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二郎山

歌唱二郎山

歌唱二郎山,中國歌曲名,洛水(祝一明)作詞,時樂濛作曲,創作於1951年,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男高音歌唱家孫蘸白首唱,這是一首歌唱修築入藏公路解放軍官兵的戰歌;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向西藏進軍築路,工兵部隊經受著物資供應不足和高山缺氧等重重困難,在荒山野嶺展開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築路戰鬥,這首歌曲便誕生在這一時期;在1952年的全軍第一屆文藝會演中,此歌榮獲全軍文藝創作一等獎;歌曲表達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建設西藏、保衛西藏的決心,也飽含著人民解放軍對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誼。

歌詞全文


作詞:洛水、作曲:時樂濛
首唱:孫蘸白、演唱:孟貴彬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萬丈,
古樹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崗,
羊腸小道那難行走,
康藏交通被它擋。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萬丈,
解放軍鐵打的漢,下決心堅如鋼,
誓把公路修到那西藏
不怕那風來吹來不怕那雪花飄,
起早晚睡呀忍飢餓,各個情緒高,
開山挑土架橋樑,
築路英雄立功勞立功勞。
二呀么二郎山,滿山紅旗飄,
公路通了車,運大軍,到邊疆,
開發那福源,
人民那享案。
前藏和后藏呀處處受災殃,
帝國那主義國民黨狼子野心狂。
人民痛苦深如海,日日夜夜盼解放。
中國共產黨呀像紅太陽。
解放軍真堅強,下決心進西藏,
保障那勝利鞏固那國防。
前藏和后藏呀真是好地方,
無窮的寶藏沒開採,遍地是牛羊。
森林平原到處有,人們財富不讓侵略者來槍。
鞏固國防先建設邊疆,帳篷變高樓,荒山變牧場。
侵略者膽敢來侵犯,把它消滅光

創作背景


修築康藏公路的解放軍戰士
修築康藏公路的解放軍戰士
曾經唱響 全中國的歌曲《歌唱二郎山》創作於1951年;“二郎山高萬丈”,唱出了人們對二郎山的敬畏,也唱出了跨過天塹通往山外世界的渴望。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的官兵們用了4年時間,修通了長達2000公里的川藏公路,同時也付出了4963名戰士犧牲的代價,千千萬萬的車與人在這條路上通過,成百上千噸的貨物從這條路上源源不斷地運進藏區。
1951年夏天,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在副政委魏風的率領下,到二郎山一帶慰問築路部隊。指戰員們的豪情壯志和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動了文工團的團員們,男高音歌唱演員孫蘸白忽然想起由時樂濛作曲的大合唱《千里躍進大別山》中《盼望紅軍快回家》的一段歌詞,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大呀么大別山,滿山是茶花。青山綠水好風光,遍地是莊稼……”孫蘸白邊唱邊想,如果把這首曲子填上修築川藏公路的內容,一定會受到築路指戰員的歡迎。於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魏風。魏風一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就把填詞的任務交給了洛水(原名祝一明)。
洛水也被築路官兵們的精神感動了,欣然接受了任務,投入到創作之中。很快,一 首飽含著熱情與激情,頌揚築路部隊英雄氣概和頑強意志的歌曲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上誕生了。
詞作者巧妙地將敘事與說唱風格統一在一起,塑造了鮮活的築路人形象;曲作者則吸取了豫劇音調的元素,曲調流暢自然,帶有濃郁的中州特色,並在每一句后加了一個“過門”,讓歌曲朗朗上口,易學易唱。
歌曲寫好后,魏風只給了孫蘸白一個晚上的時間練習,對於一名職業歌唱演員來說,這樣的經歷在他的歌唱生涯中是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但孫蘸白絲毫沒有退縮,相反,他以飽滿的熱情接受了任務。夜深人靜,孫蘸白低聲試唱。他的腦海里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出築路工地上官兵們揮汗如雨的施工場面,耳邊一波接一波地迴響起熱火朝天的勞動號子。從滿天星斗到天空泛白,孫蘸白的眼睛一直被淚水濕潤著。他自己也說不清,是被官兵們感動了,還是被歌曲感動了。
第二天登台演出時,孫蘸白深情的演唱讓這首鼓舞士氣的歌曲贏得了築路官兵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在官兵們的一再要求下,孫蘸白一連唱了3遍才走下舞台。在台下,戰士們把他團團圍住,紛紛索要歌片。為了滿足大家的要求,魏風馬上找人刻印歌片併發給部隊。
從此,川藏線的築路工地上到處可以聽到《歌唱二郎山》激昂的旋律。不久,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飛過二郎山,飛向祖國的山山水水,飛向每一處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
1952年,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參加全國第一屆文藝會演時,也選送了《歌唱二郎山》。不出所料,這首歌獲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榮獲當年全軍文藝創作一等獎。
“二呀二郎山,滿山哪紅旗飄,公路通了車,運大軍,守邊疆,開發那富源,人民哪享安康。”《歌唱二郎山》唱出了開山築路的艱辛,也唱出了公路人不屈不撓的意志,時至今日,不少參加過川藏公路建設的人們仍舊能完整地唱出這首曾經鼓舞他們士氣,也給他們帶來歡樂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