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社會理論

布迪厄的社會理論

本書深入淺出,系統地說明和分析布迪厄社會理論的基本脈絡、主要概念及其對於當代社會問題的批判性探索成果,分別重點地說明其中最關鍵的“文化再生產”、“生存心態”、“場域”、“資本”及“語言象徵性權力”等範疇,並就現代社會學校教育文化特權的再生產、權力正當化、生活風格及文化品味等當代消費社會的中心問題,做了詳盡的分析,不但有助於推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各系學生、研究生及教師進一步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社會理論,而且也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當代西方社會的基本問題。

內容簡介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又譯為布丟)是近40年來在西方學術界中被人們引用最多的當代法國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思想家。他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積極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論的革新,試圖打破西方傳統的主客二元對立的固定思考模式,創建了“建構的結構主義”的獨特思想風格和理論研究新視野。他的著作極其豐富而艱深。

目錄


叢書總序
作者自序
引言
第一章 學術生涯及理論脈絡
第一節 思想理論背景
第二節 社會學和社會學家的職責
第三節 思想和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生涯及基本著作
第二章 文化再生產理論
第一節 文化再生產問題的指出
第二節 文化研究的對立模式和方法
第三節 扭轉社會人類學文化研究的方向
第四節 文化再生產的象徵性結構
第五節 文化再生產的可能性及其與文化產品的關係
第六節 文化再生產研究與人類自由
第七節 文化再生產理論的中心議題
第三章 文化再生產的普遍性及其象徵性
第一節 以文化再生產為主軸的象徵性實踐
第二節 象徵與象徵性
第三節 象徵性與中介性
第四節 攝影鑒賞的象徵性
第五節 文化愛好的象徵性結構
第六節 實際活動的象徵性意義
第七節 象徵性實踐概念的複雜性及其局限性
第四章“生存心態”的雙重結構及其雙向動作
第一節“生存心態”概念的由來及重構
第二節 生存心態的“前結構”與歷史
第三節“生存心態”的雙重結構化
第四節 作為分類系統的生存心態:品味與語言風格
第五節“生存心態”的自律性
第六節“生存心態”的相對穩定性及其轉化可能性
第五章 場域與社會結構動力學
第一節 社會場域的基本性質
第二節 作為場域典範的經濟市場
第三節 對於場域概念的雙重閱讀和雙重詮釋
第四節 資本及其在場域中的轉化
第五節 權力及其在場域中的鬥爭策略
第六節 場域的象徵性
第六章 語言的象徵性權力及其運作邏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