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西關培英中學的結果 展開

西關培英中學

市一級學校

西關培英中學是市一級學校。創辦於1879年,是一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百年老校。1952年秋由六所私立學校聯合辦學,定名為荔灣中學,1956年改為公立廣州市第29中學,1998年改名西關培英中學。目前全校初、高中共有38個班,在校學生人數2037人。現有教職工190人。其中,高級教師19人。一級教師56人。教師中有碩士研究生1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8人。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佔63%,專任教師學歷達到省一級學校要求。

辦學條件


西培座落在西關中心地帶,荔灣湖畔,環境優美。毗鄰地鐵站、公交站,交通四通八達。現有初中、高中教學班共40個,在校學生1900多人,辦學規模適中。
學校秉承培英"信、望、愛"的校訓。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全 人教育"辦學理念,以校風優良,學科知識基礎紮實,英語見強,游泳管樂為專項特長,在荔灣區中學中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
學校注重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制定了教師五年培訓計劃,調動起廣大教師的教改積極性,全面提高教師的師德師能。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2001--2002年學校受荔灣區政府表彰的教師40人,其中青年教師26人;2001年學校有一位青年教師被評為"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荔教標兵"。2002年有3位青年教師被評為荔灣區中學第一屆"荔教新星"。2003年一位青年教師被評為荔灣區"荔教標兵"。學校有22名教師被聘為市、區教研會理事和特約教研員。

歷史沿革


廣州私立培英中學西關分校
1897年由美國那夏禮博士在廣州芳村白鶴洞創辦培英書院。1912年,改稱為廣州私立培英中學。1919年,增由同寅、公理兩教會協同襄理。后因中國廣大的愛國知識分子提出要收回外國人在華辦學權的建議,於是中華基督教會及培英校友會共同推選人員,成立管理組織,作為學校的設立人。1926年底,教育部頒布私立學校規程,限制外國教會在華辦學,於是將校董會全部移交給中華基督教會,另選董事,呈報立案。校址在上芳村。
1927年,葉啟芳校長鑒於學生日益增多,當時校舍已難以容納,而位於芳村的校區與廣州城區更有一河之隔,較年幼的低年級學生深感路途過於遙遠,因而倡議在西關增設分校,委任區茂泮為分校主任,主理其事,開辦小學三、四、五、六及初中一年級。1928年,分校正式定名為培英中學西關分校(簡稱“培英西分”)。
1931年,培英中學劉繼祖校長在西關多寶路購地二畝半自建分校舍(即為1965年後廣州市第二十九中學的校舍),增設初中二、三年級及小學一、二年級,至1935年更增設幼稚園。1936年,培英西分擴充至後面相隔一巷的逢源中約新校舍(該校舍即為在1976年從二十九中學析出的廣州市第九十中學的部分校舍)。
1937年秋,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逐漸迫近廣州,幼稚園停辦,其餘各級雖僅得20多人,仍繼續開課。1938年,由於時局緊張,區茂泮主任率領部分教職員工遂遷往澳門唐家花園繼續開課。廣州培英中學則遷往香港與香港分校合併上課。抗日戰爭時期,原來的培英西分校址則由日本佔領區偽政府改名為“廣東省立第一中學”。
1941年秋,區茂泮離任,由余日森接任。 1945年抗戰勝利,余日森主任返廣州西關復校。1947年余日森主任退休,胡俊彬接任,嗣後擴建校舍,招收學生,至解放時,培英西分全校學生達1500餘人。
廣州私立坤維女子中學
廣州私立坤維女子中學的前身,為私立坤維女學,創辦於1904年。是黃紹平、馬勵芸夫婦所創立的。當時學堂初興,多為男校,女校之設,曾遭守舊分子非議。黃、馬二人力排社會阻力,籌資興辦女學,創開社會新風尚,在西關三連新街租賃民房設校,招收女生,由馬勵芸自任校長。以後馬勵芸五次遠渡南洋,籌募辦學資金,於1907年,在多寶路尾建成新校舍。當時坤維女學已為廣州較有聲譽的女校之一。
廣州淪陷后,坤維女中停辦。敵偽政權以其校舍辦設省立一中。抗戰勝利后,校董會及校友組織復校委員會,收回校舍,籌款復校,於1947年秋招生,聘鄧蓉馨為校長。
廣州私立長城中學
廣州私立長城中學,創辦於1925年。1925年6月23日,“沙基慘案”發生,在天主教會控制下的聖心書院的愛國師生,激於義憤,反對書院當局不許師生參加愛國運動的反動措施,聯合起來,毅然離校,另創立新校,租太平路民房為臨時校舍,命校名為私立長城中學。推連寶城為校長,設初中、高中部,學生有一百多人。以後校務發展,在大新路西濠街建築校舍,高中設普通科和商科,另設英數專修班。廣州淪陷后,遷校羅定。抗戰勝利后,在西關十五甫正街復校,有高中九個班,初中十一個班。
廣州私立長城中學1949年竟社畢業合照
西關培英中學
西關培英中學
廣州私立莞旅中學
解放前廣州本地很多窮學生祖籍都是東莞,考不上公立中學,又讀不起昂貴的私立學校,境遇窘迫。中大幾個東莞籍的教授知悉后都為此憂心。抗日愛國將領蔣光鼐當時是東莞同鄉會明倫堂的董事,同是東莞籍的何作霖於是向他求助,提議由同鄉會資助成立專門的中學莞旅中學。1948年7月,莞旅中學創辦,沒有教學用地。蔣光鼐就從逢源北街三層高的西關大屋遷出,專門為學校騰地,一家人搬到了東山區的省委宿舍。
莞旅中學原校址(逢源北街87號蔣光鼐故居)
莞旅中學校友從各地趕到十九路軍陵園緬懷蔣將軍
廣州私立培中中學
私立培中中學,1946年,凌子鎏創辦於寶源路。設有高、初中及幼稚園。
廣州私立復旦中學
私立復旦中學為上海復旦大學校友李泰初等人於1929年創辦,校址初在惠福西仙鄰巷,后遷紙行街。1932年,增設女子部於西關。1933年,遷入梅花村新建校舍,增設高中普通科和師範科,並附設小學。學生有八百多人。廣州淪陷后,遷校香港新界。抗戰勝利后,分在紙行街及寶源中約復校,解放前有高中四班,初中七班。
私立荔灣中學和廣州市第二十九中學
1952年夏,廣州市政府決定將廣州私立培英中學西關分校與廣州私立坤維女子中學、廣州私立長城中學、廣州私立莞旅中學、廣州培中中學、廣州復旦中學等六間私立中學合併,改校名為私立荔灣中學。1956年,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批准,私立荔灣中學改設為公立廣州市第二十九中學。
廣州市第九十中學和西關培英中學
1984年馮啟庄接任廣州市第二十九中學校長,向廣州市政府提出更名“西關培英中學”的申請,由於二十九中前身歷史複雜,一直未獲批覆。
1996年8月,新校友會成立后,廣大校友強烈要求爭取西關培英中學複名。1998年5月致函廣州市政府、僑務辦公室和教育委員會表達爭取西關培英中學複名的強烈願望。6月,校長郭昌禮、書記吳厚昌徵集歷屆校長、書記、各校校友及現任學校各部門領導座談會意見,該月下旬報告廣州市政府教委,提出正名的申請,終於在1998年10月13日,獲批重新更名為西關培英中學。1999年5月1日舉行更名揭幕儀式。2001年8月,荔灣區政府決定將廣州市第九十中學與西關培英中學合併。2003年4月成為市一級學校。

環境


學校環境整潔、優雅,校園內處處顯現濃厚的育人氛圍;學校擁有完善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和一批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專用場室;由計算機控制的電教平台全部進入教室和專用室,學校全面實現了教學手段現代化。

教學


教學特色

學校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和陳鐵軍烈士母校獨有的德育資源,在學生中堅持開展學校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並賦予時代的新內容。學校多渠道全方位系統化序列化開展德育工作。
學校堅持教學改革和教學常規管理,狠抓備課、上課、輔導、複習、作業五個環節,做到三個定期(定期查教案、定期聽課、定期評教評學),制定了"二目標"、"三過關"、"四控制"的教學質量監控原則。"二目標"指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兩個目標要統一;"三過關"指備課要過關,課堂要過關,單元要過關;"四控制"即學校教學質量目標控制,年級各科質量目標控制,教師教學質量目標控制和學生個人努力目標控制。在"全人教育"模式實驗推動下摸索總結出一批適合校情、適合生情的可操有效的學科教學模式,如政治科的"共同學習"模式,英語科的"交際教學"模式,語文科的"比較閱讀"模式,數學科的"分層教學"等模式。使學科教學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更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和分類指導,更突現了素質教育。學校開展有國家級、省級、區級的教育科研課題研究:1.數學科"四合一"主體教學模式研究。2.男女分班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3.高中政治學習過程評價體系實驗研究。

教學成就

近三年來,辦學水平再上一個台階,高考上線率均超市的預測目標,錄取率逐年提高,達90%以上,高、初中畢業班工作連續四年獲市二等獎。初中畢業班工作獲二000學年度荔灣區一等獎。學生參加省、市各類型比賽(競賽)均取得較好成績,近三年有180項267人次獲市以上獎勵。其中有參加亞太地區英語競賽獲一、二、三等獎,獲第十九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二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廣東省二等獎、廣州市一、二、三等獎。
西關培英中學正在興建高中新校區,不斷擴大學校規模,為廣州市和荔灣區提供更多優質初中、高中學位。學校廣大師生正朝著省一級學校目標繼續努力。

領導


黨委書記——霍子泉(主管學校黨務工作);中學數學高級教師,曾任區數學教研會會長。
校長——劉曉玲(主持學校全面工作)
中學數學高級教師,教育碩士,荔灣區人大常委,荔灣區中學數學名師工作站站長,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四合一”主體教學模式總課題組主要負責人之一,編著出版《“四合一”主體教學模式實驗文集》等書籍,“四合一”課題研究成果被授予廣東省第六屆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的第一名,主持國家級課題與市、區級課題均以優秀成果結題。
副校長——黃夢華(主管學校德育工作);政治中學高級教師、廣州名師輔導網名師。
副校長——張建勇(主管學校後勤、總務工作);中學生物高級教師。

名人


西關培英中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賢達遍及五洲四海,當中有著名的革命先驅 陳鐵軍,著名學者美國華人科學家協會副主席 劉賜江先生,美國太空能源專家 余瑞楚先生,有跳水之父之稱的運動健兒 梁伯熙,香港著名實業家、廣州市榮譽市民 蔡建中教授是學校的名譽校長。

陳鐵軍

陳鐵軍(1904-1928),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原名陳燮君,祖籍廣東省台山縣,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佛山鎮(今佛山市)。父親陳幫楠是華僑商人,在佛山開有店鋪,家境殷富。1918春,陳鐵軍進佛山有名的女書館“坤賢私塾”讀書。1919年5月,“五·四”運動爆發,在廣州市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郭鑒冰等佛山籍學生回鄉宣傳,陳鐵軍深受啟發。1920年,郭鑒冰等回佛山創辦了第一所新學制的小學“季華兩等女子小學”,陳鐵軍即轉入季華小學讀書。
1918年當陳鐵軍14歲時,父母將她許配給“佛山盲公餅”大老闆何舜門的孫子何某為妻。1920年ll月,被迫嫁到男家沖喜。婚後,她發覺丈夫不學無術,庸俗不堪,便毅然回娘家,繼續完成學業。她在郭鑒冰的輔導下,閱讀了不少進步書籍,進一步接受新思想。1922年,陳鐵軍在季華小學畢業后,同年春考入廣州私立坤維女子中學。她的國文老師譚天度是中共黨員。他發現陳鐵軍是一個思想傾向進步的青年,便引導她閱讀《嚮導》、《新青年》、《前鋒》、《政治周報》等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書籍,使她大開眼界,走上了探索真理的道路。1923年春,陳鐵軍和區夢覺等10位同學成立“時事研究社”,研究中國的社會問題。她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和廣大婦女才能真正得到解放。
1924年秋,陳鐵軍在坤維女中畢業,考入剛成立的廣東大學文學院預科一年級。此時她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新學生社”和“廣東婦女解放協會”,並成為這兩個組織的積極分子。
陳鐵軍(前右二)和區夢覺(前左二)在廣州坤維女子中學畢業時與同學留影
陳鐵軍(前右二)和區夢覺(前左二)在廣州坤維女子中學畢業時與同學留影
1924年陳鐵軍(前右二)和區夢覺(前左二)在廣州坤維女子中學畢業時與同學留影。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廣州和香港工人舉行省港大罷工。6月23日,陳鐵軍和區夢覺、杜君慧等一起參加示威遊行。當遊行隊伍經過沙面英法租界對岸的沙基時,遭到英法帝國主義的槍擊,造成“沙基慘案”。陳鐵軍雖倖免於難,卻目睹了帝國主義的暴行,激起了她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她積極參加支援罷工工人的宣傳、捐款等活動。1925年10月,廣東大學選舉出席全國學聯的廣州學聯代表時,右派學生組織“士的黨”破壞選舉工作。陳鐵軍帶領幾個同學反擊,將“士的黨”趕出會場。在鬥爭中,她臉部受傷,眼眶瘀血成塊,但卻更加堅定了革命信念,為此她將名字燮君改為“鐵軍”。
1926年4月,陳鐵軍經區夢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廣東婦女解放協會秘書長。她深入到女工中進行宣傳,組織她們支援北伐軍。她還在工人子弟學校義務任教併兼任罷工勞動婦女學校主任。1926年8月,她當選為廣東婦女解放協會第三屆執行委員。同年冬,擔任中共中山大學文學院支部委員。
1926年10月11日,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和中山大學特別黨部在中大西堂舉辦婦女運動人員訓練班。鄧穎超任所長,陳鐵軍任教務主任,負責具體工作。1927年春,陳鐵軍擔任中共廣東區委婦委委員。她在鄧穎超等人領導下,主持辦了兩期婦女幹部訓練班,還親自講課。
1927年4月15日,廣州發生反革命政變。這天凌晨,敵軍警包圍了中山大學。陳鐵軍得女工沈卓清通知而脫險。隨後,她立即趕到西關長壽路一間醫院,將住院的鄧穎超送上開往香港的輪船。同年5月,陳鐵軍到香港找到省委機關,后擔任交通員,運送宣傳品和武器。8月,因黨的秘密機關工作需要,中共廣州市委工委書記周文雍和陳鐵軍假扮夫妻,在西關拱日路租了一所房子,聯絡失散的同志,準備舉行廣州起義。12月11日凌晨,廣州起義爆發。陳鐵軍在市公安局給工人分發槍枝,帶領婦女搞後勤工作。11日上午,她奉周文雍指示到東堤給警衛團第三營傳達在東堤到大沙頭布防的命令。13日,廣州起義失敗,陳鐵軍撤退到香港。
1928年1月,省委派周文雍和陳鐵軍潛回廣州,恢復被嚴重破壞的黨組織。他們仍裝扮成夫妻,住在榮華西街17號2樓,帶領黨團員開展地下鬥爭,準備舉行“春節騷動”。因叛徒告密,2月2日下午4時,被廣州衛戍司令部諜捕隊包圍住處,逮捕了周文雍和陳鐵軍(時化名陳映萍)。在獄中,他們堅貞不屈,正氣凜然,敵人用盡誘降和嚴刑拷打等手段都不能從他們口中得到半點東西。同年2月6日下午,敵人用汽車將周文雍、陳鐵軍押至東門紅花崗刑場。倆人沿途高呼革命口號,高唱《國際歌》,在紅花崗上,英勇就義。
1928年2月6日,陳鐵軍與周文雍就義前在監獄鐵窗下的合影。
陳鐵軍和周文雍
陳鐵軍和周文雍
2009年9月14日,陳鐵軍和周文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譚天度

譚天度,曾任廣州私立坤維女子中學國文老師。
譚天度,佛山高明人,1893年4月出生,1999年5月去世,享年106歲。他1922年入黨,是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最早的成員之一,他參與了黨組織的創建活動,他曾任廣東革命政府農工商聯合會秘書長,參與了南昌起義等等。解放后,他長期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譚天度也是“高明三譚”之一,與譚平山、譚植棠齊名。他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也一度是廣東省資格最最老、黨齡最長的黨員;他的一生,屢經磨難,多次被捕入獄,但卻不挫革命之志;他曾經當過老師,著名的革命烈士陳鐵軍就是他的學生,也是受他的影響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曾經主辦多份報紙刊物物,還寫了很多詩文,結集而成《譚天度詩文集》,是一位“有文化”的革命家;他活到了106歲,他的“養生長壽經”也令人們很感興趣,他的一生充滿傳奇。
1948年,譚天度與妻子陳新及女兒
譚天度與妻子陳新及女兒
譚天度與妻子陳新及女兒

區夢覺

區夢覺(1906——1992),女。又名白霜。廣東南海人,生於1906年5月5日。
1922年入廣州坤維女子中學讀書。1925年6月參加省港工人反帝示威。年底加入新學生社。翌年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執行委員會主任、中共廣東區委婦委委員,發動婦女支援省港罷工和北伐戰爭,爭取自身解放。1927年4月出席中共“五大”。年底參加廣州起義。后在中共廣東省委負責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
1932年被捕入獄,堅貞不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獲釋,在廣東從事抗日救國工作。1939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婦女部長。次年赴延安,任中共中央婦女委員會委員。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抗戰勝利后,派赴東北,曾任中共遼源地委組織部長,佳木斯市委書記,松江省委婦女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共中央婦女委委員,全國民主婦聯秘書長,廣東省人民政府檢查委員會主任,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長、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當選為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主席,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文革”受衝擊,被錯定為“叛徒”。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獲平反昭雪,1980年1月,當選為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2年9月,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2年3月病逝於廣州。
五十年代,黨內幾位大姐在一起合影。(左起:李堅真、帥孟奇、錢瑛、鄧穎超、蔡暢、區夢覺)
左起:李堅真、帥孟奇、錢瑛、鄧穎超、蔡暢、區夢覺
左起:李堅真、帥孟奇、錢瑛、鄧穎超、蔡暢、區夢覺

蔣光鼐

蔣光鼐,廣州私立莞旅中學創辦人之一,被稱為“校祖”。
蔣光鼐熱心支持教育事業。還在1946年,偕若干熱心家鄉教育人士,倡議並得到回應,由東莞明倫堂擁有萬傾沙當產提供經費,合併東莞簡師附中與縣立三中,在鵝公山東麓,創立虎門中學
蔣光鼐(1888-1967年) ,字憬然,廣東省東莞縣新基村(今名三蔣村)人,1888年12月17日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祖輩幾代,不僅富有,且是書香門第。不過到了蔣光鼐的父親這一代,家道開始中落。1903年,母親病逝,10天後,父親也病逝。
蔣光鼐
蔣光鼐
料理完雙親的喪事,家裡已是一貧如洗。1904年,蔣光鼐進入了免費的東莞師範學堂。1909年,蔣光鼐考入第四陸軍中學,這是一所培養新型職業軍人的學校,校址在南京。蔣光鼐身在文化名城,卻很少去遊覽名勝。他一到陸中,就投身於同盟會的秘密活動。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南京陸軍四中后,蔣光鼐異常興奮,他連續幾天參加了同盟會的秘密會議,緊張地籌備著要與新軍一營聯合發動起義。10月15日,一艘外輪載著第一批南京陸中赴武昌參戰的十幾名學生,沿長江逆水而上。他們由陳銘樞率領,成員有蔣光鼐、李章達等。抵武昌后,戰時總司令黃興將他們編為學生隊,直屬總司令部,多次參加戰鬥。不久,蔣光鼐入保定軍官學校深造。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后,革命黨於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蔣光鼐在保定軍校聞訊后,放棄了軍官學校的學業,馳騁千里,到南昌投奔李烈鈞麾下。7月,蔣光鼐隨李烈鈞到達湖口,協助籌措起義。7月12日,李烈鈞通電討袁。這時,蔣光鼐被任命為方聲濤右翼軍司令部少校參謀,當天就在八里坡與袁世凱的軍隊遭遇,發生激戰。苦戰10餘日後,湖口失守,蔣光鼐隨司令部且戰且退,后化裝潛入福建,再抵上海。蔣光鼐遭北洋政府通緝,流亡海外,1915年回國,1916年參加討袁護國戰爭。后一度去六榕寺拜師學佛。
1917年底,孫中山建立了第一支自己的軍隊。他指派陳炯明當司令,以二十營警衛軍為基礎組成援閩粵軍,鄧鏗任參謀長。蔣光鼐和李章達走出佛門投到鄧鏗幕下,蔣擔任了參謀。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臨時大總統,組建大總統警衛團,蔣光鼐從第一師師部調任警衛團副官。1922年,蔣光鼐被任命為警衛二團團副兼營長,和第二團團長李章達一起負責組建部隊。但兵未招足,槍未領到,即發生了6月16日的陳炯明叛變。蔣光鼐參加了保衛總統府戰鬥,從凌晨4時激戰到下午3時。
1924年1月,蔣光鼐升任第-師第一旅第二團團長。這時,蔡廷鍇在鄧世增團任營長。蔣光鼐與蔡廷鍇相識,開始了他們持續了一生的深厚情誼。這年,在攻擊陳炯明的棉湖戰役中,蔣光鼐奉命截擊河婆之敵,作戰英勇,大勝敵軍。
1925年,國民革命政府在廣州成立。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蔣光鼐充任第十師副師長(師長陳銘摳)兼第二十八團團長(後由蔡廷鍇接任團長)。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蔣光鼐繼續參加東征陳炯明、南討鄧本殷的戰爭,並立有戰功。著名一時的南征單水戰役,蔣光鼐指揮兩個團兵力與數倍的鄧本殷部作戰,血戰三晝夜,以少勝多,大破鄧軍8000餘人。這次戰役,對於打垮鄧本殷軍閥,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起了很大作用。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第四軍由副軍長陳可鈺率領獨立團和第十師、第十二師參加北伐。蔣光鼐隨軍指揮戰爭,建有奇功。隨著形勢的發展,北伐軍擴充編製。第十師分編為兩個師,成立第十一軍,由陳銘樞任軍長,蔣光鼐升任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蔣光鼐參與了粵桂戰爭中原大戰。在中原大戰中,蔣介石將蔣光鼐的61師與蔡廷鍇的60師改編為十九路軍,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
1931年初,蔣介石調十九路軍進江西"剿共"。"九一八"事變后,由於國內、國際矛盾的變化,兩廣軍閥與南京政府由對立被迫轉為合作。在粵方要求下,第十九路軍1931年10月下旬,奉調警衛滬寧鐵路沿線,以保障粵方北上南京開會的安全。這時十九路軍總指揮為蔣光鼐,軍長為蔡廷鍇,下轄三個師:第六十師師長沈光漢,第六十一師師長毛維壽,第七十八師(在江西"圍剿"時新組建的)師長區壽年
1932年1月26日,日本以"三友實業社事件"向上海市政府發出最後通牒。
1932年1月23日,蔣光鼐將軍不顧疾病纏身,在龍華警備司令部召開駐上海部隊營以上軍官緊急會議,主持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如果日軍進攻防地,是不是抵抗?二如果抵抗,在哪裡抵抗?會上群情激憤,一致擁護保衛上海、血戰到底的戰鬥動員。蔡廷鍇、戴戟等高級將領作了動員和部署。當晚7時,總指揮部向全軍發出密令,具體布置了應變措施,明確命令:"假使日軍確實向陣地攻擊時,應以全力撲滅之。"
26日,日艦隊司令鹽澤幸一限令中國駐軍撤出閘北,離開租界20里以外。面對日方的蠻橫態度,上海民眾和十九路軍官兵十分氣憤,但政府當局竟然完全接受。27日夜,軍政部長何應欽三次發來急電,命令"忍辱求全,避免衝突,萬勿妄動,以免妨害國防大計。"
當晚23時30分,日本侵略軍在裝甲車掩護下,悍然向閘北中國駐軍發起猖狂進攻,閘北守軍忍無可忍,依照密令,奮起抵抗。作為國民政府的正規軍隊--十九路軍,一掃甲午戰爭以來對外忍讓屈辱和"九一八"以後不戰自降的敗勢,英勇地向日本侵略者發起反擊,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護抗戰,正式揭開戰幕。
當天夜裡,蔣光鼐、蔡廷鍇、戴戟(上海警備司令)三位最高指揮官步行抵真茹車站,設立指揮部,指揮閘北作戰,並即刻電令駐鎮江、蘇州、常州的後方部隊,火速向上海馳進。同時向全國發出通電,稱"光鼐等分屬軍人,惟知正當防衛,悍患守土,是其天職;尺地寸草,不能放棄"。
開戰之後,日軍飛機低飛到1000米低空狂轟濫炸,步兵在坦克、裝甲車掩護下多次衝鋒,企圖突破閘北防線,但在中國十九路軍英勇抗擊下,日軍連連受挫,損失十分嚴重。未得逞的日軍在美、英、法等國的調停下,於29日晚提出停火要求。但當其援軍到達上海后,就置自己的停火諾言於不顧,於31晚再次發起進攻。1932年2月1日,蔣總指揮親臨閘北前線指揮戰鬥,打退日寇的進攻。
1932年2月4日,鹽澤幸一再次發動進攻,戰火漫延到江灣、吳淞一帶,儘管日軍增兵已達1萬多人,但軍隊防線仍然巋然不動。失敗了的鹽澤幸一被免職回國。
1932年2月6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乘旗艦"出雲"號到達上海,接替鹽澤幸一指揮作戰。
1932年2月7日,蔣光鼐將軍擬定了十分詳細的作戰計劃:死守閘北到江灣一線以及吳淞要塞兩地區,形成軍隊左右兩翼,而將主力集結於南翔以東至真茹、大場、楊家行一帶,待敵以主力進入江灣、蘊藻浜之間時,即在該地區與敵決戰,並將敵人殲滅。當天即把兵力部署按作戰計劃下達部隊。
鑒於閘北方向日軍受挫,野村把進攻重點轉向吳淞。敵人集結大小戰艦和飛機向吳淞炮台輪番轟擊轟炸后,日寇陸戰隊便蜂擁而上,強行登陸。步兵沉著應戰,待敵進入射程範圍內,步槍、機槍、手榴彈一齊向敵人開火,日寇死傷枕藉,軍隊牢牢地堅守住陣地。
13日清晨,日軍發動新的總攻。野村一面向閘北、八字橋、江灣進攻,一面以主力從蘊藻浜架橋偷渡,企圖包抄吳淞後路。當天上午,雨雪紛飛,天氣驟冷,戰鬥卻打得異常激烈。中日兩方几次展開殘酷的白刃肉搏,死傷枕藉。這次戰鬥,向蘊藻浜南端淞滬鐵路橋出擊的敵軍,被七十八師守軍擊退;向蘊藻浜北端紀家橋出擊的敵軍,被六十一師守軍擊退。
2月中旬,野村的職務由日陸軍中將植田謙吉替代。14日,植田率部抵滬,兵力增至3萬餘人。當天下午,蔣光鼐總指揮回到南翔總指揮部,向何應欽等發電報說"綜合各方情報,敵到滬陸軍及陸戰隊共3萬人,雖欲求和,而日寇絕無誠意,為民族生存,國家體面,只有決心一戰。"
為了敷衍輿論的譴責,蔣介石作出姿態,示意何應欽同意張治中將軍的請求,率第五軍兩個師參戰。16日,張治中軍長從南京乘車來到南翔,第五軍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也全部到達。蔣光鼐決定統一部署兵力,實行分區作戰。夜11時,下達了兵力部署命令:以蔡廷鍇率一部為右翼軍,佔領南市龍華、真茹、閘北、八字橋、江灣一線,軍部設在真茹;以第五軍軍長張治中率一部為左翼軍,佔領江灣北端一線及死守吳淞要塞,軍部設在劉行鎮。
20日晨,日軍發起進攻。日寇先以大炮向江灣、廟行等地轟擊,繼以坦克為掩護,分頭向張華浜、楊樹浦、江灣、廟行各目標衝擊,軍隊隱伏戰壕,待敵接近即以密集槍彈射殺,日寇死傷無數,紛紛潰逃。日本政府不甘心於失敗,決意派遣前田中內閣的陸軍大臣白川義則大將代替植田擔任統帥,兵力將增至8萬餘人。
29日,日軍第四任指揮官白川到達上海,再次發起猛烈進攻。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中方兵力不得不全部投入正面戰場,戰鬥異常激烈。3月1日清晨,日軍3萬餘人在瀏河登陸,直接威脅中國軍隊側背。中午,十九路軍中央陣地被突破。由於預備隊已全部用盡,無以應付登陸之敵。下午4時,登陸日軍已進佔浮橋,大有切斷中國軍隊退路之勢。但十九路軍仍然拚死抵抗,希望受蔣介石指揮的上官雲相師能即刻投入左翼,驅逐日方登陸部隊以使正面戰線仍能維持,然而上官師卻始終按兵不動。下午8時,中方因援絕兵盡,全線動搖。蔣光鼐將軍不得已,只好召集蔡廷鍇、張治中兩軍長到南翔會商,氣氛極其悲壯。張軍長沉痛之極,一言不發。蔡軍長則怒目圓蹬,對賣國媚外之流大罵不已。戴戟司令捶胸頓足,把坐椅踢翻,悲痛欲絕。當晚11時,蔣光鼐總指揮懷著沉痛心情含淚下達命令:向嘉定、黃渡之線撤退。
3月3日,國際聯盟開會決定,要中日雙方停止戰爭。堅持一個多月的淞滬抗戰宣告結束。5月5日,國民政府與日寇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
5月28日,在蘇州舉行淞滬抗陣亡將士追悼大會。4萬群眾懷著悲痛之情參加追悼。大會會場莊嚴肅穆,花圈如海,輓聯如林。其中蔣光鼐將軍為悼念亡靈,親筆書寫的輓聯是:
自衛乃天賦人權,三萬眾慷慨登陴,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石爛海枯猶此志;
相約以血湔國恥,四十日見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漿桂酒有餘哀。
停戰後,蔣介石決心肢解"違令"抗日的第十九路軍。5月6日,蔣下令以一師調江西、以一師調武漢、以一師調安徽,十九路軍總部、軍部暫留南京。但是蔣光鼐、蔡廷鍇在各方的支持下,據理力爭,不服從蔣介石的軍令。蔣介石無奈,於5月21日改令調第十九路軍往福建駐防。1932年底,蔣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
1933年春,日寇進犯熱河,蔣光鼐、蔡廷鍇向中央請纓抗日,組織援熱先遣軍北上禦寇。不久,《塘沽協定》正式簽訂,援熱先遣軍也只好班師回閩。
1933年11月20日,中國人民臨時代表會議在福州南校場舉行,到會代表計全國27省及海外華僑共百餘人。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人民權利宣言》和新國旗。當晚在福州綏靖公署召開主席團會議,決定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政府全稱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首都設在福州。推選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戴戟、黃琪翔徐謙、李章達、余心清(代表馮玉祥)、陳友仁、何公敢等11人為人民革命委員會委員,李濟深為主席。蔣光鼐還兼任財政部長。22日,人民革命政府舉行成立典禮,政府主席及委員宣誓就職。
與人民革命政府成立的同時,第十九路軍擴編為第一方面軍,蔡廷鍇任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兼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不在軍內任職務。第十九路軍全體將士通電聲明,一律退出國民黨。
在蔣介石的重兵進攻下,福建人民政府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陷於孤立,中共"左"傾教條主義者也不肯讓紅軍支援十九路軍作戰,十九路軍孤軍抵抗,節節敗退。1934年1月15日,蔡廷鍇最後率部離開福州,福建人民政府宣告瓦解。蔣光鼐隨同陳銘樞、李濟深等先退泉州,再達龍岩,沿途曾被特務、匪徒襲擊,虧得傅柏翠派掩護部隊及時增援,方使蔣光鼐等脫離險境。這時,蔣光鼐獲悉十九路軍主力在毛維壽誘騙下已向蔣介石前線部隊投降,認為大勢已去,只好懷著沉痛的心情流亡香港。
李濟深來香港后,組織了一個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的新政黨,流亡香港的福建事變的參與者,大多與這個新政黨保持組織上的聯繫。蔣光鼐將軍是這個政黨的成員之一,一度還曾任中央代理主席。
1937年"七·七"抗戰全面爆發后,蔣光鼐將軍在共赴國難口號的號召下,決定回大陸參加抗戰,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大本營軍事參議。后歷任第四戰區、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還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等職,與張發奎余漢謀等在兩廣地區指揮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后,對於蔣介石堅持獨裁、發動反共內戰的錯誤行動,蔣光鼐是堅決反對的。他與李濟深、何香凝、蔡廷鍇等人一起先後發起籌建了中國國民黨的民主派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公開舉起反帝、反蔣的民族、民主旗幟,提出以"建設獨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國"為職志。不久,蔣光鼐離開大陸,去香港居住。
1949年秋,蔣光鼐和蔡廷鍇代表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到北平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蔣被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蔣光鼐任北京市政府委員。國民黨民主促進會與李濟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合併后,蔣光鼐曾任民革中央委員、中央常委。
1952年,蔣光鼐任紡織工業部部長。1954年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9年又選為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蔣光鼐還曾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蔣光鼐將軍在新中國誕生后的近20年的工作中,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偉大的祖國。對待工作克勤盡職,兢兢業業,為中國的紡織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蔣光鼐先生還關心祖國的統一事業,在統戰工作方面作出了一定貢獻。
1967年6月8日,蔣光鼐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名言


一日培英,終身培英。
今天我以西關培英為榮,明天我為西關培英爭光。

校歌


我愛我培英學校,校地清新,東臨蓬館,西接煙雨名津,書聲琴韻,花香鳥語總宜人,藏修游息,咸沾教澤如春。
我愛我培英學校,校舍雲連,巍峨橫宇,聲教一脈相傳,且細看環林榮映,圓海回泉,胸懷光霽,樂哉風月無邊。
我愛我培英學校,校友熙攘,一爐共冶,莫邪兮與幹將,大好聲明,洋溢乎中外四方,願我校友,奮發為母校光。
我愛我培英學校,校旗輝煌,色分白綠,臨風招展飛揚,萬眾同瞻,徽儀爭榮齊日月,有口共贊,朴游百世流芳。
我愛我培英學校,優良傳統,白綠健兒,一家親情誼重,信望與愛,陶鑄英才為國用,鷹揚長空。廣沐化雨春風。

錄取線


序號院校名稱錄取類別招生 區域最低分數最低分數末位同分序號末位考生志願序號末位考生分數末位考生分數同分序號
1廣州市西關培英中學公費老三區6092191609219
擇校老三區6391492639149

招生計劃


2012年招生計劃
學生類別 招生人數
公費 260人
擇校 48人