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爾地下城

蒙特利爾地下城

蒙特利爾地下城(Montreal' Underground City)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威爾瑪麗區的一個地下商業街,長達17千米,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步行街全長30千米。

蒙特利爾地下城連接10個地鐵車站、2000個商店、200家飯店、40家銀行、34家電影院、2所大學、2個火車站和一個長途車站。

榮譽


蒙特利爾能被評為當今世界上三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就歸功於它有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城。

地位

蒙特利爾地下城稱得上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地下“大都會”。

歷史

蒙特利爾地下城
蒙特利爾地下城
第一代的地下城建成於1962年,建築面積為50萬平方米,加拿大國家鐵路總公司、中央車站和伊麗莎白女王飯店都設在這裡。蒙特利爾贏得了1976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后,地下城也引來了它的高速發展時期,先後開闢出4條地下商業走廊,大都位於同一條地鐵交通幹線的下面。到了20世紀90年代,地下城進一步擴充並完善,建設起更多的地下通道,最終形成了一個由步行街通道聯繫起來的龐大系統。這個系統最深的地方上下可分五層,郵局、超市、酒吧、咖啡屋、美容美髮店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地理位置

這個長方形的,大約12平方公里的區域恰恰被卡在兩個重要的地理景觀中間。北面是皇家山脈(MONT-ROYAL),南面是聖勞倫斯河

商業

實際上,10個站台和兩條地鐵線與3萬米的地下通道、室內公共廣場、大型商業中心相連接。地下城由32多公里長,佔地12平方公里的地道構成,也就是進入到超過360萬平方米的空間中,服務包括購物中心,旅館,辦公,銀行,博物館,其中包括了佔全部辦公區域80%和相當於城市商業區總面積35%的商業空間。

交通

那些位於周邊建築物地下一、二層的中層空間用來作為過道或者行人自由活動區域,穿越鄰近建築物的地下層就可以進入車站。設有七個地鐵站,兩個火車站,一個長途汽車終點站和一個貝爾中心。地下城有120多個出口,迎送50多萬進出人流,是躲避嚴峻的寒冬和繁忙的交通的理想去處。由於地下城的原因,蒙特利爾常被稱為“二城合一”。

介紹


蒙特利爾地下城
蒙特利爾地下城
蒙特利爾因為它每年4到5個月的冬季而聞名。2月的時候,氣溫會下降到零下34度,一年的積雪量也能多達2.5米。同時還會伴隨有呼嘯的北風和讓人睜不開眼的驟雨。另外一方面,夏季又會帶來令人窒息的悶熱。7月的時候,溫度會升高到32度,濕度100%。然而由於有了地下城,商業區已經擴展了一年1 2個月中的商業和社會文化活動。不同於其它北美大城市的是,蒙特利爾是一個無論白天夜晚都充滿人群的城市,大多數的商業街都是活躍的,熱鬧的,相對也是很安全的。
這個長方形的,大概是12平方千米的區域恰恰被卡在兩個重要的地理景觀中間。北面是皇家山脈(MONT-ROYAL),南面是聖勞倫斯河。因此,城市的主要幹線和兩條地鐵線是由西向東的,這也決定了地下行人通道的方向是由北向南。
實際上,10個地鐵站和這兩條地鐵線與30千米的地下通道,室內公共廣場,大型商業中心相連接。地下之城實際上就是另外一個蒙特利爾。為了避免上面的惡劣天氣,每天有50萬人進入到相互連接的60座大廈中,也就是進入到超過360萬平方米的空間中,其中包括了佔全部辦公區域80%和相當於城市商業區總面積35%的商業空間。

地下城的誕生


蒙特利爾地下城
蒙特利爾地下城
在19世紀末期,古老的蒙特利爾城的擁擠和公共廣場以及公共空間的建立導致了新的城 市中心的出現,後來便出現了那時佔北部地區主導地位的交通設施。那時的先鋒車道是加拿大國家鐵路(CNR),它後來在1912至1918年間為橫越大陸的火車建立了一條位於皇家山脈(MOUNTROYAL)之下的軌道,從而使這原本屬於自然的地區有了飛速的變化。這條鐵路結束於那個“洞”下面的一個小車站,這個“洞”不僅是城市規劃者的夢魘,到了50年代,甚至也成為了地下城的一個菌體。清楚地意識到買到更多的土地比立即鋪設軌道更為迫切這樣一個現實以後,就有了跨越3個街區的9萬平方米的土地。這樣CNR就能夠在40年後組建了威力瑪瑞地區(RLACE VILLE-MARIE)。實際上,如果公司沒有做出這些充滿智慧的前瞻,地下城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存在,或者說,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擴大規模。
這一切要感謝工業蕭條時期發起的工作建立計劃。1938年,工人們開始填充那個“洞”來建造中央車站。車站於1943年竣工投入使用。從1944年1950年,城市試圖實施另一些地鐵計劃,但是沒有成功。這些計劃廣泛地受到了國外經驗和主城區兩條地鐵線路建造經驗的影響,正好位於主幹線下面,並且有從便道入口進入到車站平台的通道。
20世紀50年代,城市主要商業區開始形成。CNR選擇了“洞”的位置作為新的總部的地點,恰好在中央車站後面。這裡也修建了擁有1040個房間的伊麗沙白女王酒店,集會中心正對REN E-LE VESQUE BOULEVARD,以前被稱為道徹斯特(DORCHESTER),近期剛剛擴大了規模。
CNR的領導對蒙特利爾極為忠誠,他們構想要建立一個真正有國際威望的計劃。1954年由中國設計師貝聿銘(LEOH MING PEI)和城市規劃者文森特·龐特(VINCENTPONTE)一起,他們開始為威力瑪瑞地區(PLACEVILLE-MARIE)設計方案。
第一條地下人行通道
威力瑪瑞地區(PLACE ULLE-MARIE)1962年對商業開放。大型商業中心上面47層的十字塔,地下的雙層停車場和中央車站入口處的火車調度場都代表著規劃者們不同尋常的設計。這個巨大的地產綜合體有著28.5萬平方米建坪,與地上部分相同的地下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由於得到了快速的成功,其他地區也很快模仿它建立了更大規模的地區。因為車站所提供的便捷行人交通,威力瑪瑞地區的大型商業中心也成為了一個長久的成功。
這個第一代的蒙特利爾地下城在1962年時連接著50萬平方米的建坪,包括CNR的總公司,中央車站和伊麗莎白女王飯店;在它通過兩條途經道徹斯特(DORCHESTER)的通道與威力瑪瑞地區(PLACE VILLE-MARIE)相連接。地下城已經成為了一個多功能的,即便在工作時間之外也十分活躍的地區。
在威力瑪瑞地區(PLACE VILLE-MARIE)開放前幾個月,市政機構關於在商業區何處設置地鐵通道的問題做出了決定。他們認為地鐵應建在東西方向和未經發展的街道下面。這不僅代表著一個比城市主幹線更好的更有潛力的進一步的發展計劃,選擇這兩條街道也同時意味著今後五年裡因為城市建設而對商業區交通的擾亂將會被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這一計劃和並不昂貴的征地費用,城市得到了比排除被忽視的小建築群和重新計劃未來的BOULEVARD DEMAISONNEUVE的布局更多的土地資源。這樣做其實是仿照了50年前CNR的例子。
蒙特利爾地下城
蒙特利爾地下城
1963年,蒙特利爾為1967年世界博覽會位置做出的選擇導致了地產業的興旺和地鐵建築的增加,同時也帶給兩個先前 計劃車站-維克多利亞廣場和保娜萬特(BONAVENTURE)更好的前景。加入到股票交易大廈后,山普林城堡酒店(CHATEAU-CHAMPLAIN HOTEL),加拿大綜合大廈(PLACE DU CANADA COMPLEX)和保那萬特地區(PLACE BONAVENTURE)為地下城增加了無限的活力與生機。
提到地下城,就不能不提到蒙特利爾的地鐵和它獨一無二的特點。首先,地下鐵路系統普遍位於地下10到15英尺,周圍布滿岩石。這是一個把車站連接在底層地鐵月台上面廣闊的中層空間中的理想位置。那些位於周邊建築物地下一、二層的中層空間用來作為過道或者行人自由活動區域,它在地鐵旋轉門管理的範圍之外。穿越鄰近建築物的地下層到達大廳,然後就可以進入車站。
1964年,建造車站的計劃全部完成。作為處於提議中的地鐵的管理者和由此目的所需土地的擁有者的城市開始以長期租約的形式出售多餘的土地。這些無實體權利的保障在遵循公眾投標提呈的前提下,允許在地鐵之上建造其他建築。1966年,地鐵站主體迎接了第一批乘客。67年世界博覽會之前,10座建築已和商業區車站直接相連。
20世紀70年代的擴張
67年世界博覽會之後的幾年對商業區的商業地產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幾年,因此,對於地下城的擴張來說也是困難的。蒙特利爾贏得舉辦聞名世界的國際盛事-1976年夏季奧運會這一事件才使投資者的信心重新恢復。公眾的介入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對於擁有德斯藝術區(PLACE DES ARTS)和阿米斯區(PLACE D’ARMES)地鐵站的計劃中,德斯亞丁斯綜合大樓(COMPLEXE DESJARDINS)的建造取得了主要的成功,它是通過一個連續的室內行人通道來實現的。有著寬敞的被自然光照射的門廊的德斯亞丁斯綜合大樓(COMPLEXEDESJARDINS)成為了商業區一個真正的商業十字路口。
20個在此期間正在動工的新項目中間,有7個項目經過城市授權可以蓋在地鐵之上。同時,由於地產發展商想要把新建築物與已經或者即將和地鐵相連的建築物連接在一起,一個新的趨勢也出現了。
20世紀80年代的鞏固
經歷了1984年的減速發展,商業區的建造直到1992-93年的經濟蕭條才真正停止。儘管如此,對於很久以來一直想要追上不斷增長的原動力發展的商業區的商業地產工業而言,這段日子正好是它向郊區發展的時期,它也從這種發展中獲取了利益。
三個主要的多功能的項目幾乎同步地在市中心進行。那就是COURW MONT-ROYA, PALCE MONTREAL-TRUST和PROMENADES-DE-LA-CATHEDRALE. 這些項目的實現要歸功於發展商們一直以來與郊區商業中心的聯繫,但現在他們想要把活動變得多樣化。對於20世紀60年代的龐大的多功能綜合建築來看,它們的商業區與辦公區的比率是20:80;而這些新項目的相應比率是40:60。新項目戰略上的定位是在購物中心附近,以其作為靠山,這所依照的就是郊區商業中心的結構模式。
通過各種可能的交通方式到達作為大都市最大購物中心的地下城已經成為現實。地下城已經由1984年12千米長的室內行人通道增加到了1989年的22千米。
20世紀90年代的大型項目
伴隨著健康發展的城市經濟,以及要構築蒙特利爾最具聲望的最高建築物的步伐的邁進,過去十年的開始實際上和大型項目的興建是同義的。更進一步來說,這些10萬平方米辦公建坪的綜合體和次要的商業成分都要與地下相連接,並將有利位置用於出租。
說在世界貿易中心,1250REN E L E VESQUE,和1000DELA GAUCHET I E RE,地下通道連接著東區中心(EATONCENTRE)和威力瑪瑞地區(PLACE VILLE-MARIE),貿森(MOLSON)曲棍球場,以及新ICAO主區等等。地下城如今包含著30千米的室內行人通道,它也是世界上同類通道中最長的。
由於其它很多位於國際區的地產項目將要在2002年底以前將長度延長至32千米或者更多,這次的擴張還沒有結束。

投資者受益者


簡而言之,除去地鐵系統以外,地下城不可能在缺乏私人財政的參與的情況下得到實現。正是那些私人開發商一直在為通道、軌道、建築物的興建、維護、監督和責任保險而投入資本。城市的參與是以對發展商的特許權和非財政動機的形式得以實現的。
地下城有無數的各種各樣的受益者。首先獲益的是那些在地鐵開放時間裡在地鐵網路里隨意漫遊的商業區用戶。這裡無須費用,安全,並且可以避免上面嚴寒的天氣。對蒙特利爾大部分人來說,好處是無論清晨還是夜晚,他們都能找到一條快捷直接的位於辦公室和地鐵或者短途火車車站之間的線路。
因此,對於地鐵系統的管理者而言,與系統相聯繫的60座建築物和到達地下城的150個出口為城市中使用和樂於使用這一系統的不斷增長的人群做出了貢獻。另外,室內通道也起到了緩衝器作用,特別是在繁忙的車站能夠減輕高峰時期的交通,像地鐵乘客就可以趁機利用下班之後的時間逛逛地下城的商店。
因為能從由地鐵造成的免費行人通道獲利,對於那些與地鐵網路相連的建築物的物主來說這一切是顯而易見的好處的,不管他是否直接為這一連接投過資。作為回報,這些物主也就能夠向他們的租客收取合適的租金。
對於蒙特利爾城而言,地下城有助於減輕主要交叉路段汽車與行人的交通衝突,減少了停車需求,也減少了空氣污染。多虧了地下城和商業街之間的積極合作關係,商業區的核心一直保留著它的活力。它也成為了一個對於使用商業街和公共空間的人們和私人項目都有益的繁忙且充滿生機的地區。地下城也已經成為了蒙特利爾城市旅遊觀光的最主要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