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蜚語

漢語成語

流言蜚語,漢語成語,讀音是liúyánfēiyǔ,出自《禮記·儒行》,原指沒有根據的話,現在多指在別人背後散布的誣衊、中傷的說法。

成語釋義


蜚,讀fēi時,古同“飛”。毫無根據的話。多指背後散布的誹謗性或挑撥離間的話。亦作:“流言飛語”、“流言飛文”,可認為兩詞為同時存在的異形詞。

成語出處


《禮記·儒行》:“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
《明史·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

成語典故


《書·金縢》:“武王既喪,管叔及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有蜚語,為惡聲聞上。”管叔:名鮮,文王第三子。群弟:指蔡叔,霍叔。流:散布。公:指國公。孺子:即稚子。指成王。蜚:同“飛”。周武王去世以後,管叔就和他的幾個弟弟在國內散布謠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又,西漢武安侯田蚡與魏其侯竇嬰一向有矛盾,田蚡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便編造流言,說竇嬰誹謗武帝,並傳到武帝那裡,以致竇嬰論罪處死於渭城(今陝西咸陽市東)。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示例
村裡人傳開了流言蜚語,說什麼夏家的寡婦不正派,傷風敗俗。◎楊朔《漁笛》

成語故事


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兒,失勢的魏其侯竇嬰與將軍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賀。灌夫給他們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罵他們,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后出面要挾殺了灌夫,竇嬰也被流言蜚語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