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盤古的結果 展開
盤古
壯族盤古傳說
盤古是中華民族民間傳說人物之一,在中華諸多民族中均有盤古傳說故事,但無論在任何一民族(或地區)版本故事中;盤古傳說都是以開天闢地塑造。
盤古神話不僅是中國民間傳說精品,更體現了中華各民族同胞是同祖同源,血脈相連的兄弟。
壯族也有著盤古的傳說,壯族民間有著對盤古大帝崇高的信仰。“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廣西來賓市是中國壯族盤古文化重要的發祥地。
由於中國各民族文化上的差異及部分壯族已經不懂壯語,首先對故事中一些出現的人、物等壯語名詞進行註釋,以方便理解;
勒能果
勒陀:即布洛陀,布為尊稱,勒為多義詞,單獨使用為兒子、女兒意思;放在人稱晚輩前為某某崽的意思,例如:勒陀意為陀崽,勒貴意為貴崽;放在植物果實前則為修飾助詞,僅僅修飾作用並無翻譯含義,例如:勒桃意為桃果,勒梨意為梨子。
勒甲:壯語為孤兒、寡崽意思。
達姆:壯語中“達”是對姑娘(或對晚輩女性)的尊稱。
勒嫩:亞熱帶一種野果,壯族人給其取漢名為念子果,真正漢語名稱不詳。
敢壯:又稱敢洛,敢壯語為山洞;敢洛有些人認為是駱越之洞,有些人認為應該是洛陀之洞。人們一般都叫做敢壯意為壯洞。
在上古時代,凡間沒有蟲魚鳥獸和浩瀚大海,只有森林草原;大大小小江河流向天與地交接處。
有一天,一叫盤古的壯年男子攜一子勒陀和養女勒甲來凡間遊玩。勒甲名為達姆。勒陀和達姆被凡間的錦繡山河給迷住了。他們在凡間盡情的遊玩,以至於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一切。勒陀和達姆對父親請求說:“爹,我們就在凡間生活吧,凡間山環水、水繞山,有花香森林,又風調雨順。這裡的一切美景勝過天上人間。”盤古答應了,於是帶領著子女在凡間築房耕種,父子女三人在凡間幸福的生活。
壯族盤古神話
然而盤古並沒有躲在木瓜里,他知道只要天與地相撞必會灰飛煙滅,藏不是辦法,他要留下來頂住天,不讓天與地相撞。眼看天與地將要接近那一剎那,盤古頂起雙手,一手張開五指將天托住,一手握住拳頭猛砸向天·····天界頓時雷電交加,震裂了天眼,天空猛然噴射出洶湧巨水,天空隨著重度減輕逐漸升起。天水漏了三天三夜,侵沒了所有山川河流,天空也升回到了原來的位置。天晴后,水流向凡間坑窪之地,形成了無邊無際巨大湖面,後人稱之為大海。
盤古已經被大水侵沒去世,勒陀和達姆隨著葫蘆漂浮到了岸邊,他們也不知道飄到了什麼地方。房子沒了,父親也不見了。他們只有到山上找個山洞暫住下來。他們找到一山洞,兄妹兩進去了。他們走到山洞深處,發現有一條石蛇盤旋在石柱上。石蛇見到他們后,眼睛便突然亮起,並開口對他們說:“孩子,別怕。我原是天界蛇王之子,一日在天湖裡與同伴遊玩,發現湖中有一漩渦,因為好奇便用石子將其堵住,我當時並不知堵住的漩渦是天眼。天王知道天眼被我堵后,便怒罰將我化作石頭放置凡間。因為天眼一旦堵住,天降不了雨,便會積重下沉,直至與地面相撞化為灰燼。但這一劫難已經被你們父親挽救,我用神眼看到你們父親因為頂住天耗盡體力去世····”勒陀兄妹聽到父親逝世,頓時淚流滿面,便問石蛇父親軀體在哪。石蛇告訴他們:“在世界的中心之處。你們的母親知道父親拯救天地犧牲后,已經來到凡間將你父親從大湖中撈起。現在他們在每一天太陽升到最高處的垂直下方,你母親體力耗盡,她用最後一口氣罩住了他們的身體,護住肉身不會腐化。”石蛇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說:“我還有一個辦法,讓你們更快找到你們父母肉身。我在這洞里被大水泡了三天三夜,如今元氣大傷已經不能過久存活,待我死後。你們將我屍體磨成粉末,分別撒在山上、水裡、地上和天空中。撒下去后,你們在水裡分別滴下三滴血,粉末便會化作生靈。那些生靈便會幫助你們去找父母。”
布洛陀
小孩能走能動后都喊肚子餓,要吃奶。達姆和勒陀沒辦法,只能到山上採摘大量的“勒嫩果”回來給孩子吃。就這樣孩子在達姆和勒陀的照顧和培養下長大成人。長大后,孩子們和勒甲、勒陀還有所有的魚蟲鳥獸一起去尋找盤古夫婦身體。最後他們找到了盤古,勒甲和勒陀將父母親放到葫蘆里,為了預防被破壞,他們與後代將葫蘆埋在大地深處。
勒甲和勒陀曾經居住過的山洞,後人稱之為“敢壯”。“敢”在壯語中為“山洞”的意思,“敢壯”翻譯成漢語為“壯洞”之意。老人說“敢壯”在天涯的西南角,而盤古王即在世界的中間。現人們在發現“敢壯”,位於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那貫屯的敢壯山;在桂中地區來賓市興賓良唐發現了盤古葫蘆。
開天闢地
漢族傳說,在各地區也有著不同版本的故事,例如:河南泌陽版本、浙江紹興版本、台灣故事版本等。詳見盤古傳說。
天地歷來就有,而凡間無魚蟲鳥獸,只有天上人間。盤古攜子女來凡間開發,開發期間遇天眼被堵,天積水過多沉降。盤古用自己的身體將天頂住,並砸破天空。天降大雨,天不受水的重量壓力,升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異處:漢族盤古傳說上古天地渾然一體,盤古巨人沉睡“大雞蛋”幾萬年後醒來,用神力將天地分離。后他身體各器官部位化為了天上各種天體系統和地上的各種山川河流及礦物。
壯族盤古傳說中天地歷來就有,天地遭遇相撞劫難,盤古用軀體頂天並砸開天眼,讓天與地相離。壯族盤古傳說還與造人傳說緊密相連。
同處:都與開天闢地有關,都是圍繞開天闢地一詞塑造的故事。
傳說天上有九龍,其中有翼的應龍盤孵著兩個龍蛋。孵到一萬八千年的時候,大些的龍蛋裂開,站起一個頭上長角、手持大斧的神人,人們稱其為盤古。
應龍見其形狀與自己不同,甚為吃驚,便身子一鼓,尾巴一甩,將盤古甩到地上。盤古見四周昏暗混沌,嫌憋悶得慌,就掄起大斧砍起來。他砍呀砍,慢慢地清氣上天,濁物落地,天地分得清清楚楚。盤古砍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著了。一覺醒來,見一個女子站在面前。
此女子是從另一個稍小些的龍蛋里鑽出來的。她一出來就會說話,對著應龍喊了一聲“母親”,應龍聽了喊聲,也變成了人,這就是以後的老天。因為她喊聲太大,把應龍的耳朵震聾了,所以,後來人們遇旱埋怨老天爺不下雨,遇澇埋怨老天爺光下雨,而老天爺往往無動於衷,原因是她聽不見。應龍見此女子與前一個形狀類似,就說:“你也到地上去吧!”一揮手,女子就到地上來了,她就是盤古的妹妹。
起初,天地還未分開,宇宙乃是個混沌圓團。
忽一日,有個碩大無比的巨人,就慢慢孕育在這混沌之中。
又在混沌的沉睡中孕育著一萬八千年。
有天,他忽然醒過來。睜開雙眼,眼前漆黑一片。
覺得這種狀況非常不好,就從混沌的深淵那裡就地取材變化成兵器盤古斧,朝著眼前的混沌用力這麼一揮,只聽得一聲霹靂巨響,大混沌忽然破裂開來。其中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地。當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這樣給盤古斧一揮,劃分開了。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要合攏,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的當中,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極高了,地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子也長得極長了。
盤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長呢?有人說是有九萬里長。這巍峨的巨人,一根長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撐在天和地的當中,不讓它們有重歸於混沌的機會。
他孤獨地站在那裡,做這種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一個一萬八千年。到後來,天和地的構造似乎已經逐漸成形了,他不必再擔心它們會合攏了,他實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終於倒下了。
就在這時候,他周身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口裡呼出的氣變成風和雲,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變成江河,他的筋脈變成道路,他的肌肉變成田土,他的頭髮變成天上的星星,他渾身的汗毛變成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骨髓等,也都變成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溫潤的寶玉,就是那最沒有用處的身上出的汗,也變成清露和甘霖。
總之一句話:天地就是盤古所造,盤古用他整個的身體使這新誕生的宇宙豐富而美麗。
盤古兄妹的結合是為“陰陽之始” ,反映了遠古血緣婚的歷史,這是盤古神話與伏羲-女媧神話相結合的一種發展。如今在桐柏山地區仍然非常流行(《桐柏文史資料》第六輯2004.12)。馬卉欣、韓芳主編的《萬代盤古論》所附的《盤古神話選》中幾乎都是講的“盤古兄妹”或“盤古爺”、“盤古奶”的故事,說明這個母題流傳既廣泛且久遠。
泌陽縣盤古山:相傳,盤古兄妹以打柴維持生活,那時天地混沌未開。後來天塌地陷,盤古兄妹藏在石獅子肚裡躲過劫難。當時,世上只剩下盤古兄妹二人,天地鴻蒙一片,盤古兄手拿大斧劈開混沌,清者為天,濁者為地。接著,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都露出來了,地上山川河流交織,花草樹木繁茂,鳥兒鳴唱、六畜興旺……
具體版本:青年盤古時的社會風氣很壞,老天爺派太白金星下來找好人,同時想毀滅世界。話說盤古上學的路上有塊形狀像獅子的石頭,石頭旁出現了一位白鬍子老漢。老漢讓盤古喂石獅子吃饃,並要求他每天都喂,同時告訴他:如果哪天看到石獅子眼紅時,就和妹妹一起躲到獅子的肚子里去。後來,盤古拉著正在院里劈柴的妹妹隨石獅子飛上了天空。地面大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天地一片漆黑。石獅子落下后,盤古拿著妹妹劈柴的斧子劈開了天地,兄妹倆從此生兒育女、安居樂業。現在,盤古山下還有石獅子以及泛洪水時從天上拋下、準備搭救家禽家畜的石船等。
民間神話里,盤古是一對兄妹兼配偶,一般是盤古兄拿盤古妹的斧頭開天,也有傳說盤古妹開闢天地。兄妹倆是陰陽之始、萬物之祖。
民俗傳說:相傳盤古開天之前,一片混荒,萬天混沌,萬物猶蒙沌!盤古想開天之後,怎麼辦呢?把自己的身體變成天地萬物。那自己沒有傳人怎麼辦?想把自己的本領和性格傳給自己的後人。他在把自己的身體全部變化成天地萬物后,剩下眼睛與頭髮。等眼睛化做日月星辰之後,他把自己的眼淚藏起來,還有自己的兩根頭髮也藏起來,等過了不知道數年,有億億億……年,當有熊國的國君少典從一個小山丘經過時候,不小心碰到了盤古的眼淚。天空長虹貫日,氣象萬千,祥瑞祥和,第一個存在的民族就是伏羲一族,所以伏羲稱為人祖,意思是人類始祖,人類始祖經過了若干年後,其中一個民族少典就有了孩子。這個孩子就是軒轅黃帝,他與炎帝結盟。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國君--黃帝。
盤古神話源於華南珠江流域,秦漢以後才漸漸北傳,其始創者為壯族先民。
據考證,先秦秦漢至三國以前的漢文古籍中,沒有關於盤古神話的記載。直到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盤古神話才出現在徐整的《五運歷年紀》中。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認為,盤古神話本來產生於南方而後漸漸北行。盤古神話較晚才傳到北方,蓋因南方少數民族文字與北方各族文化差異大,交通不便,以及在文化上對鄰近小民族的鄙視。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把盤古神話的發源地推斷為兩廣,即今嶺南的廣東、廣西地區。開天闢地、再造人類的遠古神話,就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壯族及其同源民族的遠古神話。
壯族及與之同源的民族有豐富的開天闢地、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在壯族《姆洛甲》等神話以及民間宗教經文《麽經布洛陀》中都有大量的開天闢地和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的神話傳說。
來賓盤古
頂天
盤古信仰的表現形式除了盤古廟、祭拜盤古儀式、盤古出遊以外,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表演壯族師公戲《水泡天門》,該劇講述洪水淹天下,勒陀兄妹造人類的故事。《水泡天門》神話源於壯族民間麽教經文《麽經布洛陀》。明代壯族民間“篩”即師公教形成時,傳入師公教經文;清末民國初年,師公演唱的一些內容由娛神向娛人轉變,《水泡天門》又從師公經文中脫離出來,形成師公戲《水泡天門》在民間傳唱演出,特別是在盤古廟會上演唱,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劇目。
盤古開天地,造山坡河流,划州來住人,造海來蓄水。盤古開天地,分山地平原,開闢三岔路,四處有路通。盤古開天地,造日月星辰,因為有盤古,人才得光明。
這首歌中的盤古已被神化,具有超人的神奇力量,為人類開闢天地,並帶來光明。我們從古籍記載和口頭流傳,可看出壯族人們遠古神話在世流傳中演進的痕迹。——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廣西來賓市舉行大型新聞發布會,廣西壯學學會文化考察專家組通報了他們最新的考察成果:來賓市是盤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是壯學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中華文化的最新發現。
中國新崛起的城市來賓正在全力打造中國盤古文化,在市內興建盤古文化開發區,建設盤古文化公園,在園內將盤古開天闢地的種種神話和傳說故事刻碑永久供人欣賞,並於2007年舉辦國際盤古文化旅遊節,開放盤古廟會,渲染盤古文化氛圍,吸引海內外旅遊者,向世界證明中國有自己創造世界的神話。
當地壯族師公還有把盤古兄妹躲過洪水劫難、再生人類的神話故事編成《水泡天門》戲劇,用壯話演唱。在來賓市,人們把盤古敬奉為創造人類的始祖。每年農曆春節或六月十八日,定為盤古的誕辰日,各村都舉行隆重的祭拜盤古、抬盤古像游村活動。這就是作為文化遺產的壯族盤古廟會。
來賓盤古
《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藝文類聚》卷一引,並見《繹史》卷一引)百科x混知:圖解盤古
《五運歷年記》云: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繹史》卷一引,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九引)
《述異記》云: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於盤古。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餘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繹史》卷一引,《述異記》中有記任昉死後之事,因而諸多學者以為此書託名而作,亦有學者認為任昉原作,後人有增補。此處盤古條文,有學者雲抄襲增改《灌畦暇語》,是非后辨)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無畫有名’條記:‘《益州學館記》云:獻帝興平元年,陳留高朕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東別創一石室,自為周公禮殿,其壁上圖畫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碑文殘缺,補自《益州名畫錄》)
《枕中書》有云:昔二儀未分,瞑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後生地皇,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
《雲笈七籤》卷三:神人氏出生,其狀神異,若盤古真人,亦號盤古。即是無劫蒼生、萬物,之所承也。以己形狀,類象。分別天地、日月、星辰、陰陽、四時、五行、九宮、八卦、六甲、山川、河海,不能決定。故,以天中元景元年七月一日,上登太極。天王上啟元始太上天尊,更授《神寶三皇內經》,並《靈寶五符經》。老君下降,授。神人氏得斯經。下世則按《經》、《圖》,分畫天地名。前劫高上真人,更新開乎,造化時事。故,昧。前皇聖人,功用所以於此,而為更始。但,世人相聚,只知由此盤古。豈明今天前始之初,復有盤古者哉?!所以,自斯盤古,以道治世,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載。白日升仙,上崑崙,登太清。天中授號,曰:元始天王。
《雲笈七籤》卷三《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有云:老君至開冥賢劫之時,托生榑桑太常玉帝天宮,以法授榑桑大帝,號曰無極太上大道君,亦號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號曰無上虛皇元始天尊。在元陽之上,則無極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虛皇道君也。……爾時盤古真人因立功德,見召於天中。盤古乃稽首元始虛皇道君,請受《靈寶內經》三百七十五卷。時高上虛皇太上道君則授以《三皇內經》三十六卷。而盤古真人乃法則斯經,運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萬物。
《雲笈七籤》卷五十六《諸家氣法》有云:混沌之先,太無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窈窈冥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為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復謂太極。……元氣先清,升上為天;元氣后濁,降下為地。……乎元氣濛鴻,萌芽茲始,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東吳韋昭《洞紀》:世俗相傳為盤古一日七十化,覆為天,偃為地,八萬歲乃死。(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二引)
《三王歷》:天地渾沌,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主於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亦長一丈,如此萬八千年,然後天地開闢。盤古龍身人首,首極東,足極西,左手極南,右手極北,開目成晝,合目成夜,呼為暑,吸為寒,吹氣成風雲,叱聲為雷霆。盤古死,頭為甲,喉為乙,肩為丙,心為丁,膽為戊,脾為已,脅為庚,肺為辛,腎為壬,足為癸,目為日月,髭為星辰,眉為斗樞,九竅為九州,乳為崑崙,膝為南嶽,股為太山。尻為魚鱉,手為飛鳥,爪為龜龍,骨為金銀,發為草木,毫毛為鳧鴨,齒為玉石,汗為雨水,大腸為江海,小腸為淮泗,膀胱為百川,面輪為洞庭。(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二引,或為《三五歷》之誤)
中唐不知撰人《灌畦暇語》:舊說盤古氏之死也,頭為五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又云: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又云: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又云:喜則為晴,怒則為陰。老圃曰:“信斯言也,則是盤古氏未死以前,未有海岳、江河、草木於下也;未有日月、風雲、雷電於上也;未有晦明、陰晴於中也。然則盤古氏何所運其想而生?何所植其足而立?何所注其耳目而為視聽?何所取其甲子而為春秋?為說如此,是謂汪洋大海,而不近事之情。無已,則假為之詞,猶之可也。其意若曰: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始也。覆燾祏袒廣大,雖不可以為量,要其大形,實無以異於一人之身。岳海之遼絕,亦尻背之間耳。故曰:無已,則假為之辭,猶之可也。”
宋張澡《元氣論》:乎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以其首黑,謂之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為蒼頭。今人自名稱黑頭蟲也,或為裸蟲,蓋盤古之後,三皇之前,皆裸形焉。(註:清馬驌《繹史》引《帝王五運歷年記》)
選自《歷代神仙通鑒》卷一:盤古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沌開矣。
明·周遊《開闢衍繹》:天地合閉……就象個大西瓜,合得團團圓圓的,包羅萬物在內,計一萬零八百年,凡一切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於其內,硬者如瓜子,軟者如瓜瓤,內有青黃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閉已久,若不得開,卻得一個盤古氏,左手執鑿,右手執斧,猶如剖瓜相似,闢為兩半。上半漸高為天,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祥雲;下半漸低為地.亦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石泥。硬者帶去上天,人觀之為星,地下為石,星石總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觀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無積處,流來人間,而注大海。
明·周遊《開闢衍繹》附錄《乩仙天地判說》:天人誕降大聖。曰渾敦氏,即盤古氏,初天皇氏也。龍首人身,神靈,一日九變,一萬八千歲為一甲子,荊湖南以十月十六日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卷八十三引《補衍開闢》:代(世)所謂盤古氏者,神靈,一日變,蓋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韜·大明》云:“召公對文曰:‘天道凈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凶。’”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按《地理坤鑒》云:“龍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廟祀。事具徐整《三五曆紀》及《丹壺記》。至唐袁天綱推言之《真源賦》,謂元始應世,萬八千年為一甲子。荊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暗,雲其顯化之所宜,有以也。《元豐九域志》:“廣陵有盤古冢、廟”,殆亦神假者。《錄異記》成都之廟有盤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路史·前紀一》羅蘋註:昔二氣未分,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復經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系,下無所依,天地之外,遼矚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嶽,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維天地浮其中,展轉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迴雲中,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蟲,元蟲生濱牽,生剛須,剛鬚生龍。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當游厚地之問,仰吸天氣,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並不復呼吸,宣氣合會相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於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與天地相比。
明弘治諫議大夫左長史翰林檢討馬政撰文:盤古氏,人祖也。生於混沌之初,鴻蒙未判之先。穴居而野處,草衣而木食,污尊而抔飲。當此之時也,無三光五嶽之名,無三皇五帝之作,無三墳五典之書,列於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說也。盤古氏,生參三才而贊兩儀,子三皇而孫五帝,蓋自是而人極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著。故曰:一氣未分道在天地,兩儀既判,道在聖人,盤古氏以之,自是而有卦畫,而有結繩,而有網罟人制,何者不自盤古氏肇邪?自是而有耒耜,而有衣裳,而有律呂之音,何者不自盤古氏來耶。史弁三皇,書冠五帝,古今上下知有三皇五帝,而不知有盤古氏,豈荒遠在所略耶!側聞,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有我祖,何開我人。豈可使古今上下知有我人而不知有我祖也!茫茫堪輿,俯仰無垠,知者蓋寡,誰其貌之。青實故虛也,在邑南十有五里,邃故跡可尋,第恐庄列之言涉於虛,史傳之紀淪於妄,夷考其實,有廟在里,有墓在溝,突兀如昔;自有國有家而即有也。皆青人之所見聞者,矧可繹思。走童而謁,尚記陳容古貌,精爽逼人。土僧傳說:楊仆等建造,弘治戊申劉侯視篆,得陳景春氏作俑,而一新之,猶未備也。訖周侯下車,得孫克暉作倡而大新之。易小以大,易甓 以石,易塗泥而金鐵之,使萬古不易之基,一旦而改觀。祝之而雨,禱之而晴,報應如響,誰之績歟?謂可無記,以垂永久,昭後來也。記歟,敢從而銘之,銘曰;盤古有廟,青人瞻眺;盤古有像,青人仰望;盤古有溝,青人夷游;盤古有墓,青人慨慕;盤古有門,青人見聞;盤古有里,青人振起;盤古有名,青人勒銘。——弘治十七年歲在甲子春正月丁丑立
《康熙詞典》:首出御世,曰盤古氏。任昉《述異記》:盤古氏夫婦,陰陽之始也,天地萬物之祖業。今,南海中盤古國人,皆以盤古為姓。
《瀛涯勝覽》:王居之側,有一大山,侵雲高聳。山頂,有人腳跡一個。入石,深二尺,長八尺余。云:人祖阿聃聖人,即盤古之足跡也。
盤古用斧頭的設定最初出自明代《開闢演義》:
卻說爾時西方世尊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照見天下萬國,四大部洲洪濛久閉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慘鬼愁,猶人居諸水火之中,奔溺之狀,深為可憐。世尊發大慈悲,即於靈鷲山上,從肉髻中湧出千葉寶蓮,大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擎山持杵,普周虛空世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哀告求佛憐憫開示。佛曰:“善哉,善哉!”乃呼阿難問曰:“汝見天下四大部洲否?”阿難啟佛曰:“弟子愚昧,不知四大部洲何物。”佛復問諸弟子曰:“汝等曾有見識否?”諸弟子皆言未識。佛曰:“天下四大部洲者:吾此方是西牛賀洲,東是東勝神洲,北是北俱盧洲,惟有南贍部洲天地洪荒。”觀音大士出班合掌頂禮,上白佛言曰:“世尊,今南贍部洲歷劫已滿,世尊救度普濟,莫非立教復開天地者乎?”佛曰:“善哉!正是此說。今欲一人開天闢地,為萬世之始主。此非細事,恐不得其人。”見班旁一位菩薩合掌微笑,世尊看是昆多崩姿那,命近前問之,擎拳長跪,稽首佛前,上白世尊,曰:“南贍部洲若得天地開闢,只恐弟子身遭惡業,何以解脫?”佛曰:“止命汝一身去開天闢地,成萬世不朽之功,有何惡業?不必掛礙,速往前行!天地既分,萬物始成,自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二氣一分,吾即救汝復至此方。”
昆多崩姿那受佛命畢,只得頂禮辭別世尊並諸大菩薩,駕一朵祥雲,離了西方佛境,直來至南贍部洲大洪荒處,大吼一聲,投下地中,化成一物,團圓如一蟠桃樣,內有核如孩形,於天地中滾來滾去;約有七七四十九轉,漸漸長成一人,身長三丈六尺,頭角猙獰,神眉怒目,獠牙巨口,遍體皆毛;自此而混茫開矣,即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矣,相傳首出御世。從此,昆多崩娑那立一石碑,長三丈,闊九尺,自鐫二十字於其上曰:
吾乃盤古氏,開天闢地基。
亥子重交媾,依舊似今時。
首先,盤古神話表現了一種人本主義思想。一切以人為本,宇宙由人開闢,由盤古頂天立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而盤古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年,盤古巨人長得多麼高大,說他“神於天,聖於地”,表現了人類是自然的主人這一人本主義的寶貴思想。這是很有意義的。這是一種生命意識,人的生命不息,勞動不息,就可以創造一切,這正是盤古神話所顯示出的思想光輝。
其次,人的本質在勞動,正是勞動使人類高於一切動物,區別於一切動物,盤古神話實質上正是對人類勞動讚美的一曲最壯麗的凱歌。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萬物,正是盤古神話最深刻的思想內涵。
盤古精神
首先,盤古精神可以概括為開天闢地的開創精神,創新精神,這對於改革開放創造和諧幸福的新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盤古精神包含唯物辯證法的實事求是精神。同時,盤古精神就是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一切的信念,就是不怕困難,刻苦堅持,長期奮鬥,自我犧牲,為民造福的精神。
一是圖騰標準。古籍中盤古神話說“盤古氏龍首……”顯然,古代先民崇拜的是龍,認為祖先盤古就是龍的後代,所以,盤古子孫就以龍為圖騰標示,千古傳承。有關盤古和龍的傳說也很多。桐柏山盤古塑像的頭部有兩隻龍角,與“盤古氏龍首”之說如出一轍,而其它的盤古神話流傳區別是鳳圖騰,鳥、雞圖騰,與龍圖騰格格不入。具有龍圖騰特徵的桐柏盤古神話則比較正宗。
二是地理標準。古籍中關於盤古神話的記載最早莫過於三國徐整的《三五曆紀》、《五運歷年記》,其中涉及地名的只有一處,為“盤古死後……血為淮瀆……”明顯將盤古與淮河發源地相聯繫。明代學者李夢陽撰文《大復山賦》時,將桐柏山水簾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脈稱為盤古,“昔盤古氏作茲焉,用宅……”清代學者貢愈淳作《桐柏山賦》曰:“盤古開天而首出……”明確指出桐柏山是陰陽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時盤古首出開天的地方。唐朝、宋朝編修的《元豐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瀆廟,盤古廟。”縱觀千古典籍,遍查全國盤古神話流傳區的方誌,唯有桐柏山、淮河源、水簾洞的地理名詞與盤古神話密切關聯。同時,桐柏山盤古躺卧處還存有一座盤古廟,許多地方還保留著盤古山、盤古洞、盤古斧、盤古井等與盤古神話密切相關的實景地名。
三是民俗標準。桐柏民間流傳著許多習俗,可以說是原始盤古神話的遺存。如神話傳說中,說人類之初是兩條魚變成了兩隻猿,這兩隻猿就是“陰陽之始”的盤古夫婦。盤古崇敬祖先,就有了盤古抱二魚以示崇敬之說。後來,盤古抱魚之說就形象地演化成了太極圖。人們效仿祖先,就形成了民間掛太極圖之俗。桐柏民間在現代生活中還習慣在門頭上、窗戶上、院落影壁牆上掛太極圖,以示吉利,並有希冀祖先庇佑以辟邪之意。桐柏民俗中嫁女送竹竿、玩獅子吞小孩、玩青龍火龍救眾生等都包含著耐人尋味的盤古神話故事元素。
四是敬祖標準。在神話流傳區,人們對神話人物崇敬程度的高低是判斷神話產生根源地是與否的標準之一。在桐柏,人們對祖先盤古的崇敬程度達到了頂點。如桐柏民間傳說中正月初一是盤古的生日,這一天祖先盤古要回來過年,需要清靜,所以在桐柏初一到初十是不能進行鬧新春的遊藝活動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後才能開始,否則是犯了大忌的。另外,走遍全國盤古神話流傳區,民間稱盤古為王、為帝的多,唯有桐柏山居民稱盤古爺和盤古奶,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的親切和深刻。
五是活化石標準。到今天還掛在人們口頭上的神話,被專家稱為“活化石”。它的數量多少反映出當地人們對盤古神話的知曉度,這也是判斷盤古神話傳說根源地的依據之一。經過開展民間文學普查工作,桐柏縣搜集出上百種盤古神話。在桐柏的大街小巷、村村莊庄,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不論是幹部、工人還是農民,都能講上一段,說上幾句盤古神話,都是盤古開天闢地、捏泥造人、滾磨成親、造衣服、馴牛、降龍、治水、造酒、造農具等,以桐柏山為中心方圓幾百里的區域成為盤古神話“活化石”的豐富蘊藏地。這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就是盤古文化根源地的特徵。
1、《三五曆紀》記載:大禹同伯益民治水,在開挖徙駭河時建立殿堂,紀念盤古。
2、《元史·本紀·世族七》記: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修會川縣“盤古王祠”祀之。
3、明永樂四年重修,成化元年知縣劉素再修,(二十年後倒塌)。弘治十四年知縣周忠,易小以大,易甓以石,易塗泥而金鐵之,歷時四年而工成。
4、清康熙二十七年因河水汴刷廟毀,故南遷河西,並有傳“盤古墓在水中,又石棺,鐵鎖系之”之記。但是新建的盤古廟規模縮小了很多。
5、中華民國五年盤古毀於天火。主持僧本信信苦形(用兩根鐵絲穿在腳後跟的筋骨之間,用一條鐵鏈再連在一起,以示自己有罪帶鐐),徙步去天津齋化。得津沽鉅賈寧世福等八家施捨,遂於民國八年重修,歷時十年。不僅殿堂比以前又小了不少,而且因資金不足,有些工序未能如願便草草收工。1937年9月18日,幾名日軍佔領盤古殿頂,向百姓開槍,後進駐偽軍,建立據點。在1946年秋,青縣人民武裝攻克盤古據點,盤古整個盤古廟毀於一旦。可謂“建於戰亂,毀於戰亂。”
6、1987年秋盤古人自發成立“盤古廟籌建委員會”。借村民一處,權作“盤古廟堂”。92年重修盤古墓,建了盤古墓碑亭。2005年再度粉刷、修整。
建國后盤古廟的三大殿被拆除將木材用於了建設縣政府劇院。所剩房社成為新成立的盤古人民公社的辦公所在地。2008年在道路闊寬過程中,所剩房社也被拆除。
盤古廟會每年兩次,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兩次舉行,(始於三國魏)廟會正期四天延期或十晌或半月不定又有唱戲的、說書的、馬戲雜耍等助興。期間善男信女、寺院僧道、商賈遊客車馬舟楫雲集於此。
盤古廟重修計劃和面臨的問題:無論過去如何輝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都只是一片廢墟和一座由單獨的房間組成的小廟。這很讓里人傷感和愧疚。重修盤古廟,為盤古再造金身的呼聲一直在民間傳響。
青縣人民政府通過了《以“精神投資”為先導,啟動青縣經濟騰飛》的重修盤古廟振興盤古文化的決議。
主體工程佔地270畝,以九尺紅牆圍之。首為“盤古祠”(近代被毀前規格),次第“媧皇宮”、“禹王殿”、“靈宵殿”、“封神閣”、“道院”、“儒院”、“觀音殿”最後是“盤古文院”。並建立“茶香齋”、“妙語齋”、“潑墨亭”、“太始宮”。
盤古王誕
廣東花都,相傳就是古時"南海盤古國"的所在。在南朝梁人任昉的《述異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只是,任昉並沒有對盤古國進行具體的記載。直到1992年,中國專門研究盤古文化的專家馬卉欣通過大量的實地考核,證實花縣建縣前在南朝已經屬於南海郡管轄,也就是一千五百年前有"南海中盤古國"中的南海郡。而查遍整個古南海郡所轄的珠江三角洲,都沒有盤古氏的古迹和傳說,唯獨花都有盤古王山、盤古峒,又有史料記載的盤古王神壇,併流傳著《盤古王伏龍降獅》等神話傳說。因而,他認定,"南海中盤古國的遺址就在花縣",並在當年震驚神話學界。2009年1月,花都區獅嶺鎮被廣東省文聯和省民協授予了"廣東省盤古文化之鄉"稱號。這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唯一一個以盤古文化命名的鄉鎮。
“盤古王誕”可追溯至秦漢時期漢族盤古崇拜與瑤族盤瓠崇拜的嶺南融合。廣東省花都,就是古時“南海盤古國”的所在。農曆十月十六為盤王節於盤古廟前慶賀,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因此,每年農曆八月十二,花都獅嶺人們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盤古王誕,進行各種有關盤古文化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