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燕簡公的結果 展開
- 燕簡公
- 燕惠公
燕簡公
燕簡公
燕簡公(?─前370年),原名姬載,一說名姬款,繼燕閔公之位,一說是繼燕平公之位。
燕簡公,是春秋時期北燕國君主,在燕國歷史上有兩個燕簡公。
第一個燕簡公叫姬載,為燕平公之子,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是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九代君主,史稱燕前簡公。
第二個燕簡公叫姬款,為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是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四代君主,史稱燕后簡公。
這兩個燕簡公逝世后皆葬於今北京市廣安門一帶。在他們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涿郡簡氏。
春秋末年,燕國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一場政治危機,造成了燕國君位傳承的一次重要更迭。但史籍對此有不同的記載,《史記·燕召公世家》是這樣記載的:“惠公多寵姬,公欲去諸大夫而立寵姬宋,大夫共誅姬宋,惠公懼,奔齊。四年,齊高偃如晉,請共伐燕,入其君。晉平公許,與齊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而《左傳》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條所記惠公奔齊的原因與此全然不同,稱:“簡公多嬖寵,欲去諸大夫,而立其寵人。冬,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公懼,奔齊”。兩書所述是同一件事,而事主的謚號及事件的原因卻有很大的不同。《史記》稱事主的謚號是燕惠公,原因是惠公欲立寵姬而去諸大夫,結果是諸大夫起兵殺死寵姬,惠公被迫出奔齊國;《左傳》稱事主的謚號是燕簡公,原因是燕簡公欲重用“嬖寵”而去諸大夫,結果是諸大夫起兵殺死“外嬖”,簡公被迫出奔齊國。對事主謚號記載的差異,有的學者認為《左傳》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條的燕君應是簡公,《史記》將春秋時期的簡公與戰國時期的惠公位置搞顛倒了,《史記志疑》的作者梁玉繩即持此種觀點。也有的學者認為燕惠公、燕簡公可能是雙謚分稱造成的,《燕史紀事編年會按》的作者即持此種觀點。至於事件的起因。多數認為《左傳》所記比較準確。所謂“嬖寵”、“外嬖”,實即簡公相信和依靠的一批地位比較低下的下層官吏。另外,《史記》所述簡公出奔至齊、晉聯兵送簡公歸國等事,是將不同三年中的四件事雜揉在了簡公奔齊以後的第四年一起來敘述。對此《燕史紀事編年會按》已有說明。
根據諸家研究,燕簡公奔齊與還國的基本線索是:燕簡公起初可能是思謀變革,起用一批下層官吏,以取代“諸大夫”。但這一措施遭到了上層貴族的反對,於是燕大夫們朋比為黨,起而誅殺了燕簡公的“外嬖”,燕簡公不得已逃往齊國避難。這一年是魯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燕簡公六年。從公元前539-前536年,燕國一直虛位無君。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冬,齊景公入晉,請求晉侯聯合伐燕,送簡公歸燕執政,得到了晉侯贊同。燕國執政的諸大夫自然不願看到燕簡公回國復辟,面對齊、晉聯軍的軍事壓力,他們一方面擁立新君燕悼公,作為對抗措施,另一方面又對齊、晉聯軍分化瓦解,以珠寶鼎彝等厚禮賄賂齊國,並以“燕姬”嫁給齊景公為誘餌。這一措施果然奏效,齊軍遂停頓於虢(今保定市高陽、蠡縣間),與燕國會盟於濡上(今安新、任丘間),承認了燕國擁立新君的現狀,復立簡公之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