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祖廟的結果 展開

祖廟

鄞州榠楂祖廟

祖廟在我國分佈甚廣,歷來是各地民眾祭祀緬懷祖先的場所。不同地方不同氏族各有自己的祖廟。人們在廟裡供奉祖先的神像與牌位,祈求祖上先人的庇佑。位於鄞州區鄞江梅園的祖廟,儘管廟殿供奉的是普通佛像,卻以一種神秘植物命名,廟名榠楂祖廟。

概況


從寧波南站乘公交625路至三星橋,迎面便是連綿錯落的錫山諸峰,朝西北方向可望見一不深的山嶴,嶴口有一片濃蔭紅牆的所在,那便是祖廟。
祖廟全稱榠楂祖廟,背倚四明支脈錫山。從整體看,祖廟坐北朝南,是傳統的回字形格局,前為門樓,後為大殿,兩邊廂房,中間天井,與門樓相銜的是戲台。大門正中懸著“榠楂祖廟”四字匾額,廟前臨溪,是一樟一楓兩棵參天巨樹,其干圍五六仞,枝葉如華蓋巨傘,濃釅的綠蔭把整座建築圍起來。跨進廟門,迎面是面向大殿的、與門樓相拼連的名為九獅台的戲台,之後是梅園石板鋪設的明堂、石柱牛腿挑檐的大殿、以及供奉的佛像。

歷史


祖廟[鄞州榠楂祖廟]
祖廟[鄞州榠楂祖廟]
據載,祖廟始建於南宋末,修建於清代,是鄞西典型的廟宇格局,整體建築仍完好地保存著清代古建築風貌。現留存的主體建築包括門樓、大殿、廂樓,以及戲台的台基皆是清代之物。廟門前廊頂為卷篷式,柱枋牛腿等部件雕有獅子、人物圖飾,精緻考究;大殿與戲台的前雙主柱均採用粗大的圓形梅園石柱,鐫鑿在上面的陰體楹聯保存完好;兩側偏房牆體上的雲紋磚雕花窗,後殿梁架中間為抬梁式,兩邊為五柱七檀穿頭式,殿前廊上卷篷頂,柱頭、枋額、牛腿雕刻人物鳥獸,全部油漆、貼金,工藝精細高超,是鄞州區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晚清建築。
據傳,現祖廟並非本初的廟。祖廟右側有一道石壩,砌築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自然蓄積成一山塘(名祖廟水庫),鄞西著名景點斷坑岩(也稱天坑地縫、一線天)就嵌在山塘的其中一路源頭裡。據說,祖廟原址在斷坑岩與山塘間的一片山地里,因祖廟毀於大火,后遷址重建。至於那場大火發生於何朝何代、這次動遷址是否就是現址,不見文獻記載,無據可稽。
在民間,榠楂祖廟的另一名是“康孝子廟”。榠楂、康孝子,一物一人,他們之間有什麼關聯?
榠(míng),《辭海》的註釋極簡潔———見“榠樝”,解:即木瓜。這一解相對於祖廟榠楂顯然有誤,木瓜是一種熱帶植物,鄞地祖廟所在四明山區從未有木瓜出產之見聞。因此可以確證:榠楂非木瓜。《中國博物大詞典》列有“榠楂”條,解: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或灌木,與木瓜同科異屬。別名:木李,木梨,蠻楂。《本草綱目》中對此釋名:“(李)時珍曰:木李生於吳越,故鄭樵《通志》謂之蠻楂。雲俗稱為木梨。榠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黃色。可以進酒去痰。”至此,有關榠楂的考查或可告一段落。本人自幼生活在四明山麓,據我所知,梅園錫山山域確有種被稱作“野山楂”的落葉小喬木,果小,可食,似山楂。
目前,有關榠楂祖廟(名)的來歷,比較統一的說法有三種:
說法一:宋開慶年間,里人聞時政創建,祀宋康孝子用錫。據傳康用錫事寡母至孝,母病,愛食榠楂,手植以供親,后病癒。鄉鄰里有同病者,乞食其果,食之皆愈。後人感其孝德,立廟祀之。
說法二:相傳南宋初期,金兀朮入侵中原,宋高宗康王趙構棄建康奔難明州,軍卒行伍出身的康氏用錫,事母患疾,康用錫略知醫藥,以植楂而供親,母痊癒,當地四鄰病者紛乞其果而食之,皆愈。後人思其孝德立三廟。即梅錫祖廟、蜃蛟東廟、梅溪南廟、一木置三隅,四時香火,千秋享祀,每年八月初十祭神。
說法三:相傳南宋時期,此地瘟疫,一位軍醫帶領鄉親上山採藥救民於病患。他死後便被奉為神靈,受香火供奉,此人姓名難考,所以便稱為“榠楂祖廟”。榠楂,就是他採下來的那味葯。據說各地還有分廟,即蜃蛟東廟和梅溪南廟,分祀他的兩位兄弟。
縱覽三說,有三點是共通的,一是善緣榠楂,二是懸壺行醫,三是所在年代皆為南宋;從中不難看出,三說所指其實是同一人同一事。之所以會形成三種說法,根本原因是原祖廟毀於大火,沒有相應的文字留存,真實說法或許只存於至今無緣面世的廟基上,以至於在百餘年的口口傳承中,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