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漢語詞語
楚,拼音:chǔ,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出處: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叢生的樹木,又指一種落葉小灌木,引申指打人用的荊條,又引申指痛苦。又特指楚國。作形聲字。
筆畫:13。鄭碼:FFXI。倉頡:DDNYO。四角號碼:44801。五筆字型筆劃:ssn。五筆86&98:SSNH。筆順編號:1234123452134。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95A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楚字的部首並不是木,而是“疋”。
楚[漢語詞語]
楚[漢語詞語]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楚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9
〔古文〕《唐韻》《正韻》創舉切《集韻》創阻切,粗上聲。或作䠂。《說文》叢木也。一曰荊。《詩·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注》楚楚,茨棘貌。
又《詩·召南》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疏》荊屬。薪雖皆高,楚尤翹翹而高也。
又《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楚,荊也。撲撻犯禮者。
又萇楚,草名。羊桃也。《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又楚楚,鮮明貌。《詩·檜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又辛楚,痛也,別作憷。《陸機·與弟士衡詩》慷慨含辛楚。
又國名。《書·禹貢》荊州之域,周熊繹始封。
又三楚,地名。《史記·貨殖傳》淮北郡、汝南郡,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南楚也。
又南方曰楚。《後漢·史岑出師頌》朔風變楚。《李善注》朔,北方也,楚,南方也。
又姓。《左傳》晉龜卜楚丘,趙襄子家臣楚隆。
又《唐韻》《韻會》瘡據切,粗去聲。楚利也。
又木名。出歷山。
又《類篇》山於切,音疎。《杜甫·送孟十二詩》秋風楚竹冷,夜雪鞏梅春。
又葉弭沼切,音杪。《前漢·楚元王傳》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是楚。
異體字:椘檚
楷體
小篆
甲骨文
金文
漢字首尾分解:林疋
漢字部件分解:林疋
筆順讀寫:橫豎撇捺橫豎撇捺折豎橫撇捺
1.落葉灌木,鮮葉可入葯。枝幹堅勁,可以做杖。亦稱“牡荊”。
楚[漢語詞語]
3.中國春秋時國名:~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聲。~歌(楚人之歌)。~狂。~腰(泛稱女子的細腰)。~辭。四面~歌。~材晉用(指使用他國人才,或指人才外流)。
4.指中國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劇。
5.痛苦:苦~。痛~。凄~。酸~。
6.清晰,鮮明,整潔:清~。衣冠~~。
7.姓。
1.形聲字。從林,疋( shū)聲。本義:灌木名。又名荊,牡荊)。
2.同本義。落葉灌木,開青色或紫色的穗狀小花,鮮葉可入葯,,或小喬木,枝幹堅韌,可做杖
楚,叢木也。一名荊。——東漢·許慎《說文》
言刈其楚。——《詩·周南·漢廣》
不流束楚。——《詩·王風·揚之水》
夏楚二物。——《禮記·學記》
楚撲長如笴。——《儀禮·鄉射禮》
民無箠楚之憂。——《漢書·漢延壽傳》
3.固定片語。如:楚棘(荊棘);楚焞(古時占卜用以灼龜的木棒。以荊木製成);楚藿(用荊條做的捕魚籠);楚楚(叢生的樣子;鮮明的樣子);楚木(叢生之木);楚林(叢林)。
4.周朝 時國名。
5.周代諸侯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熊繹受封於周成王,立國於荊山一帶,都丹陽(今河南淅川東南)。周人稱為荊蠻。后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王城)。春秋戰國時國勢強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戰國末,屢敗於秦,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
7.五代十國之一。馬殷據今湖南,都長沙,稱楚王。後為南唐所滅。
8.姓
(象形,從足,從雙木,雙木表示麻木的程度深、持續的時間長,雙木和足合起來表示,雙腳的麻木程度很深,本意:雙腳麻木得受不了)
(1) 酸辛痛苦。
慷慨含辛楚。——陸機詩
婦始楚而謝,終泣而對曰…——李朝威《柳毅傳》
(2) 又如:楚辱(苦痛與恥辱);楚痛(痛苦);楚酷(痛楚)
(3) 齊整;清晰。
籩豆有楚。——《詩·小雅·賓之初筵》
(4) 又如:一清二楚;楚潔(整潔);楚楚可愛(形容陳設整齊,令人喜愛)
(5) 鮮艷,華麗。
不韋使楚服而見。——《戰國策·秦策》
衣裳楚楚。——《詩·曹風·蜉蝣》
(6) 又如:楚服(美盛的服飾);楚麗(華美絢麗)
(7) 傖俗,粗俗。如:楚鞋(粗糙的鞋,草鞋);楚剌(粗莽乖戾)
1.拷打。
入獄楚掠。——《新唐書·嚴郢傳》
2.固定片語。如:楚撻(笞打,拷打);楚拷(拷打)。
◎ 贛語:cru3
◎ 客家話:[海陸腔] cu3 co3 [客英字典] cih3 [台灣四縣腔] cu3 co3 [梅縣腔] ze3 co3 chui3 [陸豐腔] cih3 [東莞腔] co3 [寶安腔] co3 [客語拼音字彙] co3 cu3 [沙頭角腔] co3
◎ 粵語:co2
◎ 潮州話: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