。體長一般4~6毫米,中國的某些種類可超過10毫米。行動活潑,體壁柔軟,雌、雄異型。體淡褐至深褐色。頭大,觸角念珠狀,15~32節。無單眼。雌蟲複眼小,雄蟲複眼發達,腎形。口器咀嚼式。上顎雌、雄不同。前胸較頭窄,比中、後腦小,有一橫凹溝。雌蟲無翅,狀如若蟲。雄蟲一般有翅,少數種類有有翅和無翅兩種類型。翅膜質,雙翅狹長,前、后翅同形,但后翅略小。翅面多毛,翅脈簡單。有翅雄蟲不善飛翔。前足第1跗節膨大,內含紡絲腺,向外開口,能紡絲,結成絲管,因而得名“足絲蟻”。中足瘦小,後足腿節粗大;跗節3節。腹部與胸部等長,可見10節。雄蟲第十腹節背板中部裂開,分成左右兩個背片,不對稱。尾須2節,雄蟲不對稱,左尾須基節膨大,內側生一個或數個小瓣。這些特徵在分類上很重要(見圖)。

生活習性


漸變態。卵長圓柱形,一端有蓋。雌、雄若蟲形態相似,僅在雄蟲出現翅芽后形態才明顯不同。共有4個齡期。初齡若蟲翅芽包藏在體壁內,末齡時翅因蛻皮而外露。腹末節的不對稱在若蟲末齡時方出現。成蟲和若蟲均能以前足在樹皮裂縫或碎石間泌絲結網,構築隧道。雌、雄交配后,雌蟲可單獨在隧道里產卵,獨自撫育後代,每年1代或數代。若干種類棲息於蟻或白蟻的巢中。喜隱蔽,群居。晝伏夜出。雄蟲有趨光性。以枯死或腐爛的植物碎片、地衣苔蘚為主要食料,在飢餓時,雌、雄蟲常互相吞食。

分類與演化


1940年,E.S.羅斯和C.戴維斯將紡足目分成2個亞目8個科35個屬135種。近年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科學院建立一個中心,收集十幾萬號紡足目昆蟲標本。1970年,羅斯又將紡足目分成4個亞目14個科。紡足目昆蟲形態和習性十分特殊,在構造上與白蟻有相似之處。根據比較形態研究,多數學者認為它與翅目近緣。

參考資料


昆蟲綱 http://www.fglx.edu.sh.cn/kunchong/%B7%C4%D7%E3%C4%BF.htm
小學科學 http://www.pep.com.cn/xxkx/xxkxxs/kxzs/smkx/kczt/200703/t20070316_351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