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2條詞條名為聯盟村的結果 展開

聯盟村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縣臨平鎮聯盟村

聯盟村位於餘杭縣縣城南2公里處,東臨赭山港,西靠喬河港,北與滬杭鐵路臨平站僅一村之隔,南距杭州市區25公里。這裡由1956年運芳、王家畈、新連、郭和4個初級社合併為高級社時,商定聯盟為村名,沿用至今。水陸交通方便,喬(司)莫(干山)公路穿村而過,309路公共汽車在村中設站。

1992年,全村291戶,1140人,其中男女勞動力693人;有耕地754畝,其中糧田255畝,絡麻250畝。一向以生產糧食,種植絡麻、甘蔗、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

村莊發展


聯盟村原是一片灘塗平原的蘆葦、雜草和不毛流沙地,村民90%以上是清末民初因旱澇和沙地坍陷等自然災害,從蕭山溫州等地逃荒來的後裔。1949年前,由於灘塗土壤以沙粉、黃鬆土為主,土層淺瘦,地形高低不一,經不起旱澇災害,每年“種種一大片,收收一籮擔”,還要受官府和地主的重重剝削。儘管終年日夜勞累,仍然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凄慘生活。到40年代末,百來戶的村莊,只有14幢瓦平房,多數住的是草舍茅屋。
1949年後,村民翻身作了主人,經過40多年的經營,聯盟村田園、村莊舊貌換新顏,田成方,路成行,農民住的花園式三層四層新樓房,排灌機械化,路邊搞綠化。水陸交通方便。生產結構、勞動力結構,都發生根本性變化。1992年,全村務工和參與第三產業的有580人,占勞動力總數的83.69%,務農11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6.3%。
全村經濟總收入634.54萬元,其中農業收入88.80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13.99%;工業企業和第三產業收入545.74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86.01%。
農民人均收入1632元,比上年增長5.36%。聯盟村被命名為文明示範村,村黨支部連續3年被命名為杭州市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徐德興為全縣十大標兵村幹部。

改造自然 科學種田


50年代初土地改革以後,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熱情很高。人民政府因勢利導組織村民走合作化道路,發動村民以集體力量興修水利,改造自然。經過幾年努力,聯盟村的水利條件有所改善後,黨支部的一班人帶領群眾集中精力改良土壤。
1960年,全村耕地通過喬司拖拉機站的大型拖拉機全面深耕,並把深翻出土的蘆葦、馬塘子等雜草根,一根根拾起來曬乾燒灰,接連10多個冬春,全村每天有20條農船捻河泥,有30多輛鋼絲車上臨平、塘棲等集鎮扒垃圾、換雞糞,到德清桐鄉換毛灰等,以多種積肥形式,改良土壤。耕作制度上採取稻麻輪作,良種良法種植,稻麻產量逐年提高。1965年,全村糧食畝產1226斤,絡麻畝產604斤。
到1974年的10年間,糧食畝產突破噸糧,實現2084斤,絡麻畝產765斤。隨著科學種田深入發展,1977年,聯盟村在縣農業科技部門技術人員指導下,採用以化學殺菌制種的雜交小麥,組合是:66139×(泰和×寧701)、早白×揚麥1號、鄂麥6號×揚麥1號、早紅×揚麥1號,試種50.535畝。收穫小麥37042斤,平均畝產733斤。其中4.295畝,畝產814.5斤。
這是雜交優勢、配合移植和深溝精管的豐碩成果,引起市、省和中央等科研部門的重視。1978年5月,在杭州召開的南方13省市小麥工作會議上,部分代表慕名專程來聯盟村參觀。大隊長郭阿法先後兩次赴河北省石家莊參加全國小麥工作會議,交流經驗。

因地制宜 發家致富


聯盟村南北長839米,東西長1300多米,呈長方型。西北沿河港一帶地勢稍高。為方便耕作和排灌,全村耕地南北分4段開窪,隔段東西向建2條機耕路,兩旁種水杉樹,沿路開排水溝,前後兩段中間開一條大排水溝,做到小溝通大溝,大溝通河港,達到雨停水干。村黨支部發動和組織村民在種好糧麻同時,充分發揮聯盟村交通方便的地理條件,農民商品意識較強,信息較靈,善於經營的特點,種植經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1960年,糧食緊張,聯盟人利用閑散高地培育番薯苗床30多畝,成為當時的緊俏商品,每當剪苗期,顧客等在田頭,苗頭遠銷上海、寧波等地,收入可觀,彌補了當時生產、生活上的困難。1973年,山東、江蘇等地急需速生的苗木植樹,市場上苗木需要量很大。聯盟村的幹部群眾摸准行情,集體、個體插種水杉,培養桉樹苗,投放市場后,多的戶收入七八千元,少的也收有一二千元。1981~1983年,由苗木向花木轉變,家家戶戶種龍柏、雪松、黃楊、茶花、月季等等,多的年收入上萬元;一般也有五六千元,參與販運和進行花木生意的年收入數萬元。隨著城鎮和鄉村企事業的發展,蔬菜需要量逐年遞增,全村家家戶戶種植蔬菜,房前屋后青菜、芹菜、蔥、蒜、絲瓜等等四季常青,每天為臨平鎮居民提供新鮮蔬菜,年產值20多萬元。
1976年4月,村裡以1萬元資本購買2台膠木壓機,利用舊房創辦了餘杭縣翁梅鄉聯盟膠木廠,生產農用、工用、醫用儲水器和拉線開關,當年盈利2萬元。次年8月,又利用收剝絡麻后至冬種這段土地空隙搶種的小白蘿蔔,自製咸窖,進行小白蘿蔔粗加工。以後又發展到咸制醬瓜、大頭菜等,當年僅幾個月時間,13個男女正半勞動力,創利7600餘元,由此對興辦村辦企業摸到了路子。1979年8月,聯盟綢廠投產,1984年又新辦聯盟印染廠,1986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408.7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376.27萬元,佔總收入的97.70%,農業產值32.43萬元,佔總收入的2.30%。創利65.87萬元。上交稅金34.61萬元,受到中共餘杭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1992年,全村已有郵電電纜廠、絲織制衣廠、印染廠、蜜餞廠、水泥預製廠、花本廠等6家村辦企業,擁有固定資產436.56萬元。此外,農民個體企業5家。至此,全村務工和參與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有580人,佔全村總勞動力的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