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中學

虎門中學

虎門中學創辦於1946年,至今已有70年辦學歷史。抗日名將蔣光鼐偕若干熱心家鄉教育人士,倡議並得到回應,由東莞明倫堂擁有萬傾沙當產提供經費,合併東莞簡師附中與縣立三中,在鵝公山東麓,創立虎門中學。1949年11月11日,東莞縣人民政府接管虎門中學,1958年首屆高中班招生,1983年,學校由市屬學校轉為鎮屬學校;2001年虎門中學與則徐中學高中部合併,成立新的虎門中學,校址設在原則徐中學。虎門中學是市九大骨幹中學之一,2003年12月,被評為市一級學校。2006年7月,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07年1月轉為市直屬學校。

歷史沿革


虎門中學是東莞市九大骨幹中學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並形成獨特的人文精神,建校60年來成績斐然,是一所影響較大的名校。
始創(1946年)
虎門中學有悠久的歷史,創辦於1946年秋。此前,虎門城內已有縣立簡易師範和第三中學。當時,東莞辦教育政府是不出錢的,縣立學校概由東莞明倫堂之萬頃沙嘗產(民間產業機構)支付經費,辦學所在地給予補貼(縣公嘗產業機構)。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被日軍佔領長達七年的虎門滿目瘡痍,急需重建。當時虎門籍士紳名流發起重建蓮溪局,並從漢奸手上奪回蓮溪公嘗產業(今虎門、長安統稱蓮溪)。翌年,考慮到虎門地廣人闊,每年小學畢業達三、四百人,丞需建立一所完善之中學以便了中子弟就近入學。經蔣光鼐、王若周、王光海、王應榆、王莊持(俱南柵人)等軍政要員倡議,呈請省教育廳廳長姚寶猷並得其面允,遂組成建校籌備委員會,推舉明倫堂教育委員鄭師許為主任委員,王若周、王光海為校董會正副董事長,地方名流鄧卓漢、王因礎、陳偉圖、陳信明、陳慈照、萬煜芬、陳頃濤、王公傑等為籌備委員,還加聘方松軒、尹聘儒、王德英、王業生、蔣傑、葉佩文等為建校委員。
校址原定在鎮口村,借萬氏祠堂數間開辦。后經鄭師許等人勘察,覺得發展前景受局限了,旋轉擇鵝公山東南麓,籍用原縣立七小校舍。由於該校在抗日戰爭期間停辦,淪為日軍兵營馬廄。明倫堂先期撥給開辦費337萬元(國幣),蓮溪局補助干谷120司擔,修繕工程由廣州白鶴洞尹集記(莞人)承建,用款325.98萬元。8月2日簽約,9月5日正式開課啟用。全校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是季新校招生初一級三個班,共146人,再由簡易師範撥入原三中初三級一個班,初二級一個班,及年頭招收的初一級春季班,新校計有三級六個班約300人,教職工20餘人,蔣光鼐將軍當校董事會首任董事長,首任校長為譚之良(1946—1948.9)。開學后,蓮溪局再撥入干谷100司擔建造食宿及衛生設施。1947年5月,虎中擴大,增建校舍一座,由明倫堂撥穀1000司擔,蓮溪局及各界捐助500司擔,此工程由廣州廣勝隆訂約承建,1948年元旦舉行落成剪綵。新校舍建築期間,由於原教室梁椽螞蛀,9月22日夜間,一教室倒塌,幸無傷亡。鑒此,蓮溪局再度撥款,明倫堂撥穀5萬司斛,與太平梁新記訂約,舊校舍於1949年3月拆卸,同年8月修繕竣工。建校期間,還發動全校師生義務勞動,平坡闢地建造運動場。1947年夏,虎中首屆初中畢業生畢業;48年全校學生600人,為解放前學生最多人之年。
虎門中學創建,得到社會各界援助。其中,蔣光鼐先生資助圖書館設備,並贈送萬有文庫第一、二套全部書籍,還有白沙傳經堂鄭獻庭獻地7畝及魚壙一口擴充校園等。當時廣東省督軍張濟昌來校視察,對虎中的設施建設表示滿意。
革命(1946—1949年)
虎門中學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一所不斷追求進步的學校。辦學初期,中共地下黨組織就在該校開展活動。民主進步的思想得到傳播,首批20多名教職員工,其中就有中共地下黨員鮑照華老師和進步教師羅陽、曾爾、彭厚望及羅以遜等多人。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反動派堅持獨裁內戰的方針,激起人民的反對。虎門中學成為當時太平地區的革命運動中心。1946年在太平“雙十”大會上,校長譚之良先生抨擊國民黨挑起內戰,破壞和平的行徑,博得該校師生熱烈歡迎。1947年1月,中共莞太區委派辦員與鮑照華取得單淺聯繫,二、三月間,譚校長出面拒絕東莞縣國民黨部和三青團部來該校進行入黨入團登記之舉,使反動黨團在該校未能建立組織和發展其黨團員。夏秋間,該校學生集會聲援中山大學等全國大學生抗議國民黨反動派鎮壓民主運動。48年和49年間,為配合東寶工區反“三征”(徵兵、征糧、徵稅)運動,該校學治會主持開展“敬師”和“護校”運動,同國民黨縣黨部和虎門要塞司令部等反動當局作不屈的鬥爭。49年三、四月間,中共太平中心支部在該校建立了中共虎中學生臨時支部。從學校創辦到解放之前,該校發展了一批批“東寶人民解放大同盟”盟員、中共黨員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向黨的武裝部隊、各地黨組織輸送了大量人才,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1948年9月譚子良校長卸任,1948年10月到11月由曾憲猷代校長,1948年12月到1949年9月的校長是陳仲和,49年9月到11月校長是張守能先生,這幾位校長為虎中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49年11月1日,東莞縣人民政府接管虎門中學,虎門中學從此獲得新生。
發展(1949—1966年)
解放后,虎門中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為勞動人民的子女享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條件。1957年前,虎門中學是一所初級中學,當時的校舍主要是解放前留下來的兩幢平房式課室及禮堂,以及一幢兩層樓的課室(樓上作宿舍及圖書館用),共有課室11個。1957年因辦高中增建了三個課室,1958年開始招收高一級新生,從此虎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五六十年代的虎門中學是東莞縣一所很重要的學校,那時虎門周圍的長安、厚街沙田等地方都沒有中學,這些地方的學生要讀中學都得到虎門中學來,由於學生人數的增加,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61年學校在上球場建平房教室兩幢,共6個課室,4個科組室,教學班擴大到16個,學生800多人。那時學生的生活都很艱苦,絕大多數學生沒有鞋子穿,一個個赤著腳到學校上課。每天早上都沒有早餐吃,餓著肚子上完上午四節正課,到十一時半才有飯吃,學生常常餓得有點頭暈眼花。學校的飯菜也不好,有些生活困難的學生更是“搭飯不搭菜”,由於沒錢交菜金,只從家裡帶來大米交給飯堂,吃飯時只領一小缽白飯,沒有菜送,只有星期天從家裡帶來的一小瓶鹹菜腐乳,這樣一小瓶鹹菜腐乳還要吃一個星期。由於學校宿舍不夠,住在金州、博美、盧屋,以至南柵、北柵的同學,每天上學放學就靠雙腿走路,遠的一天要走十幾公里路程。
儘管讀書生活很艱苦,但能讀上中學的人仍是不多,不要說高中生、大學生,就是初中生也顯得很“寶貴”,屬於稀缺人才,那是只要初中畢業,到鎮政府辦公室登記,都可以安排工作。所以,虎中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校風優良,再加上有一批愛生敬業、素質不錯的教師隊伍,虎中的教學質量是很高的。1961年夏,第一屆高中班60人畢業,就有18位學生考上高等院校。1965年文革前最後一屆高中生畢業,有33人參加高考,其中10人考上大學,有9人讀本科。這個成績是很了不起的。文革前的虎門中學在東莞是很有名氣的,成為廣大學子嚮往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后,虎中的首任校長是盧國英先生,1950年2月到7月任職。第二任校長是盧岳雲先生,1950年8月任職到1957年7月。在五六十年代擔任虎中校長時間最長的是李慶良先生,從1957年8月做到1969年,后調任東莞中學校長,是東莞教育界的知名人士。這幾位校長為虎門中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挫折(1966—1976年)
1966年“文革”爆發,虎門中學受到嚴重的衝擊,外語課被取消,原來的政治、語文教材停用,改學“考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社論,學生組成“紅衛兵”到處串連,“鬧革命”,老師被批鬥改造,集中起來進行政治學習,學校陷入癱瘓。1967年高中、初中改為二年制,學習時間大為縮短。到1968年,教育戰線開展“清理階級隊伍”運動,師生員工被集中舉辦學習班,一批教師被批鬥、隔離審查,設“牛欄”監禁,列為“牛鬼蛇神”,慘遭迫害。同年虎中初、高中畢業生屬城鎮戶口的下鄉插隊落戶,農村戶口則回鄉勞動。
到1973年,教育戰線開展學習張鐵生“反潮流”。則從大動民中平靜一些的校園,又引起騷動,尤其是虎門中學特別嚴重,學校取消了考試,教學質量急劇下降。從虎中畢業的北柵中學語文教師陳慶祥創作發表了名為《考試》的小說遭到社會猛烈攻擊。
文化大革命十年,由於受極左路線干擾,教師尊嚴和積極性受挫,教學質量明顯下降,是虎門中學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在這階段,學校的校舍不僅沒有擴增,相反還把校外約有400平方米的學生、教工宿舍放棄,把教工遷回學校居住,縮小了學校的地盤,人為地增加了師生住宿的困難。1967年11月到68年4月,學校搬到五馬農場,學生處於半工半讀狀態。當時在校學生僅300餘人。到1975年才恢復到教學班24個,學生1230人。1975年到1979年,虎中被易名為太平中學,后經廣大校友強烈要求,經上級批准,於1980年恢復虎門中學原名。
巨變(1976—2001年)
文化大革命結束,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現代化,新時期,教育事業獲得了新生。隨著虎門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各級領導和虎門人民的關心、支持下,經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78年,學校以勤工儉學的收入,通過師生共同勞動承建了一幢480平方米的三層辦公樓。1978年,省教廳計財處直接撥款10餘萬,拆掉下球場的舊教室小禮堂,新建一幢1200平方米有12個課室的三層教學大樓(1983年又在其上加建一層)。1979年新建一幢教學樓招收高一級新生。八十年代虎中列為東莞市七大校之一(排第五),高中面向全市招生,初中面向全鎮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為了解決學生住宿問題,1985年和86年,先後建起兩幢學生宿舍,面積2510平方米,1986年在校外建有15個單元的教工宿舍。1986年,學校體制下放,由鎮負責經濟核算,上級教育部門、鎮政府撥款於1986年和1988年,修建兩幢六角形五層教學樓,總面積3374平方米。87年得名單位及校友資助,修建了兩燈光球場。1989年在上級領導的重視和校友的關懷下,開始興建虎中科學館,投資高六層,總面積3698平方米,投資300多萬元(政府撥款200萬,校友捐資100萬),設計者為校友張家光先生。於91年正式使用,由廣東葉選平省長題寫館名;1990年鎮政府撥款100多萬元興建虎中圖書館,總建築面積2742平方米。也於1991年正式使用。至此,學校的辦學條件大為改善,在當時的東莞屬於教學環境較好的學校,受到兄弟學校的羨慕和社會的讚賞。隨著虎門經濟的發展,政府為了補充和提高師資力量,學校方面向全國大量招聘高水平的教師,到1996年,在編教職員工已達145人,學曆本科的教師有63人。辦學規模擴大到初中各級6個班,高中各級6個班,全校共36個教學班,學生2168人。
八九十年代先後任虎中校長的有王樹新先生(1971年8月到1984年8月),李廣田先生(1988年5月到1995年6月),鄧亮明先生(1995年6月到2001年7月),先後擔任副校長的有王兆全先生(1984年8月—1985年2月),吳文燦先生(1985年2月—1988年5月),陳迅英先生(1988年5月—1989年9月),葉明曦先生(1989年2月—1991年12月),溫應文先生(1989年2月—1994年6月),陳永瑜先生(1993年12月—1994年6月),鄭振球先生(1995年7月至今)。在這幾屆校領導的不懈努力下,不僅改善了教學條件,增強了師資力量,擴大了辦學規模,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和教學常規制度,制定了完備的校規,並以“勤學有禮,為善守紀”作為校訓,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顯著的提高。1994年評為東莞市“勤工儉學先進單位”,1995年評為東莞市“民主管理達標單位”,1996年評為東莞市“初中教育質量一等獎”、“高考優異成績獎”、“文明學校”,1997年評為東莞市“初中教育質量一等獎”、“師德建設先進單位”、“禁毒工作先進單位”、“普教系統文明單位”,1998年評為“初中教育質量一等獎”,1999年評為東莞市“初中教育質量一等獎”、“文明學校”,2000年評為“初中教育質量一等獎”、“文明學校”。從1996年到2001年連續6年獲市“初中教育質量一等獎”和“文明學校”稱號。與此同時,虎中的高中教學質量也不斷提高,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1993年,上省線讀大學的有220多人,94年更取得歷史性的突破,197人參加考試,上省線人數達38人,比93年增加了二至七倍,其中考上重點大學12人,本科19人,上大專122人。此後逐年增加,到2000年省線入圍人數達56%,錄取率在東莞也是較高的學校,高分人數也不少,甚至聘出現達到清華、北大錄取分數線的學生,如96屆的陳。虎中是當時東莞七大校之一,名列第五,與石龍中學難分伯仲,教育界稱之為“龍虎相爭”,一時傳為美談。
騰飛(2001年後)
虎門中學原址設在城區中心的鵝公山東南麓,佔地30畝,由於周圍都是繁華的商業區,校區無法擴展,甚至進出都極為不便,從而極大地制約了虎門中學的發展和升級。為此,虎門鎮領導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把虎門中學遷到城外金洲管理區,把則徐中學的高中部併入虎門中學,初中分離出去,集中力量辦好高中。
虎門中學新址原為則徐中學,是1994年由鎮政府投入5400萬元興建的,是一所全新的學校。新的虎門中學四周都有寬闊的大路,北側是虎門公園,周邊風景秀麗,環境幽靜,成為讀書的后場所。
以2001年搬遷校址標誌,虎門中學進入了一個騰飛的新階段。虎門鎮對虎門中學寄予了極大的希望,2003年撥巨款700多萬元,幫助虎門中學建成校園網路,購買圖書和儀器設備。2006年又撥專款2000多萬元,對學校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使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新的虎門中學首任校長是溫應文先生,副校長是鄭振球先生、楊志堅先生。2003年溫應文先生改為鎮文教辦副主任,由楊志堅先生繼任校長至今,副校長是鄭振球先生、鄧惠林先生、黃合安先生。這兩屆校領導繼承了虎門中學光榮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並努力開拓學校教育的新局面,帶領全體教職工,經過幾年的拼搏,使虎門中學各項工作躍上了新台階,發展成為一所航母般的現代化高級中學。
現在的虎門中學場地寬敞,佔地約1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61000多平方米,校舍面積近5萬平方米,有教學樓五幢,師生宿舍樓10幢,還有體育館、游泳池等建築;有標準的400米環型塑膠跑道運動場,獨立籃球場8個。校園布局合理,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園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亭台軒榭、魚池假山、錯落有致,育人環境十分優雅,2003年被評為東莞市“園林式單位”。
學校的五幢教學樓層層相通,聯為一體,對教學工作十分便利。教室走廊掛有精美的名人畫像和勵志格言,文化氛圍濃厚。教學設備齊全,有儀器實驗室、生物解剖室、史地觀察室、課件製作室、網路主控室、美術室、舞蹈室、電子閱覽室、展覽室、行政辦公室48間。建有校園網,63個課室配有多媒體設備,每個級部辦公室配有五台計算機,每個教師配有一台筆記本手提電腦,由76屆高中校友譚少波先生捐款裝修9間教師辦公室及辦公檯。學校另有4間計算機室共252台機,有兩個多媒體階梯電教室,全校共有434台計算機。圖書館藏書加上電子閱覽圖書共8萬多冊。學校的硬體設施達到了現代化的水平。
虎中現有高中班54個,學生近3000人,教職員工210多人,其中高級教師14人,中級教師113人,絕大部分教師是從全國十多個省招聘而來的優秀教師。雄厚的師資力量為虎門中學提高教學質量提供重要的保證。
2001年到現在的五年是虎中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連續躍上兩個新台階。2003年評為“市一級學校”,2006年評為“省一級學校”。高考也連續奪得豐收,被高等院校錄取的人數居東莞之冠,並出現多個單科狀元。06屆高中生陳 在省中學生運動會上勇奪第一名,並被 大學破格錄取。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虎門中學經過幾代人的耕耘,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送走了五十五屆初中畢業生11900多人,送走了四十六屆高中畢業生14580多人,其中有大量畢業生考上大學深造。僅1979年到2006年改革開放時期被高等院校錄取的人數就達到7200多人。虎中學子在校努力學習,進入社會努力工作,以優良的素質和勤奮的精神贏得了社會的承認,在各行各業做出了傑出的成就,他們中有政界精英、財界巨子、學界名流,他們過去以母校為榮,母校現在以他們為榮!
虎門中學經過60年的發展,不僅培養了大量人才,而且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沉澱,鑄就奮發圖存,勇於開拓的虎中精神!這是虎中繼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今後一個時期,虎門中學將建成一所寄宿制優質市辦高中。虎門中學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學校創始


虎門中學
虎門中學
1946年,抗日名將蔣光鼐偕若干熱心家鄉教育人士,倡議並得到回應,由東莞明倫堂提供經費,合併東莞簡師附中與縣立三中,在鵝公山東麓,創立虎門中學。

校園文化


學校由來

1949年11月11日,東莞縣人民政府接管虎門中學,
1958年首屆高中班招生,
1983年,學校由市屬學校轉為鎮屬學校;
2001年虎門中學與則徐中學高中部合併,成立新的虎門中學(高級中學),校址設在原則徐中學(虎門公園旁)。
虎門中學是市九大骨幹中學之一,2003年12月,被評為市一級學校。
2006年7月,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2007年1月轉為市直屬學校。

校徽釋意

虎門中學校徽
虎門中學校徽
一、標誌主體由紅棉、書本和“虎中”二字構成,外形為紅棉花蕾形象;
二、紅棉為虎中校園特色植物,具有樹高招挺撥、花紅葉茂的特點,虎中人成長在紅棉樹下,紅棉精神深植於心,紅棉盛開圖形寓意虎門中學“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書本是學校的象徵,代表知識、智慧,又如展翅飛翔的海燕,翱翔在知識海洋,蘊含著虎中發展向上的寓意;兩者結合又如“揚帆學海”,象徵學生在學校的培養下,打下紮實基礎,成人成材,生動、形象地體現學校“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紅棉花蕾外形飽滿,流暢,孕育希望,象徵學校美好的發展前景;
三、標誌以蔚藍色和鮮紅色為主色調,蔚藍色代表海洋,突出學校的地域特色。紅色表達熱情,體現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兩種色彩的交織,使人感覺到如日中天,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與激情,澎湃著昂揚鬥志與希望,營造出一種奮發向上、融洽和諧的氛圍,寓示著學校輝煌燦爛的明天!

發展詳情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百廢俱興,虎門中學逐步邁入規範化、科學化發展軌道,學校勤奮風起,秩序肅然,逐步邁入發展的"黃金時代"。1977年恢復高考,虎中設高考考場,虎中15名應屆生考入大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乘改革開放之春風,珠三角經濟起飛,政府對虎中教育經費投放漸增,
1978年,學校新建三層教師宿舍一座、四層辦公樓一座。同年,中央教育部教育司之領導到虎門考察教育,以廣東省邊防城鎮中學建設費為由,撥款9萬元,另指示地區教育局撥款建四層教學樓一座,設有圖書室和教師閱覽室,有藏書6萬冊,同年,有10名學生考上大學。翌年,有8人考上大學。八十年代虎中列為東莞市五大校之一,高中面向全市招生,初中面向全鎮招生,規模迅速擴大。
1980年學校恢復"虎門中學"校名。1983年學校管理體制下放,虎門中學由市屬中學變為鎮屬中學,
1984年高中恢復三年制,虎中未參加高考。是年,縣撥款建宿舍一座(四層),六角形教學樓一座(三層),至此,學校校舍基本實現混凝土多層結構,淘汰創校時的磚瓦房結構,校容煥然一新。
1986年學校發展到24個班,學生1474人,教工98人。
1988年鎮府撥款修建兩幢六角形五層教學樓,總面積3374萬平方米。
1989年政府撥款200萬,校友及社會各界捐資100萬,興建虎中科學館,該館高六層,總面積3698平方米,於1991年正式使用,設計者為校友張家光先生,廣東省葉選平省長親自題寫館名。
1990年鎮政府撥款100多萬元興建虎中圖書館,總建築面積2742平方米,也於1991年正式使用,至此,虎中辦學條件步入東莞市前列。隨著虎門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補充和提高師資力量,虎中開始面向全國大量招聘高水平的教師,到1996年在編教職員工達145人,本科學歷教師達63人,辦學規模擴大到36個教學班,學生2168人。九十年代后,鎮府對虎中教育經費投入持續高速增長,1995年至2000年,投入教育經費達到9100萬元,學校的設施設備、教師待遇、住房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學校建設


虎門中學
虎門中學
新世紀,五年兩躍新台階。隨著虎門社會經濟發展虎中所在的鵝公山東南麓日漸繁華,極大地制約了虎中的校區建設和發展,對此,虎門鎮委鎮政府領導高瞻遠矚,做出合併虎門中學、則徐中學高中部,將虎門中學遷至虎門公園旁新址的決策。2001年虎門中學正式搬遷至新址。 2001年搬遷新址后,虎中進入了一個新的騰飛時期。鎮委鎮政府對虎中建設高度重視,2003年撥款700多萬元,幫助虎中建成校園網路、購買圖書和儀器設備。2006年又撥專款2000多萬元,對虎中校園建設進行大規模改造和升級,為虎中創建省一級學校和六十年大慶進行準備,使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今天的虎門中學佔地約10萬平方米,生均約33平方米,校舍面積近5萬平方米,有教學樓5幢、師生宿舍樓10幢等。有標準環形塑膠跑道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獨立籃球場等。校園布局合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井然有序,育人環境優雅;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有儀器實驗室、生物解剖室、史地觀察室、課件製作室、美術室、舞蹈室、電子閱覽室、課室與教輔室之比達到1:1,建有校園網,63個課室配有多媒體設備,每個級部辦公室配有五台計算機,每名教師配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學校另有4間計算機室共252台機,有兩個多媒體階梯電教室。

辦學成果


改革開放后,虎中不斷加強管理,以"勤學有禮,為善守紀"作為校訓,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1993年,虎中高考上省線有220多人,
1985年虎中高中畢業生172人,13人考上大學,17人考上大專,高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受到鎮人民政府的嘉獎。
1987年高考再創新高,此後高考入圍人數逐年增加,到2000年省線入圍人數達56%,錄取率一直位居東莞前列。虎中的辦學水平多年來屢獲上級好評,屢獲東莞"勤工儉學先進單位"、"民主管理達標單位"、"高考優異成績獎"、"師德建設先進單位"、"普教系統文明單位"、"文明學校"等稱號。1996年到2001年連續6年獲市"初中教育質量一等獎"和"文明學校"的稱號。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目前,虎中辦學規模已達到54個班級,學習近3000人。學校現有教師181人,其中高級教師23人,中級教師126人,參加省、市各級名校長、名教師培訓班的共有10人,絕大部分教師是從全國十多個省招聘而來的優秀教師。新世紀的虎中領導班子秉承虎中"以人本為,為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人文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持續發展,追求優質"的辦學思路,協調了"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鮮明特色,使學校在新時期繼續獲得了高速發展,
2001年到現在虎中連續躍上兩個新台階:2003年虎中被評為"市一級學校",2006年被評為"省一級學校。2001年到2003年該校有五位學生獲高考單科全市第一名,2005年高考,三A線以上人數首次突破300大關,達305人。
在鎮委鎮政府及社會各界努力爭取下,2005年9月,虎門中學正式成為國家普通高考考場,當年高考,虎中被高校錄取人數達907人(包括3A以下),錄取率達95%,創下歷史新高。歲月如歌,虎門中學經過幾代人的耕耘,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60年來,虎中共送走55屆初中畢業生11900多人,送走了46屆高中畢業生14580多人,大批畢業生進入大學深造。
1958年,虎門中學首屆高中招生,虎門人實現了在家門口讀高中的願望。1983年,學校由市屬學校轉為鎮屬學校。
2001年,虎門中學與則徐中學高中部合併,成立新的虎門中學(高級中學),校址設在原則徐中學(虎門公園旁)。
2003年,虎門中學成為東莞市九大骨幹中學之一,2003年12月,被評為東莞市一級學校。
2005年,虎門中學成為國家普通高考考場。2006年6月,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1979年至今,虎中為全國高等院校輸送了9750多名優秀學子,許多虎中學子成長為政界精英,財界巨子、學界名流,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未來展望


蔣光鼐手跡
蔣光鼐手跡
志存高遠,鴻鵠展翅,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虎門中學明確提出在新課程改革中求生存,謀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把虎門中學建成“有特色的優質公辦高中”,為把虎門打造成南國現代化港口商城增添異彩。

其他信息


蔣光鼐熱心支持教育事業。除創立虎門中學外,還在1948年7月騰出廣州逢源北街87號西關大屋,創辦廣州私立莞旅中學,讓祖籍東莞的廣州窮學生讀上中學。
1952年夏,廣州市政府決定將廣州私立培英中學西關分校與廣州私立坤維女子中學、廣州私立長城中學、廣州私立莞旅中學、廣州培中中學、廣州復旦中學等六間私立中學合併,改校名為私立荔灣中學。1956年,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批准,私立荔灣中學改設為公立廣州市第二十九中學。
廣州市第二十九中學在1998年10月13日更名為西關培英中學。是廣州市一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