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衛星

外層空間遙感平台

遙感衛星,是用作外層空間遙感平台的人造衛星。用衛星作為平台的遙感技術稱為衛星遙感。通常,遙感衛星可在軌道上運行數年。衛星軌道可根據需要來確定。

遙感衛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覆蓋整個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區域,當沿地球同步軌道運行時,它能連續地對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進行遙感。所有的遙感衛星都需要有遙感衛星地面站,從遙感集市平台獲得的衛星數據可監測到農業、林業、海洋、國土、環保、氣象等情況,遙感衛星主要有氣象衛星、陸地衛星和海洋衛星三種類型。

歷史沿革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次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到1992年已發射13顆。這種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的性質是一致的,只是它工作壽命短,只有5~15天,但是可以回收。它是小橢圓近地軌道,近地點175千米~210千米,遠地點320千米~400千米,傾角為57度~70度,周期90分鐘。衛星觀測覆蓋區域在南北緯70度之間,覆蓋面積約2000萬平方千米,約為中國的兩個版圖之廣。
衛星直徑2.2米,高3.14米,圓錐體,重1800千克~2100千克。星載可見光照相機等遙感儀器,能獲得大量對地觀測照片,具有分辨力高、畸變小、比例尺適中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工農業生產領域,包括國土普查、石油勘探、鐵路選線、海洋海岸測繪、地圖測繪、目標點定位、地質調查、電站選址、地震預報、草原及林區普查、歷史文物考古等多個領域。1992年8月9日下午4時,中國發射了一顆工作壽命已延長到15天的返回式遙感衛星。

中巴衛星系列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1星(CBERS-01)經過方案、初樣和正樣等研製階段,於1998年8月完成了全部研製工作。隨後,進行了力學和空間環境的地面模擬試驗,於1999年10月14日由CZ-4B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2星(CBERS-02)星在巴西空間研究院(INPE)進行總裝測試,於2003年10月21日由CZ-4B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在軌測試後於2004年2月12日正式交付使用。它接替01星繼續為中巴兩國提供衛星遙感數據服務。02星在軌運行穩定。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2B星(CBERS-02B)星於2007年6月14日在北京完成相應準備工作,進入為期二十天左右的大型試驗階段,7月29日下午在北京通過出廠審定,已於9月19日11 時26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

遙感衛星系列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2006年4月27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一號”送入太空。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89次飛行。
2007年5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號”送入太空。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99次飛行。
2007年11月12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三號”送入太空。“遙感衛星三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2008年12月1日12點4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四號”送入太空。“遙感衛星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13次飛行。美國把“遙感衛星四號”稱為“尖兵8號”。
2008年12月15日11時22分,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五號”成功送入太空。
2009年4月22日10時55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遙感衛星六號”送入太空。
2009年12月9日16時42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七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2009年12月16日15日10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遙感衛星八號”送入太空,搭載火箭升空的中國首顆公益小衛星“希望一號”也順利進入預定的太陽同步軌道。
2010年03月05日12時55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九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2010年8月10日6時49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遙感衛星十號”送入預定軌道。
2010年9月22日10時4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一號”。
2011年9日11時2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二號”送入太空。同時,成功搭載發射了“天巡一號”衛星。“遙感衛星十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生產。
2011年11月30日凌晨2時50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三號”。
2012年 5月10日15時6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四號”送入太空。同時,成功搭載發射了天拓一號衛星。
2012年5月29日15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五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2012年11月25日12時06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十六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軌道。
2013年9月2日凌晨3時16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七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2013年10月29日10時50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八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2013年11月20日11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九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2014年8月9日13時4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號”送入太空。
2014年9月8日11時22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二號衛星。
2014年10月20日14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二號”送入太空。
2014年11月15日2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三號”送入太空。
2014年11月20日15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四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2014年12月11日,搭載“遙感衛星二十五號”的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2014年12月27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六號”送入太空。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2015年8月27日10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二十七號”衛星送入太空。此次發射的遙感衛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2015年11月8日15時0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二十八號”衛星發射升空。該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2015年11月27日5時24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二十九號”衛星發射升空。將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2016年5月15日10時43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三十號發射升空。
2021年4月30日15時2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資源三號

2012年1月9日11時17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衛星送入太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應用報告

2021年8月20日,《自然資源部2020年衛星遙感應用報告》發布,報告顯示,我國自然資源衛星觀測能力進一步提升,衛星共享共用形成規模,自然資源部表示,目前我國在軌自然資源遙感衛星達到19顆,我國面向自然資源調查的遙感衛星觀測能力進一步提升。

種類


氣象衛星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氣象衛星以搜集氣象數據為主要任務的遙感衛星,為氣象預報、颱風形成和運動過程監測、冰雪覆蓋監測和大氣與空間物理研究等提供大量實時數據。氣象衛星按軌道特點可分為太陽同步衛星和地球靜止衛星兩類。①太陽同步衛星繞地球南北極附近和跨越赤道上空運行,美國的“泰羅斯”號(TIROS)“諾阿”號(NOAA)和“雨雲”號(Nimbus)衛星都屬於太陽同步氣象衛星。②地球靜止衛星在赤道上空相對於地球處於靜止狀態。80年代美國發射的三顆“地球靜止實用環境衛星”(GOES)(分別處於地球西經 75°、135°和東經75°的赤道上空),歐洲航天局發射的“氣象衛星”(METEOSAT)(位於 0°經度的赤道上空)和日本發射的“地球靜止氣象衛星”(GMS)(位於東經140°的赤道上空)都屬於地球靜止衛星,它們構成全球性的氣象監測網。
“泰羅斯”氣象衛星
有的國家從60年代就開始進行氣象衛星試驗,這類衛星逐步形成運行性系統。美國早在60年代先後發射的TIROS 系列衛星和“艾薩”(ESSA)系列衛星中有兩顆衛星能分別提供每天的直播和記錄回放的全球電視圖像。70年代前期發射的“艾托斯”(ITOS)和“諾阿”號衛星是第二代氣象衛星,它們載有直播和記錄回放電視攝像機和輻射計,能提供每晝夜相隔12小時的圖像,並從ITOS-D開始增設了甚高分辨力輻射計、中分辨力輻射計和太陽質子監測器。1978年開始發射的TIROS-N和NOAA衛星是第三代氣象衛星,它們載有先進的甚高分辨力輻射計、高分辨力紅外輻射探測器、同溫層探測器、微波探測器數據採集系統和監測質子、電子和粒子的太陽環境監測器等儀器。美國於60和70年代發射的“雨雲”號衛星裝有多波段微波掃描輻射計、同溫層和散逸層探測器、紫外和臭氧檢測器、地表輻射計量儀、海岸帶彩色掃描儀和其他大氣探測儀器,以便進行大氣層的日常監測和進一步發展對行星大氣和地球環境觀測的先進技術。1966年以來發射的一系列“國防氣象衛星”(DMSP)可提供實時的軍用氣象數據。1974年以來發射的GOES衛星主要裝有可見光和紅外旋轉掃描輻射計,在可見光波段可提供二維雲圖,在紅外波段既能測出地表和雲層頂部的溫度場,又能獲得大氣溫度和水汽分佈的三維結構。蘇聯於60年代開始發射的“宇宙”和“流星”系列太陽同步氣象衛星,裝有中分辨力輻射計和廣角照相機,為蘇聯和東歐各國提供氣象數據。

地球衛星

資源一號(ZY-1)地球資源衛星
地球資源衛星以搜集地球資源和環境信息為主,“子星座”號載人軌道飛船上拍攝了地面照片,發現其中具有豐富的地球資源和環境信息后就開始發展“地球資源衛星計劃”,1972年發射了第一顆“地球資源技術衛星”(ERTS),后改名為“陸地衛星”1號(LANDSAT-1)。70年代中後期和80年代前期,又相繼發射“陸地衛星”2、3、4、5號。“陸地衛星”能提供周期性相對廉價的遙感數據,因而得到廣泛應用。“陸地衛星”的遙感數據已廣泛用於土地森林和水資源調查、農作物估產、礦產和石油勘探、海岸勘察、地質與測繪、自然災害監視、農業區劃、重大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以及對環境的動態監測等。到1984年,中國等許多國家都已經或正在建立陸地衛星地面站,這些地面站幾乎覆蓋了全部陸地面積。

陸地衛星

“陸地衛星”是繞地球南北極附近運行的太陽同步衛星,具有接近圓形的軌道,在上午9時30分左右從913公里(“陸地衛星”1、2、3號)或804公里(陸地衛星“4、5”號)的高空跨越赤道“陸地衛星”1、2、3號每隔18天覆蓋地球一遍;“陸地衛星”4、5號每隔16天覆蓋地球一遍,相鄰條帶相隔的日期為7~9天。衛星裝載的多光譜掃描儀(MSS)、返束視像管攝像機(RBV)和專題製圖儀(TM)等遙感器從北向南每次可掃描 185公里寬的地麵條帶。用兩個 RBV相配合來拍攝地面的全色圖像,其解析度比用MSS提高一倍。TM的圖像數據量為MSS的11倍,由於包含紅外波段,並且幾何精度和輻射精度都比MSS的高,因此TM的信息和圖像質量都比MSS的好得多。裝有寬頻磁帶錄像機的“陸地衛星”,根據航天中心的指令可錄取世界上任何地方的MSS和RBV圖像數據,當衛星運行到地面接收站上空時便回放收取。衛星還裝載數據採集系統,以收集遙測數據並把它轉發給數據處理中心。衛星也可以不裝載錄像機,在地面接收站接收範圍以外收集到的遙感圖像數據,將通過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系統(TDRSS)傳輸到地面接收處理站進行處理。

海洋衛星

海洋衛星以搜集海洋資源及其環境信息為主要任務的遙感衛星。海洋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並對氣象有重大的影響。因此,通過衛星遙感研究海洋具有重要意義。美國於1978年發射的“海洋衛星”A號(SEASAT-A)裝有高度計、L波段側視雷達、散射計、微波輻射計和可見光與紅外輻射計等遙感器,接收和記錄了相當數量的遙感數據,特別是側視雷達圖像數據。衛星上的合成孔徑側視雷達能晝夜工作。雷達波穿透雲層和濃密的植被獲取地表圖像。它能鑒別冰雪和水,在研究海洋浮冰和陸地積雪、地質構造、洪水泛濫淹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主要功能


⑴ 民用遙感衛星對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非常有益的作用。所以遙感衛星的發展要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聯繫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遙感衛星的效力,同時也能為遙感 衛星自身的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印度、加拿大等國空間技術基礎並不很好,起步也較晚,但他們抓住與其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遙感衛星,將有限資金集中於重點項目,使衛星系統有效地服務於經濟和科研活動,因而取得很好的效益。
⑵ 遙感衛星30多年前就已發射,但衛星遙感技術真正推廣應用並取得效益還主要在近10多年。這是隨著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遙感數據的應用創造了條件。遙感衛星雖產生於空間技術,但其屬性更接近於信息技術,完成信息的獲取、傳播、處理與應用。所以遙感衛星的發展應同信息產業的發展聯繫起來,藉助於先進的技術手段使遙感衛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⑶ 雖然一些空間大國在遙感市場上能提供多種遙感數據源,但許多國家還在積極發展自己的遙感衛星系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國外的數據很難符合用戶具體要求,尤其實時性、連續性常不能保障,另外價格昂貴難以承受,而且還受國家關係等其他方面的制約。發展自己的系統則擁有充分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⑷ 小型遙感衛星成為重要的發展潮流,許多中小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小衛星起步,推進本國遙感衛星及其應用的發展。小衛星不僅成本低、研製周期短,而且有很大靈活性,可根據需求發展專用的系統,也可組成星座滿足不同的觀測要求,這代表了新的、大眾化的技術發展模式,具有很大潛力。
⑸ 綜合性大型對地觀測平台反映了大規模綜合使用遙感數據的特點,將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環境和氣候,需要全局性、系統性、連續性及綜合性的觀測數據,衛星應用的分類界限也不明顯,綜合性大型觀測系統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⑹ 光學遙感和微波遙感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成像光譜儀和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光譜儀可從幾十甚至幾百個譜段獲得精細的光譜信息,結合實驗室的光譜資料庫可直接對地質、植物、水的性質與結構進行分析。合成孔徑雷達則能穿透雲霧,甚至部分植被和土壤,全天候全天時觀測,並能通過多頻、多極化、多入射角等手段提高對目標的識別能力,兩種遙感器的應用和相互結合將開創遙感應用的新局面。
⑺ 遙感衛星商業化是近幾年來人們關心的熱點,由於遙感衛星數據本身的社會性和公益性,以及市場的特殊性,要在短期內實現商業化是很困難的。遙感衛星可以在氣象、災害監測、資源和測繪等應用方面創造很高的經濟效益,但主要受益的是整個國家和廣大公眾,如果遙感數據完全變成商品則會限制其應用效益。遙感衛星中最有希望實現商業化的是資源衛星,spot衛星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spot的經驗告訴人們實現商業化的關鍵是: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擴大應用、完善服務。
⑻ 發展遙感衛星對於中國這樣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和災害頻繁的國家有著特殊的意義,由於遙感衛星能有效地服務於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工作,因而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應該對遙感衛星合理定位,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國外發展


美國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美國為世界遙感衛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61年第一顆氣象衛星,到1972年第一顆陸地觀測衛星,再到1978年第一顆海洋衛星,以及未來的“地球觀測系統”(eos),美國遙感衛星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遙感衛星的發展體現了美國發展空間技術一貫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從戰爭中學來的經驗:始終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從“阿波羅”計劃獲得的經驗:通過大型工程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其他技術的發展。美國正從通信衛星產業化的成功中吸取經驗,開發遙感衛星市場。
美國小衛星技術倡儀中的lewis和clark衛星就是以美國歷史上西部創業者的名字命名的,並準備發展一系列新技術,如gps定位、光纖數據匯流排、公用容器氫鎳電池、先進的處理器和存儲器等,反映了其保持技術領先、不斷創新的特點。當然,美國的發展戰略是以其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實力為基礎的,適用於美國的條件和發展需要,別的國家難以效仿。

歐洲

歐洲在衛星技術發展中曾得益於美國,也曾受制於美國,因而歐洲努力發展適合歐洲需要的遙感衛星。“歐洲遙感衛星”(ers)成功地提供了高質量的、當時全世界較缺少的微波遙感數據,促進了遙感技術和應用的發展,也提高了歐洲在對地觀測領域的地位。
歐洲發展遙感衛星最大的特點是國際合作,例如參加ers計劃的有來自12個國家的約60個企 業和科研部門。所以歐洲在國際合作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值得各國去學習借鑒。
1995年10月18日~20日在法國圖盧茲歐空局部長級會議上討論了歐空局未來對地觀測活動的發展戰略。過去20多年歐空局對地觀測活動取得了更大成績,氣象衛星meteosat系列和遙感衛星ers-1、2獲得了很大成功,在歐洲及全世界衛星遙感及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 技術的發展、應用的推廣,衛星遙感市場迅速擴大,各種遙感需要不斷增多。這種形勢下歐洲感到有必要制定新的長期發展戰略,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為此歐空局召集各成員國研討制定歐洲今後25年的空間對地觀測發展政策。
這個政策框架包括2000年後歐洲對地觀測活動的發展戰略(即envisat衛星發射后的活動)。其主要基礎是“雙使命戰略”,即“地球探索者”任務和“對地觀察”任務。目標是提供連續的多時期、多解析度全球覆蓋,為各方面的用戶提供地球環境和資源信息。
歐洲的主要目的有5項:
⑴ 從區域和全球範圍全面研究和監測地球的氣候和環境;
⑵ 監測和管理地球上的資源,包括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⑶ 繼續提供並不斷改進世界範圍的氣象服務;
⑷ 提供信息進一步認識地殼結構和動力特性;
⑸ 提供緊急事件的觀測數據。
從世界範圍遙感發展考慮,歐洲對地觀測系統必須能提供多學科的數據,包括大氣成分及動力學數據、地理、地質、海洋、冰和植被等數據,並考慮跨學科的研究課題,如大氣/陸地/ 海洋之間的關係等。同時繼續重視與經濟活動有關的遙感服務,如氣象、作物估產和海岸帶監視等。歐空局未來計劃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強人們使用遙感數據的意識和水平,擴大應用規模,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是根據需要提高系統性能和服務水平,如提高數據精度,縮短重複觀測時間,保證數據快速和連續交付等。為滿足未來衛星遙感發展的需要,歐空局從多目標模式轉到雙使命戰略上。
“地球探索者”任務認識地球系統的各種過程,深入研究地球環境、氣候等現象,任務包括:(1)地球輻射測量任務研究地球輻射平衡,以及同氣候的關係;(2)降雨測量任務觀測降雨量,特別是在熱帶地區;(3)大氣動力學研究觀測大氣三維風場,尤其是在對流層和同溫層;(4)大氣斷面測量,觀測對流層和同溫層溫度斷面,用於氣候研究;(5)大氣化學探測任務探測大氣中化學成分;(6)重力場與海洋環流觀測任務建立高精度全球或區域地球重力場與大地水準面模型;(7)地磁測量探測地球磁場;(8)地表過程及關係了解地球/大氣之間的生物化學過程等關係;(9)地形測量,觀測海洋、陸地和極區冰的地形。
“地球觀察”任務針對各種實際的具體應用提供觀測數據:(1)海岸帶觀測,包括水深測繪、漏油監測、海況預報、漁業、海岸侵蝕與陸地利用,以及內陸江潮的觀測與洪水監測等;(2)冰探測,冰區監測與動向預報;(3)地表探測,農業作物監測與估產、林區監測、土地利用、地形測繪等;大氣化學成分探測臭氧層監測、同溫層成分監測等;(4)海洋觀測,海況監測與預報。

俄羅斯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俄羅斯航天技術以軍事工業為基礎,過去遙感衛星發展常基於國防的需求,有許多系統是軍民合用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世界其他遙感系統,例如,其遙感衛星系統的工作頻率、信號格式和數據格式等與其他國家不同。這使俄羅斯在國際合作和市場開發方面遇到一些問題。自80年代末開始,俄羅斯政府採取積極行動,努力將俄遙感衛星系統融入世界遙感衛星系統,已同美、法、德、印等簽訂了合作協議。1993年俄航天局研究制定新的遙感衛星計劃,認為可以推動俄羅斯遙感衛星系統發展的綜合辦法有以下幾種:(1)協調俄羅斯科學和業務遙感計劃,使之與國際地球觀測衛星委員會(ceos)研究和採用的原則和條款一致;(2)把俄羅斯流星號衛星納入eos;(3)把俄羅斯的goms衛星納入美國、歐洲和日本地球靜止衛星星座;(4)在俄羅斯遙感衛星上搭載外國儀器,例如,資源-o2系統適合搭載3顆各重50 kg的衛星;(5)著手遙感器現代化計劃,以提供與國際用戶接受的兼容數據格式和標準;(6)分發資源-f(和其改進星)及軍事衛星獲得的地球圖像。

日本

未來日本地球觀測計劃的戰略如下:(1)致力於地球環境監測和增加地球系統的科學知識;(2)加強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的聯繫,促進地球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3)促進國際合作;(4)促進地球觀測衛星和數據信息系統的技術進步和發展。
環境探測的數據要求包括:臭氧的減少、全球變暖、酸雨、空氣污染、海洋污染、颶風、沙化和火山爆發等。在使用方面要求發展:災害監視、製圖、農業、林業、漁業、城市環境建設、海上和空中運輸以及自然資源勘探。
觀測項目包括:(1)大氣動力學/水和能量循環大氣溫度、風、水汽、雲、降雨量和能量收支;(2)海洋動力學海面溫度、海面大地水準面和海水鹽份;(3)大氣化學溫室氣體、臭氧和其他氣溶膠等;(4)海洋生物學海洋水色/海洋生物;(5)冰和雪雪蓋等量的水、冰盾等量的水、冰盾高度和海冰分佈;(6)陸地陸地覆蓋(植被等)、土壤濕度、地形、地質和地表溫度。
日本計劃與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一些國家共同搞一個衛星遙感數據應用的合作計劃,日本準備提供mos、jers、adeos及alos衛星的部分數據,促進這些地區遙感應用的發展。
至2010年日本將研製和發射18顆衛星,相應的遙感器36種,用於地球環境監測和發展經濟。尤其要研究發展諸如衛星軌道轉移、用於災害監視的遙感器指向機械裝置等方面的技術。計劃研製和發射的18顆衛星包括極軌衛星、大傾角軌道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印度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印度遙感已走過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雖然印度航天技術起步較晚,經濟條件也有限,但它利用有限資金重點發展了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的遙感衛星系統,並將積極爭取外援與自主發展相結合,通過技術引進、消化、發展,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遙感衛星及應用系統,並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美國地球觀測衛星公司(eosat)已同印度簽訂了協議,由該公司的norman地面站接收“印度遙感衛星”(irs)的數據。印度還利用它的irs圖片與法、德、歐空局等交換圖片,並探討與美國航宇局建立合作關係,以便在“地球使命”計劃中發揮作用。
印度空間活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政府對空間的投入逐年增加。
印度發展遙感衛星的另一特點是重視應用。印度建有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管理系統(nnrms),綜合管理遙感衛星數據的應用,通過全印度23個州遙感中心和5個區域的遙感中心,以及眾多的科研和應用部門廣泛開展遙感衛星應用活動。例如,每年兩次用遙感衛星數據對森林資源進行全面調查;估測農作物產量和水果的產量;進行災害與環境監測;用於土地利用與保護等,這些應用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印度又新建了一個國家級的自然資源信息系統(nris),加強遙感衛星與gis的結合和應用,nris已成為nnrms的核心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