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塘鎮

江蘇省常熟市下轄鎮

支塘鎮是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常熟市的區劃大鎮、歷史名鎮、商貿重鎮之一,鎮域面積128.96平方公里。

支塘鎮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鎮、國家環境優美鎮、中國非織造布及設備名鎮、江蘇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範鎮等榮譽稱號。是國家建設部確定的500家重點建設小城鎮之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確定的100家新型示範小城鎮之一,蘇州市確定的重點中心鎮之一,常熟市明確的未來兩大衛星小城市之一。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2019年10月,支塘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支塘鎮這片土地人才輩出,共和國“兩彈元勛”王淦昌院士,國際著名化學家張青蓮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吳銓敘上將均是從這片熱土走出去的。

歷史沿革


唐至清末支塘地方歷來屬於常熟境域。
蔣巷生態園
蔣巷生態園
常熟地方於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以南沙之地始置常熟縣。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熟縣城由南沙城(今福山鎮)移至海虞城(別名琴川,今常熟市)。
唐代中晚期,支塘地方形成村落。屬常熟縣南徐鄉。
北宋稱支塘村,屬常熟縣雙鳳鄉集賢里。
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常熟縣令張從龍重開湖漕,湖漕系白茆塘支流,居民聚居成市。
元代,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中州),隸平江路(今蘇州市),支塘(支川)隨屬平江路常熟州雙鳳鄉。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除夕,張士誠攻佔常熟州。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張士誠遣丞呂珍,起兵、夫十萬,浚白茆塘九十里。相傳以開塘挖出的泥土在支塘築起一座方圓5里的土城,名支川城。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熟州復降為縣,隸屬蘇州府。支塘隨屬蘇州府常熟縣。常熟縣原轄9個鄉、50個都。
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常熟縣雙鳳鄉五個都划給新設立的太倉州,支塘仍屬常熟縣雙鳳鄉。
清雍正四年(1726年),以常熟縣的東部地區建立昭文縣,支塘改屬昭文縣雙鳳鄉。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攻佔常熟、昭文,兩縣同屬天朝蘇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退出,兩縣仍隸屬於蘇州府。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縣以下建置改都、圖為市、鄉,始設支塘鄉。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1月7日,常熟、昭文兩縣光復后,合併為常熟縣。支塘鄉回歸常熟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支塘鄉為常熟縣35個市、鄉之一,轄支塘和窯鎮。
民國十八年年(公元1929年)8月,根據國民政府頒發的縣組織法,縣以下實行區鄉制,以區轄鄉,常熟縣劃分為15個區。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4月,常熟全縣15個區改劃為8個區,百戶以上的村莊為鄉,不足百戶的聯合鄰村為鄉;百戶以上的街市為鎮,不足的編入鄉,全縣劃為26個鄉鎮,正修區遂改為第五區(即支塘區),下轄4個鎮(支塘、徐市、董浜、何市)25個鄉(窯鎮、楓塘、梅苑、沈市、紅沙、長毫、黃浦、賀舍、鹽鐵、永安、逸士、望賢、歸市、智林、周橋、項橋、濂湖、歸庄、南橋、周涇、陸市、里睦、楊塘、淺步、洙淶)。同年,廢閭鄰制,推行保甲制,設保甲長。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年12月23日,在淪陷的常熟縣城,由漢奸組成偽政權“常熟縣自治委員會”,各區、鄉推行“自治”。支塘區設偽區公所,委派“區長”、“副區長”;鄉成立“維持會”,設“鄉長”。翌年7月1日,常熟偽自治會改稱“常熟縣知事公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偽知事公署改稱“常熟縣政府”。支塘區、鎮設偽區長、鎮長。
1941年7月至9月,日偽發動大規模“清鄉”,偽政府將常熟縣劃為10個行政區。支塘鎮屬第五區,偽區公所設在徐市鎮。支塘鎮設偽鎮長和偽保甲長。
1945年8月11月,常熟縣政府撤銷偽置的區劃,恢復抗戰前的8個區的區劃。
1946年5月,對區以下的鄉鎮進行擴、並,劃為82個鄉鎮,並重編保甲。鄉鎮擴並后,設支塘區,轄支塘、何市、董浜、徐市4個鎮和歸步、周涇、窯項、沈市、歸市5個鄉,計106保,1450甲。區公所設支塘鎮。支塘區原轄鄉鎮支塘鎮、黃浦鄉、梅苑鄉、鹽鐵鄉和賀舍鄉(一半)撤併為新設的支塘鎮;項橋鄉、窯鎮鄉、楓塘鄉和賀舍鄉(另一半)撤併為新設的窯項鄉。
1948年5月,全縣82個鄉、鎮,再縮並為57個鄉、鎮。其中支塘鎮和窯項鄉合併為支塘鎮(甲級),為縣轄鎮,鎮公所設支塘鎮,仍屬支塘區。
1949年2月,全縣8個區改劃為6個區,分轄57個鄉、鎮。支塘、董浜、徐市、何市和吳市5個鎮以及沈市、周涇、橫塘、東張和小市5個鄉劃為徐市區,區署設徐市。支塘鎮作為徐市區的鄉鎮之一,仍設鎮公所。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30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常熟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為軍管時期全縣的最高權力機關。5月30日,成立常熟縣,市人民政府,並建立各級基層人民政權。常熟縣全縣劃為7個區,重設支塘區,轄支塘鎮、徐市鎮、何市鎮、董浜鎮、周涇鄉和沈市鄉,計106保、1458甲、25599戶。新中國成立。
1950年3月,常熟縣、市人民政府調整了區和鄉鎮的設置。調整后的支塘區,下轄支塘、團結、董浜、新濂、梅苑、鹽鐵、窯鎮、紅沙、民主、項橋、杜橋、新民、何市、里睦、歸庄和楊塘等16個鄉鎮。區政府設支塘鎮。同年,廢除保甲。
1950年3月區鄉設置調整以後,到1956年4月,支塘區的區鄉設置曾有如下變動:1952年9月,支塘區的歸庄鎮及花園、新建、黃泥、民樂、郁東、高菱、花高、新瀝、張涇等9個村劃歸太倉縣。同年11月,支塘鎮劃為支塘區直屬鎮。
1953年9月,支塘區團結鄉改為支南鄉。
1956年4月,支塘區原民主鄉的新橋、新陸、新界、新沙等4個村劃歸太倉縣。
1956年,常熟縣、市的行政區劃作了較大的更動和調整。全縣改劃為8個區,並實行小鄉並中鄉,鄉以下合作社代村,仍設支塘區,轄支塘鎮(區屬鎮)和支梅、白茆、李市、杜橋、董浜、窯鎮、項橋、何市、任陽等9個鄉。
1957年9月,全縣實行撤區並鄉,劃為44個大鄉和一個縣屬鎮(滸浦),支塘鄉為大鄉之一。
1958年9月,隨著全國農村人民公社的興起,常熟全縣以鄉建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原行政鄉、鎮一律撤銷,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支塘鄉也改為支塘人民公社,成立公社管理委員會,設正副主任。
1968年4月至6月間,公社、大隊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大隊建立革命生產領導小組。
1979年2月,撤大隊革委會,恢復大隊長及隊委名稱。1981年4月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公社管委會,撤銷了革命委員會。
1982年5月,支塘公社恢復為支塘鄉。
1983年3月1日,按照國務院1月18日的決定,撤銷常熟縣的建置,以全境改設為常熟市(縣級市)。同年3月起,鄉、鎮實行政社分設,通過召開鄉人民代表大會,建立支塘鄉人民政府,設正副鄉長;原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原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86年4月5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常熟市支塘鄉等9個鄉撤銷鄉的建置,以原轄區域建鎮。這樣,支塘政府機關的全稱為“常熟市支塘鎮人民政府”。同年4月24日,常熟市委制發了22號文件,支塘鄉黨委改為鎮黨委。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支塘鎮下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居委會和16個行政村。
市鎮社區窯鎮村楓塘村
八字橋村支東村長橋村
任陽社區蔣巷村鳳涇村
盛涇村徐政村豐聯村
任南村何市社區何東村
項橋村何北村何南村

人口民族


人口

光緒末年,支塘約有居民3000戶。民國初年,市鎮總人口約有5000人,1967年總人口為27531人,1977年增至31596人,1982年,第三次普查時有31821人,1990年7月,第四次普查時有3159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648.6人。
截至2010年7月支塘鎮有人口7.91萬人

民族

民族為漢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支塘位於常熟市東南,距城區21公里。地處北緯31°30′,東經120°57′。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帶,北瀕長江,南接崑山市,東連太倉市,西靠常熟市區,位於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蘇崑太高速公路、常昆高速、204國道和錫太一級公路等交通骨幹網的環抱之中,支塘南境與太倉接壤,東境與何市交界,北與徐市、董浜為鄰,西與白茆連接。

氣候

支塘鎮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7℃,全年降水量為1248.4毫米,年平均絕對濕度為項目16.4百帕。年平均日照為2187.3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5.4℃,年降水量為1056.8毫米,冬季多西北風,有時東北風,夏季多西南風或東南風。平均風速3米/秒,最大風速24米/秒。

土壤

據1983年常熟縣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記載:支塘土壤屬水稻土和潮土土類;滲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脫潛型水稻土和灰潮土亞類。土屬有烏沙土、烏黃泥土、烏柵土、烏泥土、灰蘆心、青紫土和夾沙土。
支塘地區代表性土種分佈地點如下:
鹽鐵塘以西烏沙土
白茆塘兩岸沙底烏沙土、烏泥底烏沙土
鹽鐵塘兩岸烏鬆土、烏泥底烏鬆土、烏黃泥土、烏柵土、烏泥土
新廟村灰蘆心、青紫泥
鹽鐵塘以東水耕灰潮土
白茆塘、鹽鐵塘兩岸夾沙土、烏泥底夾沙土、烏夾沙

自然資源


樹種:冬青、松、柏、香樟、棕櫚等。
支塘鎮村容
支塘鎮村容
藥材:車前子、瓜蔞、益母草,夏枯草、地丁草、藿香、金銀花、蒼耳子、佛耳草、薄荷、小茴香、虎耳草、佩蘭、艾葉、菖蒲、石菖蒲、石蒜、何首烏、枸杞子、金錢草、野牛膝、薏仁米、紫蘇、草決明、毛莨、蒲公英、澤漆、仙桃草、扁蓄草、墨早蓮、旋復花、野菊花、野薔薇、牛筋草、魚醒草。
鳥類:麻雀、黃雀、子規、白頭翁、燕、偷倉、八哥、喜鵲、啄木鳥、翡翠鳥、綉眼、雉(雞野)、鳧(野鴨)、水葫蘆、黃鸝、叫天子。
魚類:鯉魚、鯿魚、鱖魚(桂魚)、白鰱、花鰱(鱅)、青魚、草魚、鯽魚、鱸魚、塘鱧魚(吐夫魚)、鯰魚(鯰)、黃桑魚、鯔魚、鰻魚。

經濟


綜述

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51億元。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8.13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全鎮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入155.31億元,同比2014年增9.8%。凈增內資註冊資本9.95億元,同比2014年增78.6%;到賬外資383.56萬美元。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26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7.19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7億元。
2007年,支塘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億元。工業產值超過110億元,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完成註冊外資1790萬美元,到帳外資超過1千萬美元,外貿出口總額超過1億美元;新增民營註冊資本7.1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在25%以上。

第一產業

2015年實現農業增加值6億元,完成機插秧面積1.9萬畝,稻麥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楓塘、項橋萬畝高產示範方增效創建,盛涇、任南村省級高效設施漁業項目順利通過上級驗收,長橋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徐政村省級高效漁業設施項目正加緊實施。

第二產業

201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6.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6.66億元。
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3.78億元,開票銷售收入112.71億元;

第三產業

2015年新增勞務合作社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家庭農場3個,徐政水產專業合作社成功創建農業部健康養殖示範場。服務業發展平穩推進,完成服務業投入10.1億元,實現服務業消費品零售總額23億元。蔣巷遊客接待中心全面啟用,全年接待遊客16萬人次,旅遊創收1200萬元。
2013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實現限額以上單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5億元。

文化


文物古迹

沈處士墓:沈處士墓在支塘城東,有墓碑埋地,相傳為姚氏所修。碑載處士生平狀,因年久失修,已難以辨認。1950年,附近農民開墾荒地時得墓誌銘碑文一塊,才知道沈處士是明代成化間人,祖居太倉為支塘姚氏女婿。后遷居支塘,生五子,次子為明朝禮部侍郎,因此追贈為處士。
張太姑墓:本鎮城隍廟西側空地上,有個張太姑墓,相傳是元末張士城之胞妹,死後埋葬在此。墓穴周圍,用石築成,墓址極廣。本鄉群眾誤傳為道士墳,實無根據。抗戰時期,該墓被日、偽軍拆毀,現已墾為農田,痕迹全消。
月姑墳:月姑墳在本鎮北街底北城基上,相傳為明朝胡月姑搭救海瑞,除奸有功,死後建墓。
褒親寺:全稱褒親崇惠寺,現為郵電局和房地產公司所在地,原寺內三棵銀杏樹尚存。褒親寺始建於北宋時期,明永樂、崇禎年間,主持和尚都曾加以擴建。寺內有宋鍾,政和年間(1111—1118年)鑄造。明初被毀。嘉靖年間又集資重鑄。鐘聲悠揚,令人神往,詩人顧命舜在《南沙八景》中賦詩“褒親晚鐘”一首:“金輪法院舊僧寮,蘚蝕碑橫字跡消;聽得鐘聲敲欲斷,暮雲古樹影蕭蕭”。
賀舍廟:即相傳為元末虞宗藩宴客的場所。明初改為廟宇,供祀猛將。廟旁有古銀杏三株,所結白果名佛指甲,質糯味香,原樹至今還存。解放后,此廟曾改為賀舍小學。
總管廟:總管廟在本鎮東勝橋南堍。供奉祀祭金元七,宋敕封為藩王。現已拆建為民房。
古碗:民國二年(1913年),開竣白茆塘時,在本鎮東北三里趙家灘附近,出土一丈多深,發現古碗兩隻。考古者一致認為是宋代古物。民國四年,陳列於南京博物展覽會上,后被選送到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獲二等獎。展畢后沒有取回,現不知所終。
韓瓶: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金兀朮領十萬金兵南侵,韓世忠出師抗敵,大破兀朮於黃天盪。韓世忠的部隊曾駐紮過本鎮西門街。因士兵抗敵有功,每個士兵犒賞美酒一瓶。吃完后,酒瓶皆拋於附近河中,年深月久,盡入河底淤泥之中。農民於1958年挖河泥積肥時發現很多酒瓶,但完整無損者沒有幾隻,稱為“韓瓶”。這種瓶質地粗糙,狀如橄欖,色紫褐,今為常熟博物館收藏。
姚廳:明崇禎壬午年(1624年),京官姚汝化(世居支塘,以太倉州籍中舉人,進士)告老還鄉,建房舍於支塘東街姚家角嘴,集賢橋東首。其中有大廳一所,廳面積98.4平方米,畫棟雕梁,形制古樸,名為姚廳。尚存。今為支塘供銷社竹木、農藥、化肥門市部作為庫房使用。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已列為文物保護。
渡善橋:原名“渡船橋”,橫跨白茆塘。清光緒初年,來往行人全靠渡船擺渡,每渡一次,每人付擺渡費一枚銅元,過了兩三年,集擺渡費建造了一座木橋,橋腳用柏樹,橋面有欄桿,起名“渡船橋”,行人稱便。為紀念建橋者樂於行善,改名“渡善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當地群眾又募款重修。民國三年,白茆塘開直后,因潮水湍急,不到兩年此橋就被急流沖塌。此後行人過河仍用渡船擺渡,至今該地仍名渡船橋。
營房基:明朝嘉靖年間,每逢西南風緊,倭寇常乘船在沿江一帶肆行搶劫。我鄉緊靠長江,亦常遭倭患。當朝派大將戚繼光出師防守,曾駐紮本鎮東勝橋東首,該地故有營房基之稱。
正修書院舊址:清康熙年間,知縣黎龍若就支塘鎮某祠堂改建為社學,堂額“正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縣康基田立為正修書院。咸豐十年毀。光緒六年,里人許堯集資重建。光緒二十七年改為兩等小學堂。1952年,支塘區人民政府將正修書院舊址新建校舍,供支塘初中補習班使用。曾為支塘中學校舍的一部分。

方言

支塘方言屬常熟東鄉方言體系。其中窯鎮村、雙橋村一帶與太倉縣交界地段,受太倉方言某些影響,但基本上亦屬常熟方言。常熟方言屬吳方言太湖片(北吳語片)蘇滬嘉小片,既具有吳方言的許多特徵,又有著鮮明的獨特色彩,既帶有蘇州話那種吳儂軟語、清舉柔和的特點,也有著自身重濁頓挫、厚樸質實的傳統風格。支塘方言中的某些辭彙、語音、聲調,與常熟城區有著些微差別,主要是吳儂軟語較少,鄉土氣息較濃。支塘方言口語的辭彙十分豐富,顯示出群眾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和通俗性。有些口語雖然可用普通話中的相應詞語作注,但微妙之處,不能全部表達出來。本志分類列舉的支塘方言土語,僅是常用的部分詞語。每條詞語后加普通話筒注;有些字下加橫線的,表示該音節沒有恰當的字而寫的方言中的同音字。

特產美食

民以食為天。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支塘廣大農民由於無地或少地,只能過著半飽的生活。農作物產量低,租稅又繁重,交租納稅後所剩無幾。要是遇上歉收,那景況更慘。我地高鄉,棉麥兼種,大、元麥為主糧,常吃麥粞飯、麥粉粥。低鄉大米產區,常吃兩粥一飯,也有三頓全粥的。青黃不接時,常吃草頭、南瓜、麩皮等煮成的糊狀食物作為主食,自己腌制的鹹菜、醬蘿蔔作為菜肴。農忙時買一條鹹魚要吃幾天,雞蛋算是好菜了。逢年過節才買點魚肉,平時很少上市買菜。土改后,我地農民的溫飽問題逐漸解決。1963年後,農民的口糧年入均水平達600公斤。棉農由國家供應足夠的口糧。1982年底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稻區農戶家家有餘糧,佐食的魚肉禽蛋已進入尋常人家。逢上節日,菜肴豐盛。喜慶酒席則冷盆、熱炒、鮮湯、點心、煙酒一應具全,奢侈之風益盛。
支塘老秤
常熟支塘木杆秤製作工藝具有上百年歷史,已被列為常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為徐衛國。在秤桿上從頭到尾劃一條直線,然後按計量規定標準,在直線上打眼鑽小孔,隨後在孔上插入細小鉛絲,用特製的“快刀”割斷鉛絲輕敲一下,留下一朵朵“秤花”,這些工序全憑手藝,需一氣呵成。
支塘老秤店
支塘鎮
支塘鎮
支塘酒釀餅
常熟支塘酒釀餅,是春天的時令食品,以當地的冬小麥和酒釀為主要原料。酒釀用以作葯,可活血行經,散結消腫。支塘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釀餅以熱食為佳,特點是甜肥軟韌,色澤鮮艷,滋味分明,有濃郁的酒香味。
支塘羊肉
支塘人吃羊肉的歷史比較悠久。北宋時期,支塘成市,本地有一些農民開始從事燒煮羊肉的副業。清朝咸豐年間,“福茂羊庄”店主沈采亮創造發明了“久燜法”的烹飪新技術,又請竹匠用篾片製作了型似蚌殼的黃籃頭,用荷葉將羊肉包紮好裝入黃籃頭,上面貼上印有紅底黑字的“支塘福茂羊庄”的商標。包裝別緻、口味鮮美的支塘羊肉立刻變成一種熱銷商品。由於沈采亮的傑出貢獻,後人將沈采亮奉為“支塘羊肉”的鼻祖。
支塘羊肉選用本地壯山羊為原料,配上用陳年老湯勾兌成的湯水,放入大茴香、丁香、肉果、蔥、姜、黃酒、鹽等佐料,用猛火燒煮一個多小時並煮沸,然後再用文火燜煮2個小時,趁熱將羊骨頭抽去,將羊肉仔細理好,裝進砂盆,澆上少許湯汁,冷卻后便成了大名鼎鼎的支塘羊肉。
採用“久燜法”燒煮的支塘羊肉紅皮白肉、香酥滋醇、鮮嫩味美、酥而不爛、肥而不膩,頗具特色。支塘羊肉主要分三類:1.白切羊肉2.支塘羊湯3.支塘羊腳。
常吃支塘羊肉能補氣滋陰、暖中補虛、開胃健力,去濕避寒。《本草綱目》稱羊肉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採用傳統工藝製作的支塘羊肉,既可作為一種中高檔食品,更可作為一種饋贈親友的禮品,增進交流,促進感情。歷史上,支塘羊肉頗受崑山、上海、杭州等地居民的歡迎。解放后,由於多種原因,支塘羊肉開始衰落,銷售範圍僅限於常熟境內。如今,支塘羊肉面臨外地羊肉衝擊和傳統技藝無人繼承的雙重困難。目前,採用傳統工藝燒煮支塘羊肉的僅杜氏父子等僅存一脈,傳承了150多年的支塘羊肉已岌岌可危。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保護、傳承並充分開發利用支塘羊肉這一品牌,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無疑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


基礎設施

支塘配套區按照“五通一平”的要求,配套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區內擁有日處理5000噸的的污水處理廠,配套污水管網;有110KV供電線路1條,35KV供電線路2條,10KV供電線路3條;有完善的供水管網及2萬噸/日的供水能力。配套區設立招商服務中心、企業服務中心等機構,免費為入駐配套區內企業提供項目立項報批時的“一條龍”服務、建設過程中的全方位服務、開工投產後的經常性服務。

科技

2015年獲批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6家,江蘇省民營科技型企業12家,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10隻;申報發明專利268隻,新授權發明專利46隻。成功引進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8人,新建研究生工作站1家,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12項,成功申報常熟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項目1個,蘇州市“海鷗計劃”項目1個。

社保

2015年,全鎮養老保險覆蓋率99.73%,外來人員城保擴面完成率99.98%;住房公積金擴面1265人,城鄉養老保險銜接完成率97.67%。發放低保金及生活補助共計331.82萬元,發放慈善救助資金150.3萬元,殘疾人生活補助320.58萬元。

文化事業

2015年“春節民間文藝大巡遊”獲批2014-2015年度常熟市“十佳”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全年組織“文化惠民大巡演”43場、文化送影230場次、公益文化講堂6期。中心圖書館開辦全市首個“常熟籍作家圖書專櫃”和“諾貝爾文學家圖書專櫃”。加強民間文博事業發展,建成沈玥瑛古磚雕石館、江南錫壺藝術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籌建徐兆瑋紀念館。“支塘滾燈”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蔣巷村建成全國首家村級“中國作家?《雨花》讀者俱樂部”以及全國首個中國作協村級創作基地。原創文藝節目《招女婿》等獲全市群眾文藝原創作品會演金獎。學校體育設施全面向社會開放,健身中心運營正常,成功舉辦“金泰杯”蘇州市乒乓球邀請賽,全民健身的氛圍逐步形成。
截至2015年11月創建於1952年的支塘鎮文化站在職在崗的幹部職工共有4名,擁有活動陣地1600多平方米,有圖書室、閱覽室、溜冰場、網吧、電影院、圍棋室等10塊活動陣地。支塘鎮先後被獲得“江蘇省群眾文藝活動先進鄉鎮”和“蘇州市一級文化站”。
2013年9月19日晚上七時,支塘鎮休閑廣場上演了一台具有濃郁鄉土風情的支塘鎮2013年“中秋之夜”音樂會,由鎮文化站、老年體協主辦,支塘民樂隊承辦。支塘民樂隊是一支以中老年為主的民間業餘團體,共有隊員20名。
2012年5月支塘鎮文化站選送的《我的群文創作情節》喜獲蘇州市鎮(街道)文化站從業人員演講比賽一等獎。

衛生

支塘中醫事業素享盛名,自明朝以來代有名醫。最為代表的有裴氏世醫、邵氏世醫。民國時期,有裴瑾懷的學生唐嘉祿,裴鴻的學生宗雨時、金文學、周本善、范天一等,在本地區也享盛名。
截至2015年11月常熟市支塘人民醫院1993年4月被評定為一級甲等醫院,實際開放床位123張,設有內兒科、外科、婦產科三個病區,下設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內分泌內科、呼吸內科、兒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婦科、產科等十個專科。中醫外科為常熟市中醫特色專科。影像科、檢驗科、功能科等醫技科室齊全,醫院現有在編職工130人,其中衛技人員116人;擁有高級職稱人員4人,中級職稱人員52人;學術帶頭人5人;本科學歷45人,大專學歷36人。醫療設備先進,擁有美國GE螺旋CT機、日本富士CR系統、日本島津胃腸機、GE彩色多普勒超聲、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尿沉渣智能分析儀、五分類血球計數儀、進口電子胃腸鏡、進口腹腔鏡等儀器設備。

交通


支塘配套區,以集裝箱為主的現代化中型深水港,目前建有3.5萬噸級碼頭5座,千噸級碼頭5座;太倉港是以集裝箱泊位為主的綜合性港口,目前建有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千噸級泊位9個,也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支塘鎮
支塘鎮
鹽鐵塘
相傳於兩千年前,西漢宗室劉濞為吳王時開鑿的一條河道,因轉運鹽鐵而得名。
河道走向大致與長江平行,西起張家港市楊舍鎮,流經常熟市域,橫貫東鄉,進支塘窯鎮以南入太倉縣境,往葛隆鎮入上海市嘉定縣,過黃渡入吳淞江,全長95公里。在常熟境內河長27.9公里,底寬8至10米。支塘境內河長8.5公里。
鹽鐵塘流經支塘,與白茆塘相交。《太湖水利史》載:“唐代以這條西北通向東南高低分開的鹽鐵塘為干河,於東西兩岸分別開挖塘浦,廣置堰門、斗門,控制啟閉。既可堰水於崗身之東,灌溉高田,又可遏崗身之水,減免湖東窪地數百里流注之勢。所以,鹽鐵塘不僅是一條有利於調節江湖吐納,方便鹽鐵、糧食運輸的水道,而且是一項高低分片治理的工程典範”。
鹽鐵塘地處沙土地帶,水土易流失,河坡易坍,且受湖沙吐納影響,日積月累,漸次淤墊,故歷史上常浚。明弘治二年(1489年),蘇州通判張旻曾疏浚。民國6年春,浚洞口橋至珍門六涇橋段,約7.67公里。民國15年,浚大石橋至洞口段,長2.3公里。民國22年,浚支塘鎮南賀舍至鎮北老壩,長4.9公里,底寬4米,坡1∶2,自普通水位浚深2~2.5米。土方5001立方米,用征工辦法浚治。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更將水利建設放在重要地位,發動群眾,大興水利,淤墊情況大為改觀。1955年,浚西暘段。1957年,浚窯鎮至支塘段。1970年,浚珍門至梅李段。1971年,浚支塘至董浜段。該段河道十分彎曲,有“十八瞟娘灣”之說,全部裁彎取直。1975、1989年,又先後拓浚梅李西段和東段。幾度疏浚,使鹽鐵塘在引泄調節和內河航運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鹽鐵塘的開鑿和疏浚,促進了集鎮的建設。沿塘諸鄉鎮的繁榮,得益於鹽鐵塘是原因之一。
白茆塘
又名白茆港、白茆浦。相傳白茆塘之形成早於五代,吳越國疏浚海虞二十四浦,白茆浦是其中之一。
白茆塘起自常熟市小東門外的護城河,向東南流經白茆鎮,在支塘鎮與鹽鐵塘相交,再經白茆閘過北新閘,於白茆口進入長江,全長41.3公里,支塘鎮境內有5公里。
白茆塘是太湖流域主要河道之一,是常熟市東南部引泄的主要河道,具有很高的航運價值。歷代治太湖水利者無不注重白茆塘的治理。
一是疏浚:
吳越時期疏浚后,宋代范仲淹、元代張士誠、明代海瑞、清代林則徐都主持過白茆塘的疏浚工程。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地區鬧大水,民田不得耕種,知府范仲淹親自領人勘察,疏通白茆塘等五河,導入太湖,然後轉流入海。
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兩浙運判陳彌作、平江(今蘇州市)知府沈度修治白茆、黃泗等浦。
元大德八年(1304年),浚福山、滸浦、白茆、耿涇諸浦。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張士誠攻佔常熟州。二十四年,張士誠遣左丞呂珍,起兵、夫十萬,浚白茆塘九十里。
明永樂元年(1403年),浚白茆塘和福山塘、耿涇塘。
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任應天(今南京市)巡撫,銳意興革,先後浚吳淞江和白茆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大早。巡撫、兵部尚書慕天顏開白茆港自支塘至海口四十二里。清道光十三、十四年冬夏之交,江蘇巡撫林則徐親自督率白茆塘治理工程。因疏浚瀏河、白茆及丹徒、丹陽等處水利有效,兩署兩江總督。
清同治八年(1870年),再次修浚后,四十多年未浚,河道淤墊,北渡橋以下形成弱流一線,可涉行人。1911年大水,常熟城區和四鄉幾成澤國,災區方圓60公里,殃及27鄉鎮,有20餘萬人遭災。
辛亥革命后,民國元年(1912年),縣民政長丁祖蔭報省批准疏浚。次年冬,浚支塘東勝橋至河口段,長17.255公里,裁彎8處,深7尺許,底寬5丈,面寬14丈、10餘丈不等,計土方13.5萬立方米,用夫工90萬以上,化銀元201920元。開浚后,沿塘各鄉均受益。
不久,沿塘干支各河又漸形淤塞。民國十二年(1923年),又浚支塘以上冬青樹墳一段,長約5里。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支塘至白茆一段淤塞日甚。乃開浚白茆西市梢至支塘申新紗廠收花處一段,長7.4公里,底寬10米,面寬28米,自普通水位起浚深3米,坡度1∶3,計土方13.2萬立方米。
1936年,河口建閘,河道淤墊減緩,不再經常浚治。
新中國成立后,1972年,因白茆塘上游過水斷面均在230平方米以上,而白茆尤漕至東張北港塘段,河面狹窄,水流迂迴曲折,最狹處過水斷面僅100平方米,決定拓寬,以暢水流。年初,國家先投資25萬元,用於改建5座橋樑和部分土方工程。秋,經蘇州地區正式批准拓浚工程。10月中旬,成立白茆塘拓浚工程指揮部,由常熟、吳縣、崑山三縣組成,劉永清任總指揮,三縣民工共41342人。12月2日正式開工,拓浚白茆西市梢至北港塘口段,和閘外裁彎3處,長17.88公里。常熟施工后質量為最優。白茆和支塘市鎮段又建駁岸1158米,大寨橋建扇形護坡40米,湖漕塘口建干砌塊石護坡93米,新建支塘長橋等四座和擴建南、北渡橋及大陽橋,國家共投資123萬元,補助糧食53.5萬公斤。1973年1月16日開壩放水。
二是建閘:
白茆港口置閘,歷史上數易閘址,耗資甚巨。文獻記載:吳越時期(893—978年)即設閘。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堰閘。永樂元年(1403年),置石閘。隆慶二年(1568年)又建石閘,閘身由條石砌成。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復柏家港老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建滾水壩。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建北新閘。道光三十年,將北新閘移建於柏家橋,名蘇常新閘。同治七年(1868年),又移建石閘於蘇常新閘之東。民國二年(1913年),浚白茆塘時,石閘拆除,致每日兩潮,侵入內地一二十公里,河身淤墊,常需浚治。
現在的白茆閘,建於1936年,是揚子江水利委員會設立后所建的長江第一閘,由孔祥熙親臨奠基,揚子建業公司承築,7月竣工。共有五個孔,每孔凈寬7.40米,通航凈高3.7米;公路橋能通12噸重車。化費29萬元。1937年11月遭日寇炮擊,受到嚴重破壞。
解放后,黨和政府多次對白茆閘修建加固。1962年,改手搖啟閉為電動啟閉,以後又改為油壓啟閉。今天的白茆閘,已煥然一新,建成了引排、航運、水產綜合性的水利樞紐,最大引排流量可達每秒五百立方米,在抗禦洪澇旱潮災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錫滬公路(滬宜公路)
這是蘇南的國道幹線,支塘位於其間。東至嘉定、上海,西達常熟、無錫,全長139公里,橋樑46座。(無錫往西延伸至陶都宜興,與錫滬公路銜接,稱滬宜公路)。
錫滬公路於1933年由上海市以商辦名義籌資構築,路基土方由沿線鄉鎮徵用民工挑築。1934年開始施工,翌年7月竣工,8月通車。8月15日舉行通車典禮時,公路沿線的許多支塘人民都走上公路,參觀慶賀,盛況空前。8月17日正式營業。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錫滬公路列為軍用,一度停業。蘇南地區淪陷后,公路被日寇霸佔,路面和橋樑殘破。
1940年5月30日,為抗擊日寇,上萬抗日軍民開展破襲戰,一舉破壞古里到支塘的路面30公里,拆毀公路橋樑9座,使敵偽統治時期錫滬間的公路交通陷於癱瘓。抗日戰爭勝利后,開始修復。1947年春,滬常線恢復通車。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國民黨123軍308師潰逃時,沿路炸毀橋樑和通訊設備,交通中斷。人民解放軍入常熟后,即組織搶修,5月11日修復通車。
建國之初,錫滬公路從支塘窯鎮至羊尖48.5公里,仍為泥結碎石路面,路況甚差。1972年4月,分段加鋪瀝青渣油路面,縣境路段從常錫交界處朱家莊起至窯鎮止,長46.5公里,為第一條渣油路,1976年9月竣工。1979年1月起,又將路基拓寬至12米,渣油路面寬9至10米,仍難適應逐年增加的車流量。1983年起,按二級公路標準,對擁擠路段改造8公里,大修路段16.77公里。80年代,上海至嘉定段建成高速公路,更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行駛在滬宜公路上的縣際班車
對外口岸
支塘配套區,距離國家一類對外口岸常熟港、太倉港各30分鐘車程。常熟港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合港,蘇州工業園區的配套港,國內外貿易的中轉港,以集裝箱為主的現代化中型深水港,建有3.5萬噸級碼頭5座,千噸級碼頭5座;太倉港是以集裝箱泊位為主的綜合性港口,建有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千噸級泊位9個,也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獲得榮譽


支塘鎮曾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鎮”、“國家環境優美鎮”、“中國非織造布及設備名鎮”、“江蘇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範鎮”等榮譽稱號,是蘇州市確定的十大重點中心鎮之一,常熟市明確的未來兩大衛星小城市之一。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江蘇省文明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