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

觀行

觀察“四諦”;止,止於什麼呢?止於“四諦”。“四諦”是苦、集、滅、道。是聖者所證的真實道理,故又稱“四聖諦”。

含義


“苦”和“集”是屬於流轉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滅”和“道”是屬於還滅因果,道是因,滅是果。為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現察四諦各具有四相。
苦諦”的四相是:無常、苦、空、無我。“無常”是指事物的變動不居;“苦”是指身心所受的種種逼惱;“空”是指屬於我所有的一切終於抓不住,了不可得;“無我”是指沒有超然的主宰力可稱之為“我”,因為沒有任何事物不受條件的限制而能力所欲為的。以此四相觀察苦諦。
集諦”的四相是“因”、“集”、“生”、“緣”。依十二因緣來講:“因”指“無明”、“行”,又稱惑業,“集”指“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由惑業為因招感之五趣果報、身心形態。“生”指“愛”、“取”,即依據報得之身心形態等又起惑業,“緣”指“有”即所造的業,以此為條件而有此後的“生”、“老死”等,由此輪迴生死沉淪苦海。以此四相觀察集諦。
滅諦”的四相是:“滅”、“靜”、“妙”、“離”。“滅”是滅煩惱。“靜”是寂靜,不為煩惱所擾亂。“妙”是靜妙安穩,難以言喻。“離”就是離開生死輪迴之苦。直截的說,“滅”就是涅磐,以此四相觀察滅諦。
道諦”的四相是:“道”、“如”、“行”、“出”。“道”是指趣向涅磐的道路。“如”是如理,如理作意,可達對治顛倒,如三十七道品等。“行”是由行道而成辦凈心。“出”是能出離生死。以此四相而觀察道諦。總括起來稱為“四諦、十六行”。這四諦十六行就是加行道觀行的所緣,暖位要修四諦十六行,頂位也要修四諦十六行,到暖位必得涅磐,到頂位則不斷善根。
“忍”分下、中、上三位,下忍位如暖、頂繼續修四諦十六行觀,再加修上界十六行觀,合計為三十二行,至中忍位則變為減緣、減行修法,依次修至第三十一位時減去未一位“出”,不作現行,稱為減行。又從頭——苦的無常行修起到“如”位,減去行位,又從頭修起,減至道位,叫作減緣。至此,即減去上界所緣之道諦四相,以此類推,總稱為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減至第二位“苦”為止,保留第一位,“無常”無間引起上忍位。此位又以一剎那觀苦諦一相入世第一位。到世第一位時,仍緣苦諦一相,只需一行一剎那后即得無漏智慧,入見道位,即為開悟,就獲得無漏智。由有分別智而入無分別智生起現觀,獲八忍八智。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如表:

四種觀行


[出慈悲水懺]謂修行懺悔者。自念煩惱深厚。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能出離苦果。今既發露眾惡。投誠懺悔。須作四種觀行。為滅罪之方便也。一觀因緣謂修行懺悔者。當觀我之此罪。由無明所覆。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隨逐魔行。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是為觀因緣。二觀果報謂修行懺悔者。當觀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淪溺生死大海。冥然無涯。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是為觀果報。(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三觀自身謂修行懺悔者。當觀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是為觀自身。(正因者。即本有正性也。了因者。即解了諸法也。)四觀如來身謂修行懺悔者。當觀如來之身。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而慈悲拔救眾生之心未曾暫舍。常如是觀。乃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為觀如來身。(滅度者。謂大患永滅。超度三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