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復活教堂

俄羅斯地標之一

基督復活教堂(ХрамВоскресенияХристованаКрови)(СпаснаКрови),又稱“滴血教堂”、“滴血大教堂”、“聖彼得堡滴血教堂”、“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復活教堂”、“復活大教堂”、“喋血教堂”、“喋血大教堂”、“聖彼得堡喋血教堂”、“聖彼得堡喋血大教堂”、“基督喋血教堂”,以及“基督喋血大教堂”等。它是聖彼得堡為數不多的傳統建築東正教堂,並作為聖彼得堡的一個主要旅遊景點。

地理位置


基督復活教堂地處北緯59°56′24.58",東經30°19′42.95",位於聖彼得堡涅瓦大街不遠處的格里鮑耶陀夫運河旁。

教堂歷史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像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像
公元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乘著馬車準備去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當他的馬車經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遭遇“民意黨”極端分子的暗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投擲的第一枚炸彈炸傷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衛兵和車夫,亞歷山大二世不顧左右勸阻,執意下車查看衛兵傷勢,結果刺客投擲的第二枚炸彈在他腳下爆炸,亞歷山大二世雙腿被炸斷,被送回到冬宮幾小時后因醫治無效而死亡。
公元1883年,亞歷山大二世之子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了紀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點修建這座教堂。
公元1907年,教堂主體建造完成,以莫斯科紅場上的聖瓦西里大教堂為藍本,外觀嬌艷秀麗。
公元1917年,俄國革命以後,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奪,其內部破壞嚴重。
20世紀30年代,蘇聯政府關閉此教堂。
公元1939年9月1日,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列寧格勒被德國軍隊圍困期間,引發嚴重的飢荒,基督復活教堂被用作蔬菜倉庫,因此得到了綽號“馬鈴薯上的救主”。
喋血教堂
喋血教堂
公元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基督復活教堂被用作附近的一個歌劇院的倉庫。
公元1970年7月,教堂的管理改屬聖以撒大教堂(當時作為高利潤的博物館)。
公元1997年8月,教堂在關閉27年後重新開放,但尚未祝聖,不作為全時間的禮拜場所。

建築特徵


教堂外部

基督復活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反映了俄國十六和十七世紀的典型的東正教教堂建築風格。教堂輪廓美麗,裝飾花花綠綠,與古老俄羅斯風格與附近的古典式的建築物成鮮明對比。教堂高度約81米,寬闊的外形,採用了與莫斯科巴克洛夫教堂相同的構造,與華西里教堂的區別在於鑲嵌複雜、顏色艷麗的影像圖案,用豐富的彩色圖案瓷磚、搪瓷青銅板裝飾面。基督復活教堂的建築風格迥異於聖彼得堡的其他建築,該市主要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但喋血大教堂特意設計成中世紀俄羅斯建築,類似於17世紀的雅羅斯拉夫爾教堂和著名的莫斯科紅場的華西里·柏拉仁諾教堂。

教堂內部

教堂內部
教堂內部
教堂內部有7500平方米的馬賽克。這些馬賽克是由義大利產的不同顏色大理石及俄國產的寶石精緻加工而成的,從1895年起由姆·維·瓦斯特索夫、姆·維·聶斯特洛夫、姆·阿·弗盧貝爾、里阿布金斯基等藝術家及技藝高超的維·阿弗洛洛夫進行設計鑲嵌。

教堂風格


教堂充分體現俄國風格,所以建築師巴爾蘭德以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藍本,建造了這座教堂。教堂外貌的藝術設計靈感,主要來源自莫斯科雅拉斯拉夫斯基火車站的建築風格及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而教堂整體之具體建築結構,則來自於修道院院長大司祭伊格納奇依的構想。據傳說大司祭伊格納奇依在睡夢中顯現出這座未來教堂的設計藍圖。1883年9月14日舉行了奠基典禮。歷經24年的興建工程,直到1907年8月19日正式完工,並由尼古拉二世舉行隆重地開幕儀式,國家政要及皇親國戚均應邀觀禮。
復活教堂內部嵌滿了以舊約聖經故事為體裁的鑲嵌畫。與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麗、更加生動。

地址


聖彼得堡格里博耶多沃運河沿岸街2a號(наб.каналаГрибоедова,2а,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Россия)

交通信息


乘坐地鐵到涅瓦大街站(НевскийПроспект)或商業中心站(ГостиныйДвор)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