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一葉障目的結果 展開
一葉障目
漢語成語
徠一葉障目,漢語成語,讀音是yí yè zhàng mù,意思是一片葉子擋在眼前會讓人看不到外面的廣闊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故事警示我們要看清事物的全貌,還不能盲目輕信、盲目崇拜,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和驗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予以看待。
典故出自《笑林》。一葉障目這個成語出自出處《鶡冠子·天則》:“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障:遮蔽。“一葉障目”,比喻目光為眼前細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遠處、大處。原作“一葉蔽目”。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三國·魏·邯鄲淳《笑林》:“一一以葉自障。”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1)楚人居貧的日子(2),讀《淮南子》(3),得“螳螂伺(4)蟬自障葉(5)可以隱形(6)”,遂(7)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8)。掃取數斗歸,—一以葉自障(9),問其妻曰:“汝見我不(10)?”妻始時恆(11)答言“見”,經日(12),乃厭倦不堪,紿(13)雲“不見”。嘿然(14)大喜,齎(15)葉入市,對面取人物(16)。吏(17)遂縛詣(18)縣(19)。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重點字詞解釋:
(1)選自《笑林》。邯鄲淳,姓邯鄲,名淳,三國時人,做過給事中的官。楚人,楚國人。
(2)【居貧】生活貧困。
(4)【伺】等待,偵候。
(5)【自鄣葉】遮蔽自己的樹葉。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來。【隱形】隱藏形體,別人看不見。
(7)【遂】於是,就。
(8)【分別】:分辨。
(9)【障】:遮蔽。
(10)徠【不】同“否”。
(11)【恆】經常,常常。
(12)【經日】經過一整天(表示時間很長)。
(13)【紿(dài)】哄騙。
(14)【然】……的樣子。
(15)【齎(jī)】攜帶。
(16)【對面取人物】當面拿人家的東西。
(17)【吏】指縣裡的公差。
(18)【詣(yì)】到……去。
(19)【縣】指縣衙門。啟示:楚人是一個妄想用一片樹葉來掩蓋自己的不正當行為的貪婪而愚蠢的人。還是一個被眼前細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和整體的人。
多音/通假字注: ①不:同“否”。 ②紿:讀dài,哄騙。 ③嘿:同“默”。 ④鄣:同“障”。
相傳,楚地有一個書生,整日無所事事,就想著如何用歪門邪道發點財。
有一天,這個書生讀《淮南子》時,看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說螳螂抓捕蟬的時候,會事先躲在一片葉子後面不讓蟬發現。這樣,藉助於樹葉的遮擋,螳螂就很容易捕到蟬。
看完后,書生想:“如果我用螳螂的葉子來遮蔽自己的身體,那別人也就不會看到我了。我就可以隨意拿自己想要的東西了。”
於是,他便去樹林中尋找能夠遮住螳螂的葉子。尋覓半天后,終於發現了一隻躲避在樹葉之後,準備逮捕蟬的螳螂。於是,他趕忙上前將那片葉子摘下。這時他突然摔了一跤,葉子掉在了一堆落葉之中。
書生無法辨識哪一片是遮住螳螂的葉子,只好將全部的樹葉都帶回家,一片片地嘗試。
他用一片樹葉遮擋在眼前,然後問妻子:“可以看到我嗎?”妻子回答說:“可以看到。”這個書生又拿起另一片樹葉遮住眼睛問道:“可以看到嗎?”妻子如實說:“可以”。於是,這個書生不厭其煩地嘗試,妻子則一遍遍地如實回答。最後妻子忍無可忍,便直接說道:“看不見了。”書生心中大喜,認為自己找到了那片遮住螳螂的葉子。
第二天一大早,書生就拿著這片樹葉前往集市。他一手用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一手去拿商販的財物。顯而易見,他的行為被商販發現,並且把他扭送到了官府。
書生把偷竊的過程一五一十地告訴給縣官。縣官聽了之後,笑得不能自已,他沒想到書生竟然迂腐到這個地步,可謂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啊。
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以偏概全、不見泰山、掩耳盜鈴、管中窺豹
【反義詞】洞若觀火
◎你們不能 一葉障目,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此人初出茅廬自以為是,僅觀眼前方圓,可謂 一葉障目,不知世態。
◎在處理重要的人或事時,我們千萬不能 一葉障目,必須要多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